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供应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
背景技术:2.热能蓄能桶与热媒锅炉相似,是常用的热能供应设备,通过桶体内部的导热油来进行热量的传输和交换,可为待处理介质提供不同温度的热能供应。
3.现有的热能蓄能桶在使用时,桶体内不同区域的导热油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异,使得温度传感器无法准确探测到导热油整体的实际温度,不方便对导热油进行精确的温度调节,例如申请号为cn202023303838.8公开的一种高温热媒油炉,通过在冷媒出口处、冷媒入口处和加热器上各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来对导热油进行温度监测,而这三个温度传感器仅能够对这三处区域的导热油进行温度监测,无法测得导热油整体的实际温度,不方便对导热油进行精确的温度调节。
4.因此,发明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以解决技术中现有的热能蓄能桶在使用时,桶体内不同区域的导热油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异,使得温度传感器无法准确探测到导热油整体的实际温度,不方便对导热油进行精确的温度调节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包括桶体、匀热机构和流道系统,所述桶体内部设有储油腔,所述桶体顶部固定连接有端头盖板,所述端头盖板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顶盖,所述匀热机构由固定架、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组成,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顶盖顶部,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架顶部,所述搅拌轴和搅拌叶均设置于储油腔内部,所述搅拌叶固定连接于搅拌轴表面,所述搅拌轴顶端贯穿顶盖并与电机底部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桶体外侧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头一端贯穿桶体并延伸至储油腔内部。
7.优选的,所述搅拌叶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搅拌叶上下交错设置,每组所述搅拌叶的数量均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搅拌叶关于搅拌轴中线对称分布,搅拌叶转动的同时可带动导热油进行流动,使得不同区域的导热油相互混合,以均衡导热油的整体温度。
8.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桶体表面正中处,所述桶体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设置于温度传感器底部,所述电机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探头一端处于储油腔内的中段区域,以便温度传感器更为准确的探测到导热油的实际温度。
9.优选的,所述流道系统设置于储油腔内部,所述流道系统由热媒流道、待处理介质流道和冷媒流道组成,所述热媒流道、待处理介质流道和冷媒流道依次呈螺旋式盘绕设置,螺旋式盘绕设置的管道能够增大与导热油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热传导效率。
10.优选的,所述桶体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入接口、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和冷
媒输入接口,所述桶体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出接口、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和冷媒输出接口。
11.优选的,所述热媒输入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热媒流道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热媒输出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热媒流道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入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冷媒流道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出接口一端贯穿桶体并与冷媒流道输出端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桶体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注油接口,所述桶体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接口,所述注油接口和出油接口均与储油腔相连通,导热油由注油接口注入储油腔,导热油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出油接口排出,方便更换新的导热油。
13.优选的,所述热媒输入接口、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冷媒输入接口、热媒输出接口、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冷媒输出接口、注油接口和出油接口中部均安装有电磁阀,八个所述电磁阀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台对各接口上的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方便对导热油进行温度调节。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通过设置匀热机构来对导热油进行搅拌,使得不同区域的导热油相互混合,以均衡导热油的整体温度,有利于提升导热油的热传导效果,温度传感器探头一端处于储油腔内的中段区域,以便温度传感器更为准确的探测到导热油的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台对各接口上的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方便对导热油进行温度调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匀热机构和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流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流程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桶体;2、储油腔;3、端头盖板;4、顶盖;5、固定架;6、电机;7、搅拌轴;8、搅拌叶;9、温度传感器;10、控制台;11、热媒流道;12、待处理介质流道;13、冷媒流道;14、热媒输入接口;15、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6、冷媒输入接口;17、热媒输出接口;18、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9、冷媒输出接口;20、注油接口;21、出油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包括桶体1、匀热机构和流道系统,所述桶体1内部设有储油腔2,所述桶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端头盖板3,所述端头盖板3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顶盖4,所述匀热机构由固定架5、电机6、搅拌轴7和搅拌叶8组
成,所述固定架5固定连接于顶盖4顶部,所述电机6固定安装于固定架5顶部,所述搅拌轴7和搅拌叶8均设置于储油腔2内部,所述搅拌叶8固定连接于搅拌轴7表面,所述搅拌轴7顶端贯穿顶盖4并与电机6底部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桶体1外侧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的探头一端贯穿桶体1并延伸至储油腔2内部。
26.所述搅拌叶8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搅拌叶8上下交错设置,每组所述搅拌叶8的数量均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搅拌叶8关于搅拌轴7中线对称分布。
27.所述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桶体1表面正中处,所述桶体1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台10,所述控制台10设置于温度传感器9底部,所述电机6和温度传感器9均与控制台10电性连接。
28.所述流道系统设置于储油腔2内部,所述流道系统由热媒流道11、待处理介质流道12和冷媒流道13组成,所述热媒流道11、待处理介质流道12和冷媒流道13依次呈螺旋式盘绕设置。
29.所述桶体1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入接口14、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和冷媒输入接口16,所述桶体1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出接口17、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和冷媒输出接口19。
30.所述热媒输入接口14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热媒流道11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热媒输出接口17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热媒流道11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12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12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入接口16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冷媒流道13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出接口19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冷媒流道13输出端固定连接。
31.所述桶体1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注油接口20,所述桶体1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接口21,所述注油接口20和出油接口21均与储油腔2相连通。
32.所述热媒输入接口14、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冷媒输入接口16、热媒输出接口17、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冷媒输出接口19、注油接口20和出油接口21中部均安装有电磁阀,八个所述电磁阀均与控制台10电性连接。
33.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4.参照说明书附图1-6,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通过注油接口20向桶体1内部的储油腔2中注入导热油,然后通过热媒输入接口14向热媒流道11内输送加热介质,加热介质流经热媒流道11并由热媒输出接口17向外排出,加热介质在热媒流道11内流动的同时将热量传递给储油腔2中的导热油,导热油通过蓄积加热介质的热量而不断升温,当导热油升到一定温度后,通过控制台10关闭热媒输入接口14和热媒输出接口17上的电磁阀,以切断加热介质的供给,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对外部介质进行加热时,通过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向待处理介质流道12内输送待处理介质,待处理介质流经待处理介质流道12并由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向外排出,待处理介质在待处理介质流道12内流动的同时对导热油的热量进行吸收,使待处理介质的温度得到提升,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根据待处理介质所需的加热条件对导热油进行温度调节,当导热油温度过高时,通过冷媒输入接口16向冷媒流道13内输送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流经冷媒流道13并由冷媒输出接口19向外排出,冷却介质在冷媒流道13内流动的同时吸收导热油的热量,当导热油降到一定温度后,通过控制台10关闭冷媒输入接口16和冷媒输出接口19上的电磁阀,以切断冷却介质的供给,在使用本实用新型
时,启动电机6,通过电机6驱动搅拌轴7和搅拌叶8进行转动,搅拌叶8转动的同时带动导热油进行流动,使得不同区域的导热油相互混合,以均衡导热油的整体温度,有利于提升导热油的热传导效果,温度传感器9探头一端处于储油腔2内的中段区域,以便温度传感器9更为准确的探测到导热油的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台10对各接口上的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方便对导热油进行温度调节。
技术特征:1.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包括桶体(1)、匀热机构和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内部设有储油腔(2),所述桶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端头盖板(3),所述端头盖板(3)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顶盖(4),所述匀热机构由固定架(5)、电机(6)、搅拌轴(7)和搅拌叶(8)组成,所述固定架(5)固定连接于顶盖(4)顶部,所述电机(6)固定安装于固定架(5)顶部,所述搅拌轴(7)和搅拌叶(8)均设置于储油腔(2)内部,所述搅拌叶(8)固定连接于搅拌轴(7)表面,所述搅拌轴(7)顶端贯穿顶盖(4)并与电机(6)底部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桶体(1)外侧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的探头一端贯穿桶体(1)并延伸至储油腔(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8)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搅拌叶(8)上下交错设置,每组所述搅拌叶(8)的数量均设为两个,两个所述搅拌叶(8)关于搅拌轴(7)中线对称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桶体(1)表面正中处,所述桶体(1)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台(10),所述控制台(10)设置于温度传感器(9)底部,所述电机(6)和温度传感器(9)均与控制台(10)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系统设置于储油腔(2)内部,所述流道系统由热媒流道(11)、待处理介质流道(12)和冷媒流道(13)组成,所述热媒流道(11)、待处理介质流道(12)和冷媒流道(13)依次呈螺旋式盘绕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入接口(14)、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和冷媒输入接口(16),所述桶体(1)另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热媒输出接口(17)、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和冷媒输出接口(1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媒输入接口(14)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热媒流道(11)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热媒输出接口(17)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热媒流道(11)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12)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待处理介质流道(12)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入接口(16)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冷媒流道(13)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媒输出接口(19)一端贯穿桶体(1)并与冷媒流道(13)输出端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注油接口(20),所述桶体(1)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油接口(21),所述注油接口(20)和出油接口(21)均与储油腔(2)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媒输入接口(14)、待处理介质输入接口(15)、冷媒输入接口(16)、热媒输出接口(17)、待处理介质输出接口(18)、冷媒输出接口(19)、注油接口(20)和出油接口(21)中部均安装有电磁阀,八个所述电磁阀均与控制台(10)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能蓄能桶装置,包括桶体、匀热机构和流道系统,所述桶体内部设有储油腔,所述桶体顶部固定连接有端头盖板,所述端头盖板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顶盖,所述匀热机构由固定架、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组成,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于顶盖顶部,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架顶部,所述搅拌轴和搅拌叶均设置于储油腔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匀热机构来对导热油进行搅拌,使得不同区域的导热油相互混合,以均衡导热油的整体温度,有利于提升导热油的热传导效果,温度传感器探头一端处于储油腔内的中段区域,以便温度传感器更为准确的探测到导热油的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台对各接口上的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方便对导热油进行温度调节。行温度调节。行温度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连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孚亨工业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