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4-07  10



1.该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


背景技术:

2.污泥处理中,通常需要加入多种药剂以对污泥进行调理,使污泥符合相应的工艺标准要求,然而现有技术中向污泥中加入药剂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工进行配置和加入,则就避免不了工作人员与药剂直接接触,若长时间和药剂接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且人工向污泥内加入药剂的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向污泥内加入药剂时,工作人员与药剂直接接触,导致工作人员的健康状态受到影响的问题,以及人工加入药剂工作强度大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均设有空心筒体,所述空心筒体的下端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端与之连通的吸液管和排液管,所述吸液管的另一端位于储液箱内,所述排液管的另一端将药剂排放至污泥中进行混合,所述吸液管和排液管上分别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筒体的内部设有活塞,所述活塞朝上的一端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
6.进一步限定,所述安装架上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上方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驱动拉杆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其有益之处在于,利用驱动机构对活塞进行驱动实现自动吸液和排液,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7.进一步限定,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固定于第二安装板上,且直线电机的输出端与拉杆的上端连接。
8.进一步限定,所述驱动机构为丝杆螺母机构,所述拉杆的上端与丝杆螺母机构中的螺母连接。
9.进一步限定,所述吸液管为软管,其有益之处在于,软管可以改变吸液管吸取液体的位置,即可以实现吸取储液箱内不同储液腔室内的液体。
10.进一步限定,所述吸液管位于储液箱内部的一端上设有浮球,其有益之处在于,浮球的设置使吸液管的端部始终位于液面上部,不会吸取到底部的杂质和沉淀,避免吸液管堵塞。
11.进一步限定,所述储液箱内设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将储液箱内部间隔形成若干储液腔室,其有益之处在于,可在储液箱内存放多个种类的药剂,便于多种药剂的混
合。
12.进一步限定,所述筒体为透明材质制成,其有益之处在于,可直观的观察到抽取液体的量。
13.进一步限定,所述筒体上设有刻度线,其有益之处在于,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药剂的精准吸取和配置。
14.进一步限定,所述筒体的上端设有限位块,其有益之处在于,避免活塞脱出筒体内。
15.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效果如下:
16.(1)本技术方案中筒体、活塞、吸液管、排液管、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设置,可对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吸取和排放,避免工作人员在配置药剂时,与其直接接触,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2)筒体的材质为透明且其上设置刻度线,使配置药剂时,对药剂量的把控更加的精准。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加药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为本加药机构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示意图。
19.附图编号
20.储液箱1、隔板2、安装架3、第二安装板4、第一安装板5、筒体6、拉杆7、活塞8、直线电机9、吸液管10、排液管11、第一单向阀12、第二单向阀13、浮球14。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实施例1
23.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包括储液箱1,储液箱1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架3,安装架3包括第一安装板5,第一安装板5上设有若干安装孔,安装孔的内部均设有空心筒体6,空心筒体6的下端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端与之连通的吸液管10和排液管11,吸液管10的另一端位于储液箱1内,排液管11的另一端将药剂排放至污泥中进行混合,吸液管10和排液管11上分别设有第一单向阀12和第二单向阀13,第一单向阀12和第二单向阀13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筒体6的内部设有活塞8,活塞8朝上的一端设有拉杆7,拉杆7的一端与活塞8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药剂、单向阀和活塞8等位常见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同时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半自动化的药剂吸取和排放代替人工操作,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当然在本机构的基础上加入plc控制程序,实现全自动化也可以,也为现有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优选,排液管11倾斜向下设置,因为药剂不会残留在排液管11内。
24.安装架3上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5上方的第二安装板4,第二安装板4上设有用于驱动拉杆7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利用驱动机构对活塞8进行驱动实现自动吸液和排液,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5.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9,直线电机9固定于第二安装板4上,且直线电机9的输出端与拉杆7的上端连接,连接优选为卡接,便于拆卸。
26.吸液管10为软管,软管可以改变吸液管10吸取液体的位置,即可以实现吸取储液箱1内不同储液腔室内的液体。优选地,在吸液管10位于储液箱1内部的一端上设有浮球,浮球的设置使吸液管10的端部始终位于液面上部,不会吸取到底部的杂质和沉淀,避免吸液管10堵塞,此处的浮球为代指,只要能让吸液管10的端部漂浮在药剂上部的部件即可,如泡沫,气囊等等。
27.储液箱1内设有若干隔板2,若干隔板2将储液箱1内部间隔形成若干储液腔室,可在储液箱1内存放多个种类的药剂,便于多种药剂的混合。
28.筒体6为透明材质制成,可直观的观察到抽取液体的量。筒体6上设有刻度线,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药剂的精准吸取和配置。筒体6的上端设有限位块,避免活塞8脱出筒体6内。
29.实施例2
30.实施例2和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中驱动机构为丝杆螺母机构,拉杆7的上端与丝杆螺母机构中的螺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机构中还包括电机等,为现有技术再次不做过多的赘述。
31.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包括储液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均设有空心筒体,所述空心筒体的下端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端与之连通的吸液管和排液管,所述吸液管的另一端位于储液箱内,所述排液管的另一端将药剂排放至污泥中进行混合,所述吸液管和排液管上分别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筒体的内部设有活塞,所述活塞朝上的一端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安装板上方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驱动拉杆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固定于第二安装板上,且直线电机的输出端与拉杆的上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丝杆螺母机构,所述拉杆的上端与丝杆螺母机构中的螺母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为软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管位于储液箱内部的一端上设有浮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内设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将储液箱内部间隔形成若干储液腔室。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透明材质制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上设有刻度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上端设有限位块。

技术总结
该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系统中的加药机构。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的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均设有空心筒体,所述空心筒体的下端外侧面上分别设有一端与之连通的吸液管和排液管,所述吸液管的另一端位于储液箱内,所述排液管的另一端将药剂排放至污泥中进行混合,所述吸液管和排液管上分别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中液体流动方向相反。本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向污泥内加入药剂时,工作人员与药剂直接接触,导致工作人员的健康状态受到影响的问题,以及人工加入药剂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大的问题。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任荣杰 李云玉 张炳康 闫玉龙 吴春廷 任皓 张寻 赵安琪 宋玮华 张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2/12/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26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