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曳引绳测试安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电梯曳引绳是电梯配件的一种,主要是针对电梯用曳引钢丝绳,曳引绳两端分别连着轿厢和对重,缠绕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曳引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曳引轮转动,靠曳引绳与曳引轮摩擦产生的牵引力,实现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运动,达到运输目的。
3.电梯曳引绳在使用时,需要用到测试仪对电梯曳引绳的拉力测试,但是现有的测试仪在测试的过程中,无法对操作员进行防护,测试时断裂的电梯曳引绳碎屑容易四处飞溅,容易导致碎屑划伤操作员。
4.因此,需要对测试仪进行设计改造,有效的防止其测试仪在测试时产生的碎屑容划伤操作员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5.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具备防护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测试仪在测试的过程中,无法对操作员进行防护,测试时断裂的电梯曳引绳碎屑容易四处飞溅,容易导致碎屑划伤操作员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试仪,所述测试仪的底部和底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夹具,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测试仪位于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左侧的前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所述壳体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顶部和底部的后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左侧与壳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卡块左侧的前侧贯穿至框架的内部,所述框架内部的右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设置有竖块,所述竖块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贯穿至卡块的内部。
7.所述框架的右侧开设有与卡块设置的卡槽,所述卡块的形状为l字型,所述玻璃的材料为中空玻璃。
8.所述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块设置的固定孔,所述卡槽的内壁开设有与固定块设置的固定槽,所述固定块的形状为l字型。
9.所述竖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框架的正面开设有与把手设置的活动孔,所述把手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通过把手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员拉动竖块和固定块。
10.所述框架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背面与壳体的正面接触,所述防护板的材质为透明塑料。
11.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音板,所述隔音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音板,所述隔音板的材质为阻尼隔音棉,所述吸音板的材质为硅酸钙吸音板,所述壳体的材质为聚酯纤维吸音板。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测试仪在测试的过程中,无法对操作员进行防护,测试时断裂的电梯曳引绳碎屑容易四处飞溅,容易导致碎屑划伤操作员的问题,具备防护的优点,提高了测试仪的稳定性。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卡块和卡槽的设置,能够对框架的位置进行限位定位,防止框架在不需要旋转时旋转,通过玻璃的设置,能够对噪音进行隔绝降噪,同时方便操作员对测试仪进行观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壳体的结构俯视剖面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框架的结构仰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框架的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试仪2,测试仪2为了市面上常见的拉力测试机,测试仪2的型号为qt-6100s,测试仪2的底部和底座1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夹具3,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4,测试仪2位于壳体4的内部,壳体4左侧的前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框架5,框架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6,壳体4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7,卡块7顶部和底部的后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凸块8,凸块8的左侧与壳体4的右侧固定连接,卡块7左侧的前侧贯穿至框架5的内部,框架5内部的右侧开设有放置槽9,放置槽9的内部设置有竖块10,竖块10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的底部贯穿至卡块7的内部。
22.参考图3,框架5的右侧开设有与卡块7设置的卡槽12,卡块7的形状为l字型,玻璃6的材料为中空玻璃。
23.本实施例通过卡块7和卡槽12的设置,能够对框架5的位置进行限位定位,防止框架5在不需要旋转时旋转,通过玻璃6的设置,能够对噪音进行隔绝降噪,同时方便操作员对测试仪2进行观察。
24.参考图4,卡块7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块11设置的固定孔13,卡槽12的内壁开设有与固定块11设置的固定槽14,固定块11的形状为l字型。
25.本实施例通过固定孔13和固定槽14的设置,能够对卡块7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卡块7在不需要旋转时旋转。
26.参考图5,竖块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15,框架5的正面开设有与把手15设置的
活动孔16,把手15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通过把手15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员拉动竖块10和固定块11。
27.本实施例通过把手15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员拉动竖块10和固定块11,通过活动孔16的设置,能够减少把手15与框架5的摩擦,延长了把手15的使用寿命,通过防滑纹的设置,能够防止拉动把手15时出现打滑的现象。
28.参考图2,框架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7,防护板1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18,密封垫18的背面与壳体4的正面接触,防护板17的材质为透明塑料。
29.本实施例通过防护板17的设置,能够对框架5和玻璃6进行防护,通过密封垫18的设置,能够减少框架5与壳体4的摩擦。
30.参考图1,壳体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音板19,隔音板1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音板20,隔音板19的材质为阻尼隔音棉,吸音板20的材质为硅酸钙吸音板,壳体4的材质为聚酯纤维吸音板。
31.本实施例通过隔音板19和吸音板20的设置,能够对测试仪2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防止噪音传播。
32.本实用新型通过竖块10和固定块11的向上移动,使固定块11依次脱离固定槽14和固定孔13,然后向前拉动卡块7,使卡块7围绕转轴逆时针旋转,使卡块7脱离卡槽12,然后向前拉动把手15,把手15向前移动带动框架5和玻璃6围绕合页顺时针旋转,使框架5和玻璃6脱离壳体4,然后操作员把需要测试的电梯曳引绳的一端固定在夹具3的内部,然后操作相反即可对框架5和玻璃6的位置进行固定,此时启动测试仪2,测试仪2的移动端带动夹具3和电梯曳引绳向上移动,对电梯曳引绳进行拉力测试,电梯曳引绳在测试断裂时,产生的碎屑通过框架5、玻璃6和吸音板20进行阻挡,防止碎屑飞溅划伤操作员,此时即可对操作员进行防护,同时通过隔音板19和吸音板20对电梯曳引绳断裂时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
技术特征:1.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试仪(2),所述测试仪(2)的底部和底座(1)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夹具(3),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4),所述测试仪(2)位于壳体(4)的内部,所述壳体(4)左侧的前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框架(5),所述框架(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6),所述壳体(4)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7),所述卡块(7)顶部和底部的后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凸块(8),所述凸块(8)的左侧与壳体(4)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卡块(7)左侧的前侧贯穿至框架(5)的内部,所述框架(5)内部的右侧开设有放置槽(9),所述放置槽(9)的内部设置有竖块(10),所述竖块(10)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1),所述固定块(11)的底部贯穿至卡块(7)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5)的右侧开设有与卡块(7)设置的卡槽(12),所述卡块(7)的形状为l字型,所述玻璃(6)的材料为中空玻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7)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块(11)设置的固定孔(13),所述卡槽(12)的内壁开设有与固定块(11)设置的固定槽(14),所述固定块(11)的形状为l字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块(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15),所述框架(5)的正面开设有与把手(15)设置的活动孔(16),所述把手(15)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7),所述防护板(1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垫(18),所述密封垫(18)的背面与壳体(4)的正面接触,所述防护板(17)的材质为透明塑料。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音板(19),所述隔音板(1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音板(20),所述隔音板(19)的材质为阻尼隔音棉,所述吸音板(20)的材质为硅酸钙吸音板,所述壳体(4)的材质为聚酯纤维吸音板。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曳引绳的测试装置,属于电梯曳引绳测试安装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测试仪,所述测试仪的底部和底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夹具,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测试仪位于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左侧的前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玻璃,所述壳体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顶部和底部的后侧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凸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测试仪在测试的过程中,无法对操作员进行防护,测试时断裂的电梯曳引绳碎屑容易四处飞溅,容易导致碎屑划伤操作员的问题,具备防护的优点,提高了测试仪的稳定性。提高了测试仪的稳定性。提高了测试仪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云 陈敏 齐德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云畔机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7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