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匮乏、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经,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沉井施工是一种地下建筑工程常用的施工方法,传统沉井施工虽被广泛的应用,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
1、施工工期较长;
2、施工技术要求高;
3、施工中易发生流沙造成沉井倾斜、沉井倾斜难以纠正、下沉施工困难等技术难题。
分析传统沉井施工方法可见:传统方法中反复拆装脚手架和模板及井壁制造过程与挖土挖掘不能同时进行;同时,下沉过程中没有沉降速度控制的方法,缺少防止沉偏的措施;同时传统沉井施工中会使用大型工程机械,造成施工场面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及施工方法,采用逆向滑模的方式,即井壁滑动、模板不动,可大大提高施工速度,减少了井壁制造与挖掘土方的冲突和干涉,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有效保证沉井施工质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包括圈梁;所述圈梁顶部在靠近内边缘的位置架设有多根滑模梁;多根滑模梁所组成的结构中间留有沉井挖掘区;所述滑模梁的底部吊接有外模组件和内模组件;所述外模组件包括第一吊架梁和固定在第一吊架梁底部的外模板;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二吊架梁和固定在第二吊架梁底部的内模板;所述第一吊架梁和第二吊架梁皆悬吊固定在滑模梁的下方;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之间构成井壁成型区;所述井壁成型区的底侧设置有井壁刃脚;所述井壁成型区用于在井壁刃脚下沉后,在井壁刃脚上成型井壁。
进一步的,所述井壁刃脚的外侧预置有多个钢管桩;所述钢管桩用于为井壁刃脚的下沉提供导向;所述钢管桩的长度不小于所设计沉井的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外模板的外侧围设有一圈紧箍梁;所述内模板的内侧围设有一圈支撑梁;所述紧箍梁和支撑梁具有便于拆装的功能,用于在井壁下沉脱模困难时进行放松,方便井壁下沉。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板在第二紧箍梁上安装有平台,用于承载施工人员。
进一步的,多个滑模梁采用支撑座固定在圈梁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圈梁上还设置有多个液压沉井控制机构;所述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的驱动端链接有沉降控制钢索;所述沉降控制钢索的底端与井壁刃脚的底端固定;多个沉降控制钢索用于共同控制井壁下沉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井壁成型区在成型井壁时,在井壁成型区内安装有井壁加强筋;所述井壁成型区在靠近内模板的位置设置有驳口区;所述井壁加强筋在驳口区内设置有加强筋接驳头,所述驳口区的外侧围有泡沫板,所述泡沫板用于在井壁成型区灌注混凝土成型井壁时,在加强筋驳口区处成型驳口槽。
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具体方法为:
s1:按照图纸设计需求,在地面确定所设计的沉井的位置,并在所设计的沉井的井壁外侧制作多个钢管桩,钢管桩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壁相切;
s2:在所设计的沉井周围浇注圈梁,圈梁上布置多个支撑座;其中,圈梁的内径大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
s3:沿圈梁的内径下挖基坑,基坑深度与外模板的高度对应,并在基坑周边施工挡土墙,在基坑底部安放沉井刃脚;
s4:在沉井刃脚的底侧安装沉降控制钢索,并在圈梁相应位置安装液压沉井控制机构,并将沉降控制钢索与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组装;
s5:在多个支撑座上安装滑模梁,多个滑模梁所构成的结构之间留出沉井挖掘区;
s6:在滑模梁的下面安装第一吊架梁和第二吊架梁,并在吊架梁的底侧对应安装外模板和内模板;外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相等,内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内径相等;外模板和内模板在沉井刃脚上方构成沉井成型区;
s7:在外模板的外侧靠下的位置链接有一圈紧箍梁,在内模板的内侧靠下的位置安装有一圈支撑梁;
s8:在内模板的内侧通过支撑梁和第二吊架梁搭建平台;
s9:根据图纸要求,在沉井成型区内捆绑加强筋,并在驳口区绑扎加强筋接驳头;再根据图纸要求,在驳口区安放泡沫板;
s10:在内模板和外模板的沉井成型面铺设玻璃纤维网格布,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挖掘沉井内的土石。
进一步的,所述s2步骤中,在地面开挖圈梁地槽,并按图纸要求安装预埋件,再浇筑圈梁。
进一步的,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的布置形式根据图纸确定,用于实现圆形沉井、方形沉井、半圆形沉井或椭圆形的成型施工。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及施工方法,采用逆向滑模的方式,即井壁滑动、模板不动,可大大提高施工速度,减少了井壁制造与挖掘土方的冲突和干涉;外模板和内模板安装于地面以下,利用土地做为主要支撑,省去了施工中的脚手架,去除了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环节;利用钢管桩进行沉井导向,利用钢索进行沉降控制,可以很好地控制沉井的建造质量;利用泡沫板做模板浇筑驳口圈槽,可方便后续接驳施工及加强筋的接续;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有效保证沉井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的沉井成型区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包括圈梁1;所述圈梁1顶部在靠近内边缘的位置架设有多根滑模梁2;多根滑模梁2所组成的结构中间留有沉井挖掘区;所述滑模梁2的底部吊接有外模组件和内模组件;所述外模组件包括第一吊架梁3和固定在第一吊架梁3底部的外模板5;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二吊架梁4和固定在第二吊架梁4底部的内模板6;所述第一吊架梁3和第二吊架梁4皆悬吊固定在滑模梁2的下方;所述外模板5和内模板6之间构成井壁成型区;所述井壁成型区的底侧设置有井壁刃脚13;所述井壁成型区用于在井壁刃脚13下沉后,在井壁刃脚13上成型井壁。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井壁刃脚13的外侧预置有多个钢管桩10;所述钢管桩10用于为井壁刃脚13的下沉提供导向;所述钢管桩10的长度不小于所设计沉井的深度。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外模板5的外侧围设有一圈紧箍梁7;所述内模板6的内侧围设有一圈支撑梁8;所述紧箍梁7和支撑梁8具有便于拆装的功能,用于在井壁下沉脱模困难时进行放松,方便井壁下沉。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内模板6在第二紧箍梁8上安装有平台9,用于承载施工人员。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滑模梁2的两端采用支撑座11连接固定在圈梁顶部。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圈梁1上还设置有多个液压沉井控制机构;所述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的驱动端链接有沉降控制钢索;所述沉降控制钢索的底端与井壁刃脚13的底端固定;多个沉降控制钢索用于共同控制井壁下沉速度。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中,所述井壁成型区在成型井壁时,在井壁成型区内安装有井壁加强筋15;所述井壁成型区在靠近内模板6的位置设置有驳口区;所述井壁加强筋在驳口区内设置有加强筋接驳头,所述驳口区的外侧围有泡沫板16,所述泡沫板16用于在井壁成型区灌注混凝土成型井壁时,在加强筋驳口区处成型驳口槽14。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具体方法为:
s1:按照图纸设计需求,在地面12确定所设计的沉井的位置,并在所设计的沉井的井壁外侧制作多个钢管桩10,钢管桩10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壁相切;
s2:在所设计的沉井周围浇注圈梁,圈梁上布置多个支撑座;其中,圈梁的内径大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1米以上;
s3:沿圈梁的内径下挖基坑,基坑深度与外模板的高度对应,并在基坑周边施工挡土墙,在基坑底部安放沉井刃脚;
s4:在沉井刃脚的底侧安装沉降控制钢索,并在圈梁相应位置安装液压沉井控制机构,并将沉降控制钢索与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组装;
s5:在多个支撑座上安装滑模梁,多个滑模梁所构成的结构之间留出沉井挖掘区;
s6:在滑模梁的下面安装第一吊架梁和第二吊架梁,并在吊架梁的底侧对应安装外模板和内模板;外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相等,内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内径相等;外模板和内模板在沉井刃脚上方构成沉井成型区;
s7:在外模板的外侧靠下的位置链接有一圈紧箍梁,在内模板的内侧靠下的位置安装有一圈支撑梁;
s8:在内模板的内侧通过支撑梁和第二吊架梁搭建平台;
s9:根据图纸要求,在沉井成型区内捆绑加强筋,并在驳口区绑扎加强筋接驳头;再根据图纸要求,在驳口区安放泡沫板;
s10:在内模板和外模板的沉井成型面铺设玻璃纤维网格布,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挖掘沉井内的土石。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中,所述s1步骤中,钢管桩的数量根据沉井的断面直径设计。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中,所述s2步骤中,在地面开挖圈梁地槽,并按图纸要求安装预埋件,再浇筑圈梁。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的布置形式根据图纸确定,用于实现圆形沉井、方形沉井、半圆形沉井或椭圆形的成型施工。
本实施例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及施工方法,采用逆向滑模的方式,即井壁滑动、模板不动,可大大提高施工速度,减少了井壁制造与挖掘土方的冲突和干涉;外模板和内模板安装于地面以下,利用土地做为主要支撑,省去了施工中的脚手架,去除了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环节;利用钢管桩进行沉井导向,利用钢索进行沉降控制,可以很好地控制沉井的建造质量;利用泡沫板做模板浇筑驳口圈槽,可方便后续接驳施工及加强筋的接续;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有效保证沉井施工质量。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圈梁;所述圈梁顶部在靠近内边缘的位置架设有多根滑模梁;多根滑模梁所组成的结构中间留有沉井挖掘区;所述滑模梁的底部吊接有外模组件和内模组件;所述外模组件包括第一吊架梁和固定在第一吊架梁底部的外模板;所述内模组件包括第二吊架梁和固定在第二吊架梁底部的内模板;所述第一吊架梁和第二吊架梁皆悬吊固定在滑模梁的下方;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之间构成井壁成型区;所述井壁成型区的底侧设置有井壁刃脚;所述井壁成型区用于在井壁刃脚下沉后,在井壁刃脚上成型井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刃脚的外侧预置有多个钢管桩;所述钢管桩用于为井壁刃脚的下沉提供导向;所述钢管桩的长度不小于所设计沉井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板的外侧围设有一圈紧箍梁;所述内模板的内侧围设有一圈支撑梁;所述紧箍梁和支撑梁具有便于拆装的功能,用于在井壁下沉脱模困难时进行放松,方便井壁下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板在第二紧箍梁上安装有平台,用于承载施工人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滑模梁采用支撑座固定在圈梁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梁上还设置有多个液压沉井控制机构;所述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的驱动端链接有沉降控制钢索;所述沉降控制钢索的底端与井壁刃脚的底端固定;多个沉降控制钢索用于共同控制井壁下沉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成型区在成型井壁时,在井壁成型区内安装有井壁加强筋;所述井壁成型区在靠近内模板的位置设置有驳口区;所述井壁加强筋在驳口区内设置有加强筋接驳头,所述驳口区的外侧围有泡沫板,所述泡沫板用于在井壁成型区灌注混凝土成型井壁时,在加强筋驳口区处成型驳口槽。
8.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方法为:
s1:按照图纸设计需求,在地面确定所设计的沉井的位置,并在所设计的沉井的井壁外侧制作多个钢管桩,钢管桩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壁相切;
s2:在所设计的沉井周围浇注圈梁,圈梁上布置多个支撑座;其中,圈梁的内径大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
s3:沿圈梁的内径下挖基坑,基坑深度与外模板的高度对应,并在基坑周边施工挡土墙,在基坑底部安放沉井刃脚;
s4:在沉井刃脚的底侧安装沉降控制钢索,并在圈梁相应位置安装液压沉井控制机构,并将沉降控制钢索与液压沉井控制机构组装;
s5:在多个支撑座上安装滑模梁,多个滑模梁所构成的结构之间留出沉井挖掘区;
s6:在滑模梁的下面安装第一吊架梁和第二吊架梁,并在吊架梁的底侧对应安装外模板和内模板;外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外径相等,内模板的内径与所设计的沉井的内径相等;外模板和内模板在沉井刃脚上方构成沉井成型区;
s7:在外模板的外侧靠下的位置链接有一圈紧箍梁,在内模板的内侧靠下的位置安装有一圈支撑梁;
s8:在内模板的内侧通过支撑梁和第二吊架梁搭建平台;
s9:根据图纸要求,在沉井成型区内捆绑加强筋,并在驳口区绑扎加强筋接驳头;再根据图纸要求,在驳口区安放泡沫板;
s10:在内模板和外模板的沉井成型面铺设玻璃纤维网格布,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挖掘沉井内的土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步骤中,在地面开挖圈梁地槽,并按图纸要求安装预埋件,再浇筑圈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沉井逆滑模导向可控沉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板和内模板的布置形式根据图纸确定,用于实现圆形沉井、方形沉井、半圆形沉井或椭圆形的成型施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