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2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传动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传动机构是把动力从机器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使机器或机器部件运动或运转的构件或机构称为传动机构,现有的生产线传动过程中,通常只能实现统一向一个方向进行传动,这样不仅传动效率低,并且实用性能差,再是生产线中传输出来的零件比较杂乱,不好快速拿取准确的零件进行使用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传动结构传动方向单一和零件不好快速准确拿取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包括支板、传输组件一、传输组件二、横板以及传输盘,所述横板水平固定于支板上表面中间位置,且所述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均位于支板上方前后侧,所述传输盘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上方;

所述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下端左右两侧均垂直焊接有立杆,且所述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均包括套管、螺旋杆以及连接杆,所述套管设有两个并分别水平固定于两根所述立杆上方,且所述螺旋杆水平贯穿于两个所述套管之间并与套管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固定于螺旋杆右端并穿过套管外壁,且所述连接杆右端设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左端中间转动连接有螺杆,且所述螺杆末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螺杆与电动机转动连接,且所述螺旋杆外部套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管;

所述传输盘上方开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表面底部开有两个平行的圆孔,两个所述圆孔内均贯穿有圆杆,且所述圆杆顶部水平固定有圆盘,所述圆盘外壁中间开有一圈圆槽,且所述圆盘上表面和圆槽内壁均粘结有磁片,所述圆盘上表面凸出于传输盘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组件一中的螺旋杆与传输组件二中的螺旋杆作螺纹反方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套管上方中间开有贯穿出其前后两面的插槽,且所述传输盘下方中间垂直固定有插块。

进一步的,所述插块插入插槽内,使得所述传输盘插接于螺纹套管上方并与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插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组件一中靠右侧的立杆外壁上方和所述传输组件二中靠右侧的立杆外壁上方均水平焊接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支撑于电动机下方,所述立杆末端与横板上表面焊接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横板上表面前后侧边缘中心位置均垂直焊接有立柱,且所述立柱内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垂直向上的斜杆,所述斜杆末端与螺纹套管外表面接触并通过插入转轴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电动机转动带动螺杆和连接杆一块转动,而在连接杆转动的同时也将带动螺旋杆进行转动,在螺旋杆转动时,螺纹套管将会与螺旋杆做螺纹运动并向左或者向右慢慢移动,由于传输组件一中的螺旋杆与传输组件二中的螺旋杆作螺纹反方向转动,所以两根螺旋杆中的螺纹套管移动方便相反,这样能够实现双向传动,有利于提高传动结构的工作效率;

当螺纹套管在螺旋杆外部做螺纹运动时,螺纹套管上插接的传输盘也将跟随一块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利用传输盘中的两个圆盘,使用者可以将需要传输的零件直接放入圆盘上,并通过圆盘中的磁片可以将金属零件吸附固定,避免零件堆积或者散落,便于寻找。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支板1、传输组件一101、传输组件二102、立杆103、套管104、螺旋杆105、连接杆106、电动机107、螺杆108、支撑板109、螺纹套管110、插槽111、横板2、立柱201、斜杆202、传输盘3、凹槽301、插块302、圆孔303、圆杆304、圆盘305、磁片306、圆槽30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以及“右”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包括支板1、传输组件一101、传输组件二102、横板2以及传输盘3,横板2水平固定于支板1上表面中间位置,且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均位于支板1上方前后侧,传输盘3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上方;

实施例一,通过传输组件一101、传输组件二102能够实现双向传输,利用传输盘3便于将生产线中的零件放入传输盘3内进行传输;

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下端左右两侧均垂直焊接有立杆103,且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均包括套管104、螺旋杆105以及连接杆106,套管104设有两个并分别水平固定于两根立杆103上方,且螺旋杆105水平贯穿于两个套管104之间并与套管104活动连接,连接杆106固定于螺旋杆105右端并穿过套管104外壁,且连接杆106右端设有电动机107,电动机107左端中间转动连接有螺杆108,且螺杆108末端与连接杆106转动连接,连接杆106通过螺杆108与电动机107转动连接,且螺旋杆105外部套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管110,传输组件一101中的螺旋杆105与传输组件二102中的螺旋杆105作螺纹反方向转动;

实施例二,使用者将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中的电动机107均通过电线与外界电源接通,通过电动机107转动带动螺杆108和连接杆106一块转动,而在连接杆106转动的同时也将带动螺旋杆105进行转动,由于螺旋杆105的外侧套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管110,所以在螺旋杆105转动时,螺纹套管110将会与螺旋杆105做螺纹运动并向左或者向右慢慢移动,由于传输组件一101中的螺旋杆105与传输组件二102中的螺旋杆105作螺纹反方向转动,所以两根螺旋杆105中的螺纹套管110移动方便相反,这样能够实现双向传动,有利于提高传动结构的工作效率;

横板2上表面前后侧边缘中心位置均垂直焊接有立柱201,且立柱201内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垂直向上的斜杆202,斜杆202末端与螺纹套管110外表面接触并通过插入转轴转动连接;

结合实施例二的实施例三,由于斜杆202的末端通过转轴与螺纹套管110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所以每当螺纹套管110在沿着螺旋杆105做螺纹运动时,斜杆202将会跟随螺纹套管110与转轴配合向左下方倾斜或者向右下方倾斜,通过斜杆202和立柱201能够起到加强螺纹套管110螺纹运动时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传输盘3上方开有凹槽301,且凹槽301内表面底部开有两个平行的圆孔303,两个圆孔303内均贯穿有圆杆304,且圆杆304顶部水平固定有圆盘305,圆盘305外壁中间开有一圈圆槽307,且圆盘305上表面和圆槽307内壁均粘结有磁片306,圆盘305上表面凸出于传输盘3上表面,螺纹套管110上方中间开有贯穿出其前后两面的插槽111,且传输盘3下方中间垂直固定有插块302,插块302插入插槽111内,使得传输盘3插接于螺纹套管110上方并与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插接固定;

结合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实施例四,利用螺纹套管110上方的插槽111,使用者将传输盘3通过下方的插块302插入插槽111中并与螺纹套管110插接为一体,然后,每当螺纹套管110在螺旋杆105外部做螺纹运动时,螺纹套管110上插接的传输盘3也将跟随一块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利用传输盘3中的两个圆盘305,使用者可以将需要传输的零件直接放入圆盘305上,并通过圆盘305中的磁片306可以将金属零件吸附固定,避免零件堆积或者散落,便于寻找;

传输组件一101中靠右侧的立杆103外壁上方和传输组件二102中靠右侧的立杆103外壁上方均水平焊接有支撑板109,且支撑板109支撑于电动机107下方,立杆103末端与横板2上表面焊接为一体;

实施例五,通过支撑板109能够起到支撑电动机107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包括支板(1)、传输组件一(101)、传输组件二(102)、横板(2)以及传输盘(3),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2)水平固定于支板(1)上表面中间位置,且所述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均位于支板(1)上方前后侧,所述传输盘(3)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上方;

所述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下端左右两侧均垂直焊接有立杆(103),且所述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均包括套管(104)、螺旋杆(105)以及连接杆(106),所述套管(104)设有两个并分别水平固定于两根所述立杆(103)上方,且所述螺旋杆(105)水平贯穿于两个所述套管(104)之间并与套管(104)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106)固定于螺旋杆(105)右端并穿过套管(104)外壁,且所述连接杆(106)右端设有电动机(107),所述电动机(107)左端中间转动连接有螺杆(108),且所述螺杆(108)末端与连接杆(106)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106)通过螺杆(108)与电动机(107)转动连接,且所述螺旋杆(105)外部套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管(110);

所述传输盘(3)上方开有凹槽(301),且所述凹槽(301)内表面底部开有两个平行的圆孔(303),两个所述圆孔(303)内均贯穿有圆杆(304),且所述圆杆(304)顶部水平固定有圆盘(305),所述圆盘(305)外壁中间开有一圈圆槽(307),且所述圆盘(305)上表面和圆槽(307)内壁均粘结有磁片(306),所述圆盘(305)上表面凸出于传输盘(3)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一(101)中的螺旋杆(105)与传输组件二(102)中的螺旋杆(105)作螺纹反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套管(110)上方中间开有贯穿出其前后两面的插槽(111),且所述传输盘(3)下方中间垂直固定有插块(3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块(302)插入插槽(111)内,使得所述传输盘(3)插接于螺纹套管(110)上方并与传输组件一(101)和传输组件二(102)插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组件一(101)中靠右侧的立杆(103)外壁上方和所述传输组件二(102)中靠右侧的立杆(103)外壁上方均水平焊接有支撑板(109),且所述支撑板(109)支撑于电动机(107)下方,所述立杆(103)末端与横板(2)上表面焊接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2)上表面前后侧边缘中心位置均垂直焊接有立柱(201),且所述立柱(201)内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垂直向上的斜杆(202),所述斜杆(202)末端与螺纹套管(110)外表面接触并通过插入转轴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传动结构技术领域,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传动结构,包括支板、传输组件一、传输组件二、横板以及传输盘,横板水平固定于支板上表面中间位置,且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均位于支板上方前后侧,传输盘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上方;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下端左右两侧均垂直焊接有立杆,且传输组件一和传输组件二均包括套管、螺旋杆以及连接杆,套管设有两个并分别水平固定于两根立杆上方,且螺旋杆水平贯穿于两个套管之间并与套管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双向同时传动,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零件堆积在传输盘上,便于准确拿取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思顿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30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