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胶印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3


本发明涉及一种凹版胶印系统,尤其,涉及如下的凹版胶印系统,在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由此能够轻易改变印刷区域的配置结构,根据需求能够灵活运用。



背景技术:

印刷可由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移印(tamponprinting)、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等多种方法执行。其中移印(tamponprinting)方法与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方法具有可在曲面玻璃表面印刷的优点。

其中,进行凹版胶印(gravure-offsetprinting)时,在形成图案的圆筒形凹版辊上涂抹油墨并消除凹版辊的突出部分的油墨后,将凹版辊的凹陷部分的油墨转印到转印辊,将转印辊的油墨再次转印到待印刷物。

关于凹版胶印装置,根据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88385号(以下称为“现有技术文献”)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板以及将从上述印刷板转印的油墨转印到待印刷物的转印辊,上述印刷板形成以用于显示与上述待印刷物对应的信息的识别信息为基础的图案,当上述油墨转印到上述待印刷物时,上述转印辊以类似包围上述待印刷物方式与上述待印刷物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但上述现有技术文献仅公开了凹版胶印装置的常规结构,并未公开为了提高印刷装置的配置结构可变性、运用的效率化、印刷效率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凹版胶印系统,在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由此能够轻易改变印刷区域的配置结构,根据需求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装载区域,装载放置有基板的夹具;印刷区域,从上述装载区域接收放置有基板的夹具,对上述基板进行印刷工序;以及卸载区域,从上述印刷区域接收放置有印刷完的基板的夹具并卸载,在上述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

其中,上述装载区域具有装载传送带来移送上述放置有基板的夹具,上述卸载区域具有卸载传送带来移送上述放置有印刷完的基板的夹具,若在上述印刷区域形成多个上述印刷模块,则在上述印刷模块之间还配置接收传送带。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本发明凹版胶印系统具有如下优点,在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由此能够轻易改变印刷区域的配置结构,根据需求能够灵活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辊头部结构体的简要结构图。

图3及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的透视俯视图及正面剖视图。

图5及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的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7及图8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的操作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系统的简要结构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辊头部结构体200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凹版胶印系统300包括:装载区域110,装载放置有基板的夹具;印刷区域130,从上述装载区域110接收放置有基板的夹具10,对上述基板进行印刷工序;以及卸载区域150,从上述印刷区域130接收放置有印刷完的基板的夹具10并卸载。

上述印刷区域130的构成可形成多种,本发明中上述印刷区域130根据客户的要求可容易形成印刷区域130,进而,基于多种理由容易改变印刷区域130的结构配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印刷区域130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131,在印刷模块131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200,在印刷模块131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200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100。

上述辊头部结构体200为对放置于夹具10移送的基板以凹版胶印方式印刷所需要的多个辊的集合体,上述印刷用移送装置100跟以往适用的传送带不同,具有可以水平往复移动的结构。

上述辊头部结构体200与配置于下部的上述印刷用移送装置100相对应,在本发明中相互连续相邻配置,向印刷方向(图1中右方向)依次配置的一对辊头部结构体200和与其对应配置于下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100形成为一个模块,即印刷模块131来配置于上述印刷区域130,该印刷模块131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或多种理由而构成多个印刷模块并相邻配置于上述印刷区域130。

一方面,上述装载区域110具有装载传送带111来移送上述放置有基板的夹具10,上述卸载区域150具有卸载传送带151来移送放置上述完成印刷的基板的夹具10,若在上述印刷区域130形成多个上述印刷模块131,优选地在上述印刷模块131之间还配置接收传送带(未图示)。

根据本发明的装载区域110和卸载区域150利用跟以往的移送装置类似的传送带来移送夹具。但在印刷区域130基本不像以往适用传送带,而是与辊头部结构体200对应地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印刷用移送装置100。然而,一对辊头部结构体200和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100构成一个印刷模块131来形成在一个框架内。

因此,优选地,在上述印刷区域130形成多个印刷模块131时,在由各框架构成的印刷模块131之间配置接收传送带(未图示),以便接收并移送夹具。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适用的凹版胶印系统300包括凹版辊210、转印辊220、用于移送夹具10的移送装置100。并且,还包括用于向上述凹版辊210涂抹印刷物质1的油墨辊230和用于清洁上述转印辊的清洁辊24。

上述凹版辊210呈圆柱形状,在其表面可以形成图案210a。上述图案210a是指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槽(groove)形状。

并且,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凹版胶印系统300还可包括刮刀250(scrapper)。上述刮刀250与上述凹版辊210相邻配置,能够以刮掉旋转的上述凹版辊210的表面来消除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印刷物质1。

更详细地,若上述刮刀250刮掉上述凹版辊210的表面,则仅剩上述图案210a的印刷物质1,上述凹版辊210表面的印刷物质1由上述刮刀250消除。

上述转印辊220与上述凹版辊210相邻配置,并可以与上述凹版辊210接触旋转。因此,在上述凹版辊210的图案210a中剩下的印刷物质1可向上述转印辊120转印。

上述印用移送装置100可以向上述转印辊220旋转的方向(基板移送方向)移送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使上述转印辊220与上述基板的表面相接触。更详细地,上述基板放置于夹具10,上述夹具10可通过上述印用移送装置100向上述基板移送方向移送。这种情况下,放置于上述夹具10的上述基板与上述转印辊200相接触,而向上述转印辊220转印的印刷物质1可向上述基板转印。

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基板为能够以凹版胶印方式印刷的对象体便可。尤其,最优选地,上述基板为曲面玻璃。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适用于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是为了在曲面玻璃进行凹版胶印方式的印刷而精准又稳定移送上述曲面玻璃的装置。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的简要透视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的简要正面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包括一对驱动体20、一对驱动马达30、一对移送板50及放置并支撑于上述移送板50来被移送的夹具10。

上述一对驱动体20相互隔开来平行配置。即,上述一对驱动体20相互以规定的间距隔开并相互平行配置。各个上述驱动体20可根据各个对应的驱动马达30旋转。

上述驱动体20由上述驱动马达30驱动并可移送上述移送板50的结构便可。即,上述驱动体20可适用根据上述驱动马达30的驱动旋转的驱动螺丝等旋转体、根据上述驱动马达30的驱动进行直线运动的线性导轨结构体等。以下以上述驱动体20为驱动螺丝等旋转体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一对驱动体20可分别通过对应的驱动马达30旋转。即,上述一对驱动马达30与各个上述驱动体20对应连接,进行驱动体20的旋转驱动。各个上述驱动马达30驱动对应连接的各驱动体20,使得可以向两方向旋转。

本发明所适用的上述驱动马达30可以使对应的上述驱动体20的旋转精巧又精准。后述的上述移送板50需在基板印刷的过程中以相同的速度精准移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优选地,各个上述驱动马达30应使用可精准驱动的马达。

在各个上述驱动体20中结合通过螺母与驱动体20结合来可根据旋转进行直线水平往复移动的移送板50。即,上述一对移送板50结合于各个上述驱动体并根据所结合的驱动体的旋转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各个上述移送板50根据通过螺母结合的上述驱动体20的旋转,可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即,若所结合的驱动体20向一方向旋转,则各个上述移送板50可以向图3中的右侧以相同的速度精准移动,若所结合的驱动体20向其他方向旋转,则各个上述移送板50可以向图3中的左侧高速移动并返回原来的位置(装载位置、配置驱动马达30的位置)。

上述夹具10放置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因此,上述夹具10可根据对应的移送板50的移动一起移送。结果,如图5及图6所示,因基板s放置于上述夹具10的上部面,若对应的上述移送板50移动,则可移送上述夹具10上的基板s。

上述夹具10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s,下部面仅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来被移送。即,上述夹具10并不都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的两侧来移送,而是下部面仅放置并支撑在一对移送板50中的任意一个的状态下移送。

结果,各个上述移送板50根据对应的个别驱动体20和驱动马达30的操作,个别放置并支撑相互不同的夹具10来移送,由此可以对放置于夹具10上的基板s依次连续进行印刷过程。结果提高了对基板的印刷效率。

即,根据本发明中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刷用移送装置100,一对移送板50可同时依次移动,上部面放置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基板s的夹具10可稳定地放置于上述移送板50上,作为印刷对象体的多个基板s可以被同时依次移送并连续印刷,从而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但如上所述,若在结合于相互隔开配置的一对驱动体20上的一对移送板50上放置单独的夹具10并移送的同时,对放置于其上部的基板s进行连续印刷,则可能发生进行印刷的各多个辊的位置需反复移动的问题。其结果便无法保证反复进行精巧而精密的印刷。

为此,如图3及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夹具10仅放置并支撑于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即使支撑点的均衡被破坏也横穿上述一对驱动体20延伸配置。结果,由用于放置并支撑上述夹具10的移送板50并不支撑上述夹具10的重心,而是支撑脱离重心的位置。因此,上述夹具10无法保持稳定的姿势并稳定移送。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使引导上述夹具10侧端的支撑引导件70与各个上述驱动体20平行配置,且向外侧(并不是一对驱动体20的内侧而是外侧)并排配置,以可支撑并引导上述夹具10的侧端。

即,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夹具10仅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一个,横穿上述一对驱动体20延伸配置,优选地,还包括向各个上述驱动体20的外侧平行配置来引导上述夹具10侧端的支撑引导件70。

更详细地,作为在上述一对驱动体20之间形成的线,以位于与各驱动体20相同距离的移送中心线c为基准,一对驱动体20向外侧以相同的距离隔开配置,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也从上述移送中心线向相邻的上述驱动体20的外侧平行隔开配置。而且,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的上述夹具10由两侧端分别与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相对应地引导。

结果,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的两侧端可由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引导并移送,从而可稳定移送放置于其上部的基板s,进一步地,分别放置并支撑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来移送的夹具10的路径始终为相同的路径(以一对支撑引导件70为宽度进行水平往复移动路径),因此对基板s进行印刷的的各辊的位置无需变更而可固定。结果可提高对基板的印刷精准度和精巧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中,一对移送板50以放置或去除各个个别夹具10的状态执行水平往复移动,因此,需要相互无干涉地进行移动。

即,在对放置于由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移送的夹具10的基板s完成印刷的时间点,上述一对移送板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50移送放置新基板s的新夹具10,若放置有完成印刷的上述基板s的夹具10在卸载位置卸载,则上述一个移送板中的任一个移送板不受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剩余一个移送板50移送的夹具10的干涉,向装载位置高速移动并返回。

上述一对移送板50在相互交叉的过程中没有相互干涉地移动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参照图5及图6,说明对结构简单且可以稳定地执行移动的结构如下。

图5示出具有适用升降吸附部件60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的侧面剖视图,图6示出具有适用固定安装突起11和固定安装槽51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的侧面剖视图。

首先,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凹版胶印用移送装置100还包括以可升降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移送板50的升降吸附部件60。

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以可升降的方式安装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并可通过上部面进行真空吸附。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为了通过真空吸附上述夹具10来进行支撑而在对应的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向上侧突出,在上述突出的状态下真空吸附上述移送板50的下部面。在此状态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被上述支撑引导件70所引导。

如上所述,上述夹具10通过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在特定的一个移送板50的上部面以突出的状态被真空吸附,因此,与其他移送板50沿着垂直方向隔开配置。因此,即使上述其他移送板50与上述一个移送板50交叉移动,上述其他移送板不会受到上述夹具10的影响,且移动也不会被干涉。为此,安装于上述其他移送板的升降吸附部件60下降至比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更低的位置。

即,当上述升降吸附部件60吸附支撑上述夹具10时,以在上述移送板50的上部面突出的方式上升,当不吸附支撑上述夹具10时,以位于比移送板50的上部面更低位置的方式下降。结果,卸载夹具的移送板50在返回过程中不受被其他移送板50支撑安装的夹具10的干涉,迅速返回。

接着,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中,在各个上述移送板50形成至少两个以上的固定安装槽51,与形成于各个上述移送板50的固定安装槽51中的任一个相对应地,在上述夹具10的下部面可以形成固定安装突起11。即,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可以仅与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相对应。

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的突出长度大于上述固定安装槽51的凹陷深度。因此,如图5所示,若上述固定安装突起11向对应的固定安装槽51插入安装,则上述夹具10在上述移送板50向上侧隔开配置。在此状态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处于被上述一对支撑引导件70支撑引导的状态。

通过这种简单结构,安装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可以维持在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另一个的上部面向上侧隔开配置的状态,因此,在卸载位置卸载放置有完成印刷的基板的夹具之后,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另一个不受上述一对移送板50中的一个的夹具10的干涉,可以迅速向装载位置返回。

参照图7及图8,简要说明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构成凹版胶印系统的印用移送装置100的驱动动作如下。

如图7的(a)部分所示,首先,在一对移送板中的一个(图7中,左侧的移送板)安装放置有基板的夹具10。在此情况下,上述夹具10的两侧端被上述支撑引导件70所引导。因此,上述夹具10可以维持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若驱动连接于上述任一个各驱动体20的任一个马达30来使上述任一个驱动体20向一方向旋转,与上述任一个驱动体20结合的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图7的上方向)移送。移送时也可对基板进行印刷工序。

在进行上述过程的期间,如图7的(b)部分所示,放置有其他新基板的其它新夹具10通过装载位置进行等待装载,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移送到卸载位置。随后如图7的(c)部分所示,放置于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上的夹具被卸载,上述其他移送板50(图7中右侧移送板)上可放置其他新夹具10。

随后,如图8的(d)部分所示,上述其他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原来位置,即装载位置迅速返回。这一过程中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通过如图5或图6所示的采纳结构向上述其他移送板50放置的夹具10返回。

随后,如图8的(e)部分所示,要放置于任一个移送板50的另一个夹具10在装载位置等待,其他移送板50上的夹具向卸载位置(图8上侧)移送。随后如图8的(f)部分所示,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以放置其他夹具的状态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其他移送板卸载夹具。

随后,如图8的(g)部分所示,上述任一个移送板50向印刷方向移送,上述其他移送板50则回到原来位置,即迅速返回装载位置。这一过程中上述其他移送板50通过如图5或图6所示的采纳结构,不受安装于上述其他移送板50的夹具10的干涉而返回。

以上说明的步骤可持续反复,通过对印刷的基板交叉移动并依次印刷,结果可以提高印刷效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这只是例示,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由此可以产生各种变形及等同范围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根据下列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凹版胶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区域,装载放置有基板的夹具;

印刷区域,从上述装载区域接收放置有基板的夹具,对上述基板进行印刷工序;以及

卸载区域,从上述印刷区域接收放置有印刷完的基板的夹具并卸载,

在上述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装载区域具有装载传送带来移送上述放置有基板的夹具,上述卸载区域具有卸载传送带来移送上述放置有印刷完的基板的夹具,若在上述印刷区域形成多个上述印刷模块,则在上述印刷模块之间还配置接收传送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凹版胶印系统,尤其,涉及如下的凹版胶印系统,在印刷区域形成至少一个印刷模块,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上部沿着印刷方向相邻地依次配置一对辊头部结构体,在上述印刷模块的下部以分别与上述一对辊头部结构体相对应的方式配置能够水平往复移动的一对印刷用移送装置,由此能够轻易改变印刷区域的配置结构,根据需求能够灵活运用。

技术研发人员:金炯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K&C
技术研发日:2019.11.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28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