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持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耐磨保持架。
背景技术:
轴承结构由内圈、外圈、保持架和滚子组成,轴承在使用时,滚子在保持架内转动,与保持架发生摩擦,但现有的保持架,耐磨性能较差,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磨损,导致保持架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具备高耐磨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保持架,耐磨性能较差,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磨损,导致保持架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高耐磨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包括保持架本体,所述保持架本体的内部包括滚子槽、滚子本体、耐磨槽、耐磨块、第一散热孔和第一散热块,所述滚子槽开设在保持架本体的表面,所述滚子槽的内壁上下两侧均与滚子本体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耐磨槽开设在滚子槽的内壁左右,所述耐磨槽的内壁与耐磨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磨块靠近滚子本体的一侧与滚子本体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孔开设在滚子槽的内壁正面,所述第一散热孔贯穿保持架本体并延伸至保持架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散热孔的内壁与第一散热块的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耐磨块包括耐磨层、耐高温层和高强度层,所述耐磨层的表面与耐磨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耐磨层的内壁与耐高温层的表面粘接,所述耐高温层的内壁与高强度层的表面粘接。
所述第一散热块包括第一散热层和第一吸热层,所述第一散热层的背面与第一吸热层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一散热层的表面和第一吸热层的表面均与第一散热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吸热层的背面与耐磨层的表面相互接触。
优选的,所述耐磨层的表面包括润滑槽,所述润滑槽开设在位于耐磨层靠近滚子本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保持架本体的内部包括第二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块,所述第二散热孔开设在保持架本体的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孔的内壁与第二散热块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块包括第二散热层和第二吸热层,所述第二散热层的背面与第二吸热层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二散热层的表面和第二吸热层的表面均与第二散热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孔为通孔,且第二散热孔的深度与第二散热块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层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的正面均包括气孔,所述气孔开设在第二散热层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的正面。
优选的,所述气孔的中心、第二散热层的中心和第二吸热层的中心均在同一水平面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高耐磨保持架,通过设置耐磨块,耐磨块是由耐磨层、耐高温层和高强度层组成,耐磨层是由陶瓷耐磨材料组成,通过设置耐磨层,增强保持架本体与滚子本体接触的表面耐磨性能,进而使保持架本具有较高的耐磨作用,有效提高了该保持架的使用寿命,耐高温层是由碳化硅组成,将耐高温层加入至耐磨层内部,使耐磨层具有加高的耐高温作用,防止耐磨层与滚子本体摩擦生热,使耐磨层温度变高,导致耐磨层受热裂开,高强度层是由碳纤维组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将高强度层加入至耐磨块内,有效的提高了耐磨块的强度,在耐磨层、耐高温层和高强度层的配合作用下,有效的增强了该保持架的耐磨效果,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散热块,第一散热块是由第一散热层和第一吸热层组成,在第一散热层和第一吸热层的配合作用下,通过第一吸热层吸收耐磨块摩擦后产生的热量,快速降低耐磨块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第二散热层对第二吸热层进行散热,将第二吸热层的热量,提高耐磨块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耐磨块的使用寿命。
2、该高耐磨保持架,通过设置润滑槽,减小耐磨块与滚子本体之间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滚子本体对耐磨块的磨损,同时,润滑油脂能通过润滑槽进入耐磨块与滚子本体之间,通过润滑油脂对耐磨块与滚子本体之间起到润滑作用,减小耐磨块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耐磨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散热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散热块的示意图。
其中:1保持架本体、2滚子槽、3滚子本体、4耐磨槽、5耐磨块、51耐磨层、52耐高温层、53高强度层、6第一散热孔、7第一散热块、71第一散热层、72第一吸热层、8润滑槽、9第二散热孔、10第二散热块、101第二散热层、102第二吸热层、11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包括保持架本体1,保持架本体1的内部包括滚子槽2、滚子本体3、耐磨槽4、耐磨块5、第一散热孔6和第一散热块7,滚子槽2开设在保持架本体1的表面,滚子槽2的内壁上下两侧均与滚子本体3的表面滑动连接,滚子槽2对滚子本体3起到限位作用,耐磨槽4开设在滚子槽2的内壁左右,耐磨槽4的中心与滚子本体3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面内,且耐磨槽4的高度小于滚子本体3的高度,耐磨槽4的内壁与耐磨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耐磨块5靠近滚子本体3的一侧与滚子本体3的表面滑动连接,第一散热孔6开设在滚子槽2的内壁正面,第一散热孔6贯穿保持架本体1并延伸至保持架本体1的外部,第一散热孔6的内壁与第一散热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保持架本体1的内部包括第二散热孔9和第二散热块10,第二散热孔9开设在保持架本体1的表面,第二散热孔9的内壁与第二散热块10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散热孔9为通孔,且第二散热孔9的深度与第二散热块10的厚度相等,第二散热块10包括第二散热层101和第二吸热层102,第二散热层101的背面与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粘接,第二散热层101是由石墨片组成,石墨片也称石墨散热片,是一种全新的导热散热材料,具有独特的晶粒取向,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第二吸热层102是由黑铬涂层组成,黑铬涂层结晶疏松,呈现树枝状的结构,因此可以完全吸收光波而呈现出黑色,具有较强的吸热效果,第二散热层101的表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表面均与第二散热孔9的内壁固定连接,在第二散热层101和第二吸热层102的配合作用下,通过第二吸热层102吸收保持架本体1摩擦后产生的热量,快速降低保持架本体1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第二散热层101对第二吸热层102进行散热,将第二吸热层102的热量,提高保持架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保持架本体1的使用寿命,第二散热层101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均包括气孔,气孔开设在第二散热层101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设,气孔的中心、第二散热层101的中心和第二吸热层102的中心均在同一水平面内,通过设置气孔,保持架本体1内外的空气通过气孔流通。
耐磨块5包括耐磨层51、耐高温层52和高强度层53,耐磨层51的表面与耐磨槽4的内壁固定连接,耐磨层51是由陶瓷耐磨材料组成,陶瓷耐磨材料是以al2o3为主要原料,以稀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经一千七百度高温焙烧而成的特种刚玉陶瓷,具有较高的强度,通过设置耐磨层51,增强保持架本体1与滚子本体3接触的表面耐磨性能,进而使保持架本具有较高的耐磨作用,有效提高了该保持架的使用寿命,耐磨层51的内壁与耐高温层52的表面粘接,耐高温层52是由碳化硅组成,碳化硅是由硅与碳元素以共价键结合的非金属碳化物,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和碳化硼,无色晶体,外表氧化或含杂质时呈蓝黑色。具有金刚石结构的碳化硅变体俗称金刚砂,碳化硅制品具有耐高温、耐磨、耐热震、耐化学腐蚀、耐辐射和杰出的导电性、导热性等特别功用,将耐高温层52加入至耐磨层51内部,使耐磨层51具有加高的耐高温作用,防止耐磨层51与滚子本体3摩擦生热,使耐磨层51温度变高,导致耐磨层51受热裂开,耐高温层52的内壁与高强度层53的表面粘接,高强度层53是由碳纤维组成,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由片状石墨微晶等有机纤维沿纤维轴向方向堆砌而成,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将高强度层53加入至耐磨块5内,有效的提高了耐磨块5的强度,耐磨层51的表面包括润滑槽8,润滑槽8位于耐磨层51靠近滚子本体3的一侧开设,通过设置润滑槽8,减小耐磨块5与滚子本体3之间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滚子本体3对耐磨块5的磨损,同时,润滑油脂能通过润滑槽8进入耐磨块5与滚子本体3之间,通过润滑油脂对耐磨块5与滚子本体3之间起到润滑作用,减小耐磨块5的磨损。
第一散热块7包括第一散热层71和第一吸热层72,第一散热层71的背面与第一吸热层72的正面粘接,第一散热层71的表面和第一吸热层72的表面均与第一散热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散热层71是由石墨片组成,石墨片也称石墨散热片,是一种全新的导热散热材料,具有独特的晶粒取向,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第一吸热层72是由黑铬涂层组成,黑铬涂层结晶疏松,呈现树枝状的结构,因此可以完全吸收光波而呈现出黑色,具有较强的吸热效果,第一吸热层72的背面与耐磨层51的表面相互接触,在第一散热层71和第一吸热层72的配合作用下,通过第一吸热层72吸收耐磨块5摩擦后产生的热量,快速降低耐磨块5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第二散热层101对第二吸热层102进行散热,将第二吸热层102的热量,提高耐磨块5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耐磨块5的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包括保持架本体(1),所述保持架本体(1)的内部包括滚子槽(2)、滚子本体(3)、耐磨槽(4)、耐磨块(5)、第一散热孔(6)和第一散热块(7),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子槽(2)开设在保持架本体(1)的表面,所述滚子槽(2)的内壁上下两侧均与滚子本体(3)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耐磨槽(4)开设在滚子槽(2)的内壁左右,所述耐磨槽(4)的内壁与耐磨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磨块(5)靠近滚子本体(3)的一侧与滚子本体(3)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孔(6)开设在滚子槽(2)的内壁正面,所述第一散热孔(6)贯穿保持架本体(1)并延伸至保持架本体(1)的外部,所述第一散热孔(6)的内壁与第一散热块(7)的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耐磨块(5)包括耐磨层(51)、耐高温层(52)和高强度层(53),所述耐磨层(51)的表面与耐磨槽(4)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耐磨层(51)的内壁与耐高温层(52)的表面粘接,所述耐高温层(52)的内壁与高强度层(53)的表面粘接;
所述第一散热块(7)包括第一散热层(71)和第一吸热层(72),所述第一散热层(71)的背面与第一吸热层(72)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一散热层(71)的表面和第一吸热层(72)的表面均与第一散热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吸热层(72)的背面与耐磨层(51)的表面相互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层(51)的表面包括润滑槽(8),所述润滑槽(8)开设在耐磨层(51)靠近滚子本体(3)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本体(1)的内部包括第二散热孔(9)和第二散热块(10),所述第二散热孔(9)开设在保持架本体(1)的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孔(9)的内壁与第二散热块(10)的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块(10)包括第二散热层(101)和第二吸热层(102),所述第二散热层(101)的背面与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二散热层(101)的表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表面均与第二散热孔(9)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孔(9)为通孔,且第二散热孔(9)的深度与第二散热块(10)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层(101)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均包括气孔(11),所述气孔(11)开设在第二散热层(101)的正面和第二吸热层(102)的正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耐磨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11)的中心、第二散热层(101)的中心和第二吸热层(102)的中心均在同一水平面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