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2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调节护栏杆组件高度的婴儿床。



背景技术:

现有婴儿床的护栏杆高度较高且不可移动,对于身高较矮的人来说,不方便婴儿的抱进或抱出。另外,当父母坐在婴儿床旁边或躺在床上时,护栏杆过高,容易阻挡视线,不便于父母照看婴儿或与婴儿互动。

为便于父母照看婴儿,市面上有一些婴儿床的护栏杆高度可调节,然而护栏杆拆装和高度调节比较复杂,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婴儿床,其结构简单,便于快速拆装,并且护栏杆组件的高度调节简易、快捷、不易脱落。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婴儿床,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婴儿床,包括床架和至少两个护栏杆组件,在所述床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其中还包括调节组件,在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床架相配合连接;推动所述调节组件运动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解除与所述床架的锁定关系,进而使所述调节组件和所述护栏杆组件能够沿所述床架上下滑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床架包括垂直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别通过所述调节组件与其中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的两端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在靠近所述调节组件的侧壁分别设有滑槽,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滑槽的一端设有朝外突出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相配合滑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滑槽的相对两侧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折弯部,所述滑槽和所述折弯部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围合成燕尾槽形状,在所述滑块的相对两侧壁设有与所述折弯部相配合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折弯部相配合卡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设有朝外延伸的活动轴,在所述滑块的侧壁设有供所述活动轴活动穿过的轴孔,在所述滑槽的底面设有沿所述滑槽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限位孔,所述活动轴穿过所述轴孔后插设于所述限位孔里面;推动所述移动部运动时,所述移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活动轴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动轴解除与所述限位孔的插接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移动部设有具有一侧开口的空腔,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空腔相对应的开孔,所述调节件的一端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空腔且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孔后突出于所述开孔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腔在背离所述活动轴的侧壁设有由内朝外倾斜的斜面,所述调节件与所述空腔相配合组成一对移动副且其在靠近所述空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斜面相配合的斜楔;通过所述斜楔与所述斜面的配合,推动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空腔内部运动时,所述调节件能够推动所述移动部朝远离所述限位孔的方向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动轴解除与所述限位孔的插接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移动部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移动部在背离所述活动轴的一面设有朝向所述移动部内部凹陷的安装槽,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里面,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抵接或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为开放端,所述护栏杆组件的一端伸入并固定在所述开放端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下端设有与所述滑槽相连通的滑动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其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组件实现了将护栏杆组件连接在床架上,连接牢固可靠,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只需轻推调节组件运动,即可快速解除护栏杆组件与床架的锁定关系,使调节组件和护栏杆组件的高度调节更简易、快捷,便于父母照看婴儿或与婴儿互动,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婴儿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婴儿床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婴儿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滑块和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水平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婴儿床,包括床架1和至少两个护栏杆组件2,在床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护栏杆组件2,其中还包括调节组件3,在至少一个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3,调节组件3与床架1相配合连接;推动调节组件3运动时,调节组件3能够解除与床架1的锁定关系,进而使调节组件3和护栏杆组件2能够沿床架1上下滑动。

本实施例的一种婴儿床,其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组件3实现了将护栏杆组件2连接在床架1上,连接牢固可靠,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此外,只需轻推调节组件3运动,即可快速解除护栏杆组件2与床架1的锁定关系,以使护栏杆组件2的高度调节更简易、快捷、不易脱落,便于父母照看婴儿或与婴儿互动,用户体验好。

具体地,床架1包括垂直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和第四支架14,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别通过调节组件3与其中一个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连接,第三支架13和第四支架14分别与另一个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相连接。另外,床架1还包括第一连接臂15和第二连接臂16,第一连接臂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11、第四支架14连接,第二连接臂1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连接,如此实现了将四个支架两两一对连接起来,有利于提高床架1的稳固性和使用安全性。优选地,第一连接臂15和第二连接臂16呈中空且朝下弯曲的弧形结构,如此可提高床架1的外观美观度。

如图2-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在靠近调节组件3的侧壁分别设有滑槽101。调节组件3包括壳体31,壳体31在靠近滑槽101的一端设有朝外突出的滑块311,滑块311与滑槽101相配合滑动连接。由此,便于调节组件3带动护栏杆组件2沿滑槽101顺畅地上下滑动,同时可防止调节组件3在滑动过程中从第一支架11和/或第二支架12中脱出,提高了调节组件3和护栏杆组件2高度调节的可靠性和防脱落性。

优选地,在滑槽101的相对两侧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折弯部1011,滑槽101和折弯部1011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围合成燕尾槽形状,在滑块311的相对两侧壁设有与折弯部1011相配合的凹陷部3111,凹陷部3111与折弯部1011相配合卡接,如此,通过相配合卡接的凹陷部3111与折弯部1011,燕尾槽夹抱滑块311以防止滑块311在滑动过程中从滑槽101中脱出,避免与调节组件3连接的护栏杆组件2出现跌落,有利于提高调节组件3的运动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1呈扇形结构,该壳体31远离滑块311的一端为开放端312,护栏杆组件2的一端伸入并固定在开放端312中,如此实现了将护栏杆组件2通过开放端312与调节组件3连接成一体。

如图5-8所示,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活动设置在壳体31内的移动部32,移动部32设有朝外延伸的活动轴321,在滑块311的侧壁设有供活动轴321活动穿过的轴孔313。在滑槽101的底面设有沿滑槽10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限位孔102,活动轴321穿过轴孔313后插设于限位孔102里面,如此通过将活动轴321选择性地插设于其中一个限位孔102里面,实现了借助调节组件3将护栏杆组件2固定在所需高度位置,便于用户使用。

具体地,滑槽101贯穿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的顶部,在滑槽101的下端设有用于限制滑块311向下滑动位移的止挡部103(参见图8),以避免护栏杆组件2的下调的高度偏低。优选地,止挡部103与靠近于止挡部103的限位孔102之间的高度等于活动轴321与滑块311底部的间距,以确保滑块311与止挡部103相抵接时,活动轴321刚好与靠近于止挡部103的限位孔102相对应并且配合插接。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调节件33,移动部32设有具有一侧开口的空腔322,壳体31设有与空腔322相对应的开孔314,调节件33的一端可活动地插设于空腔322且其另一端穿过开孔314后突出于开孔314外可见。具体地,空腔322在背离活动轴321的侧壁设有由内朝外倾斜的斜面3221,调节件33与空腔322相配合组成一对移动副且其在靠近空腔322的一端设有与斜面3221相配合的斜楔331,如此通过斜楔331与斜面3221的配合,当推动调节件33朝向空腔322内部运动时,调节件33能够推动移动部32朝远离限位孔102的方向运动,进而使活动轴321解除与限位孔102的插接关系,从而调节组件3和护栏杆组件2可沿滑槽101方向调节至所需高度,其高度调节操作简单、便捷。

具体地,调节件33靠近斜楔331的一端横截面积大于调节件33另一端的横截面积和开孔314的直径,以防止调节件33从开孔314中脱出。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3还包括用于使移动部32复位的弹性件34,移动部32在背离活动轴321的一面设有朝向移动部32内部凹陷的安装槽323,弹性件34的一端安装于安装槽323里面,另一端与壳体31的内侧壁相抵接或固定连接。由此,通过增设与移动部32相配合的弹性件34,当调节组件3和护栏杆组件2沿滑槽101方向调节至所需高度时,弹性件34的预紧力能使活动轴321自动插设于对应的限位孔102里面,从而使调节组件3锁定于床架1上。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4为弹簧。

如图2和图8-9所示,进一步地,在第一支架11的上端和第二支架12的上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在朝向壳体31的一侧下端设有与滑槽101相连通的滑动槽41,滑动槽41的顶部对滑块311向上滑动位移进行限位,有效地防止了滑块311从滑动槽41的顶部滑出的现象发生。另外,在滑动槽41朝向活动轴321的一面设有与活动轴321相配合的定位孔42,定位孔42与滑动槽41顶部的高度等于活动轴321与滑块311顶部的距离,如此当滑块311向上滑动至与滑动槽41的顶部相抵接时,活动轴321刚好正对定位孔42,以便于活动轴321在弹性件34的预紧力作用下插设于定位孔42,从而实现了将调节组件3锁定于床架1。

优选地,在活动轴321与定位孔42相配合插接时,壳体31的顶部与第一连接件4的顶部靠近壳体31的一侧相平齐,以提高调节组件3与第一连接件4之间的整体美观性。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件4的底部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一卡插部401且其侧壁设有朝向第一连接臂15或第二连接臂16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插部402。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插部401相配合插接的卡接孔104(参加图3)。以第一支架11和第一连接臂15的组装为例,安装时,第一卡插部401卡插于第一支架11的卡接孔104,第二卡插部402插设于第一连接臂15里面,如此实现了通过第一连接件4将第一支架11和第一连接臂15连接在一起,其安装方式简单、快捷,便于用户拆装。

如图2和图10所示,进一步地,在第三支架13的上端和第四支架14的上端分别连接有第二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5在靠近另一个护栏杆组件2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连接件5内部凹陷的开槽51,另一个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分别伸入并固定在开槽51中。此外,在第二连接件5的底部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01且其侧壁设有朝向第一连接臂15或第二连接臂16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02。以第四支架14和第一连接臂15的组装为例,安装时,将第一连接部501与第四支架14相配合插接,第二连接部502卡插于第一连接臂15里面,如此通过第二连接件5,实现了将另一个护栏杆组件2、第四支架14、第一连接臂15连接在一起,装配简单、快捷,易于操作。

下面以图3为例来说明本实施例护栏杆组件2的高度调节原理:

如图3所示,当需要调节护栏杆组件2的高度调低时,用户只需按压突出于开孔314外的调节件33,调节件33的斜楔331推动移动部32的斜面3221朝朝远离限位孔102的方向运动,移动部32的运动同步带动活动轴321朝远离限位孔102方向运动,进而使活动轴321解除与限位孔102的插接关系,此时用户可将调节组件3和护栏杆组件2可沿滑槽101方向下调节至所需高度。当调节至所需要高度时,释放调节件33即不再按压调节件33,只需小幅度移动调节组件3,使活动轴321在弹性件34的预紧力作用下插设于所需高度附近的限位孔102里面。可见,本实施例的婴儿床,其护栏杆组件2高度调节方式简易、快捷,便于用户操作,有利于父母照看婴儿或与婴儿互动,用户体验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婴儿床,包括床架(1)和至少两个护栏杆组件(2),在所述床架(1)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组件(3),在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调节组件(3),所述调节组件(3)与所述床架(1)相配合连接;

推动所述调节组件(3)运动时,所述调节组件(3)能够解除与所述床架(1)的锁定关系,进而使所述调节组件(3)和所述护栏杆组件(2)能够沿所述床架(1)上下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1)包括垂直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和第四支架(14),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分别通过所述调节组件(3)与其中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架(13)和所述第四支架(14)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2)的两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在靠近所述调节组件(3)的侧壁分别设有滑槽(101),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在靠近所述滑槽(101)的一端设有朝外突出的滑块(311),所述滑块(311)与所述滑槽(101)相配合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槽(101)的相对两侧壁设有朝内延伸的折弯部(1011),所述滑槽(101)和所述折弯部(1011)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围合成燕尾槽形状,在所述滑块(311)的相对两侧壁设有与所述折弯部(1011)相配合的凹陷部(3111),所述凹陷部(3111)与所述折弯部(1011)相配合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还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31)内的移动部(32),所述移动部(32)设有朝外延伸的活动轴(321),在所述滑块(311)的侧壁设有供所述活动轴(321)活动穿过的轴孔(313),在所述滑槽(101)的底面设有沿所述滑槽(101)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限位孔(102),所述活动轴(321)穿过所述轴孔(313)后插设于所述限位孔(102)里面;

推动所述移动部(32)运动时,所述移动部(32)能够带动所述活动轴(321)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动轴(321)解除与所述限位孔(102)的插接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还包括调节件(33),所述移动部(32)设有具有一侧开口的空腔(322),所述壳体(31)设有与所述空腔(322)相对应的开孔(314),所述调节件(33)的一端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空腔(322)且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孔(314)后突出于所述开孔(314)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322)在背离所述活动轴(321)的侧壁设有由内朝外倾斜的斜面(3221),所述调节件(33)与所述空腔(322)相配合组成一对移动副且其在靠近所述空腔(322)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斜面(3221)相配合的斜楔(331);

通过所述斜楔(331)与所述斜面(3221)的配合,推动所述调节件(33)朝向所述空腔(322)内部运动时,所述调节件(33)能够推动所述移动部(32)朝远离所述限位孔(102)的方向运动,进而使所述活动轴(321)解除与所述限位孔(102)的插接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移动部(32)复位的弹性件(34),所述移动部(32)在背离所述活动轴(321)的一面设有朝向所述移动部(32)内部凹陷的安装槽(323),所述弹性件(34)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323)里面,另一端与所述壳体(31)的内侧壁相抵接或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1)远离所述滑块(311)的一端为开放端(312),所述护栏杆组件(2)的一端伸入并固定在所述开放端(31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婴儿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上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4)在朝向所述壳体(31)的一侧下端设有与所述滑槽(101)相连通的滑动槽(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婴儿床,包括床架和至少两个护栏杆组件,在所述床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其中还包括调节组件,在至少一个所述护栏杆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床架相配合连接;推动所述调节组件运动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解除与所述床架的锁定关系,进而使所述调节组件和所述护栏杆组件能够沿所述床架上下滑动。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床,其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组件实现了将护栏杆组件连接在床架上,只需轻推调节组件运动,即可快速解除护栏杆组件与床架的锁定关系,使调节组件和护栏杆组件的高度调节更简易、快捷,便于父母照看婴儿或与婴儿互动,用户体验好。

技术研发人员:戚光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永达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2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