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晶体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具有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等多种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电流开关,能够基于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流。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现有的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存在着下料的时候需要人工下料的问题,一旦生产量大的话,人工下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增加劳动量,而且人工下料的话容易造成材料的堆积,拖慢工作进度,影响产品的质量;现有的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还存在着下料的时候容易造成产品损坏的问题,现在大多数晶体管下料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一旦工作人员在下料的时候没拿稳,就会导致晶体管掉落在地上,进而晶体管受到损坏,晶体管的损坏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还会增加下料时间。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自动下料,安全性高的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套杆,第二套杆和复位弹簧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了自动下料的效果,避免了旦生产量大的话,人工下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增加劳动量,而且人工下料的话容易造成材料的堆积,拖慢工作进度,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顶端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稳定块,所述稳定块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顶端的表面卡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履带,所述固定杆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的底端放置有存放盒,所述存放盒的底端卡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底端卡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底端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套杆,所述第一套杆的底端活动套接有第二套杆,所述第二套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块底端的表面与所述固定底座顶端另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弹簧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缓冲弹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表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存放盒内部的一侧开设有存放槽,所述存放槽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垫。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垫的材质为橡胶质构件。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套杆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板。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套杆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套杆,第二套杆和复位弹簧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了自动下料的效果,避免了旦生产量大的话,人工下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增加劳动量,而且人工下料的话容易造成材料的堆积,拖慢工作进度,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弹簧,存放槽和保护垫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了安全性高的效果,避免了现在大多数晶体管下料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一旦工作人员在下料的时候没拿稳,就会导致晶体管掉落在地上,进而晶体管受到损坏,晶体管的损坏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还会增加下料时间的问题,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存放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套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固定底座;2、稳定块;3、支撑块;4、固定杆;5、齿轮;6、履带;7、挡板;8、存放盒;9、固定板;10、缓冲弹簧;11、第一连接块;12、第一套杆;13、第二套杆;14、第二连接块;15、存放槽;16、保护垫;17、连接板;18、复位弹簧;19、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1,固定底座1顶端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稳定块2,稳定块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撑块3,支撑块3顶端的表面卡接有固定杆4,固定杆4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齿轮5,齿轮5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履带6,固定杆4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挡板7,挡板7一侧的底端放置有存放盒8,存放盒8的底端卡接有固定板9,固定板9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10,缓冲弹簧10的底端卡接有第一连接块11,第一连接块11底端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套杆12,第一套杆12的底端活动套接有第二套杆13,第二套杆13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14,第二连接块14底端的表面与固定底座1顶端另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缓冲弹簧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缓冲弹簧10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块11的表面,存放盒8内部的一侧开设有存放槽15,存放槽1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垫16,保护垫16的材质为橡胶质构件,第二套杆13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18,复位弹簧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板19,卡板19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套杆12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第一套杆12,第二套杆13和复位弹簧18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了自动下料的效果,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通过设置缓冲弹簧10,存放槽15和保护垫16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了安全性高的效果,增强了装置的安全性能。
具体参考说明书附图2,缓冲弹簧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缓冲弹簧10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块11的表面。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缓冲弹簧10是为了有利于减少复位弹簧18在弹开第一套杆12的时候产生的冲击力,保护下料装置,减少成本。
具体参考说明书附图4,存放盒8内部的一侧开设有存放槽15,存放槽1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垫16。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保护垫16是为了有利于在下料的时候保护晶体管的质量,减少损坏。
具体参考说明书附图5,第二套杆13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18,复位弹簧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板19。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卡板19是为了有利于防止第一套杆12的脱落。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准备阶段:首先组装好各个组件,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然后通过现有的装置带动齿轮5转动。
工作阶段:首先齿轮5的转动会带动履带6的运动,然后放置在履带6表面的晶体管也会跟着运动,然后晶体管顺着挡板7滑落到存放盒8中的存放槽15中,然后根据现有的装置将第一套杆12压缩第二套杆13,然后存放盒8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缓冲弹簧10和保护垫16会保护晶体管不受到损坏,保证晶体管的质量。
结束阶段:首先等到下料完成,然后取走存放盒8,然后第二套杆13里的复位弹簧18会让第一套杆12恢复到原先的位置,最后重复以上的步骤,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包括固定底座(1),所述固定底座(1)顶端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稳定块(2),所述稳定块(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撑块(3),所述支撑块(3)顶端的表面卡接有固定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4)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齿轮(5),所述齿轮(5)的表面啮合连接有履带(6),所述固定杆(4)的表面活动套接有挡板(7),所述挡板(7)一侧的底端放置有存放盒(8),所述存放盒(8)的底端卡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底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10),所述缓冲弹簧(10)的底端卡接有第一连接块(11),所述第一连接块(11)底端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套杆(12),所述第一套杆(12)的底端活动套接有第二套杆(13),所述第二套杆(13)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块(14)底端的表面与所述固定底座(1)顶端另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弹簧(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缓冲弹簧(1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块(11)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盒(8)内部的一侧开设有存放槽(15),所述存放槽(1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垫(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垫(16)的材质为橡胶质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杆(13)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17),所述连接板(1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18),所述复位弹簧(1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板(1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晶体管便于下料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19)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套杆(12)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