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装配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2.目前较为常见的便携式风扇,其把所有组件设置于后壳,前壳仅作为遮盖罩,在装配时,需要将所有组件(线路板、导线等)安装限位于后壳,再将前壳组装于后壳上,线路板上的按钮对应露于前壳的开孔处。该种结构的便携式风扇,在装配时,需要在后壳体上完成所有组件的组装工序,有极大概率导线会被压伤,装配繁琐,造成返工,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手持风扇的整体组装时间很难进一步缩短,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便携式风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有效的缩短了便携式风扇的组装时间,提升组装效率。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包括:壳体,后侧设有进气部,前侧设有出气部,所述进气部和所述出气部在所述壳体内相连通,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加压件,连接所述前壳的前侧;混流风扇,位于所述前壳内,且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驱动组件,位于所述前壳内,驱动所述混流风扇旋转;过线槽,所述过线槽开设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电路板,位于所述前壳内且位于所述过线槽后方,所述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且相互平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朝向进风端,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面朝向出风端,设有导线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电路板,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且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
5.进一步的,所述过线槽后侧盖设有压线板,所述压线板限制所述导线移动,所述过线槽的两端朝所述进风端延伸设置有抵挡块,所述抵挡块与所述压线板抵触,以限制所述压线板在安装平面上移动。
6.进一步的,所述压线板的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朝向所述过线槽延伸出卡扣,所述卡扣穿过所述过线槽与所述抵挡块卡接,以限制所述压线板朝所述进风端移动,所述压线板的远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朝向过线槽延伸出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过线槽插接。
7.进一步的,所述压线板底部设有朝向所述过线槽的凸块,以压住所述导线。
8.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led灯珠,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led灯珠相对应的开孔,所述led灯珠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开孔射出。
9.进一步的,所述过线槽远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一端抵触所述电路板的第二面,所述导光柱的另一端与壳体内侧连接,以支撑所述电路板。
10.进一步的,所述过线槽远离驱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形成开口朝向过线槽的半包围腔体,以限制导线移动。
11.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包括后挡板和侧挡板,所述后挡板和侧挡板形成开口向所
述过线槽的“c”型槽,所述后挡板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的中线垂直,所述侧挡板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的中线平行。
12.进一步的,还包括增压器,所述连接于所述壳体内,且环设于所述混流风扇外围。
13.进一步的,所述导线绕过增绕过增压器外壁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面电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电路板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且相互平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朝向进风端,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面朝向出风端,所述驱动组件延伸出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且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所述加压件的后侧开设有供所述导线穿过的过线槽,所述过线槽位于所述电路板前侧,所述过线槽上方盖设有压线板,所述压线板限制所述导线移动,在组装时,导线的一端从驱动组件引出,导线埋入过线槽,导线从过线槽引出绕到电路板的第一面,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路板的第一面连接,操作工人将导线埋好后,可直接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于电路板的第一面连接,安装操作方便,提升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的立体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后壳隐藏时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前壳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另一实施例的前壳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压线板一个角度的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压线板另一个角度的的示意图;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前壳自上向下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前壳自上向下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无叶风扇前壳装设导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为配置有手柄(未标识,下同) 的手持式无叶风扇,用户通过所述手柄可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随身携带。当然,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也可以是配置有夹子的夹持风扇,或配置有用于缠绕的弯曲定型件的百变风扇,或配置有支架的桌面风扇,或配置有伸缩支架的落地风扇,不以此为限制。所述手柄上可以设置半导体制冷件(未图示,下同),用户通过所述可将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随身携带,同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可以根据用户与所述接触的部分的温度自动对应调节制冷温度,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应当理解,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用于散热降温,对应所述上设有半导体制冷件,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当然在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 100中加上加热元件
(未图示),也可以用于保温取暖,对应所述上可设有暖温件(未图示)对人体接触部分自动调节温度,以温暖人体接触部分,提升用户携带的舒适感。
29.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内部可容纳电池(未标识,下同),所述手柄上可外露设置开关按键(未标识,下同)和充电口(未图示,下同),所述电池为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供电,所述开关按键用于调节风速和开关,所述充电口用于外接电源对所述电池充电,当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 为其他形态的风扇(例如上述的夹持风扇、百变风扇、桌面风扇等)时,所述电池、开关按键和充电口的位置可以对应调整。当然,为了追求更加小型,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内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电池,通过设置接口(未图示)与外部移动电源连接同样可以实现便携携带。
30.参考图1至图4,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包括壳体1、加压件3和混流风扇2,所述壳体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所述前壳11、后壳12、所述加压件3 和所述混流风扇2的径向截面的轮廓均大体呈圆形,当然所述前壳11、后壳12、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混流风扇2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所述加压件3连接所述壳体1的前侧,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一体成型,当然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也可以是分体成型后,所述加压件3安装于所述壳体1 上,不以此为限制。所述混流风扇2连接于所述加压件3的后侧,且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混流风扇2绕转轴24旋转产生气流。所述便携式无叶风扇100 的进风端r位于后端,出风端f位于前端,垂直于所述转轴24且穿过所述转轴 24的延伸方向为径向,平行于所述转轴24的方向为轴向,所述后壳12的后侧设有进气板13,所述进气板13上设有进气部14,所述加压件3和所述壳体1 在靠近所述出风端f的径向之间形成出气部15。
31.参考图1至图4,所述混流风扇2包括旋转座21和多个第一叶片22,所述旋转座21包括自所述进风端r向所述出风端f呈径向增大的导风面211,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2连接且等距布置于所述导风面211,每一所述叶片包括与所述导风面211连接的第一叶根部221,以及远离所述导风面211的第一叶顶部222。
32.参考图2和图3,所述混流风扇2还包括连接所述旋转座21的内壁且向前延伸的延伸壁26,所述延伸壁26与所述旋转座21在所述出风端f共同围设形成开口向前的第一容腔23。
33.所述混流风扇2使用的驱动组件4收容于所述第一容腔23内,以减小驱动组件4所占用的空间,驱动组件4带动混流风扇2旋转,所述驱动组件4可以是无刷电机,也可以是有刷电机,并不以此为限制。
34.参考图1至图6,过线槽111开设于所述加压件3的后侧,所述过线槽111 后侧盖设有压线板6,所述压线板6限制所述导线41移动。所述电路板5装设于所述前壳11内,所述电路板5位于所述过线槽111后方,所述电路板5与所述过线槽111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电路板5具有彼此相对且相互平行的第一面51及第二面52,所述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朝向进风端r,所述电路板5的所述第二面52朝向出风端f,所述电路板5的所述第一面51 装设有电子元器件。
35.参考图1至图4,驱动组件4设置有供驱动组件4工作的导线41,并且导线41的一端连接驱动组件4,导线41的另一端连接电路板5,且位于电路板5 的第二面52的一侧。驱动组件4和电路板5都装设于前壳11,驱动组件4延伸出导线41,电路板5的第二面52朝向前壳11装设,因电路板5与过线槽111 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部分导线41被遮挡在电路板5
的第二面52一侧,则导线41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5,且装设在电路板5的第一面51,可以有效的提升装配效率,防止在进行安装电路板5时,电路板5压破导线41;若将导线41的另一端装设在电路板5的第二面52上,则装配人员在安装电路板5时,装配人员会在部分导线41被遮挡的情况下将电路板5安装于前壳11,会导致装配人员无法保证导线41不被电路板5挤压,有极大概率导线41会被压伤,装配繁琐,造成返工,生产效率低下。
36.参考图5和图6,过线槽111的端部朝所述进风端r延伸设置有抵挡块1111,结合图2,所述抵挡块1111与所述压线板6抵触,过线槽111延伸设置的抵挡块1111限制所述压线板6在安装平面上移动。
37.参考图6至图8,所述压线板6的靠近驱动组件4的一端朝向所述过线槽 111延伸出卡扣61,结合图2,所述卡扣61穿过所述过线槽111与所述抵挡块 1111卡接,所述卡扣61位于所述抵挡块1111的下方,卡扣61限制所述压线板 6脱离所述过线槽111,即卡扣61限制所述压线板6朝所述进风端r移动,所述压线板6的远离所述驱动组件4的一端朝向过线槽111延伸出插接块63,所述插接块63与过线槽111插接,所述插接块63位于所述过线槽111的远离驱动组件4的一端,以限制所述压线板6朝所述进风端r移动。
38.参考图6至图8,所述压线板6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过线槽111的凸块62,即凸块62朝所述出风端f延伸,压住所述导线41,防止在使用时导线41朝向所述进风端r在过线槽111内摆动,减少导线41与过线槽111因摆动摩擦产生的噪音。
39.参考图5、图9和图10,所述过线槽111远离所述驱动组件4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91,所述电路板5的所述第二面52上设置有led灯珠(未图示,下同),所述壳体1的前壳11上开设有与所述led灯珠相对应设置的开孔44,所述led灯珠发射的光线顺着所述导光柱91,通过所述开孔44射出。
40.参考图10,所述过线槽111远离所述驱动组件4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91,所述导光柱91的一端抵触所述电路板5的第二面52,所述导光柱91的另一端与壳体1的前壳11内侧连接,以支撑所述电路板5。
41.参考图5和图11,所述过线槽111远离驱动组件4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91,所述导光柱91形成开口向过线槽111的半包围腔体93,以限制导线41移动,所述导光柱91包括后挡板94和侧挡板95,所述后挡板94和侧挡板95形成开口向所述过线槽111的“c”型槽,所述后挡板94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111的长度方向的中线垂直,所述侧挡板95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111的长度方向的中线平行,所述后挡板94的宽度大于所述过线槽111的宽度,使得导线41穿过过线槽111后,抵触侧挡板95,限制导线41朝向远离驱动组件4的方向移动,避免在使用时导线41移动。
42.参考图4,所述增压器42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增压器42可以通过卡扣,或磁吸,或螺纹,或螺钉,或粘贴,或拼接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增压器42环设于所述混流风扇2外围,增压器42与电路板5之间留有间隙43,所述导线 41从所述间隙43引出,所述导线41绕过增压器42外壁与所述电路板5的第一面51电连接,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更小巧,空间利用率高。
43.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后侧设有进气部,前侧设有出气部,所述进气部和所述出气部在所述壳体内相连通,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加压件,连接所述前壳的前侧;混流风扇,位于所述前壳内,且连接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所述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驱动组件,位于所述前壳内,驱动所述混流风扇旋转;过线槽,所述过线槽开设于所述加压件的后侧;电路板,位于所述前壳内且位于所述过线槽后方,所述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且相互平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其中,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朝向进风端,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面朝向出风端,设有导线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电路板,所述导线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且位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后侧盖设有压线板,所述压线板限制所述导线移动,所述过线槽的两端朝所述进风端延伸设置有抵挡块,所述抵挡块与所述压线板抵触,以限制所述压线板在安装平面上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板的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朝向所述过线槽延伸出卡扣,所述卡扣穿过所述过线槽与所述抵挡块卡接,以限制所述压线板朝所述进风端移动,所述压线板的远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朝向过线槽延伸出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过线槽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板底部设有朝向所述过线槽的凸块,以压住所述导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led灯珠,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led灯珠相对应的开孔,所述led灯珠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开孔射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远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一端抵触所述电路板的第二面,所述导光柱的另一端与壳体内侧连接,以支撑所述电路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远离驱动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形成开口朝向过线槽的半包围腔体,以限制导线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包括后挡板和侧挡板,所述后挡板和侧挡板形成开口向所述过线槽的“c”型槽,所述后挡板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的中线垂直,所述侧挡板至少部分与所述过线槽的中线平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压器,所述增压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且环设于所述混流风扇外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绕过增压器外壁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面电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叶风扇,包括:壳体,后侧设有进气部,前侧设有出气部,进气部和出气部在壳体内相连通,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加压件,连接前壳的前侧;混流风扇,位于前壳内,且连接于加压件的后侧,混流风扇绕转轴旋转产生气流;驱动组件,位于前壳内,驱动混流风扇旋转;过线槽,过线槽开设于加压件的后侧;电路板,位于前壳内且位于过线槽后方,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且相互平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其中,电路板的第一面朝向进风端,电路板的第二面朝向出风端,设有导线电连接驱动组件与电路板,导线的一端连接驱动组件,导线的另一端连接电路板且位于电路板的第一面。连接电路板且位于电路板的第一面。连接电路板且位于电路板的第一面。
技术研发人员:郑观正 袁水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16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