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68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露天矿是把覆盖在矿体上部及其周围的浮土和围岩剥去,把废石运到排土场,从敞露的矿体上直接采掘矿石。当矿体埋藏较浅或地表有露头时,应用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优越。剥去上部岩土的工作称为剥离。剥离岩土量与采出矿石量的比例称为剥采比,剥采比过大的露天矿,露天开采成本高,应改用地下开采的方法。露天开采的具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

在露天矿场区域内,会有许多无人驾驶的道路,这些道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一般情况下没有专门的识别装置,导致该区域视野出现盲区,不利于保障矿车和操作人员的实时安全,为此提出一种可以对无人驾驶道路区域内进行车辆和人的智能识别,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在安全监测盲区的智能识别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具备可以对无人驾驶道路区域内进行车辆和人的智能识别,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在安全监测盲区的优点,解决了目前露天矿场在特殊地形的区域内,没有专门的识别装置,导致该区域视野出现盲区,不利于保障矿车和操作人员实时安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包括第一箱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位于第一箱体的底部,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的内侧安装有机箱,所述机箱的顶部贯穿至第一箱体的外侧,所述机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的顶端贯穿至机箱的外侧且其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内杆,所述第一箱体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螺纹内杆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第一箱体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与限位结构配合使用的竖杆,所述螺纹内杆右侧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结构,所述螺纹内杆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圆盘,所述圆盘右侧边缘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齿牙,所述圆盘顶部的左侧安装有识别探头,所述圆盘的顶部且位于识别探头右侧的前方和后方均安装有监视探头。

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液压杆、固定座和插杆,所述固定座栓接在第一箱体的顶部,所述液压杆的底端贯穿固定座并延伸至第一箱体的内腔与插杆之间栓接,所述插杆的表面设置有倒刺。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折型杆、安装片和限位套,所述安装片和限位套分别栓接在折型杆的首尾两端,所述安装片与螺纹内杆的侧面栓接,所述限位套套设在竖杆的表面并与其外壁之间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电机、连接轴和齿轮盘,所述第二箱体栓接在螺纹内杆右侧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栓接在第二箱体内腔底部的右侧,所述连接轴栓接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连接轴的顶端贯穿至第二箱体的外侧并与齿轮盘底部的轴心处栓接,所述齿轮盘与齿牙之间啮合。

优选的,所述底座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的内侧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插杆的正下方,且其口径大于插杆的最大横向距离,所述底座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安装销。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的正面铰接有活动门,所述活动门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活动门正面的右侧开设有条形豁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无人驾驶道路区域内进行车辆和人的智能识别,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在安全监测盲区,配以三摄像头设置,可以同时对道路的两侧进行实时监视,以便侧面出现操作人员或矿车时能及时识别,解决了目前露天矿场在特殊地形的区域内,没有专门的识别装置,导致该区域视野出现盲区,不利于保障矿车和操作人员实时安全的问题,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圆盘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正视剖面图。

图中:1、第一箱体;2、底座;3、机箱;4、第一电机;5、螺纹套管;6、固定结构;61、液压杆;62、固定座;63、插杆;7、螺纹内杆;8、限位结构;81、折型杆;82、安装片;83、限位套;9、竖杆;10、驱动结构;101、第二箱体;102、第二电机;103、连接轴;104、齿轮盘;11、圆盘;12、齿牙;13、识别探头;14、监视探头;15、通孔;16、安装销;17、活动门;18、通风口;19、条形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和底座2,底座2位于第一箱体1的底部,底座2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侧安装有机箱3,机箱3的顶部贯穿至第一箱体1的外侧,机箱3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栓接有螺纹套管5,螺纹套管5的顶端贯穿至机箱3的外侧且其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内杆7,第一箱体1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结构6,螺纹内杆7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结构8,第一箱体1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与限位结构8配合使用的竖杆9,螺纹内杆7右侧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结构10,螺纹内杆7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圆盘11,圆盘11右侧边缘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齿牙12,圆盘11顶部的左侧安装有识别探头13,圆盘11的顶部且位于识别探头13右侧的前方和后方均安装有监视探头14,该装置可以对无人驾驶道路区域内进行车辆和人的智能识别,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在安全监测盲区,配以三摄像头设置,可以同时对道路的两侧进行实时监视,以便侧面出现操作人员或矿车时能及时识别,解决了目前露天矿场在特殊地形的区域内,没有专门的识别装置,导致该区域视野出现盲区,不利于保障矿车和操作人员实时安全的问题,值得推广。

请参阅图1、3和4所示,固定结构6包括液压杆61、固定座62和插杆63,固定座62栓接在第一箱体1的顶部,液压杆61的底端贯穿固定座62并延伸至第一箱体1的内腔与插杆63之间栓接,插杆63的表面设置有倒刺,通过它们的设置,使得插杆63可以牢牢地穿入土层内部,进行实现对装置的固定,且配合倒刺可以有效避免装置出现倾倒情况。

请参阅图1所示,限位结构8包括折型杆81、安装片82和限位套83,安装片82和限位套83分别栓接在折型杆81的首尾两端,安装片82与螺纹内杆7的侧面栓接,限位套83套设在竖杆9的表面并与其外壁之间滑动连接,它们用于对螺纹内杆7的侧面进行限位,使其能够借助螺纹的调节而上下运动,进而实现对装置的高度调节。

请参阅图1所示,驱动结构10包括第二箱体101、第二电机102、连接轴103和齿轮盘104,第二箱体101栓接在螺纹内杆7右侧的顶部,第二电机102栓接在第二箱体101内腔底部的右侧,连接轴103栓接在第二电机102的输出轴上,连接轴103的顶端贯穿至第二箱体101的外侧并与齿轮盘104底部的轴心处栓接,齿轮盘104与齿牙12之间啮合,通过它们的设置,配合齿牙12,可以对圆盘11进行转动调节,而且只需小角度转动即可,使得识别探头13的面向角度被改变,进行实现对有人员或矿车出现的道路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请参阅图1和4所示,底座2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侧均开设有通孔15,通孔15位于插杆63的正下方,且其口径大于插杆63的最大横向距离,底座2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安装销16,通过通孔15的设置,它用于插杆63从其内侧通过,通过安装销16的设置,可以对装置进行初步固定。

请参阅图1和3所示,第一箱体1的正面铰接有活动门17,活动门17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风口18,活动门17正面的右侧开设有条形豁口19,活动门17用于对第一箱体1的内侧进行防护,通风口18的设置,可以对内侧第一电机4工作的热量进行散发,通过条形豁口19可以方便打开活动门17。

工作原理:首先将该装置通过安装销16固定在需要识别的位置,使得两个监视探头14分别对准主道路,接着控制液压杆61伸长,使其带动插杆63贯穿至通孔15的下方,之后使得插杆63进入土层的内侧,实现对装置的完全固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的高度,选择性地启动第一电机4,其输出轴带动螺纹套管5转动,由于螺纹内杆7被侧面的限位结构8限位,随着螺纹套管5的转动,会将其内侧的螺纹内杆7向上或向下带动,进行实现对装置的高度调节;在实际工作时,当侧面的监视探头14拍摄到出现操作人员或矿车时,将信息反馈给后台控制终端,后台随即发送指令控制第二电机102启动,其输出轴通过连接轴103带动齿轮盘104转动部分角度,齿轮盘104随即通过齿牙12带动圆盘11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第二电机102的转动方向根据相应一侧监视探头14的拍摄信息而定,识别探头13随之被转向有人员或矿车出现的一侧,通过其录制的画面,上传至后台,可以对该区域出现的人员或矿车进行实时监测,直至它们消失后,第二电机102重新带动圆盘11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和底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位于第一箱体(1)的底部,所述底座(2)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侧安装有机箱(3),所述机箱(3)的顶部贯穿至第一箱体(1)的外侧,所述机箱(3)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栓接有螺纹套管(5),所述螺纹套管(5)的顶端贯穿至机箱(3)的外侧且其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内杆(7),所述第一箱体(1)内腔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结构(6),所述螺纹内杆(7)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结构(8),所述第一箱体(1)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与限位结构(8)配合使用的竖杆(9),所述螺纹内杆(7)右侧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结构(10),所述螺纹内杆(7)的顶端转动连接有圆盘(11),所述圆盘(11)右侧边缘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齿牙(12),所述圆盘(11)顶部的左侧安装有识别探头(13),所述圆盘(11)的顶部且位于识别探头(13)右侧的前方和后方均安装有监视探头(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6)包括液压杆(61)、固定座(62)和插杆(63),所述固定座(62)栓接在第一箱体(1)的顶部,所述液压杆(61)的底端贯穿固定座(62)并延伸至第一箱体(1)的内腔与插杆(63)之间栓接,所述插杆(63)的表面设置有倒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8)包括折型杆(81)、安装片(82)和限位套(83),所述安装片(82)和限位套(83)分别栓接在折型杆(81)的首尾两端,所述安装片(82)与螺纹内杆(7)的侧面栓接,所述限位套(83)套设在竖杆(9)的表面并与其外壁之间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10)包括第二箱体(101)、第二电机(102)、连接轴(103)和齿轮盘(104),所述第二箱体(101)栓接在螺纹内杆(7)右侧的顶部,所述第二电机(102)栓接在第二箱体(101)内腔底部的右侧,所述连接轴(103)栓接在第二电机(102)的输出轴上,所述连接轴(103)的顶端贯穿至第二箱体(101)的外侧并与齿轮盘(104)底部的轴心处栓接,所述齿轮盘(104)与齿牙(12)之间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内侧均开设有通孔(15),所述通孔(15)位于插杆(63)的正下方,且其口径大于插杆(63)的最大横向距离,所述底座(2)表面的两侧且位于第一箱体(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安装销(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的正面铰接有活动门(17),所述活动门(17)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风口(18),所述活动门(17)正面的右侧开设有条形豁口(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场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露天矿无人驾驶道路智能识别装置,包括第一箱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位于第一箱体的底部,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第一箱体的内侧安装有机箱,所述机箱的顶部贯穿至第一箱体的外侧,所述机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第一电机;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无人驾驶道路区域内进行车辆和人的智能识别,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出现在安全监测盲区,配以三摄像头设置,可以同时对道路的两侧进行实时监视,以便侧面出现操作人员或矿车时能及时识别,解决了目前露天矿场在特殊地形的区域内,没有专门的识别装置,导致该区域视野出现盲区,不利于保障矿车和操作人员实时安全的问题,值得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金裕;阮顺领;顾清华;卢才武;江松;冯治东;常朝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2.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2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