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弹条疲劳试验机构。
背景技术:2.钢轨是支撑机车和机车方向的部件,钢轨是通过弹性扣件固定在道床的轨枕上。弹性扣件的扣压件主要是弹条,它通过弹条的弯曲和扭曲变形,产生扣压力作用在轨道上,长期有效地保证钢轨之间的可靠连接,尽可能保持轨道的整体性,阻止钢轨相对于轨枕的纵横向移动,确保轨距正常,从而保证轨道车辆行驶安全。另外由于火车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属刚性接触,因此不可避免产生震动,而弹条特殊的弹性结构使其还具有吸收车辆驶过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达到减震的作用。弹条是在反复交变的应力下工作,它承受弯曲、扭转、疲劳和腐蚀等多种作用,在车辆通过时,还要承受极高的瞬时冲击载荷,所以对弹条的性能要求十分严格。然而,以上现有技术的弹条疲劳测试机构结构较为复杂,对测试的频率限度较大,使得试验效率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4.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包括:
5.支撑架台;
6.试验连架;
7.待测附件,所述待测附件包括:
8.轨枕,设置于所支撑架台的下部,且固定连接于地面;
9.钢轨,设置于所述轨枕上端,且与试验连架相连接;
10.弹条,对称设置于钢轨的两侧且与钢轨抵接;
11.紧固件,用于将所述弹条固定在轨枕上;
12.传送上部,连接于支撑架台下端面;
13.执行下部,与传送上部滑动连接,且与所述试验连架的顶端相连接;
14.其中,所述传送上部中具有动力源,所述传送上部与执行下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动力源迫使所述执行下部在竖直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试验连架与执行下部之间还连接有换向单元。
15.换向单元使得执行下部向下移动时,试验连架向上运动。
16.进一步,所述传送上部包括连接于支撑架台的安装顶板、带轮单元,与带轮单元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具有偏心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带轮单元相连接,并驱动所述转动轴旋转,使所述偏心部与执行下部间接性接触。
17.进一步,所述执行下部包括下底板,连接于所述下底板上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中设置有与所述偏心部配合的触动头。
18.偏心部与触动头的间隙性接触,对触动头向下产生压力,并驱动下压板在多个滑
动杆外周相对传送上层下向移动,在偏心部不与触动头接触后,通过弹性件的回复力,使下压板向上移动,恢复此前状态。
19.进一步,所述安装顶板中连接有多个贯穿于下底板的滑动杆。
20.进一步,所述安装顶板、下底板中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凸起。
21.弹性件可以弹簧,该凸起用于弹簧两端连接,使弹簧固定不脱落。
22.进一步,所述带轮单元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动轴的轴座,所述轴座与安装顶板连接。轴座起到对转动轴的固定。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通过传送上部反复驱动执行下部的上下往复运动,并通过试验连架,钢轨产生高频次与弹条相互作用,模拟轨道在实际工况所产生的震动,这样试验操作,获得弹条的疲劳屈服数据更能体现弹条在铁路轨道中的真实疲劳屈服情况,测试出弹条的疲劳强度,动力源可与外部测试控制系统电性连接,记录动力源的转动速度以及循环测试的次数,达到弹条疲劳试验的目的。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实施例中传送上部、执行下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实施例中执行下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实施例中转动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实施例中换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1.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32.支撑架台1、试验连架2、轨枕30、钢轨31、弹条32、紧固件33;
33.传送上部4、动力源40、弹性件41、安装顶板42、带轮单元43、转动轴44、偏心部45、滑动杆46;
34.执行下部5、下底板50、支撑座51、触动头52、轴座53;
35.换向单元6、齿形条61、齿轮62。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7.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8.实施例:
39.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弹条32疲劳试验机构,包括支撑架台1、试验连架2;待测附件,待测附件包括:轨枕30,设置于所支撑架台1的下部,且固定连接于地面;钢轨31,
设置于轨枕30上端,且与试验连架2相连接;
40.该试验连架2呈十字形,其两侧可与支撑架台1两侧滑动相连,在试验连架2在上下移动中,更具有稳定效果。
41.弹条32,对称设置于钢轨31的两侧且与钢轨31抵接;紧固件33,用于将弹条32固定在轨枕30上;传送上部4,连接于支撑架台1下端面;执行下部5,与传送上部4滑动连接,且与试验连架2的顶端相连接;其中,传送上部4中具有动力源40,传送上部4与执行下部5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1,动力源40迫使执行下部5在竖直方向上往复移动,试验连架2与执行下部5之间还连接有换向单元6。换向单元6使得执行下部5向下移动时,试验连架2向上运动,具体是,该换向单元6内部主要由相互平行的齿形条61,两个齿形条61之间啮合一个或多个齿轮62,其中一个齿形条61与下底板50连接,而,另一个齿形条61与试验连架2相连接,其中,可选电机作为动力源40。
42.如图3,图4所示,执行下部5包括下底板50,连接于下底板50上端的支撑座51,支撑座51中设置有与偏心部45配合的触动头52。偏心部45与触动头52的间隙性接触,对触动头52向下产生压力,并驱动下压板在多个滑动杆46外周相对传送上层下向移动,在偏心部45不与触动头52接触后,通过弹性件41的回复力,使下压板向上移动,恢复此前状态。通过传送上部4反复驱动执行下部5的上下往复运动,并通过试验连架2,对钢轨31产生向上力,使弹条32对钢轨31产生反作用力,阻止钢轨31的向上运动,模拟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震动,测试出弹条32的疲劳强度,动力源40可与外部测试控制系统电性连接,记录转动速度以及循环测试的次数,达到试验的目的。
43.传送上部4包括连接于支撑架台1的安装顶板42、带轮单元43,与带轮单元43连接的转动轴44,如图5所示,转动轴44上具有偏心部45,动力源40的输出端与带轮单元43相连接,并驱动转动轴44旋转,使偏心部45与执行下部5间接性接触。
44.安装顶板42中连接有多个贯穿于下底板50的滑动杆46。安装顶板42、下底板50中具有用于连接弹性件41的凸起。弹性件41可以弹簧,该凸起用于弹簧两端连接,使弹簧固定不脱落。
45.如图4所示,带轮单元43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动轴44的轴座53,轴座53与安装顶板42连接,轴座53起到对转动轴44的固定。
46.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
技术特征:1.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台;试验连架;传送上部,连接于支撑架台下端面;执行下部,与传送上部滑动连接,且与所述试验连架的顶端相连接;其中,所述传送上部中具有动力源,所述传送上部与执行下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动力源迫使所述执行下部在竖直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试验连架与执行下部之间还连接有换向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上部包括连接于支撑架台的安装顶板、带轮单元,与带轮单元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具有偏心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带轮单元相连接,并驱动所述转动轴旋转,使所述偏心部与执行下部间接性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下部包括下底板,连接于所述下底板上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中设置有与所述偏心部配合的触动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顶板中连接有多个贯穿于下底板的滑动杆。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顶板、下底板中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凸起。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单元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动轴的轴座,所述轴座与安装顶板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弹条疲劳试验机构,包括支撑架台、试验连架、待测附件,所述待测附件包括轨枕,设置于所支撑架台的下部,且固定连接于地面;钢轨,设置于所述轨枕上端,且与试验连架相连接;弹条,对称设置于钢轨的两侧且与钢轨抵接,所述传送上部中具有动力源,所述传送上部与执行下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动力源迫使所述执行下部在竖直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试验连架与执行下部之间还连接有换向单元。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弹条疲劳测试机构结构较为复杂,对测试的频率限度较大,使得试验效率不够理想的问题。使得试验效率不够理想的问题。使得试验效率不够理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鹏宇 郭鹏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阳市山桥工务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7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