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在列管式换热器中增设了扰流结构。
背景技术:2.现今用于制造各类换热器中的换热管有多种多样,为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人们对换热管的结构进行了不断的改进,目前使用较好的换热管是在管内插装扰流片,这种扰流片绝大多数为平板条状扰流片,也有一部分为麻花形扰流片和毛刷丝状扰流片。现有结构中的平板线条扰流片和麻花形扰流片装入换热管内后,不能较大地强化管内换热面积,在扰流片两边的管内流体不能互通,对流体不能起较好的扰流作用,并且流体介质温度不均匀。毛刷丝状扰流片虽能使管内流体互通,但容易堵塞和腐蚀脱落,且扰流效果也不佳。
3.此外,针对气体的换热时,气体中的灰尘杂质等容易沉积在管壁或扰流组件中,特别是当扰流组件固定时,必然有流动性较差的部位,尤其容易挂灰。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使流体的流动呈不规则形态,不易挂灰。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换热管内设置有中心轴,在换热管一端设置有增压口,所述增压口为外大内小的锥筒状,在中心轴上设置有多个风轮,风轮与中心轴旋接配合;
6.所述风轮包括位于两侧的固定环,在两固定环之间均匀且间隔设置有翅片;固定环中部设置有轴环,固定环与轴环通过固定臂相连接,轴环套设在中心轴上。
7.进一步的:所述翅片沿换热管轴向的截面为弧形;沿换热管径向的截面为渐开线形,且中心宽,两侧窄。
8.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轴通过轴支臂与换热管内壁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轴环通过卡簧与中心轴轴向定位。
10.进一步的:所述风轮的数量为3-20个。
11.进一步的:所述翅片两端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固定环焊接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在进口增设增压口和风轮,以及在管中部位适当加入风轮,通过增压口提高了入口处的风压,通过风轮改变了管内风的行走路径,使其以高速旋转通过换热管。风在通过换热管时,不会产生层流现象,使风的热量能够有效的传递至管壁上,提高了换热效率,通过旋转增加了风速,也提高了换热效率。此外,风的无规运行,不产生死角,可以有效的清理管壁,防止管壁挂灰,保持换热器的高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图2中的a向剖视图。
17.图中序号说明:1为换热管、2为中心轴、3为增压口、4为风轮、5为固定环、6为翅片、7为固定臂、8为轴环、9为风堵、10为轴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1,其他结构为现有技术,该换热器通过换热管使内外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其中在换热管内固定设置有中心轴2,在换热管进风口(或进液口,根据介质不同,此处为了方便统一用进风口表述)一端设置有增压口3,所述增压口为外大内小的锥筒状,在中心轴上设置有多个风轮4,风轮与中心轴旋接配合,所述风轮为“灯笼”状,可在流体的作用下沿中心轴旋转;所述风轮包括位于两侧的固定环5,在两固定环之间设置有翅片6,翅片沿固定环周向均匀分布,且两翅片之间有间隔,以供流体通过;固定环中部设置有轴环8,固定环与轴环通过固定臂7相连接,轴环套设在中心轴上。
19.优选的:所述翅片沿换热管轴向的截面为弧形;如图2所示,沿换热管径向的截面主体为斜线(与通过该段的直径不垂直),也可以是弧形线或渐开线形(具体为渐开线的一部分),从而使整个翅片呈倾斜状设置,使其更容易转动并减少阻力,翅片径向宽度中心最宽,向两侧逐渐变窄。
20.优选的:所述中心轴通过轴支臂10与换热管内壁固定连接,轴支臂至少有两组,以保证中心轴的有效固定。
21.优选的:所述风轮的至少一个轴环通过卡簧与中心轴轴向定位。从而将风轮的位置固定,不会因风力而在中心轴上移位。若仅一个轴环轴向固定,在风力发生变化时,因翅片具有一定弹性,整个风轮会被拉长或收短,从而使风向的变化更为显著,换热和除灰的效果更好。若有两个轴环轴向固定,风轮的位置更加稳定。
22.优选的:所述风轮的数量为3-20个。
23.优选的:所述翅片两端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固定环焊接或铆接连接。
24.优选的:在风轮远离进风的一侧设置有风堵9,风堵与固定环内壁相连接,风堵上设置有与中心轴相配合的通孔。风堵使风完全从侧面吹出,变向效果更好。
25.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26.在进行换热时,风(或流体等)从进风口进入,经过锥筒状的增压口时,因口径变小,使风力增加,高速进入换热管内,从固定环中心进入风轮中,并吹在翅片上,在翅片的反作用力下,风向发生变化并从翅片之间的空隙处吹出,在此过程中,推动风轮旋转,风轮旋转的同时,翅片的位置时时变化,与来风的作用力始终存在但方向不停变化,从而使风以旋转的方式吹向换热管内壁,且无死角对内壁及翅片等部位进行吹扫,大大减少了灰尘挂壁的可能,提高了换热效率。风与内壁接触后,风向逐渐改变至轴向方向,此时,经过第二个风轮的旋转变向,再次发生改变。重复上述变化直到从出口排出。
27.本方案通过增加可旋转的风轮,配合增压口,有效的改变了风的行走方式,风通过
可旋转的风轮,让风高速旋转,以旋转形式通过换热器列管。在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还可有效清除管壁挂灰。风轮为“灯笼”状结构特性,侧面出风,可在管中旋转。不同角度和不同缝隙的叶片,可以调整风速,以此改变风的旋转速度。配合风轮前端锥形增压口。有足够的旋转速度就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并且管内灰尘也可以被高效的清除。
技术特征:1.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换热管内设置有中心轴,在换热管进风端设置有增压口,所述增压口为外大内小的锥筒状,在中心轴上设置有多个风轮,风轮与中心轴旋接配合;所述风轮包括位于两侧的固定环,在两固定环之间均匀且间隔设置有翅片;固定环中部设置有轴环,固定环与轴环通过固定臂相连接,轴环套设在中心轴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沿换热管轴向的截面为弧形;沿换热管径向的截面为渐开线形,且中心宽,两侧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通过轴支臂与换热管内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环通过卡簧与中心轴轴向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单根换热管内所述风轮的数量为3-20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两端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固定环焊接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扰流结构的换热器,包括多根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换热管内设置有中心轴,在换热管一端设置有增压口,所述增压口为外大内小的锥筒状,在中心轴上设置有多个风轮,风轮与中心轴旋接配合;所述风轮包括位于两侧的固定环,在两固定环之间均匀且间隔设置有翅片;固定环中部设置有轴环,固定环与轴环通过固定臂相连接,轴环套设在中心轴上。本实用新型所述换热器,通过在进口及管中部位适当加入风轮和增压口,通过风轮改变管内风的行走方式,使其以高速旋转通过换热管,增加了风速同时,可以有效的清理管壁,保持换热器的高效率。器的高效率。器的高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琢 汪宝峰 韩松 陈晶 寇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远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2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