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光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光纤剥纤治具。
背景技术:2.信号合束器的英文为signal power combiner,指的是将多路信号激光合束到一根多模光纤中输出,用来提高激光的输出功率。信号合束器的光纤高温或烧毁问题一直困扰其向更高功率发展和制约企业的产能提升。而光纤高温或烧毁问题主要是光纤损伤或剥纤台阶不规整造成的。
3.光纤剥纤指的是先将粗光纤的涂覆层剥除,目前,剥光纤的方法主要有热剥、冷剥及化学剥除等方式,但各种剥纤方法均存在容易损伤光纤、造成剥纤台阶不规整的问题,例如冷剥钳的刀口由于通常是平口或v口,与涂覆层接触的位置少,从而容易造成光纤上的石英包层受到损伤,且剥纤台阶也很不规整。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剥纤治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剥纤时容易损伤光纤、造成剥纤台阶不规整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纤剥纤治具,包括:
6.剥纤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滑块、第一刀片及第二刀片;所述第一滑块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固定座对应设置,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刀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刀片上设有第一刀口;所述第二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刀片上设有第二刀口,所述第二刀口及所述第一刀口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二刀片与所述第一刀片合拢时,所述第二刀口与所述第一刀口配合形成圆切孔;及
7.光纤夹持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剥纤组件对应设置,用于夹持光纤,并能够带动光纤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8.可选地,所述第一刀口及第二刀口均为半圆形。
9.可选地,所述第一刀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顶压于所述第一刀片的底部,所述固定座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压块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固定座,并抵压于第一刀片的顶部。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顶压于所述第二刀片的底部,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二压块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一滑块,并抵压于所述第二刀片的顶部。
11.可选地,还包括底座,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基座,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光纤夹持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12.可选地,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第一导轨及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块上。
13.可选地,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挡位块,所述挡位块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座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块设于所述挡位块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14.可选地,所述光纤夹持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夹持块及盖板,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夹持块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夹持块上设有置线槽,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以盖设所述置线槽。
15.可选地,所述光纤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轨及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块上。
16.可选地,所述光纤夹持组件还包括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固定座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块设于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17.本技术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光纤剥纤治具通过将第一刀片的第一刀口及第二刀片的第二刀口均设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滑块在第一方向上朝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运动,使第二刀片与第一刀片合拢时,圆弧状的第二刀口与圆弧状的所述第一刀口配合形成圆切孔,光纤夹持组件带动光纤沿第二方向经过圆切孔,第一刀片及第二刀片能够较大程度地与光纤的涂覆层接触,使光纤圆周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同时被剥除,使得光纤的涂覆层剥纤台阶较规整,同时在对光纤进行剥纤过程中,对光纤的包层无接触,有效避免损伤光纤的包层,有利于保证光纤的质量。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的剥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所示的剥纤组件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的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部分竖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的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的部分后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的第一刀片与第二刀片合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0、光纤;101、纤芯;102、包层;103、涂覆层;
27.10、底座;11、第一卡位槽;12、第二卡位槽;13、支脚;
28.20、剥纤组件;21、基座;22、固定座;221、第一台阶;222、第一压块; 23、第一滑块;
231、第二台阶;232、第二压块;24、第一刀片;241、第一刀口;242、第一倒角;25、第二刀片;251、第二刀口;252、第二倒角;26、圆切孔;27、第一导轨;28、第一导向块;29、挡位块
29.30、光纤夹持组件;31、第二滑块;32、夹持块;33、盖板;34、弹性块; 35、第二导轨;36、第二导向块;37、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进行说明。
35.请一并参阅图1、图4及图5,本技术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用于剥除光纤 100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具体地,光纤100包括纤芯101、包层102及涂覆层103,包层102包裹在纤芯101的外部上,包层102为石英包层102,涂覆层103包裹在包层102的外部上,纤芯101用于完成信号的传输,包层102与纤芯101的折射率不同,将光信号封闭在纤芯101中传输并起到保护纤芯101 的作用。
36.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光纤剥纤治具包括剥纤组件20及光纤夹持组件30,剥纤组件20包括固定座22、第一滑块23、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 25。第一滑块23在第一方向f1上与固定座22对应设置,并能够沿第一方向 f1靠近或远离固定座22;第一刀片24设置在固定座22上,第一刀片24上设有第一刀口241;第二刀片25设置在第一滑块23上,第二刀片25上设有第二刀口251,第二刀口251及第一刀口241均为圆弧状,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 f1靠近固定座22,使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合拢时,第二刀口251与第一刀口241配合形成圆切孔26。光纤夹持组件30在第一方向f2上与剥纤组件20 对应设置,用于夹持光纤100,并能够带动光纤100沿第一方向f2运动,第一方向f2与第一方向f1垂直。第一方向f2与第一方向f1垂直。光纤夹持组件 30在第一方向f2上与剥纤组件20对应设置,用于夹持光纤100,并能够带动光纤100沿第一方向f2运动,第一方向f2与第一方向f1垂直。
37.使用时,光纤夹持组件30夹持于待剥纤的光纤100,待剥纤的光纤100为粗光纤,此时,光纤100在第一方向f2上穿过第一刀口241,且第一刀片24 切入至光纤100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中,第一滑块23在第一方向f1上朝靠近固定座22的方向运动,使第二刀片25与
第一刀片24合拢,此时,第二刀口251与第一刀口241配合形成圆切孔26,第二刀片25也切入至光纤100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中,光纤夹持组件30带动光纤100沿第一方向f2运动,光纤100经过圆切孔26时,光纤100圆周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被第一刀片 24及第二刀片25剥除,如图4及图5。剥纤完毕后,第一滑块23在第一方向 f1上朝远离固定座22的方向运动,使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分离,然后从光纤夹持组件30上取走剥纤后的光纤100。
38.本技术提供的光纤剥纤治具,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第一刀片24的第一刀口241及第二刀片25的第二刀口251均设为圆弧状,第一滑块23在第一方向f1上朝靠近固定座22的方向运动,使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合拢时,圆弧状的第二刀口251与圆弧状的第一刀口241配合形成圆切孔26,光纤夹持组件30带动光纤100沿第一方向f2经过圆切孔26,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 25能够较大程度地与光纤100的涂覆层103接触,使光纤100圆周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同时被剥除,使得光纤100的涂覆层103剥纤台阶较规整,同时在对光纤100进行剥纤过程中,对光纤100的包层102无接触,有效避免损伤光纤100的包层102,剥纤效果好,有利于保证光纤100的质量,从而有效避免由于光纤100损伤或剥纤台阶不规整造成光纤100应用至信号合束器中出现高温或烧毁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促使信号合束器能够向更高功率的方向发展。
39.对采用现有技术热剥方式、刀片剥方式和采用本技术光纤剥纤治具剥方式进行剥涂覆层103后的光纤100性能,以下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说明。
40.表1采用现有技术热剥方式剥涂覆层后的抗拉力试验表
[0041][0042][0043]
由表1可以判定,采用热剥方式剥涂覆层103,剥纤后光纤100的抗拉力小,试验时,断纤较多,总体剥纤效果不理想。
[0044]
表2采用现有技术刀片剥方式剥涂覆层后的抗拉力试验表
[0045]
序号拉力值(kgf)是否断纤13.4断纤25.9断纤32.5断纤45.3断纤53.2断纤
64.3断纤74.6断纤83.9断纤96.5断纤107.2断纤平均值4.68 [0046]
由表2可以判定,采用现有技术刀片剥方式剥涂覆层103,剥纤后光纤100 的抗拉力小,试验时,全部断纤,总体剥纤效果不理想。
[0047]
表3采用本技术光纤剥纤治具剥方式剥涂覆层后的抗拉力试验表
[0048][0049][0050]
由表3可以判定,采用本技术光纤剥纤治具剥方式剥涂覆层103,剥纤后光纤100的抗拉力强,试验时,无断纤,剥纤效果理想。
[005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刀口241及第二刀口251均为半圆形。
[0052]
进一步地,如图6,第一刀片24对应第一刀口241处设有第一倒角242,第一倒角242背离纤夹持组件设置,第二刀片25对应第二刀口251处设有第二倒角252,第二倒角252背离纤夹持组件设置。第一刀片24与第二刀片25合拢时,第一倒角242与第二倒角252之间形成喇叭状的通道,即通道朝背离光纤夹持组件30的方向逐渐扩大。
[0053]
需要说明是的,剥不同直径的光纤100,所采用的第一刀口241及第二刀口251的直径不同,以下例举了一些常用的不同直径光纤100对应不同的第一刀口241及第二刀口251的直径,如表4。
[0054]
表4常用光纤与第一刀口及第二刀口直径对应表
[0055]
[0056]
下面以剥除30/250/400(纤芯101/包层102/涂覆层103)光纤100为例:
[0057]
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25所采用的材质为gcr15轴承钢,刚性较好。半圆形第一刀口241及半圆形第二刀口251的直径均为0.300mm
±
0.012mm,从而剥除涂覆层103的厚度为0.1mm
±
0.012mm。
[0058]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参阅图1,光纤剥纤治具还包括底座10,剥纤组件20还包括设置在底座10上的基座21,固定座22设置在基座21上,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f1滑动设置在基座21上,光纤夹持组件30沿第一方向f2滑动设置在底座10上。
[0059]
具体地,底座10上设有第一卡位槽11及第二卡位槽12,第一卡位槽11 沿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第一基座21的底部卡设在第一卡位槽11内,有效防止剥纤组件20在第一方向f1上产生偏移。进一步地,第一基座21与底座10 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第二卡位槽12沿第一方向f2延伸设置,光纤夹持组件30 的底部卡设在第二卡位槽12内,有效防止光纤夹持组件30在第一方向f2上产生偏移。
[0060]
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的底部上设置有多个支脚13,多个支脚 13间隔设置。
[0061]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21与固定座22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基座21与固定座22之间的稳定性。
[0062]
请再次参阅图2,第一刀片24设置在固定座22朝向光纤夹持组件30的侧壁上,且第一刀片24与固定座22螺钉连接。进一步地,固定座22朝向光纤夹持组件3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第一台阶顶压于第一刀片24的底部,固定座22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一压块,第一压块的一端沿第一方向f2延伸出固定座22,并抵压于第一刀片24的顶部。通过第一台阶与第一压块配合在竖直方向上对第一刀片24进行限位,有效保证第一刀片24设置在固定座22上的稳定性。
[0063]
第二刀片25设置在第一滑块23朝向光纤夹持组件30的侧壁上,且第二刀片25与第一滑块23螺钉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滑块23朝向光纤夹持组件30 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台阶,第二台阶顶压于第二刀片25的底部,第一滑块23 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二压块,第二压块的一端沿第一方向f2延伸出第一滑块23,并抵压于第二刀片25的顶部。通过第二台阶与第二压块配合在竖直方向对第二刀片25进行限位,有效保证第二刀片25设置在固定座22上的稳定性。
[0064]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剥纤组件20还包括第一导轨 27及第一导向块28,第一导轨27设置在基座21上,并沿第一方向f1延伸设置,第一导向块28与第一导轨27配合滑动连接,第一滑块23设置在第一导向块28上。从而第一导向块28在第一导轨27上滑动时,带动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f1靠近或远离固定座22,以使第二刀片25靠近或远离第一刀片24。通过第一导向块28与第一导轨27配合滑动连接,有效提高第一滑块23在第一方向f1上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合拢时,使第二刀口251与第一刀口241对准。
[0065]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剥纤组件20还包括挡位块29,挡位块29设置在底座10上,并在第一方向f1与固定座2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导向块28设于挡位块29与固定座22之间。通过挡位块29与固定座22配合,对第一导向块28在第一方向f1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有效防止第一导向块28在第一方向 f1上脱离第一导轨27。
[0066]
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纤夹持组件30包括第二滑块31、夹持块32及盖板33,第二滑块31滑动设置在底座10上,第二滑块31上设有限位槽,夹持块32设置在限位槽内,夹持块32上设有置线槽,直线槽用于放置光纤100,盖板33设置在第二滑块31上,以盖设置线槽,从而将光纤100夹紧。
[0067]
进一步地,置线槽沿第一方向f2延伸,并与圆形孔同轴设置,使光纤100 在第一方向f2始终保持顺直状态,有效避免剥纤时光纤100在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25处发生弯折现象,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剥纤效果。
[0068]
进一步地,光纤夹持组件30还包括弹性块34,弹性块34设于盖板33与夹持块32之间,从而对放置在置线槽内的光纤100进行缓和,以防夹伤光纤 100。
[0069]
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纤夹持组件30还包括第二导轨35及第二导向块36,第二导轨35设置在底座10上,并沿第一方向f2延伸设置。具体地,第二导轨35的底部的卡设在第二卡位槽12内,并与底座10螺钉连接。第二导向块36与第二导轨35滑动连接。第二滑块31设置在第二导向块36上。从而第二导向块36在第二导轨35上沿第一方向f2滑动时,带动第二滑块31沿第一方向f2靠近或远离固定座22。通过第二导向块36与第二导轨35配合滑动连接,有效提高第二滑块31在第一方向f2上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证第二刀片25与第二刀片25合拢时,使第二刀口251与第二刀口251对准。
[0070]
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光纤夹持组件30还包括定位块37,定位块37在第二方向f2上与固定座22相对间隔设置,第二导向块36设于定位块37与固定座22之间。通过定位块37与固定座22配合,对第二导向块36在第一方向 f1的运动范围进行限制,进而控制剥纤长度。
[0071]
光纤剥纤治具的剥纤方法,具体如下:
[0072]
步骤10:装光纤100。光纤100的头端位于第一刀口241及第二刀口251 处,光纤100的尾端夹持在光纤夹持组件30上。
[0073]
步骤s20:剥光纤100。作动第一导向块28在第一导轨27上沿第一方向 f1滑动,第一导向块28带动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f1运动,以靠拢固定座 22,使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合拢,第二刀口251与第一刀口241配合形成圆切孔26,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25均切入至光纤100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中。作动第二导向块36在第二导轨35上沿第一方向f2滑动,第二导向块36带动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f1远离固定座22,进而带动光纤100沿第一方向f2运动,光纤100经过圆切孔26时,光纤100圆周上的预设厚度涂覆层103被第一刀片24及第二刀片25剥除,直至第二导向块36与定位块37抵接。
[0074]
步骤s30:取光纤100。作动第一导向块28在第一导轨27上沿第一方向 f1的反向滑动,第一导向块28带动第一滑块23沿第一方向f1的反向运动,以远离固定座22,使第二刀片25与第一刀片24分离,打开盖板33,取出光纤 100。
[0075]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剥纤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滑块、第一刀片及第二刀片;所述第一滑块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固定座对应设置,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刀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刀片上设有第一刀口;所述第二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刀片上设有第二刀口,所述第二刀口及所述第一刀口均为圆弧状,所述第二刀片与所述第一刀片合拢时,所述第二刀口与所述第一刀口配合形成圆切孔;及光纤夹持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剥纤组件对应设置,用于夹持光纤,并能够带动光纤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口及第二刀口均为半圆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刀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顶压于所述第一刀片的底部,所述固定座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压块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固定座,并抵压于第一刀片的顶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刀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光纤夹持组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顶压于所述第二刀片的底部,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上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二压块的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出所述第一滑块,并抵压于所述第二刀片的顶部。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基座,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光纤夹持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第一导轨及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块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纤组件还包括挡位块,所述挡位块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座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块设于所述挡位块与所述固定座之间。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夹持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夹持块及盖板,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夹持块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夹持块上设有置线槽,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以盖设所述置线槽。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导轨及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块上。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纤剥纤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夹持组件还包括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固定座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块设于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固定座之间。
技术总结本申请属于光纤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光纤剥纤治具,包括剥纤组件及光纤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一滑块、第一刀片及第二刀片;第一滑块在第一方向上与固定座对应设置,并能够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固定座;第一刀片设置在固定座上,第一刀片上设有第一刀口;第二刀片设置在第一滑块上,第二刀片上设有第二刀口,第二刀口及第一刀口均为圆弧状,第二刀片与第一刀片合拢时,第二刀口与第一刀口配合形成圆切孔;光纤夹持组件在第二方向上与剥纤组件对应设置,用于夹持光纤,并能够带动光纤沿第二方向运动。光纤经过圆切孔,第一刀片及第二刀片能够较大程度地与光纤的涂覆层接触,使得光纤的涂覆层剥纤台阶较规整,同时有效避免损伤光纤的包层。纤的包层。纤的包层。
技术研发人员:丘奕凤 朱少军 宗江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莱特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