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油炒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3


本发明涉及食用油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



背景技术:

辣椒是茄科辣椒属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其产量在茄科蔬菜中仅次于番茄。辣椒富含辣椒素、辣椒红素、β-胡萝卜素、大量的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我国是辣椒生产大国,居世界首位,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贵州等省。辣椒是一种高维生素c含量的蔬菜,其中含有辣椒素因而具有辣味,可以增加人们的食欲,辣椒具有减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脏病的功效。而将辣椒加工成辣椒油,不仅可以保留辣椒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口感,而使其更佳美味,且易于储藏。

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35019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辣椒油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生产系统包括炒制装置、摊晾装置、粉碎装置、煎炸装置、超声装置、精馏装置、萃取装置以及分离装置,生产方法包括炒制、摊晾、粉碎、煎炸、超声处理、萃取、分离以及精制。本发明通过将各个加工装置有效的连接起来,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降低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节约了生产的成本。通过将炒制后的辣椒进行摊晾,有利于控制辣椒的水分含量均匀,增加辣椒的出油率。通过先将辣椒粉进行超声处理,大大缩短了辣椒粉的萃取时间,超声波的振动作用加强了细胞内油份的释放,促使更多的油分被萃取出来,从而提高了辣椒的出油率。

但上述发明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炒制辣椒时虽然会散发出较香的气体,但现场的炒制人员长期吸入这种气体,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辣椒内含有的辣味会逐渐影响到人的味觉,从而对长期从事炒制辣椒工作的人员来说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具有将大部分的辣味气体吸附从而降低炒制人员的吸入量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包括炒制锅,所述炒制锅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所述炒制锅内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炒制锅上设置有驱动搅拌组件运转的驱动组件,所述炒制锅的四周均竖直移动设置有侧挡板,所述炒制锅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多个侧挡板在竖直方向上同时移动的升降组件,所述炒制锅的一侧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位于炒制锅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所述侧挡板的顶端与所述顶板相抵触后,所述侧挡板以及顶板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吸附管,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将吸附管内的气体进行吸附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管内设置有油分过滤件,所述侧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将腔体与外界相连通的气压平衡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炒制时,首先启动吸附组件,让吸附管预先产生吸力,直接把热油以及干辣椒倒入炒制锅内,然后启动驱动组件通过搅拌组件对辣椒油进行翻炒,随即启动升降组件把侧挡板均竖直上移,让侧挡板以及顶板形成封闭的腔体,此时翻炒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便会处于腔体内,然后被吸附管吸入,通过吸附管内的油分过滤件将气体内的油进行过滤,此时滤掉气体中的油后,气体也会在吸附管内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液体,最后被吸附组件进行吸附,此时炒制时产生的大部分气体被吸附,进而让现场炒制的工作人员不易吸入大量炒制时产生的气体,从而达到将大部分的辣味气体吸附从而降低炒制人员的吸入量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管道风机、过滤网笼以及风琴管,所述风琴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与吸附管的顶部开口相连通,所述管道风机设置在风琴管靠近吸附管侧的管段内,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废水箱,所述废水箱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所述风琴管的一端穿过废水箱的上端开口且延伸至废水箱内部,所述过滤网笼设置在风琴管位于废水箱内的一端,所述过滤网笼内装填有活性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管道风机,使得管道风机产生风力,从而让腔体内的气体受到风力影响被吸入至吸附管内,通过油分过滤件后,气体内含有的油性物质降低,接着穿过管道风机进入到风琴管内;气体在风琴管内时,会在移动地过程中触碰风琴管的管壁后逐渐凝结成液体。并且风琴管端部的过滤网笼内装有的活性炭能够对气体再一次进行过滤、吸附和净化,使得最后从风琴管内出来的气体已经经过两次过滤,有害物质已经降低,并且气体的量也已经很少。在风琴管内凝结成的液体也会顺着风琴管进入到废水箱内,从而达到吸附和净化气体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附管竖直设置在所述顶板上,所述油分过滤件包括设置在吸附管内的板框以及吸油布,所述吸油布设置在板框内,油分过滤件沿着吸附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均向顶板侧倾斜设置,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沿着吸附管的长度方向交叉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油分过滤件均为朝向顶板侧倾斜设置,当气体进入到吸附管内后,会充分地与板框内的吸油布接触,从而让气体内大部分的油都粘附在吸油布上,并且多个油分过滤件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气体进行充分吸油,从而让气体内的油分分离出的效果更佳。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吸附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吸附管由四块长条板组成,相邻两块长条板均相互垂直,两块相正对的长条板上均开设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长度方向与长条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长条板上位于长条孔内铰接设置有用于将长条孔遮挡的遮挡板,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排列设置在两个相正对的遮挡板上,所述长条孔的孔壁上覆设有橡胶密封条,所述遮挡板覆盖在长条孔上时,所述遮挡板的板边与橡胶密封条紧密贴合,所述板框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长期使用之后,板框内的吸油布粘附有大量的油渍,导致吸油效果大打折扣;此时能够直接把遮挡板旋开,使得油分过滤件从吸附管内脱离出来,由于板框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上,此时能够把板框都进行更换,进而使得板框上的吸油布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更换;更换完毕之后,将遮挡板重新抵入到长条孔内,此时设置在橡胶密封条能够起到对遮挡板的卡紧作用,并且也能够有一定的密封作用,能够将长条孔与遮挡板之间的缝隙进行一定程度的密封,从而达到让油分过滤件能够便于实现更换的效果并且保持较好的吸油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遮挡板上设置有卡紧条,所述卡紧条的长度方向与遮挡板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卡紧条上沿着卡紧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的内壁上覆设有橡胶卡紧层,所述板框的一侧设置有与燕尾槽插接配合的燕尾条,在所述燕尾条插入所述燕尾槽内后,所述燕尾条与橡胶卡紧层紧密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板框从遮挡板上拆卸下来时,直接把燕尾条从燕尾槽内滑出即可实现拆卸;若是需要把板框安装到遮挡板上时,直接把燕尾条插入到燕尾槽内即可,达到拆卸和安装板框较为方便的效果。并且橡胶卡紧层的设置能够让燕尾条较为稳定地处于燕尾槽内,从而使得板框安装到遮挡板上的稳定性更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气压平衡件包括l形管,所述侧挡板的板面上开设有气压孔,所述l形管的一端罩设在气压孔上,所述l形管的另一端管口竖直朝向地面,朝向地面侧的所述l形管的管口处可拆卸设置有接水盒,所述接水盒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气体的质量相比于空气较轻,因此会竖直上移,此时l形管的一端管口竖直朝下,气体不易从l形管内排出,并且在气体在l形管内凝结成液体后,能够顺着l形管的管壁直接落入到接水盒中,达到既能够实现腔体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又能不易让气体排出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l形管的管口两侧边缘均设置有挂接杆,所述接水盒的两侧均设置有挂接钩,所述挂接钩的钩壁上设置有与挂接杆相贴合的防滑纹,所述接水盒的上端开口面积大于l形管的管口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接水盒安装到l形管的管口上时,直接把接水盒上的挂接钩钩在挂接杆上即可,并且防滑纹的设置能够让挂接钩较为稳定地钩在挂接杆上;当接水盒内的水满了之后,可以直接把挂接钩从挂接杆上取下,方便将水倒掉;并且接水盒的上端开口面积大于l形管的管口面积,能够将从l形管内流出的水绝大部分接住,从而达到阻止水直接滴落在地板上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底板以及气缸,所述底板设置在炒制锅的侧壁上,所述气缸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延伸且与侧挡板的底壁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侧挡板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竖条,所述竖条的长度与侧挡板的长度相同,所述竖条的截面形状为l形,所述竖条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侧挡板的板边处设置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气缸,使得气缸的活塞杆伸长,此时侧挡板受到气缸竖直向上的推力便会直接竖直上移;若气缸的活塞杆回缩,则侧挡板便会竖直下移,从而达到驱动侧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较为方便的效果;而通过侧挡板上的连接条粘结在竖条上的连接槽内后,气缸能够同时驱动多个侧挡板同步上升,进而达到让多个侧挡板同时移动更为方便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炒制锅的侧壁上沿着竖直方向开设有导向槽,所述侧挡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插设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侧挡板的板面与所述炒制锅的外壁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与导向槽的设置能够对侧挡板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让侧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较为稳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以及螺旋叶片,所述搅拌轴转动设置在炒制锅内且一端穿过炒制锅的侧壁且向外延伸,所述螺旋叶片沿着搅拌轴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搅拌轴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炒制锅外壁上的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位于炒制锅外的一端同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搅拌处于炒制锅内的热油时,直接启动转动电机,从而让搅拌轴开始转动,设置在搅拌轴上的螺旋叶片便会直接转动,从而对炒制锅内的热油与干辣椒进行翻炒,达到炒制辣椒油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进行炒制时,首先启动吸附组件,让吸附管预先产生吸力,直接把热油以及干辣椒倒入炒制锅内,然后启动驱动组件通过搅拌组件对辣椒油进行翻炒,随即启动升降组件把侧挡板均竖直上移,让侧挡板以及顶板形成封闭的腔体,此时翻炒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便会处于腔体内,然后被吸附管吸入,通过吸附管内的油分过滤件将气体内的油进行过滤,此时滤掉气体中的油后,气体也会在吸附管内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液体,最后被吸附组件进行吸附,此时炒制时产生的大部分气体被吸附,进而让现场炒制的工作人员不易吸入大量炒制时产生的气体,从而达到将大部分的辣味气体吸附从而降低炒制人员的吸入量的效果;

启动管道风机,使得管道风机产生风力,从而让腔体内的气体受到风力影响被吸入至吸附管内,通过油分过滤件后,气体内含有的油性物质降低,接着穿过管道风机进入到风琴管内;气体在风琴管内时,会在移动地过程中触碰风琴管的管壁后逐渐凝结成液体。并且风琴管端部的过滤网笼内装有的活性炭能够对气体再一次进行过滤、吸附和净化,使得最后从风琴管内出来的气体已经经过两次过滤,有害物质已经降低,并且气体的量也已经很少。在风琴管内凝结成的液体也会顺着风琴管进入到废水箱内,从而达到吸附和净化气体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吸附管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油分过滤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腔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a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l形管与接水盒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用于展示炒制锅内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炒制锅;11、导向槽;12、转动电机;2、搅拌组件;21、搅拌轴;22、螺旋叶片;3、侧挡板;31、l形管;311、挂接杆;32、气压孔;33、接水盒;331、挂接钩;34、连接条;35、导向块;4、升降组件;41、底板;42、气缸;5、支架;51、顶板;52、废水箱;6、吸附管;61、长条板;611、长条孔;612、遮挡板;613、橡胶密封条;614、卡紧条;6141、燕尾槽;6142、橡胶卡紧层;7、吸附组件;71、管道风机;72、过滤网笼;73、风琴管;8、油分过滤件;81、板框;811、燕尾条;82、吸油布;9、竖条;91、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包括炒制锅1,炒制锅1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炒制锅1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炒制锅1内设置有搅拌组件2,炒制锅1上设置有驱动搅拌组件2运转的驱动组件;具体地,搅拌组件2包括搅拌轴21以及螺旋叶片22,搅拌轴21转动设置在炒制锅1内,而搅拌轴21的一端穿过炒制锅1的侧壁且向外延伸,在搅拌轴21与炒制锅1的穿插处设置有密封圈,从而将搅拌轴21与炒制锅1的穿插处的缝隙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密封,阻止炒制锅1内的热油产生泄露。螺旋叶片22沿着搅拌轴2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搅拌轴21上,驱动组件为设置在炒制锅1外壁上的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通过普通的螺栓连接固定在炒制锅1的外侧壁上,且转动电机12的输出轴与搅拌轴21位于炒制锅1外的一端同轴连接。

需要搅拌处于炒制锅1内的热油时,将热油以及干辣椒放入到炒制锅1内,直接启动转动电机12,从而让搅拌轴21开始转动,设置在搅拌轴21上的螺旋叶片22便会直接转动,从而对炒制锅1内的热油与干辣椒进行翻炒,达到炒制辣椒油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如图1、5所示,炒制锅1的四周均竖直移动设置有侧挡板3(由于炒制锅1的形状为长方体形,则侧挡板3的数量也为四个),炒制锅1上设置有升降组件4,升降组件4用于驱动多个侧挡板3在竖直方向上同时移动。升降组件4包括底板41以及气缸42,底板41设置在炒制锅1的侧壁上,气缸42设置在底板41上,气缸42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延伸且与侧挡板3的底壁相连接。

如图5、6所示,相邻两个侧挡板3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为竖条9,竖条9的长度与侧挡板3的长度相同,竖条9的截面形状为l形,竖条9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91,侧挡板3的板边处设置有连接条34,连接条34通过胶水粘结在连接槽91内,四块侧挡板3便需要四个连接件。此时通过连接件的连接后,四块侧挡板3便会形成一个矩形环;在本实施例中,气缸4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处于炒制锅1两个相正对的外侧壁上的底板41上,两个气缸42为同步运转。

启动气缸42,使得气缸42的活塞杆伸长,此时侧挡板3受到气缸42竖直向上的推力便会直接竖直上移;若气缸42的活塞杆回缩,则侧挡板3便会竖直下移,从而达到驱动侧挡板3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较为方便的效果;而通过侧挡板3上的连接条34粘结在竖条9上的连接槽91内后,气缸42能够同时驱动多个侧挡板3同步上升,进而达到让多个侧挡板3同时移动更为方便的效果。

如图1、8所示,炒制锅1的侧壁上沿着竖直方向开设有导向槽11,侧挡板3的板面上设置有导向块35,导向块35滑动插设在导向槽11内,侧挡板3的板面与炒制锅1的外壁相贴合;导向块35与导向槽11的设置能够对侧挡板3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让侧挡板3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较为稳定。

如图1、3所示,炒制锅1的一侧设置有支架5,支架5上位于炒制锅1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51,侧挡板3上移后,侧挡板3的顶端能与顶板51相抵触;在抵触之后,四块侧挡板3以及顶板51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顶板51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吸附管6,即在顶板51上开设有一个孔,吸附管6的一端罩设在这个孔上,并且吸附管6竖直安装在顶板51上,且吸附管6内设置有油分过滤件8。

如图3、4所示,油分过滤件8包括设置在吸附管6内的板框81以及吸油布82,吸油布82设置在板框81内,油分过滤件8沿着吸附管6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油分过滤件8均向顶板51侧倾斜设置,多个油分过滤件8沿着吸附管6的长度方向交叉排布。具体地,吸附管6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吸附管6由四块长条板61组成,相邻两块长条板61均相互垂直,两块相正对的长条板61上均开设有长条孔611,长条孔611的长度方向与长条板61的长度方向一致,长条板61上位于长条孔611内铰接设置有用于将长条孔611遮挡的遮挡板612,多个油分过滤件8排列设置在两个相正对的遮挡板612上,长条孔611的孔壁上覆设有橡胶密封条613,遮挡板612覆盖在长条孔611上时,遮挡板612的板边与橡胶密封条613紧密贴合,板框81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612上。

由于气体会直接竖直上升,因此会通过顶板51上的孔进入到吸附管6内,由于油分过滤件8均为朝向顶板51侧倾斜设置,当气体进入到吸附管6内后,会充分地与板框81内的吸油布82接触,从而让气体内大部分的油都粘附在吸油布82上,并且多个油分过滤件8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气体进行充分吸油,从而让气体内的油分分离出的效果更佳。当长期使用之后,板框81内的吸油布82粘附有大量的油渍,导致吸油效果大打折扣;此时能够直接把遮挡板612旋开,使得油分过滤件8从吸附管6内脱离出来,由于板框81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612上,此时能够把板框81都进行更换,进而使得板框81上的吸油布82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更换;更换完毕之后,将遮挡板612重新抵入到长条孔611内,此时设置在橡胶密封条613能够起到对遮挡板612的卡紧作用,并且也能够有一定的密封作用,能够将长条孔611与遮挡板612之间的缝隙进行一定程度的密封,从而达到让油分过滤件8能够便于实现更换的效果并且保持较好的吸油的效果。

如图4所示,板框81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612上。即遮挡板612上设置有卡紧条614,卡紧条614的长度方向与遮挡板61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卡紧条614上沿着卡紧条61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6141,燕尾槽6141的内壁上覆设有橡胶卡紧层6142,板框81的一侧设置有与燕尾槽6141插接配合的燕尾条811,在燕尾条811插入燕尾槽6141内后,燕尾条811与橡胶卡紧层6142紧密贴合。

将板框81从遮挡板612上拆卸下来时,直接把燕尾条811从燕尾槽6141内滑出即可实现拆卸;若是需要把板框81安装到遮挡板612上时,直接把燕尾条811插入到燕尾槽6141内即可,达到拆卸和安装板框81较为方便的效果。并且橡胶卡紧层6142的设置能够让燕尾条811较为稳定地处于燕尾槽6141内,从而使得板框81安装到遮挡板612上的稳定性更好。

如图1、2所示,支架5上设置有吸附组件7,吸附组件7用于将处于吸附管6内的气体进行吸附,吸附组件7包括管道风机71、过滤网笼72以及风琴管73,风琴管73的一端固定在支架5上、另一端与吸附管6的顶部开口相连通,管道风机71设置在风琴管73靠近吸附管6侧的管段内;支架5上设置有废水箱52,废水箱52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风琴管73的一端穿过废水箱52的上端开口且延伸至废水箱52内部,过滤网笼72设置在风琴管73位于废水箱52内的一端,过滤网笼72内装填有活性炭。

启动管道风机71,使得管道风机71产生风力,从而让腔体内的气体受到风力影响更快地被吸入至吸附管6内,通过油分过滤件8后,气体内含有的油性物质降低,接着穿过管道风机71进入到风琴管73内;气体在风琴管73内时,会在移动地过程中触碰风琴管73的管壁后逐渐凝结成液体。并且风琴管73端部的过滤网笼72内装有的活性炭能够对气体再一次进行过滤、吸附和净化,使得最后从风琴管73内出来的气体已经经过两次过滤,有害物质已经降低,并且气体的量也已经很少。在风琴管73内凝结成的液体也会顺着风琴管73进入到废水箱52内,从而达到吸附和净化气体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

如图5、7所示,侧挡板3上设置有气压平衡件,气压平衡件用于将腔体与外界相连通,从而保证管道风机71能够正常地产生风力。具体地,气压平衡件为l形管31,侧挡板3的板面上开设有气压孔32,l形管31的一端罩设在气压孔32上,l形管31的另一端管口竖直朝向地面。朝向地面侧的l形管31的管口处可拆卸设置有接水盒33,接水盒33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设置。l形管31的管口两侧边缘均设置有挂接杆311,接水盒33的两侧均设置有挂接钩331,挂接钩331的钩壁上设置有与挂接杆311相贴合的防滑纹,接水盒33的上端开口面积大于l形管31的管口面积。

由于气体的质量相比于空气较轻,因此会竖直上移,此时l形管31的一端管口竖直朝下,气体不易从l形管31内排出,并且在气体在l形管31内凝结成液体后,能够顺着l形管31的管壁直接落入到接水盒33中,达到既能够实现腔体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又能不易让气体排出的效果;而将接水盒33安装到l形管31的管口上时,直接把接水盒33上的挂接钩331钩在挂接杆311上即可,并且防滑纹的设置能够让挂接钩331较为稳定地钩在挂接杆311上;当接水盒33内的水满了之后,可以直接把挂接钩331从挂接杆311上取下,方便将水倒掉;并且接水盒33的上端开口面积大于l形管31的管口面积,能够将从l形管31内流出的水绝大部分接住,从而达到阻止水直接滴落在地板上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进行炒制时,首先启动管道风机71,让吸附管6预先产生吸力。随后直接把热油以及干辣椒倒入炒制锅1内,然后启动转动电机12通过搅拌组件2对辣椒油进行翻炒,随即启动气缸42把侧挡板3均竖直上移,让侧挡板3以及顶板51形成封闭的腔体。此时翻炒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便会处于腔体内,然后被吸附管6吸入,通过吸附管6内的油分过滤件8将气体内的油进行过滤。此时滤掉气体中的油后,气体也会在吸附管6内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液体,最后被吸附组件7进行吸附,此时炒制时产生的大部分气体被吸附,进而让现场炒制的工作人员不易吸入大量炒制时产生的气体,从而达到将大部分的辣味气体吸附从而降低炒制人员的吸入量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炒制锅(1),所述炒制锅(1)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所述炒制锅(1)内设置有搅拌组件(2),所述炒制锅(1)上设置有驱动搅拌组件(2)运转的驱动组件,所述炒制锅(1)的四周均竖直移动设置有侧挡板(3),所述炒制锅(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多个侧挡板(3)在竖直方向上同时移动的升降组件(4),所述炒制锅(1)的一侧设置有支架(5),所述支架(5)上位于炒制锅(1)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51),所述侧挡板(3)的顶端与所述顶板(51)相抵触后,所述侧挡板(3)以及顶板(51)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所述顶板(51)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吸附管(6),所述支架(5)上设置有用于将吸附管(6)内的气体进行吸附的吸附组件(7),所述吸附管(6)内设置有油分过滤件(8),所述侧挡板(3)上设置有用于将腔体与外界相连通的气压平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7)包括管道风机(71)、过滤网笼(72)以及风琴管(73),所述风琴管(73)的一端固定在支架(5)上、另一端与吸附管(6)的顶部开口相连通,所述管道风机(71)设置在风琴管(73)靠近吸附管(6)侧的管段内,所述支架(5)上设置有废水箱(52),所述废水箱(52)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所述风琴管(73)的一端穿过废水箱(52)的上端开口且延伸至废水箱(52)内部,所述过滤网笼(72)设置在风琴管(73)位于废水箱(52)内的一端,所述过滤网笼(72)内装填有活性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管(6)竖直设置在所述顶板(51)上,所述油分过滤件(8)包括设置在吸附管(6)内的板框(81)以及吸油布(82),所述吸油布(82)设置在板框(81)内,油分过滤件(8)沿着吸附管(6)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8)均向顶板(51)侧倾斜设置,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8)沿着吸附管(6)的长度方向交叉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管(6)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吸附管(6)由四块长条板(61)组成,相邻两块长条板(61)均相互垂直,两块相正对的长条板(61)上均开设有长条孔(611),所述长条孔(611)的长度方向与长条板(6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长条板(61)上位于长条孔(611)内铰接设置有用于将长条孔(611)遮挡的遮挡板(612),多个所述油分过滤件(8)排列设置在两个相正对的遮挡板(612)上,所述长条孔(611)的孔壁上覆设有橡胶密封条(613),所述遮挡板(612)覆盖在长条孔(611)上时,所述遮挡板(612)的板边与橡胶密封条(613)紧密贴合,所述板框(81)可拆卸设置在遮挡板(6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612)上设置有卡紧条(614),所述卡紧条(614)的长度方向与遮挡板(61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卡紧条(614)上沿着卡紧条(61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6141),所述燕尾槽(6141)的内壁上覆设有橡胶卡紧层(6142),所述板框(81)的一侧设置有与燕尾槽(6141)插接配合的燕尾条(811),在所述燕尾条(811)插入所述燕尾槽(6141)内后,所述燕尾条(811)与橡胶卡紧层(6142)紧密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平衡件包括l形管(31),所述侧挡板(3)的板面上开设有气压孔(32),所述l形管(31)的一端罩设在气压孔(32)上,所述l形管(31)的另一端管口竖直朝向地面,朝向地面侧的所述l形管(31)的管口处可拆卸设置有接水盒(33),所述接水盒(33)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管(31)的管口两侧边缘均设置有挂接杆(311),所述接水盒(33)的两侧均设置有挂接钩(331),所述挂接钩(331)的钩壁上设置有与挂接杆(311)相贴合的防滑纹,所述接水盒(33)的上端开口面积大于l形管(31)的管口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4)包括底板(41)以及气缸(42),所述底板(41)设置在炒制锅(1)的侧壁上,所述气缸(42)设置在底板(41)上,所述气缸(42)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延伸且与侧挡板(3)的底壁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侧挡板(3)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竖条(9),所述竖条(9)的长度与侧挡板(3)的长度相同,所述竖条(9)的截面形状为l形,所述竖条(9)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91),所述侧挡板(3)的板边处设置有连接条(34),所述连接条(34)通过胶水粘结在所述连接槽(9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炒制锅(1)的侧壁上沿着竖直方向开设有导向槽(11),所述侧挡板(3)的板面上设置有导向块(35),所述导向块(35)滑动插设在所述导向槽(11)内,所述侧挡板(3)的板面与所述炒制锅(1)的外壁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辣椒油炒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2)包括搅拌轴(21)以及螺旋叶片(22),所述搅拌轴(21)转动设置在炒制锅(1)内且一端穿过炒制锅(1)的侧壁且向外延伸,所述螺旋叶片(22)沿着搅拌轴(2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搅拌轴(21)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炒制锅(1)外壁上的转动电机(12),所述转动电机(12)的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21)位于炒制锅(1)外的一端同轴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辣椒油炒制系统,属于食用油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包括炒制锅,炒制锅的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设置,炒制锅内设置有搅拌组件,炒制锅上设置有驱动搅拌组件运转的驱动组件,炒制锅的四周均竖直移动设置有侧挡板,炒制锅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多个侧挡板在竖直方向上同时移动的升降组件,炒制锅的一侧设置有支架,支架上位于炒制锅的正上方设置有顶板,侧挡板的顶端与顶板相抵触,顶板上设置有与腔体相连通的吸附管,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将吸附管内的气体进行吸附的吸附组件,吸附管内设置有油分过滤件,侧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将腔体与外界相连通的气压平衡件。本发明具有将大部分的辣味气体吸附从而降低炒制人员的吸入量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王洋;潘明;张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新润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2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