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山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坡地建筑正在兴建之中,而坡地建筑由于场地高差较大,经常出现单体建筑周侧道路高程相差数米甚至数十米的情况,即塔楼一侧埋在土里或直接与后侧土相邻、另一侧临空(在室外地坪之上)。针对这种情况,通常的处理方式有:一)采用永久性挡墙挡土,且建筑主体结构与挡墙完全脱开;二)由建筑挡土,挡土侧壁所受的土压力通过侧壁传递给建筑。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若为岩质条件或高度不大的土质条件,单独采用支护结构挡土(或重力时挡墙),成本较低,技术成熟,施工方便,这种情况属于第一种方式;若为土质且高度较大,采用第一种支挡成本较高,通常会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在结构设计时,在主体结构有土的一侧设置用于挡土的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而为了避免结构刚度偏置,通常还需要在塔楼的另外一侧加设钢筋混凝土墙体(即剪力墙)来平衡结构刚度。然而,采用第二种方式时,由于需要在另一侧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体来平衡结构刚度,因此,将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1)增加了建设成本;
2)在实际设计工程中,由于空间不够或者影响建筑功能等原因,使得无法在挡土墙的对立侧增设剪力墙,这就会造成主体结构刚度不平衡,从而可能引起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扭转破坏。
针对上述第1)个问题。有人提出将挡土墙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隔离,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7059916a一种与主体结构部分脱开的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其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上设置外伸挑板,然后在挡土墙的嵌固端以上与该挑板之间设缝,并用密封材料嵌缝,使得该挡土墙与主体结构脱离,从而在保证结构刚度的同时,不需要增设再额外剪力墙,降低了建造成本。
针对上述第2)个问题。有种观点认为由于地震中挡墙后侧是土,主体结构不会产生扭转破坏,因此,在结构设计中,不需要考虑挡土墙刚度的影响。
但是挡土墙刚度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经过大量的地震震害结果表明,结构不平衡刚度(即结构刚度偏置)会造成严重的结构扭转破坏,因此,不能忽略结构不平衡刚度对结构扭转位移的影响。据此,将挡土墙刚度纳入计算后得到的结构的扭转位移比参数远远大于行业规范的限制,并且由于结构刚度不平衡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通过调整对侧剪力墙或挡土墙的模型来满足行业规范要求的。
基于此,目前亟需一种造价成本低,且能够降低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的挡土墙。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新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该挡土墙在挡墙基础以上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吊层/地下室结构的框架柱和边框梁之间设置隔离层,其中,该挡土墙的挡墙基础是施工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时,同时施工完成的,并预留有与挡土墙相符合的竖向插筋。
本发明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和挡土墙之间设置隔离层,从而使得挡土墙不影响主体结构在沿挡土墙纵向和脱离挡土墙方向自由承受地震作用,进而在计算中不用考虑挡墙的纵向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边框梁与挡土墙的顶部通过x形胡子筋固定;或者所述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暗梁,所述暗梁与所述边框梁之间通过所述x形胡子筋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x形胡子筋的规格为10@2000。
其中,所述隔离层为油毡或防水卷材。
进一步地,所述挡土墙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设置有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加强层和防水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暗梁/所述挡土墙顶部和边框梁顶部交接处的所述防水卷材加强层沿远离挡土墙的方向延伸250mm。
进一步地,所述挡墙基础的横截面呈矩形形或阶梯形。
基于上述的挡土墙,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其包括步骤:
施工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同时施工挡墙基础,并在所述挡墙基础以上预留与所述挡土墙相符合的竖向插筋;
施工所述建筑主体结构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后,在所述吊层/所述地下室的框架柱和边框梁外侧铺设隔离层;
施工挡土墙至所述吊层屋面/所述地下室顶板标高;
在所述挡土墙外侧设置防水卷材,以及在所述挡土墙和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交接处(即挡土墙顶部与边框梁交接处)设置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加强层;
在所述挡土墙外侧和所述吊层屋面/所述地下室顶板设置防水保护层;
回填所述挡土墙外侧的土石方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标高。
其中,施工边框梁时,在所述边框梁外侧预留x形胡子筋。
进一步地,在所述挡土墙和主体结构交接处的防水处理中,将所述挡土墙顶部与所述边框梁顶部交接处的防水卷材加强层沿远离挡土墙的方向延伸250mm。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其通过在施工主体结构的基础时,就同时施工该挡土墙的挡墙基础,然后再施工主体结构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并在该吊层/地下室的框架柱和边框梁的临土侧(即靠近挡土墙的一侧)设置隔离层,然后施工挡土墙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标高,即通过该隔离层将该挡土墙与吊层/地下室的框架柱和边框梁隔开,因此,不需要在建筑主体结构的另一侧增设剪力墙,从而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节约了建造成本,并且,在进行结构计算时,无需考虑挡土墙刚度对主体结构产生扭转损坏的不利影响,即该建筑主体结构在沿挡土方向和脱离挡墙方向也可以自由承受地震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反映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与地下室/吊层的框架柱相配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反映图1中挡土墙与地下室顶板/吊层屋面的框架柱和边框梁相配合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反映图1和图2中挡土墙与吊层/地下室结构的框架柱和边框梁相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反映图3中挡土墙与主体结构的交接处的防水节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与地下室/吊层的框架柱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该挡土墙12在挡墙基础11以上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吊层/地下室结构的框架柱21和边框梁22之间设置隔离层3,从而将挡土墙12与吊层/地下室结构的框架柱21和边框梁22隔开;并且该挡土墙12顶部和边框梁2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x形胡子筋23,从而抵抗因温度变化或微小震动引起的收缩变形,参见图2和图3。
本实施例中,该挡土墙12的挡墙基础11是在施工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时就同时施工的,并在挡墙基础11以上预留与挡土墙12相符合的竖向插筋13。
本实施例中,该挡土墙12是钢筋混凝土制成的,而该挡土墙12与主体结构之间隔离层3则是采用油毡或者防水卷材或者其它厚度较薄的建筑材料。
进一步地,实施例中,在该挡土墙12的顶部和边框梁22之间设置x形胡子筋23之前,还在该挡土墙12顶部设置暗梁14,然后再将该x形胡子筋23设置在该暗梁14和边框梁22之间。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该挡土墙12外侧依次设置有防水卷材4和防水保护层5,同时,该挡土墙12顶部与建筑主体结构交接处设置有防水节点,具体地,该挡土墙12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由内到外依次设置防水卷材4、防水卷材加强层6和防水保护层5,且该防水卷材加强层6在该挡土墙12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沿远离挡土墙12的方向延伸250mm。
对应于上述的挡土墙,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实施例中的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其包括步骤:
首先,施工主体结构的基础,同时施工挡土墙12的挡墙基础11,并在该挡墙基础11以上预留竖向插筋13;
其次,施工主体结构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后,在该吊层/地下室的框架柱21和边框梁22的外侧(即靠近挡土墙的一侧)设置隔离层3;
再者,施工挡土墙12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标高;并在挡土墙12外侧设置卷材防水卷材4,同时在挡土墙12顶部和主体结构交接处设置防水卷材4和防水卷材加强层6;
在挡土墙12外侧和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设置防水保护层5;
回填挡土墙12外侧的土石方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标高。
本实施例中,该挡土墙12与主体结构之间隔离层3则是采用油毡或者防水卷材或者其它厚度较薄的建筑材料;而该挡墙基础的横截面呈矩形或者等阶梯状,且该挡墙基础的尺寸大于该挡土墙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在施工边框梁22时,会预留x形胡子筋23,因此,当施工挡土墙12至顶部时,将该挡土墙12的顶部通过该x形胡子筋23与该边框梁22进行弱固定,从而抵抗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收缩变形。当然,进一步地,为了更加稳固,还可在该挡土墙12顶部设置暗梁14,从而通过该x形胡子筋将挡土墙12顶部的暗梁14和边框梁22进行弱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是先在该挡土墙12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由内到外依次设置卷材防水卷材4、防水卷材加强层6,然后再在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护层5,即对该挡土墙12与建筑主体结构的交接处进行防水处理,从而形成防水节点;具体地,该防水卷材加强层6在该挡土墙12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沿远离挡土墙12的方向延伸250mm,即除了在竖直方向(侧壁的临土侧)设置250mm的防水卷材加强层6外,还需要在该挡土墙12的顶部设置防水卷材加强层6,且该卷材加强层6除了覆盖该挡土墙12顶部,还向沿主体结构的边框梁22方向延伸,其延伸的长度除了要满足覆盖该挡土墙12顶部与边框梁22之间的隔离层3外,还自该隔离层3沿边框梁22方向延伸25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挡土墙在挡墙基础以上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吊层/地下室的框架柱和边框梁之间设置隔离层;其中,所述挡土墙的挡墙基础是在施工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时,同时施工完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梁与挡土墙顶部通过x形胡子筋固定;或者,所述挡土墙的顶部设置有暗梁,所述暗梁与所述边框梁之间通过所述x形胡子筋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胡子筋的规格为10@20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为油毡或防水卷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的顶部与主体结构交接处设置有防水卷材卷材、防水卷材加强层和防水保护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的顶部/所述暗梁顶部和边框梁顶部交接处的所述防水卷材加强层沿远离挡土墙的方向延伸250mm。
7.一种应用于坡地建筑的单侧挡土的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施工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同时施工挡土墙的挡墙基础,并在所述挡墙基础以上预留与所述挡土墙相符合的竖向插筋;
施工所述建筑主体结构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后,在所述吊层/地下室的框架柱和边框梁外侧铺设隔离层;
施工挡土墙至所述吊层屋面/所述地下室顶板标高;
在所述挡土墙外侧铺设防水卷材,以及在所述挡土墙和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交接处设置防水卷材和防水卷材加强层;
在所述挡土墙外侧和所述吊层屋面/所述地下室顶板设置防水保护层;
回填所述挡土墙外侧的土石方至吊层屋面/地下室顶板标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边框梁时,在所述边框梁外侧预留x形胡子筋。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土墙和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交接处的防水处理中,将所述挡土墙顶部与所述边框梁顶部交接处的防水卷材加强层沿远离挡土墙的方向延伸250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