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8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的处理单元。



背景技术:

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考虑到维护的容易性等方面,采用使感光鼓及各功能部单元化的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能容易地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装卸。

当在处理单元中设有使感光鼓带电的带电辊时,为了使带电辊均匀地接触感光鼓表面,使带电辊向感光鼓施力,并以规定的压力接触感光鼓。

因带电辊以规定的压力接触感光鼓,所以处理单元在长期保管而不使用的情况下,带电辊可能会发生变形等。因此,提出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使感光鼓与带电辊分离,当处理单元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且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负载达到规定负载以上时,带电辊会从分离状态转移到抵接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0202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中,另需要用于使带电辊从分离状态转移到抵接状态的机构,从而会使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单元的结构变得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感光鼓与带电辊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并能抑制带电辊的变形等情况,且不会令结构复杂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处理单元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插入设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处理单元安装部,该处理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

感光鼓;

带电辊;

框体,支撑所述感光鼓;

轴承构件,支撑所述带电辊,且向使所述带电辊接触所述感光鼓的方向施力;及

保持部,可在使所述带电辊保持为与所述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的保持状态、与解除所述保持状态而使所述带电辊向接触所述感光鼓的状态转移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内部、及/或、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被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的安装体上,设有使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的解除构件,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安装体被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由此,所述解除构件使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第1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安装体被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由此,所述解除构件使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通过将安装体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使处理单元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因此,能使感光鼓与带电辊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并能抑制带电辊的变形等情况,且不会令处理单元的结构复杂。

所述第1结构中可为,

所述保持部具有:

卡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轴承构件中的任一方;及

被卡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轴承构件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所述保持状态下,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解除状态下,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第2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在所述保持状态下,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解除状态下,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被卡合部。因此,能利用简单的结构使感光鼓与带电辊能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

所述第2结构中可为,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卡合部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第3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卡合部可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因此,通过将安装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能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卡合部转移到脱离被卡合部的状态。

所述第2结构中可为,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卡合部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第4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卡合部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因此,能将卡合部及被卡合部设于各种位置,通过将安装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能使卡合部转移到脱离被卡合部的状态。

所述第2至第4的任一结构中可为,

所述保持部中,

还具有供所述解除构件通插的通插部,且通过所述解除构件经由所述通插部接触所述卡合部,而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第5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所述解除构件经由所述通插部接触所述卡合部,由此使得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因此,能减少从处理单元突出的部分,从而能抑制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处理单元安装部的大型化。

所述第1至第5的任一结构中可为,

所述安装体为显影单元、定位单元、废调色剂盒、及前盖中的任一者(第6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可使用显影单元、定位单元、废调色剂盒、及前盖中的任一者作为安装体,并能通过将安装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来使处理单元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所述第1至第6中任一结构的处理单元(第7结构)。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将安装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使处理单元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因此,能使感光鼓与带电辊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并能抑制带电辊的变形等情况,且不会令处理单元的结构复杂,而且容易维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安装体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这一动作使处理单元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因此,能使感光鼓与带电辊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并能抑制带电辊的变形等情况,且不会令处理单元的结构复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采用了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处理单元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处理单元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处理单元的后面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处理单元的前面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有处理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处理单元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采用了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对彩色图像及黑白图像进行读取印刷,并具有将图像印刷在记录纸张上的打印功能、读取原稿的图像的扫描功能、及读取原稿的图像后将原稿的图像印刷在记录纸张上的复印功能等。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原稿读取装置2、原稿输送装置3、处理单元4、供纸盒5、及纸张输送装置6。处理单元4、供纸盒5、及纸张输送装置6内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中。原稿读取装置2及原稿输送装置3装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上侧。在原稿读取装置2的前面侧(使用者的站立位置侧)的端部,设有操作面板(未图示)。操作面板选择性地运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及复印功能等,或为了选择彩色图像及黑白图像中的任一者而由使用者操作。

处理单元4中,为了将采用黑(k)、青(c)、品红(m)、黄(y)等各种颜色的彩色图像、或采用单色(例如黑)的黑白图像印刷在记录纸张上,设有各4个显影单元12、感光鼓13、感光鼓清洁装置14、及带电辊15,且使它们各自对应于黑、青、品红、及黄色,形成4个图像形成站pa、pb、pc、pd。而且,在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的下方设有光扫描装置11。

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都是利用感光鼓清洁装置14除去及回收感光鼓13表面的残留调色剂,之后,利用带电辊15使感光鼓13的表面均匀地带有规定电位,由光扫描装置11使感光鼓13表面曝光,并在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利用显影单元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3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由此,在各感光鼓13表面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接着,一面使中间转印皮带21沿箭头方向c环绕移动,一面利用皮带清洁装置22除去及回收中间转印皮带21的残留调色剂,之后,将各感光鼓13表面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序转印并重叠在中间转印皮带21上,从而在中间转印皮带2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中间转印皮带21与2次转印装置23的转印辊23a之间形成夹持区域,将经过纸张输送路径s输送来的记录纸张夹在该夹持区域内进行输送,同时将中间转印皮带21表面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转移到记录纸张上。并且,将记录纸张夹在定影装置17的加热辊18与定影辊19之间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记录纸张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纸张输送装置6中,利用搓纸辊24从供纸盒5中抽出记录纸张后经纸张输送路径s进行输送,经由2次转印装置23、定影装置17并经过各排纸辊25排出到排纸托盘39。纸张输送路径s上,配置有使记录纸张暂时停止而使记录纸张的前端对齐之后、对应于中间转印皮带21与转印辊23a之间的夹持区域内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时序而开始输送记录纸张的各定位辊27、促进输送记录纸张的各输送辊28、及各排纸辊25等。

接着,对于装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上部的原稿读取装置2及原稿输送装置3的概略性结构进行说明。原稿输送装置3的后面侧的一边轴支于原稿读取装置2,而原稿输送装置3的前面侧则以升降的方式开闭。当原稿输送装置3打开时,原稿读取装置2的原稿读取玻璃31及原稿载置玻璃32敞开,可将原稿载置在原稿载置玻璃32上。

原稿读取装置2中,使第1及第2扫描部33、34相互维持规定的速度关系而移动,并利用第1扫描部33的光源33a对原稿载置玻璃32上的原稿进行照明,利用第1及第2扫描部33、34的各反射镜33b、34b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向成像透镜36,利用成像透镜36使原稿的图像成像于ccd(chargecoupleddevice)37上。ccd37沿主扫描方向反复读取原稿的图像,并输出表示原稿的图像的图像数据。

原稿读取装置2不仅可读取静止原稿,还可读取由原稿输送装置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该情况下,使第1扫描部33移动到原稿读取玻璃31下方的读取位置,根据第1扫描部33的位置使第2扫描部34定位,在此状态下,使原稿输送装置3开始输送原稿。

原稿输送装置3中,利用搓纸辊41抽出原稿托盘42上的原稿后经原稿输送路径43输送原稿,并使原稿通过原稿读取玻璃31与相向导板46之间后从各排纸辊47排出到排纸托盘48。

当输送原稿时,利用第1扫描部33的光源33a隔着原稿读取玻璃31对原稿进行照明,并由第1及第2扫描部33、34的各反射镜33b、34b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反射后导向成像透镜36,利用成像透镜36使原稿的图像成像于ccd37上,由ccd37读取原稿的图像。

由ccd37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从ccd37中作为模拟信号输出,该模拟信号a/d转换成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图像数据)在经过各种图像处理后被输入到处理单元4的光扫描装置11,使处理单元4中根据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上。

图2是表示处理单元4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中,切断处理单元4的一部分进行表示。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中,设有用于安装处理单元4的处理单元安装部20。处理单元4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前面侧向后面侧插入并安装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箭头f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前面侧,箭头r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后面侧。箭头d1表示处理单元4安装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时处理单元4的插入方向。

在安装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处理单元4的周边,配置有显影单元12、定位单元51、废调色剂盒81、及前盖9。

显影单元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而在感光鼓13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12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装卸。在处理单元4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状态下,显影单元12装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中。在显影单元12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状态下,成为显影单元12的一部分配置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的状态。

定位单元51用于使处理单元4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定位。定位单元51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装卸。在处理单元4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状态下,定位单元51安装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单元51相当于本发明的安装体。

废调色剂盒81收容被感光鼓清洁装置14从感光鼓13表面除去的残留调色剂。废调色剂盒81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装卸。在处理单元4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状态下,废调色剂盒81配置于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参照图1)的前面侧f。

前盖9是使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的前面开闭的盖体。当要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8进行维护等操作时,使前盖9开闭。在实施了处理单元4的更换等操作并安装了处理单元4之后,通过关闭动作将前盖9配置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

处理单元4具有感光鼓13、带电辊15、清洁辊16、框体61、轴承构件63、及保持部71。

清洁辊16接触带电辊15,并从动于带电辊15而旋转,由此,对带电辊15的表面进行清洁。

框体61是支撑感光鼓13及轴承构件63(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的构件。具体而言,框体61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13的轴131的前面侧f及后面侧r的端部,并且以使轴承构件63(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可向接触或远离感光鼓13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

轴承构件63具有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用于支撑带电辊15及清洁辊16。施力构件64对于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向使带电辊15接触感光鼓13的方向施力。

保持部71可在保持状态pa1(参照图3)与解除状态pa2(参照图4)之间切换。具体而言,保持部71可切换轴承构件63(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相对于框体61的位置。当保持部71处于保持状态pa1(参照图3)时,保持部71使带电辊15保持为与感光鼓13分离的状态。当保持部71处于解除状态pa2(参照图4)时,保持部71使带电辊15转移到接触感光鼓13的状态。关于框体61、轴承构件63、及保持部71的结构,将于下文详细说明。

图3及图4是示意性表示处理单元4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3中,保持部71为保持状态pa1,带电辊15与感光鼓13分离。图4中,保持部71为解除状态pa2,带电辊15接触感光鼓13。以下,将参照图3及图4,对框体61、轴承构件63、及保持部7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框体61具有底部611、前侧侧壁612f、后侧侧壁612r、前侧滑动壁613f、后侧滑动壁613r。底部611沿插入方向d1延伸。前侧侧壁612f竖设于底部611的前面侧f的端部,后侧侧壁612r竖设于底部611的后面侧r的端部。前侧侧壁612f及后侧侧壁612r以与插入方向d1正交的方式竖设。前侧滑动壁613f与插入方向d1平行地竖设于底部611的前面侧f的端部。后侧滑动壁613r与插入方向d1平行地竖设于底部611的后面侧r的端部。

轴承构件63具有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前侧轴承构件63f可滑动地由框体61的前侧侧壁612f及前侧滑动壁613f支撑,且可向接触或远离感光鼓13的方向移动。后侧轴承构件63r可滑动地由框体61的后侧侧壁612r及后侧滑动壁613r支撑,且可向接触或远离感光鼓13的方向移动。

保持部71具有卡合部72(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被卡合部73(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通插部75(前侧通插部75f及后侧通插部75r)、及抵接部77(前侧抵接部77f及后侧抵接部77r)。

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分别卡合于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且具有爪状的形状。前侧卡合部72f设于前侧轴承构件63f,且与前侧侧壁612f相向。后侧卡合部72r设于后侧轴承构件63r,且与后侧侧壁612r相向。

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分别供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卡合,且具有爪状的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可卡合的阶部。前侧被卡合部73f设于前侧侧壁612f,后侧被卡合部73r设于后侧侧壁612r。在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分别卡合着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的状态下,带电辊15设定在与感光鼓13分离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分别卡合着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的状态下,保持部71成为保持状态pa1,带电辊15成为与感光鼓13分离的状态。而且,如图4所示,在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分别解除了与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的卡合的状态下,保持部71成为解除状态pa2,带电辊15成为接触感光鼓13的状态。

前侧通插部75f及后侧通插部75r分别设于前侧侧壁612f及后侧侧壁612r。前侧通插部75f及后侧通插部75r分别贯通于插入方向d1。在前侧通插部75f及后侧通插部75r的端部分别设着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

前侧抵接部77f及后侧抵接部77r分别设于前侧侧壁612f及后侧侧壁612r。当保持部71成为解除状态pa2时,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分别抵接于前侧抵接部77f及后侧抵接部77r。通过使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抵接于前侧抵接部77f及后侧抵接部77r,从而,在带电辊15接触感光鼓13的状态下,前侧轴承构件63f及后侧轴承构件63r可相对于框体61而定位。

前侧解除构件91f及后侧解除构件91r使保持部71从保持状态pa1转移到解除状态pa2。本实施方式中,前侧解除构件91f及后侧解除构件91r分别是沿插入方向d1延伸的突条。前侧解除构件91f及后侧解除构件91r分别设在可经由前侧通插部75f及后侧通插部75r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前侧解除构件91f设于定位单元51。后侧解除构件91r设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内部且后面侧r的端部。

图5是表示处理单元4的后面侧r的端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的端部的立体图。图5中表示处理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状态。图6中表示在处理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状态下,定位单元51安装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时的状态。

如图5所示,当处理单元4沿插入方向d1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后,设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内部的后侧解除构件91r经由后侧通插部75r而抵接于后侧卡合部72r并使后侧卡合部72r向前面侧f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后侧卡合部72r与后侧被卡合部73r的卡合。换句话说,利用后侧解除构件91r使后侧卡合部72r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动作,由此,后侧卡合部72r从与后侧被卡合部73r卡合的状态转移到脱离后侧被卡合部73r的状态。

而且,如图6所示,在处理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状态下,若定位单元51安装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则设于定位单元51的前侧解除构件91f会经由前侧通插部75f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并使前侧卡合部72f向后面侧r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前侧卡合部72f与前侧被卡合部73f的卡合。换句话说,利用前侧解除构件91f使前侧卡合部72f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动作,由此,前侧卡合部72f从与后侧被卡合部73r卡合的状态转移到脱离后侧被卡合部73r的状态。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处理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状态下,若定位单元51安装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则保持部71从保持状态pa1(参照图3)转移到解除状态pa2(参照图4),带电辊15从与感光鼓13分离的状态转移到带电辊15接触感光鼓13的状态。

图7及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安装有处理单元4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中表示处理单元4的后面侧r的端部附近。如图7所示,设于处理单元安装部20内部的后侧解除构件91r经由后侧通插部75r而抵接于后侧卡合部72r,由此,使后侧卡合部72r弹性变形,解除后侧卡合部72r与后侧被卡合部73r的卡合。

图8中表示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的端部附近。如图8所示,设于定位单元51的前侧解除构件91f经由前侧通插部75f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由此,使前侧卡合部72f弹性变形,解除前侧卡合部72f与前侧被卡合部73f的卡合。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处理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安装部20的状态下,若定位单元51安装于处理单元4的前面侧f,则保持部71从保持状态pa1(参照图3)转移到解除状态pa2(参照图4),带电辊15成为接触感光鼓13的状态,从而成为可形成图像的状态。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及处理单元4中,是将前侧解除构件91f设于定位单元51。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a及处理单元4a中,则将前侧解除构件91fa设于废调色剂盒81。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a中安装有处理单元4a的状态的截面图。图9中表示处理单元4a的前面侧f的端部附近。如图9所示,设于废调色剂盒81的前侧解除构件91fa经由前侧通插部75f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由此,使前侧卡合部72f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前侧卡合部72f与前侧被卡合部73f的卡合。

[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b及处理单元4b中,将前侧解除构件91fb设于显影单元12。

图10是实施方式3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b中安装有处理单元4b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中表示处理单元4b的前面侧f的端部附近。如图10所示,设于显影单元12的前侧解除构件91fb经由前侧通插部75f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由此,使前侧卡合部72f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前侧卡合部72f与前侧被卡合部73f的卡合。

[实施方式4]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c及处理单元4c中,将前侧解除构件91fc设于前盖9。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c中安装有处理单元4c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1中表示处理单元4c的前面侧f的端部附近。如图11所示,设于前盖9的前侧解除构件91fc经由前侧通插部75f而抵接于前侧卡合部72f,由此,使前侧卡合部72f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前侧卡合部72f与前侧被卡合部73f的卡合。

[实施方式5]

图12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处理单元4d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及处理单元4中,前侧卡合部72f及后侧卡合部72r通过前侧解除构件91f及后侧解除构件91r的抵接而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动作,由此,从与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卡合的状态转移到脱离前侧被卡合部73f及后侧被卡合部73r的状态。相对于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d及处理单元4d中,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前侧卡合部72fd及后侧卡合部72rd通过前侧解除构件91fd及后侧解除构件91rd的抵接而在与插入方向d1正交的方向d2上动作,由此,从与前侧被卡合部73fd及后侧被卡合部73rd卡合的状态转移到脱离前侧被卡合部73fd及后侧被卡合部73rd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不得作为限定性解释的依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非仅由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解释,而是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划定。而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含了与专利申请范围同等的含义及范围内所有变更。

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解除构件设在显影单元12、定位单元51、废调色剂盒81、及前盖9中的任一者上,但也可设在安装于处理单元的前面侧f的其他单元等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所设的处理单元。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4处理单元

8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13感光鼓

15带电辊

20处理单元安装部

61框体

63轴承构件

71保持部

91解除构件

pa1保持状态

pa2解除状态


技术特征:

1.一种处理单元,其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插入设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处理单元安装部,所述处理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鼓;

带电辊;

框体,支撑所述感光鼓;

轴承构件,支撑所述带电辊,且向使所述带电辊接触所述感光鼓的方向施力;及

保持部,可在使所述带电辊保持为与所述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的保持状态、与解除所述保持状态而使所述带电辊向接触所述感光鼓的状态转移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内部、及/或、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设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的安装体上,设有使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的解除构件,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将所述安装体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从而所述解除构件使所述保持部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有:

卡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轴承构件中的任一方;及

被卡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轴承构件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所述保持状态下,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解除状态下,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被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卡合部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朝向后面侧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处理单元被安装于所述处理单元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卡合部通过在与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向后面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动作,而从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转移到脱离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中,

还具有供所述解除构件通插的通插部,且

通过所述解除构件经由所述通插部接触所述卡合部,而从所述保持状态转移到所述解除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体为显影单元、定位单元、废调色剂盒、及前盖中的任一者。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处理单元。

技术总结
本发明通过使感光鼓与带电辊从非接触状态转移到接触状态来抑制带电辊的变形等情况,且不会令结构复杂。本发明包括:支撑感光鼓的框体;向使带电辊接触感光鼓的方向施力的轴承构件;及,可在使带电辊保持为与感光鼓分离的状态的保持状态和解除保持状态而向使带电辊接触感光鼓的状态转移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保持部;在处理单元安装部的内部、及/或、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的安装体上,设有使保持部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的解除构件。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面侧设有安装体,由此,解除构件使保持部从保持状态转移到解除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西山武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夏普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1.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2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