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
背景技术:2.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 (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但现有的rfid天线的振子与底板之间是仅通过立柱进行连接固定,这样导致rfid天线的结构强度较低,进而使rfid天线的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结构更为稳固、稳定性较好等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包括有上安装板、下安装板、连接侧板、同轴电缆和2个天线导芯;其中:
5.在上安装板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2个振子覆铜区域,振子覆铜区域是长度 d1为64
±
1mm、宽度d2为61
±
1mm的矩形结构,2个振子覆铜区域之间的间距d3为36
±
1mm;上安装板上形成有2个导通结构,一导通结构与一振子覆铜区域对应,导通结构包括连通上安装板的顶面与底面的导芯孔和若干第一连接孔,导芯孔、若干第一连接孔均是与振子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各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均沿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长度方向排列布设,且各第一连接孔均靠近振子覆铜区域的一侧边的边缘设置;
6.在下安装板的顶面上以覆铜方式设置有馈电网络,馈电网络上设置有2个的导芯连接端,一导芯连接端与一导通结构的导芯孔正对设置;在下安装板的底面上设置有反射覆铜区域;在下安装板上还形成有2个连接孔组,一连接孔组包括若干连通下安装板顶面与底面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是底端与反射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一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与一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正对设置;
7.一天线导芯与一导芯孔、一导芯连接端对应,天线导芯的一端与导芯孔连接导通,天线导芯的另一端与导芯连接端连接导通,以致各振子覆铜区域均通过天线导芯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
8.所述连接侧板上形成有2个连接结构,一连接结构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连接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连接部和若干第二连接部,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插装连接,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插装连接,以在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的间距d4为 6
±
0.5mm;在连接侧板的一面上设置2个第一连接覆铜区域,在各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上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端和若干第二连接端,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与一连接结构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
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
9.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反射覆铜区域电性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11.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插装在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中,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插装在连接孔组的第二连接孔中,进而实现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通过连接侧板进行定位安装,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更为高、安装定位更为方便;并且由于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使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提高稳定性。
12.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所述馈电网络是由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第五连接段和第六连接段构成;第一连接段的长度l1为68
ꢀ±
1mm、宽度w1为1.8
±
0.5mm,第一连接段的一端是第一电缆连接端,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第一电缆连接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的长度l2为32
±
1mm、宽度w2为3
±
0.5mm,第二连接段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段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段的长度l3为7.5
±
0.5mm、宽度w3为3
±
0.5mm,第三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垂直,第三连接段的另一端第四连接段的中部位置连接;第四连接的长度l4为10
±
1mm、宽度w4为0.8
±
0.5mm,第四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垂直,第四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五连接段、第六连接段的长度l5均为45
±
1mm、宽度w5均为1.8
±
0.5mm,第五连接段的中轴线、第六连接段的中轴线均与第四连接段的中轴线共线,第五连接段的另一端是导芯连接端,第六连接段的另一端也是导芯连接端。
13.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在下安装板的顶面上有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分别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两侧,且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靠近第一连接段上的第一电缆连接端设置;各第二电缆连接端上均形成有若干导电孔,导电孔是与反射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还包括有sma连接器,sma连接器上设有卡装部,sma连接器通过卡装部安装在下安装板的侧边上,sma连接器内导体的与第一电缆连接端电性连接,sma 连接器外导体与第二电缆连接端的导电孔电性连接;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sma连接器的内导体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sma连接器的外导体电性连接。
14.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在连接侧板的另一面上也设置有2个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结构相同,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一连接结构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
15.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所述连接侧板靠近上安装板的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还包括有垫片,垫片由eva材料制成,垫片夹置固定在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垫片为长方体结构,垫片的长度方向沿上安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垫片靠近上安装板的另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
16.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所述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均由fr4板材制成,上安装板的长度d5为180
±
5mm、宽度d6为80
±
5mm,下安装板的长度d7为196
±
5mm、宽度d8为96
±
5mm,上安装板、下安装板的厚度d9均为1
±
0.1mm。
17.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连接孔组的第二连接孔均是方型孔,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均是方形状结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均沿连接侧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18.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连接孔组的第二连接孔的长度d10均为11
±
0.5mm、宽度均d11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2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两两相邻的第一连接孔之间的间距d13为13
±
1mm。
19.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导通结构的导芯孔的直径d14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5为15
±
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短侧边之间的间距d16为32
±
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靠近其第一连接孔设置。
20.进一步地,如前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所述下安装板上形成有若干固定孔。
21.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结构更为稳固、稳定性较好等的优点。通过将特定形状结构的振子覆铜区域沿上安装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布设,将同轴电缆的内导体通过特定形状和尺寸结构的馈电网络与振子覆铜区域连接,将振子覆铜区域通过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与反射覆铜区域电性连接,使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电气性能:频率范围:860mhz~960mhz、增益:6dbi、波瓣宽度:hor:65
°
, ver:130
°
、极化方式:水平极化、电压驻波比:≤1.3、前后比:≥20、阻抗:50ω、最大输入功率:100w。
附图说明
22.图1为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实施例的主视图;
24.图3为实施例的左视图;
25.图4为实施例的装配爆炸图;
26.图5为实施例的上安装板的主视图;
27.图6为实施例的下安装板的主视图;
28.图7为实施例的下安装板的后视图;
29.图8为实施例的连接侧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实施例在使用时的水平面辐射方向图;
31.图10为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竖直面辐射方向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上安装板;11-振子覆铜区域;12-导通结构;121-导芯孔;122-第一连接孔;2-下安装板;21-反射覆铜区域;22-馈电网络;221-第一连接段;222-第二连接段;223-第三连接段;224-第四连接段;225-第五连接段;226-第六连接段;23-第一电缆连接端;24-第二电缆连接端;241-导电孔;25-导芯连接端;26-连接孔组;261-第二连接孔;27-固定孔;3
‑ꢀ
连接侧板;31-连接结构;311-第一连接部;312-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1
‑ꢀ
第一连接端;322-第二连接端;33-第二连接覆铜区域;4-天线导芯;5-sma连接器;6-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5.如图1至图8为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包括有上安装板1、下安装板2、连接侧板3、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在附图中未示出)和2个天线导芯4;其中:
36.在上安装板1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2个振子覆铜区域11,振子覆铜区域11 是长度d1为64
±
1mm、宽度d2为61
±
1mm的矩形结构,2个振子覆铜区域11之间的间距d3 为36
±
1mm;上安装板1上形成有2个导通结构12,一导通结构12与一振子覆铜区域11对应,导通结构12包括连通上安装板1的顶面与底面的导芯孔121和若干第一连接孔122,导芯孔121、若干第一连接孔122均是与振子覆铜区域11导通的金属化孔;各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均沿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11的长度方向排列布设,且各第一连接孔 122均靠近振子覆铜区域11的一侧边的边缘设置;
37.在下安装板2的顶面上以覆铜方式设置有馈电网络22,馈电网络22上设置有2个的导芯连接端25,一导芯连接端25与一导通结构12的导芯孔121正对设置;在下安装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反射覆铜区域21;在下安装板2上还形成有2个连接孔组26,一连接孔组26包括若干连通下安装板2顶面与底面的第二连接孔261,第二连接孔261是底端与反射覆铜区域21导通的金属化孔,一连接孔组26的若干第二连接孔261与一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一一正对设置;
38.一天线导芯4与一导芯孔121、一导芯连接端25对应,天线导芯4的一端与导芯孔121 连接导通,天线导芯4的另一端与导芯连接端25连接导通,以致各振子覆铜区域11均通过天线导芯4与馈电网络22电性连接;
39.所述连接侧板3上形成有2个连接结构31,一连接结构31与一导通结构12、一连接孔组26对应,连接结构31包括有若干第一连接部311和若干第二连接部312,连接结构31的若干第一连接部311与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一一对应插装连接,连接结构31 的若干第二连接部312与连接孔组26的若干第二连接孔261一一对应插装连接,以在上安装板1与下安装板2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的间距d4为6
±
0.5mm;在连接侧板3的一面上设置2个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在各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上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端 321和若干第二连接端322,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与一连接结构31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的若干第一连接端321与连接结构31的若干第一连接部311位置一一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的若干第二连接端322与连接结构31的若干第二连接部312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与一导通结构12、一连接孔组26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的若干第一连接端321与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一连接覆铜区域 32的若干
第二连接端322与连接孔组26的若干第二连接孔261一一对应焊接导通;
40.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馈电网络22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反射覆铜区域21电性连接。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42.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结构31的第一连接部311插装在导通结构12的第一连接孔122中,连接结构31的第二连接部312插装在连接孔组26的第二连接孔261中,进而实现上安装板 1与下安装板2之间通过连接侧板3进行定位安装,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更为高、安装定位更为方便;并且由于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的若干第一连接端321与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的若干第二连接端322与连接孔组 26的若干第二连接孔261一一对应焊接导通,使上安装板1与下安装板2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提高稳定性。
43.如图6所示,所述馈电网络22是由第一连接段221、第二连接段222、第三连接段223、第四连接段224、第五连接段225和第六连接段226构成;第一连接段221的长度l1为68
ꢀ±
1mm、宽度w1为1.8
±
0.5mm,第一连接段221的一端是第一电缆连接端23,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第一电缆连接端23电性连接,第一连接段22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22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222的长度l2为32
±
1mm、宽度w2为3
±
0.5mm,第二连接段222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段221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连接段22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223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段223的长度l3为7.5
±
0.5mm、宽度w3为3
±
0.5mm,第三连接段223与第二连接段222垂直,第三连接段223的另一端第四连接段224的中部位置连接;第四连接的长度l4 为10
±
1mm、宽度w4为0.8
±
0.5mm,第四连接段224与第三连接段223垂直,第四连接段 224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段225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段224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接段226的一端连接;第五连接段225、第六连接段226的长度l5均为45
±
1mm、宽度w5均为1.8
±
0.5mm,第五连接段225的中轴线、第六连接段226的中轴线均与第四连接段224的中轴线共线,第五连接段225的另一端是导芯连接端25,第六连接段226的另一端也是导芯连接端25。通过这样的结构,使馈电网络22可起到功率分配的作用,进而使2个振子覆铜区域11的功率分配更为合理,天线性能更为稳定,还可使同轴电缆与振子覆铜区域11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
44.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下安装板2的顶面上有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24,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24分别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221的两侧,且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24靠近第一连接段 221上的第一电缆连接端23设置;各第二电缆连接端24上均形成有若干导电孔241,导电孔 241是与反射覆铜区域21导通的金属化孔;还包括有sma连接器5,sma连接器5上设有卡装部,sma连接器5通过卡装部安装在下安装板2的侧边上,sma连接器5内导体的与第一电缆连接端23电性连接,sma连接器5外导体与第二电缆连接端24的导电孔241电性连接;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sma连接器5的内导体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sma连接器 5的外导体电性连接。通过这样的设计,可降低同轴电缆的安装难度,使同轴电缆的连接安装更为方便。
45.如图1、图4和图8所示,在连接侧板3的另一面上设置有2个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与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1的结构相同,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与一连接结构31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的若干第一连接端321与连接结构31的若干第一连接部 311位置一一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的若干第二连接端322与连接结构31的若干第二连
接部312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与一导通结构12、一连接孔组26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的若干第一连接端321与导通结构12的若干第一连接孔122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的若干第二连接端322与连接孔组26的若干第二连接孔261 一一对应焊接导通。在安装时,连接侧板3的一面上的第一连接部311与导通结构12的第一连接孔122之间、第二连接部312与连接孔组26的第二连接孔261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间隙而不相抵,只在连接侧板3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容易导致因第一连接覆铜区域 32与第一连接孔122、第二连接孔261之间接触不良而使振子覆铜区域11与反射覆铜区域 21之间无法导通;通过在连接侧板3的另一面增设有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的设计,可使第一连接覆铜区域32、第二连接覆铜区域33二者中至少其一能较好地与第一连接孔122、第二连接孔261导通连接,提高可靠性。
46.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侧板3靠近上安装板1的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还包括有垫片6,垫片6由eva材料制成,垫片6夹置固定于上安装板1与下安装板2之间,其中垫片6是通过螺栓固定在下安装板2上的,垫片6为长方体结构,垫片6的长度方向沿上安装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垫片6靠近上安装板1的另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使上安装板1与下安装板2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受力更为均匀。
47.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上安装板1、下安装板2均由fr4板材制成,上安装板1 的长度d5为180
±
5mm、宽度d6为80
±
5mm,下安装板2的长度d7为196
±
5mm、宽度d8为 96
±
5mm,上安装板1、下安装板2的厚度d9均为1
±
0.1mm。fr4板材的电绝缘性能稳定、平整度好,有利于在上安装板1、下安装板2的表面进行覆铜等加工工艺,降低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生产难度。
48.如图5至图8所示,导通结构12的第一连接孔122、连接孔组26的第二连接孔261均是方型孔,连接结构31的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部312均是方形状结构,第一连接孔122、第二连接孔261、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部312的长度方向均沿连接侧板3的长度方向设置。这样的设计使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连接孔122之间、第二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孔261 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提高稳定性。
49.如图5至图7所示,导通结构12的第一连接孔122、连接孔组26的第二连接孔261的长度d10均为11
±
0.5mm、宽度均d11为1
±
0.1mm,导通结构12的第一连接孔122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11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2为1
±
0.1mm,导通结构12的两两相邻的第一连接孔122之间的间距d13为13
±
1mm。这样的设计可使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结构更为合理,可改善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电气性能。
50.如图5所示,导通结构12的导芯孔121的直径d14为1
±
0.1mm,导通结构12的导芯孔 121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11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5为15
±
1mm,导通结构12的导芯孔121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11的一短侧边之间的间距d16为32
±
1mm,导通结构12的导芯孔121靠近其第一连接孔122设置。这样的设计可使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结构更为合理,可改善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电气性能。
51.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下安装板2上形成有若干固定孔27。在对本结构稳定的天线进行安装时,可通过一螺栓的一端穿过一固定孔2726后与墙体或天线外壳连接,使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安装更为方便。
52.通过上述结构,使本结构稳定的天线的具有以下电气性能:频率范围:860mhz~
960mhz、增益:6dbi、波瓣宽度:hor:65
°
,ver:130
°
、极化方式:水平极化、电压驻波比:≤1.3、前后比:≥20、阻抗:50ω、最大输入功率:100w。本结构稳定的天线在使用时可得到如图 9所示的水平面辐射方向图和如图10所示的竖直面辐射方向图。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安装板、下安装板、连接侧板、同轴电缆和2个天线导芯;其中:在上安装板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2个振子覆铜区域,振子覆铜区域是长度d1为64
±
1mm、宽度d2为61
±
1mm的矩形结构,2个振子覆铜区域之间的间距d3为36
±
1mm;上安装板上形成有2个导通结构,一导通结构与一振子覆铜区域对应,导通结构包括连通上安装板的顶面与底面的导芯孔和若干第一连接孔,导芯孔、若干第一连接孔均是与振子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各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均沿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长度方向排列布设,且各第一连接孔均靠近振子覆铜区域的一侧边的边缘设置;在下安装板的顶面上以覆铜方式设置有馈电网络,馈电网络上设置有2个的导芯连接端,一导芯连接端与一导通结构的导芯孔正对设置;在下安装板的底面上设置有反射覆铜区域;在下安装板上还形成有2个连接孔组,一连接孔组包括若干连通下安装板顶面与底面的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是底端与反射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一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与一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正对设置;一天线导芯与一导芯孔、一导芯连接端对应,天线导芯的一端与导芯孔连接导通,天线导芯的另一端与导芯连接端连接导通,以致各振子覆铜区域均通过天线导芯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所述连接侧板上形成有2个连接结构,一连接结构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连接结构包括有若干第一连接部和若干第二连接部,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插装连接,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插装连接,以在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的间距d4为6
±
0.5mm;在连接侧板的一面上设置2个第一连接覆铜区域,在各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上形成有若干第一连接端和若干第二连接端,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与一连接结构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一连接覆铜区域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反射覆铜区域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网络是由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第四连接段、第五连接段和第六连接段构成;第一连接段的长度l1为68
±
1mm、宽度w1为1.8
±
0.5mm,第一连接段的一端是第一电缆连接端,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第一电缆连接端电性连接,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的长度l2为32
±
1mm、宽度w2为3
±
0.5mm,第二连接段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段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段的长度l3为7.5
±
0.5mm、宽度w3为3
±
0.5mm,第三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垂直,第三连接段的另一端第四连接段的中部位置连接;第四连接的长度l4为10
±
1mm、宽度w4为0.8
±
0.5mm,第四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垂直,第四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段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五连接段、第六连接段的长度l5均为45
±
1mm、宽度w5均为1.8
±
0.5mm,第五连接段的中轴线、第六连接段的中轴线均与第四连接段的中轴线共线,第五连接段的另一端是导芯连接端,第六连接段的另一端也是导芯连接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在下安装板的顶面上有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分别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两侧,且2个第二电缆连接端靠近第一连接段上的第一电缆连接端设置;各第二电缆连接端上均形成有若干导电孔,导电孔是与反射覆铜区域导通的金属化孔;还包括有sma连接器,sma连接器上设有卡装部,sma连接器通过卡装部安装在下安装板的侧边上,sma连接器内导体的与第一电缆连接端电性连接,sma连接器外导体与第二电缆连接端的导电孔电性连接;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sma连接器的内导体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sma连接器的外导体电性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在连接侧板的另一面上也设置有2个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第一连接覆铜区域的结构相同,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一连接结构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结构的若干第二连接部位置一一对应;一第二连接覆铜区域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一连接端与导通结构的若干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第二连接覆铜区域的若干第二连接端与连接孔组的若干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焊接导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侧板靠近上安装板的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还包括有垫片,垫片由eva材料制成,垫片夹置固定在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垫片为长方体结构,垫片的长度方向沿上安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垫片靠近上安装板的另一长侧边的边缘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板、下安装板均由fr4板材制成,上安装板的长度d5为180
±
5mm、宽度d6为80
±
5mm,下安装板的长度d7为196
±
5mm、宽度d8为96
±
5mm,上安装板、下安装板的厚度d9均为1
±
0.1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连接孔组的第二连接孔均是方型孔,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均是方形状结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均沿连接侧板的长度方向设置。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连接孔组的第二连接孔的长度d10均为11
±
0.5mm、宽度均d11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第一连接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2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两两相邻的第一连接孔之间的间距d13为13
±
1m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导通结构的导芯孔的直径d14为1
±
0.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长侧边之间的间距d15为15
±
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与其对应的振子覆铜区域的一短侧边之间的间距d16为32
±
1mm,导通结构的导芯孔靠近其第一连接孔设置。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上形成有若干固定孔。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天线,包括有上安装板、下安装板、连接侧板、同轴电缆和2个天线导芯;在上安装板的顶面上设置有2个振子覆铜区域,上安装板上形成有2个导通结构;在下安装板的顶面上设置有馈电网络,在下安装板的底面上设置有反射覆铜区域;在下安装板上形成有2个连接孔组;天线导芯的一端与导芯孔连接,天线导芯的另一端与导芯连接端连接;上安装板与下安装板之间通过连接侧板连接固定;连接侧板上形成有2个连接结构,一连接结构与一导通结构、一连接孔组对应;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馈电网络电性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与反射覆铜区域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结构更为稳固、稳定性较好等的优点。稳定性较好等的优点。稳定性较好等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秦瑞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三水启瑞天通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14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