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及防护面屏,属于人体防护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护面屏,其结构包括面屏本体,设于面屏本体内侧上端的垫块部,以及与面屏本体固定连接的头带。使用时,通过头带固定于人体头部,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了面部前端的防护。但是该结构的防护面屏,只能对人体面部的前端提供防护,无法对面部两侧提供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防护面屏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面部前端的保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所述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弯度的调节机构;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机构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实现对面屏本体弯度的任意调整。
上述的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通过调节机构来对面屏本体弯度进行任意调整,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面屏本体的两侧能与人体头部贴近,从而为使用者的面部两侧也提供了保护。
具体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两侧的受力点,与受力点接触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以及与调节带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长度的调节扣;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扣调整调节带的长度,调整调节带与受力点的拉力大小,从而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实现对面屏本体弯度的任意调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弯度的调节机构。
上述的防护面屏,由于设置了调节机构,通过调节机构来对面屏本体弯度进行任意调整,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面屏本体的两侧能与人体头部贴近,从而为使用者的面部两侧也提供了保护。
具体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通孔,穿过通孔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以及与调节带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长度的调节扣。
一种是调节带完全活动穿过通孔;
所述通孔至少一排,每排通孔的数量至少为2。每排通孔尽量设置在同一水平线,这样调节带和通孔的接触点的受力更加均衡,当然不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也能实现该功能。
所述通孔的排数为1,且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
或;
所述通孔的排数为2,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和下方。
此时,调节带穿过通孔后与调节扣连接,通过调节扣来调整调节带的长度,从而调整调节带的松紧度,从而实现对面屏本体两侧的弯度的任意调整。
此时,所述通孔部分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部分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此时,由于通孔没有设置在面屏本体内侧的中间位置处,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面屏本体与使用者头部之间具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便于透气。
另一种是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
或;
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
此时,所述调节带的数量为1,且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
或;
所述调节带的数量为2,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和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均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
或;
所述通孔部分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部分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同的一侧。
此时,由于通孔没有设置在面屏本体内侧的中间位置处,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面屏本体与使用者头部之间具有上下贯通的通孔,便于透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防护面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面屏本体平展状态);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防护面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面屏本体弯曲状态);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一种防护面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一(面屏本体平展状态);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防护面屏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面屏本体弯曲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10(透明,不影响视线),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20,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10弯度的调节机构30a。
具体的,所述调节机构30a包括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通孔31a,穿过通孔31a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32a,以及与调节带32a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32a长度的调节扣33a。
更具体的,所述通孔31a至少一排,每排通孔31a的数量至少为2。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1a的排数为1,且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上方,对应的调节带32a的数量为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1a的排数也可以为2,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上方和下方,对应的调节带32a的数量为2,使得在对面屏本体10的两侧弯度进行调整时,从其上下两端进行调整,保证了面屏本体10上下两端均受到调节带32a的拉力,面屏本体10受力变形更加均衡。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1a部分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左侧部,部分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右侧部;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中间位置不设置通孔31a,使得面屏本体10和调节带32a之间具有上下贯通的空腔,使用时,方便透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中间位置处也可以设置通孔31a,此时使用时透气效果较本实施例低。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扣33a采用现有常规结构即可,比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2022959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松紧带调节扣的具体结构,或者专利申请号为cn101596032a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快速自由松紧扣的具体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护面屏,采用上述结构的调节机构30,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对防护面屏的两侧弯度进行调整,为使用者的面部两侧也提供了防护,还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者的头型将防护面屏的两侧弯度调整合适。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防护面屏,结构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调节机构30b的具体结构不同:
所述调节机构30b包括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通孔31b,穿过通孔31b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32b,以及与调节带32b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32b长度的调节扣33b。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带32b的数量为1,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上方,且其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带32b的一端也可以固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右侧部,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左侧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带32b的数量也可以为2,分别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上方和下方,且两个调节带32b的一端均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对应的,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的上方,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的下方;
或者;
两个调节带32b的一端均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对应的,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左侧部的上方,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的下方;
或者;
两个调节带32b,其中一根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上方,另一根的一端固均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下方,对应的,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左侧部上方,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下方;
或者;
两个调节带32b,其中一根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上方,另一根的一端固均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右侧部下方,对应的,所述通孔31b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右侧部上方,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10的左侧部下方。
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调节带32b,使得在对面屏本体10的两侧弯度进行调整时,从其上下两端进行调整,保证了面屏本体10上下两端均受到调节带32b的拉力,面屏本体10受力变形更加均衡。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1b均位于面屏本体10内侧上与调节带32b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中间位置不设置通孔31b,使得面屏本体10和调节带32b之间具有上下贯通的空腔,使用时,方便透气。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1b部分位于面屏本体10内侧上与调节带32b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部分位于面屏本体10内侧上与调节带32b与面屏本体10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同的一侧;所述通孔31b还可以设于面屏本体10内侧的中间位置处,但此时使用时透气效果较差。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扣33b采用现有常规结构即可,比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2022959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松紧带调节扣的具体结构,或者专利申请号为cn101596032a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快速自由松紧扣的具体结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护面屏,采用上述结构的调节机构30,也能够简单方便地实现对防护面屏的两侧弯度进行调整,为使用者的面部两侧也提供了防护,还能够根据具体的使用者的头型将防护面屏的两侧弯度调整合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所述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10,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20,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10弯度的调节机构30a;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机构30a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10,实现对面屏本体10弯度的任意调整。
具体的,参照图1所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10两侧的受力点(即通孔31a),与受力点接触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32a,以及与调节带32a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32a长度的调节扣33a;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扣33a调整调节带32a的长度,调整调节带32a与受力点的拉力大小,从而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10,实现对面屏本体10弯度的任意调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10,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20,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10两侧弯度的调节机构30b;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机构30b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10,实现对面屏本体10两侧的弯度的任意调整。
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10两侧的受力点(即通孔31b和调节带32b与面屏本体10的固定连接点),与受力点接触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32b,以及与调节带32b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32b长度的调节扣33b;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扣33b调整调节带32b的长度,调整调节带32b与受力点的拉力大小,从而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10,实现对面屏本体10弯度的任意调整。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面屏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弯度的调节机构;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机构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实现对面屏本体弯度的任意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面屏弯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两侧的受力点,与受力点接触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以及与调节带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长度的调节扣;具体调节过程为:使用者使用时,根据自身头部的大小或防护需要,通过调节扣调整调节带的长度,调整调节带与受力点的拉力大小,从而拉紧或放松面屏本体,实现对面屏本体弯度的任意调整。
3.一种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可变形材料制成的面屏本体,用于固定于人体头部的头带,以及用于调整面屏本体弯度的调节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通孔,穿过通孔且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调节带,以及与调节带连接且用于调整调节带长度的调节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至少一排,每排通孔的数量至少为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排数为1,且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
或;
所述通孔的排数为2,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和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部分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部分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
或;
所述调节带的一端固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右侧部,所述通孔中至少一个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左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带的数量为1,且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
或;
所述调节带的数量为2,且分别设于面屏本体内侧的上方和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护面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均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
或;
所述通孔部分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对的另一侧,部分位于面屏本体内侧上与调节带与面屏本体内侧的固定连接点相同的一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