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辅助器械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
背景技术:2.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眼科一般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青光眼和视神经病变、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在临床上对于视网膜复位术常采用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其原理在于惰性气体和硅油比重轻可利用其上浮力顶压视网膜复位,因此在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俯卧位睡觉,平时保持低头的姿势,以便于视网膜的复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头部垫,普通枕因缺乏对头部的约束而易使头部发生偏差,没有对患者头部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不能保持正确的俯卧位姿势,降低了实用性,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有利于实现对患者的脸部进行支撑,方便进行俯卧。
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5.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包括底板,其特征是:
6.所述底板的上侧一端固定连接矩形套筒的下端,所述矩形套筒的一侧上端螺纹连接顶丝,所述矩形套筒内设有矩形导杆,所述矩形导杆上分别设有一组均匀排布的圆孔,所述矩形导杆的上侧固定连接t形杆一的下侧,所述t形杆一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一的两侧,所述u形块一的上侧固定连接在放置板的下侧;
7.所述放置板的中部设有丝杠槽一,所述丝杠槽一内设有两个滑块一,两个所述滑块一的上侧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连杆,所述丝杠槽一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双向丝杠的一端,两个所述滑块一分别螺纹连接所述双向丝杠,所述双向丝杠上分别设有两段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一的一端,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旋钮的中心处,两个所述连杆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弧形夹持板;
8.所述矩形导杆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调节机构。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丝杠槽二,所述矩形导杆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槽二,所述丝杠槽二内设有滑块二,所述滑块二的上侧铰连接t形杆二的一端,所述丝杠槽二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丝杠的一端,所述丝杠螺纹连接所述滑块二。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丝杠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二的一端。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盘的中心处。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t形杆二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二的两侧。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u形块二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的下侧。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底板的下侧四角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万向轮。
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弧形夹持板的外表面分别包被有医用硅胶材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7.1、本装置可以实现根据患者的头部位置,进行调整放置板的位置,使放置板移动到适合患者放置头部的位置,并拧上顶丝,使顶丝插入到对应的一个圆孔内,固定住矩形导杆,避免在使用时,装置发生下滑现象;
18.2、本装置可以实现根据患者脸部的宽度,旋拧旋钮,最终实现两个滑块一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杆带动对应的弧形夹持板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患者的两侧脸颊放置在两个弧形夹持板上,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患者的头部姿势;
19.3、本装置可以实现两个弧形夹持板的外表面分别包被有医用硅胶材质,患者两侧脸颊放置在两个弧形夹持板上时,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0.本实用新型为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有利于实现对患者的脸部进行支撑,方便进行俯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一。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二。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三。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零件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26.图中:1、弧形夹持板,2、连杆,3、放置板,4、t形杆二,5、转盘,6、丝杠槽二,7、圆孔,8、矩形导杆,9、顶丝,10、矩形套筒,11、万向轮,12、底板,13、t形杆一,14、u形块一,15、滑块二,16、丝杠,17、u形块二,18、双向丝杠,19、滑块一,20、旋钮,21、丝杠槽一。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即产品的行进方向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定性的。
29.当组件被称为“位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0.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12,
31.所述底板12的上侧一端固定连接矩形套筒10的下端,所述矩形套筒10的一侧上端
螺纹连接顶丝9,所述矩形套筒10内设有矩形导杆8,所述矩形导杆8上分别设有一组均匀排布的圆孔7,所述矩形导杆8的上侧固定连接t形杆一13的下侧,所述t形杆一13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一14的两侧,所述u形块一14的上侧固定连接在放置板3的下侧;
32.所述放置板3的中部设有丝杠槽一21,所述丝杠槽一21内设有两个滑块一19,两个所述滑块一19的上侧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连杆2,所述丝杠槽一21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双向丝杠18的一端,两个所述滑块一19分别螺纹连接所述双向丝杠18,所述双向丝杠18上分别设有两段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双向丝杠18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一21的一端,所述双向丝杠1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旋钮20的中心处,两个所述连杆2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弧形夹持板1;
33.所述矩形导杆8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调节机构。
34.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丝杠槽二6,所述矩形导杆8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槽二6,所述丝杠槽二6内设有滑块二15,所述滑块二15的上侧铰连接t形杆二4的一端,所述丝杠槽二6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丝杠16的一端,所述丝杠16螺纹连接所述滑块二15。
35.所述丝杠16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二6的一端。
36.所述丝杠1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盘5的中心处。
37.所述t形杆二4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二17的两侧。
38.所述u形块二17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3的下侧。
39.所述底板12的下侧四角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万向轮11。
40.使用本装置时,首先推动本装置,一组万向轮11转动,带动本装置移动到患者的病床前,使本装置处于患者的头部一侧,使底板12处于患者的病床床板下侧,根据患者的头部位置,进行调整放置板3的位置,拧下顶丝9,手持矩形导杆8并向上移动,矩形导杆8带动丝杠槽二6、放置板3等向上移动,使放置板3移动到适合患者放置头部的位置,此时停止向上移动矩形导杆8,并拧上顶丝9,使顶丝9插入到对应的一个圆孔7内,固定住矩形导杆8,避免在使用时,装置发生下滑现象,然后患者俯卧在病床上,根据患者脸部的宽度,旋拧旋钮20,旋钮20带动双向丝杠18转动,双向丝杠18分别带动对应的滑块一19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两个滑块一19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杆2带动对应的弧形夹持板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患者的两侧脸颊放置在两个弧形夹持板1上,此时停止旋拧旋钮20,然后当需要进行调整患者的头部姿势时,转动转盘5,转盘5带动丝杠16转动,丝杠16带动滑块15向远离转动5的方向滑动,滑块15带动t形杆二4摆动,t形杆二4通过u形块二17带动放置板3摆动,放置板3带动u形块一14摆动,同时放置板3带动患者的头部摆动,使患者的头部移动到舒适的姿势,此时停止转动转盘5,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俯卧位姿势即可。
41.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两个所述弧形夹持板1的外表面分别包被有医用硅胶材质。
42.两个弧形夹持板1的外表面分别包被有医用硅胶材质,患者两侧脸颊放置在两个弧形夹持板1上时,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包括底板(12),其特征是:所述底板(12)的上侧一端固定连接矩形套筒(10)的下端,所述矩形套筒(10)的一侧上端螺纹连接顶丝(9),所述矩形套筒(10)内设有矩形导杆(8),所述矩形导杆(8)上分别设有一组均匀排布的圆孔(7),所述矩形导杆(8)的上侧固定连接t形杆一(13)的下侧,所述t形杆一(13)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一(14)的两侧,所述u形块一(14)的上侧固定连接在放置板(3)的下侧;所述放置板(3)的中部设有丝杠槽一(21),所述丝杠槽一(21)内设有两个滑块一(19),两个所述滑块一(19)的上侧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连杆(2),所述丝杠槽一(21)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双向丝杠(18)的一端,两个所述滑块一(19)分别螺纹连接所述双向丝杠(18),所述双向丝杠(18)上分别设有两段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所述双向丝杠(18)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一(21)的一端,所述双向丝杠(1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旋钮(20)的中心处,两个所述连杆(2)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弧形夹持板(1);所述矩形导杆(8)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调节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丝杠槽二(6),所述矩形导杆(8)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槽二(6),所述丝杠槽二(6)内设有滑块二(15),所述滑块二(15)的上侧铰连接t形杆二(4)的一端,所述丝杠槽二(6)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丝杠(16)的一端,所述丝杠(16)螺纹连接所述滑块二(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丝杠(16)的一端穿过所述丝杠槽二(6)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丝杠(1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盘(5)的中心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t形杆二(4)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二(17)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u形块二(17)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3)的下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底板(12)的下侧四角分别固定连接对应的万向轮(1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弧形夹持板(1)的外表面分别包被有医用硅胶材质。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包括底板,其特征是:所述底板的上侧一端固定连接矩形套筒的下端,所述矩形套筒的一侧上端螺纹连接顶丝,所述矩形套筒内设有矩形导杆,所述矩形导杆上分别设有一组均匀排布的圆孔,所述矩形导杆的上侧固定连接T形杆一的下侧,所述T形杆一的两端分别铰连接U形块一的两侧,所述U形块一的上侧固定连接在放置板的下侧,所述放置板的中部设有丝杠槽一,所述丝杠槽一内设有两个滑块一。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辅助器械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本实用新型为眼底病术后视网膜复位俯卧装置,有利于实现对患者的脸部进行支撑,方便进行俯卧。方便进行俯卧。方便进行俯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学锋
技术研发日:2022.07.11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