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42


本实用新型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应用于保护颈椎的周边产品技术,属于颈椎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的部件,由于颈椎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又属于负重较大的节段,经常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第5、6、7颈椎受力最大。目前,颈椎病(由颈椎疼痛引发的疾病)已成为目前中国慢性病中的高发疾病,困扰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但比起事后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

低头角度与颈椎承受压力有很强的相关性。身体直立时,成年人的头部一般为5公斤左右重;看电脑或电视时,低头角度约为15度,颈椎间盘压力增加到12公斤;伏案工作时,低头角度约30度,颈椎间盘承受18公斤压力;看手机时,低头角度约60度,颈椎间盘承受压力达27公斤,相当于扛着一袋大米的重量。因此,只有通过力度、角度的双重作用,才能对症治疗,当颈椎正常的生理弯曲度恢复后,相应的症状自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目前一般通过中医贴敷外治颈椎,作为颈椎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但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硬性材质导致人体长时间佩戴引发皮肤敏感不适,外部链接装置可携带性弱且不适用于特殊场合的报警,电池可续航性差不能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依赖外部药物治疗且可重复性使用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采用贴合人体皮肤舒适的材质,携带方便易摘取,报警及时可联网,电池续航超过十二小时,需配套性使用联网应用且应用载体方便易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包括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芯片、电源、报警器或振动器和粘贴层,所述粘贴层呈蝴蝶状,所述粘贴层的下侧用于敷贴到人体颈椎上,所述粘贴层的上侧设置有盒体,且所述盒体位于粘贴层的两只蝴蝶翅膀之间,所述盒体内设置有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芯片、电源和报警器或振动器,且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电源、报警器或振动器均与芯片电连接;

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

所述陀螺仪用于检测颈椎的弯曲角度;

所述报警器或振动器用于发出报警声或振动;

所述芯片用于采集静态姿态传感器和陀螺仪的信号,并控制报警器或振动器振动;

所述电源用于给芯片供电。

所述芯片能根据静态姿态传感器采集的信号控制陀螺仪的电力供应,具体为:运动状态下,将陀螺仪切换到休眠模式,节省电源;静止状态下,将陀螺仪切换到工作模式。

所述盒体上设置有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用于控制芯片和电源之间的电路连接。

所述电源为纽扣电池。

所述盒体内设置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与芯片电连接,所述蓝牙模块用于与手机终端连接,便于利用手机app进行管理。

所述粘贴层为水凝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由用户可随时携带,随时摘取使用,随时启用,用户可充电使用,且正常工作时间不低于十二小时,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静态姿态传感系统实时监控用户颈椎弯曲程度并联网报警,而且本实用新型贴敷式耗材寿命长,可重复使用,有效解决用户成本负担过大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传递结构框图。

图中:1为静态姿态传感器、2为陀螺仪、3为芯片、4为电源、5为报警器或振动器、6为粘贴层、7为盒体、8为开关按钮、9为蓝牙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包括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芯片3、电源4、报警器或振动器5和粘贴层6,所述粘贴层6的下侧用于敷贴到人体颈椎上,所述粘贴层6的上侧设置有盒体7,所述盒体7内设置有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芯片3、电源4和报警器或振动器5,且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电源4、报警器或振动器5均与芯片3电连接;

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1用于采集人体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

所述陀螺仪2用于检测颈椎的弯曲角度;

所述报警器或振动器5用于发出报警声或振动;

所述芯片3用于采集静态姿态传感器1和陀螺仪2的信号,并控制报警器或振动器5振动;

所述电源4用于给芯片3供电。

所述芯片3能根据静态姿态传感器1采集的信号控制陀螺仪2的电力供应,具体为:运动状态下,将陀螺仪2切换到休眠模式,节省电源;静止状态下,将陀螺仪2切换到工作模式。

所述盒体7上设置有开关按钮8,所述开关按钮8用于控制芯片3和电源4之间的电路连接。

所述电源4为纽扣电池。

所述盒体7内设置蓝牙模块9,所述蓝牙模块9与芯片3电连接,所述蓝牙模块9用于与手机终端连接,便于利用手机app进行管理。

所述粘贴层6为水凝胶结构。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保护颈椎的周边产品技术,如读书架、电脑架、手机架;

本实用新型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可粘贴装置“颈宝”,主要用于提示报警,而非现有保护颈椎的产品中依托固有硬性材质或明显外部链接装置安装于用户颈椎矫正非正常仰角下的工作状态,现有结构主要是治疗而非提示报警。

本装置与其他类型颈椎保护技术相比:

①它是直接贴于人体颈椎用力点。在第一时间内发出警示(通过声音或振动刺激)进行提醒,防止人们在感到劳累酸困、有疼痛感觉时才注意到颈椎的不当使用。

②它方便、快捷,可直接贴于人体受力点,采用芯片实时监控用户颈椎仰角,在不限制用户正常行为的前提下做到监控报警一体化。

③可重复使用性,它采取水凝胶技术,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性降到最低且可重复使用,多层材质设计在稳定产品性质的同时兼顾用户的使用体验。

④续航持久,它采用微型锂电池功能,做到一次充电,续航十二小时以上,满足用户日常学习工作需求,同时对颈椎不造成二次压力负担。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警示智能装置,小巧、方便、快捷实时监控颈椎不合理使用,要求采用静态姿态传感器、螺旋仪、蓝牙信号发射器、微型纽扣电池槽、pvc电子板、医用pu传导层、机械式传导电子按钮以及可替换式水凝层。

本实用新型能及时警示颈椎受力不合理,促使颈椎使用不合理的患者,或者具有颈椎问题的亚健康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确的颈椎使用姿势,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重复使用贴敷式联网报警监控颈椎不当姿态产品,在用户开启产品工作模式状态下,产品可实时监控用户颈椎部位使用状况并在设定合理范围外及时报警,提示用户矫正颈椎使用状态,在本产品非工作状态下,各产品模块启动低功率续航,本产品外部接触用户区域采用水凝胶设计,重复使用的同时降低用户耗材寿命的可能性,同时本产品利用蓝牙信息传导装置将用户颈椎使用状况进行周期性汇总。

特别地,当本实用新型处于非工作状态下,各模块休眠,仅保留电池单元低功耗运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芯片(3)、电源(4)、报警器或振动器(5)和粘贴层(6),所述粘贴层(6)的下侧用于敷贴到人体颈椎上,所述粘贴层(6)的上侧设置有盒体(7),所述盒体(7)内设置有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芯片(3)、电源(4)和报警器或振动器(5),且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1)、陀螺仪(2)、电源(4)、报警器或振动器(5)均与芯片(3)电连接;

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1)用于采集人体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

所述陀螺仪(2)用于检测颈椎的弯曲角度;

所述报警器或振动器(5)用于发出报警声或振动;

所述芯片(3)用于采集静态姿态传感器(1)和陀螺仪(2)的信号,并控制报警器或振动器(5)振动;

所述电源(4)用于给芯片(3)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3)能根据静态姿态传感器(1)采集的信号控制陀螺仪(2)的电力供应,具体为:运动状态下,将陀螺仪(2)切换到休眠模式,节省电源;静止状态下,将陀螺仪(2)切换到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7)上设置有开关按钮(8),所述开关按钮(8)用于控制芯片(3)和电源(4)之间的电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4)为纽扣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7)内设置蓝牙模块(9),所述蓝牙模块(9)与芯片(3)电连接,所述蓝牙模块(9)用于与手机终端连接,便于利用手机app进行管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贴层(6)为水凝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受力保护监控报警粘贴装置,包括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芯片、电源、报警器或振动器和粘贴层,粘贴层的下侧用于敷贴到人体颈椎上,粘贴层的上侧设置有盒体,盒体内设置有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芯片、电源和报警器或振动器,且所述静态姿态传感器、陀螺仪、电源、报警器或振动器均与芯片电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高凌;孙建萍;王柄璋;梁元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2.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2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