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路转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7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路转盘。



背景技术:

碱性电池亦称为碱性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或碱锰电池,主要由装于钢壳内的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组成。正极即正极环,以电解二氧化锰、石墨和碳黑的粉末为原料,由正极环压制机压制而成,正极环压制成形后,送入电池入环机,由电池入环机放入电池钢壳内,完成入环操作。实际生产中,正极环压制机可实现的正极环的一般压制速度远远大于电池入环机可实现的入环操作的一般速度。为使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与电池入环机入环的速度相匹配,避免正极环压制机压制的正极环产生堆积,而实现连续生产,现有常采用的方式是,将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降低,而这往往带来了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路转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路转盘,包括转盘、输入轨道和具有若干单轨道的输出轨道组,转盘的上方于其旋转中心的外部设有一圈固定于机架上的挡围,挡围具有一缺口,输入轨道的输出端倾斜向下并伸至挡围内、转盘的上方,一固定于机架上的弧形导向块位于挡围内、转盘的上方,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的旋转中心,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具有物料可通过的间隙,沿转盘的旋转方向,弧形导向块与挡围间的间距逐渐缩小,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起始于挡围的缺口,挡围的缺口与输出轨道组接合,工作时,由输入轨道进入转盘上的物料自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的间隙脱出后,由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进入各单轨道内。

进一步地,输出轨道组输入端的输送路径与转盘上自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隙脱出后的物料于该处的运动路径相一致。该设置,因物料的运动路径与输出轨道组输入端的输送路径一致,物料的输送路径不用改变,即可顺利进入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其可有效避免物料在进入输送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时输送方向急转,输送受阻而出现倒置、堵塞、卡道的现象。

进一步地,沿转盘的旋转方向,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沿转盘的旋转方向,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入口可齐平,也可由外到内逐渐后置,还可由外到内小角度地逐渐前置,由于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时,物料可最先进入输出轨道组外侧的单轨道内,未进入输出轨道组外侧的单轨道内的物料则可被挤到内侧,进入输出轨道组内侧的单轨道内,该过程中,因内侧空间更大,不像外侧有挡围的阻挡,未进入输出轨道组外侧的单轨道内而被挤到内侧的物料不会出现堵塞、卡盘的现象。

进一步地,输出轨道组包括外侧的第一侧限位板、内侧的第二侧限位板、以及位于第一侧限位板、第二侧限位板间用以隔出各单轨道的若干隔板,第一侧限位板与挡围为一体,第二侧限位板与挡围接合。输出轨道组的第一侧限位板可与挡围为一体,也可不与挡围为一体,输出轨道组的第一侧限位板与挡围为一体时,形成的输出轨道组的输送路径与挡围内的物料的运行路径更为契合,物料更易进入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而不会出现堵塞、卡盘的现象。

进一步地,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缠绕至转盘的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上,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均属于机架的一部分。弧形导向块可固定于任一固定的机架上,如转盘外的机架上,然而,为使弧形导向块所占的安装空间更小,结构布局更合理,较佳地,可使转盘通过轴承可转动安装于中心固定轴上,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则延伸缠绕至该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上,如此,使弧形导向块实现固定的同时,还可使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的旋转中心处。

进一步地,沿转盘的旋转方向,输入轨道的输出端位于靠近弧形导向块第一端、且背离弧形导向块的一侧。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输入轨道的输出端可位于挡围内的任一处,为避免由输入轨道落下的物料堵塞在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的间隙处,较佳地,可沿转盘的旋转方向,使输入轨道的输出端位于靠近弧形导向块第一端、背离弧形导向块的一侧,如此,以便由输入轨道落入到转盘上的物料具有一缓冲的输送行程,物料输送到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的间隙后,顺畅地经过弧形导向块第二端与挡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输入轨道将物料送入转盘上后,物料随着转盘旋转,旋转过程中,在弧形导向块的导向下,远离转盘的旋转中心,靠近甚至贴至挡围,由弧形导向块和挡围间的间隙通过,而后,靠近甚至贴至挡围的物料在旋转至挡围的缺口、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时,顺势进入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输送出去,而未进入输出轨道组内的物料则在转盘的带动下于挡围内继续旋转,重复被弧形导向块导向,而陆续进入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输送出去,该分路转盘,可有效将物料分成多路输出,其应用于正极环压制机与电池入环机间时,正极环压制机压制的正极环被分成多路送入多个电池入环机内进行入环操作,这有效解决了为使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与电池入环机入环的速度相匹配,而只能降低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从而降低生产速度的问题,相反,可使正极环压制机按一般压制速度进行生产,而无需降速,其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表示转盘的旋转方向,虚线箭头表示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的布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分路转盘,包括转盘1、输入轨道2和具有若干单轨道30的输出轨道组3,转盘1的上方于其旋转中心的外部设有一圈固定于机架10上的挡围4,挡围4具有一缺口41,输入轨道2的输出端倾斜向下并伸至挡围4内、转盘1的上方,一固定于机架10上的弧形导向块5位于挡围4内、转盘1的上方,弧形导向块5的第一端51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1的旋转中心,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间具有物料100可通过的间隙,沿转盘1的旋转方向,弧形导向块5与挡围4间的间距逐渐缩小,输出轨道组3的输入端起始于挡围4的缺口41,挡围4的缺口41与输出轨道组3接合,工作时,由输入轨道2进入转盘1上的物料100自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间的间隙脱出后,由输出轨道组3的输入端进入各单轨道30内。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输入轨道2将物料100送入转盘1上后,物料100随着转盘1旋转,旋转过程中,在弧形导向块5的导向下,远离转盘1的旋转中心,靠近甚至贴至挡围4,由弧形导向块5和挡围4间的间隙通过,而后,靠近甚至贴至挡围4的物料100在旋转至挡围4的缺口41、输出轨道组3的输入端时,顺势进入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内输送出去,而未进入输出轨道组3内的物料100则在转盘1的带动下于挡围4内继续旋转,重复被弧形导向块5导向,而陆续进入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内输送出去。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较佳地,输出轨道组3输入端的输送路径与转盘1上自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间隙脱出后的物料100于该处的运动路径相一致。该设置,因物料的运动路径与输出轨道组输入端的输送路径一致,物料的输送路径不用改变,即可顺利进入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其可有效避免物料在进入输送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内时输送方向急转,输送受阻而出现倒置、堵塞、卡道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较佳地,沿转盘1的旋转方向,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沿转盘1的旋转方向,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入口可齐平,也可由外到内逐渐后置,还可由外到内小角度地逐渐前置,由于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时,物料100可最先进入输出轨道组3外侧的单轨道30内,未进入输出轨道组3外侧的单轨道30内的物料100则可被挤到内侧进入输出轨道组3内侧的单轨道30内,该过程中,因内侧空间更大,不像外侧有挡围4的阻挡,未进入输出轨道组3外侧的单轨道30内而被挤到内侧的物料100不会出现堵塞、卡盘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较佳地,输出轨道组3包括外侧的第一侧限位板31、内侧的第二侧限位板32、以及位于第一侧限位板31、第二侧限位板32间用以隔出各单轨道30的若干隔板33,第一侧限位板31与挡围4为一体,第二侧限位板31与挡围4接合。输出轨道组3的第一侧限位板31可与挡围4为一体,也可不与挡围4为一体,输出轨道组3的第一侧限位板31与挡围4为一体时,形成的输出轨道组3的输送路径与挡围4内的物料100的运行路径更为契合,物料100更易进入输出轨道组3的各单轨道30内,而不会出现堵塞、卡盘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较佳地,弧形导向块5的第一端51于水平方向上延伸缠绕至转盘1的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上,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均属于机架的一部分。弧形导向块5可固定于任一固定的机架10上,如转盘1外的机架10上,然而,为使弧形导向块5所占的安装空间更小,结构布局更合理,较佳地,可使转盘1通过轴承可转动安装于中心固定轴上,弧形导向块5的第一端51于水平方向上则延伸缠绕至该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上,如此,使弧形导向块5实现固定的同时,还可使弧形导向块5的第一端51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1的旋转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输入轨道2的输出端可位于挡围4内的任一处,为避免由输入轨道2落下的物料100堵塞在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的间隙处,较佳地,可沿转盘1的旋转方向,使输入轨道2的输出端位靠近弧形导向块第一端51、且背离弧形导向块5的一侧,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的间隙的后方,如此,以便由输入轨道2落入到转盘1上的物料100具有一缓冲的输送行程,物料100输送到弧形导向块5的第二端52与挡围4的间隙后,顺畅地经过第二端52与挡围4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可有效将物料100分成多路输出,其应用于正极环压制机与电池入环机间时,正极环压制机压制的正极环被分成多路送入多个电池入环机内进行入环操作,这有效解决了为使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与电池入环机入环的速度相匹配,而只能降低正极环压制机压制正极环的速度,从而降低生产速度的问题,相反,可使正极环压制机按一般压制速度进行生产,而无需降速,其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不仅可用于电池正极环的压制、入环操作中,还可用于其他任何需要分路输送的生产中。

本实用新型分路转盘不限于实施例所述,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输入轨道和具有若干单轨道的输出轨道组,转盘的上方于其旋转中心的外部设有一圈固定于机架上的挡围,挡围具有一缺口,输入轨道的输出端倾斜向下并伸至挡围内、转盘的上方,一固定于机架上的弧形导向块位于挡围内、转盘的上方,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的旋转中心,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具有物料可通过的间隙,沿转盘的旋转方向,弧形导向块与挡围间的间距逐渐缩小,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起始于挡围的缺口,挡围的缺口与输出轨道组接合,工作时,由输入轨道进入转盘上的物料自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的间隙脱出后,由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进入各单轨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输出轨道组输入端的输送路径与转盘上自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隙脱出后的物料于输出轨道组输入端处的运动路径相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沿转盘的旋转方向,输出轨道组的各单轨道入口由外到内逐渐后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输出轨道组包括外侧的第一侧限位板、内侧的第二侧限位板、以及位于第一侧限位板、第二侧限位板间用以隔出各单轨道的若干隔板,第一侧限位板与挡围为一体,第二侧限位板与挡围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缠绕至转盘的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上,中心固定轴或中心固定凸台均属于机架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转盘,其特征在于:沿转盘的旋转方向,输入轨道的输出端位于靠近弧形导向块第一端、且背离弧形导向块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路转盘,包括转盘、输入轨道和具有若干单轨道的输出轨道组,转盘的上方于其旋转中心的外部设有一圈固定于机架上的挡围,挡围具有一缺口,输入轨道的输出端倾斜向下并伸至挡围内、转盘的上方,一固定于机架上的弧形导向块位于挡围内、转盘的上方,弧形导向块的第一端于水平方向上延伸靠近转盘的旋转中心,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具有物料可通过的间隙,沿转盘的旋转方向,弧形导向块与挡围间的间距逐渐缩小,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起始于挡围的缺口,工作时,由输入轨道进入转盘上的物料自弧形导向块的第二端与挡围间的间隙脱出后,由输出轨道组的输入端进入各单轨道内,该分路转盘,可有效将物料分成多路输出。

技术研发人员:常海涛;杨为勇;黄良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24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