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8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一种由汽油机或电动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但在路况不好或越野路面上搬运工作时,也容易因轮胎被穿刺破坏而导致轮胎漏气无法行驶,因而使用在摩托车的缺气保用轮胎成为市场发展的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可以保证摩托车轮胎在零气压状态下,仍能以3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20km,同时保护摩托车轮胎气密性不受破坏,直到找到下一个维修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该轮胎包括轮胎本体、位于轮胎本体内侧的保气层、位于保气层外侧的帘布层、位于帘布层径向外侧的缓冲层及位于保气层内侧的加强层;所述轮胎本体包括胎冠部、位于胎冠部两侧的胎肩部、两胎肩部下方的胎侧部及胎唇部,所述帘布层的两端分别绕过胎唇部并向外翻卷;所述胎唇部设有钢丝圈;所述加强层设于胎肩部附近的保气层内侧分别向胎冠部、胎侧部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加强层的两侧厚度为0.6~1.5mm,中端厚度为1.5~3mm,所述加强层由胎肩部往胎冠部厚度缩减的幅度大于加强层由胎肩部往胎侧部厚度缩减的幅度;所述加强层的胶料硬度大于胎侧胶的硬度,所述的加强层、胎侧部胶料硬度之差为7~10。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层的胶料硬度为60~70邵氏硬度;所述胎侧胶的胶料硬度为52~62邵氏硬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层的尾端越过帘布层翻卷端点的径向距离为5~1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层的胶料颜色为橙黄色或深蓝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通过胎肩部附近的保气层内侧设置所述加强层,其中,所述加强层为高硬度的橡胶材质,胎侧胶为低硬度的橡胶材质,所述加强层由胎肩部分别向胎冠部、胎侧部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可实现以下功效:

1、本发明在低风压使用时能有效发挥加强层的缓冲曲饶变形,有效避免轮胎的加强层与内侧的保气层发生脱层破坏的现象,不影响轮胎的滚动阻力,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

2、所述加强层的胶料硬度大于胎侧胶的胶料硬度,可以确保胎侧部具有良好的支撑刚性,避免轮胎在缺气行驶时发生保气层磨损的现象,从而提升轮胎的耐久性,同时整胎重量增加比例低于5%。

3、所述加强层由胎肩部分别向胎冠部、胎侧部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如此当轮胎缺气行驶时,在胎肩部能实现有效地支撑强度,满足高负载行驶的耐久性,从而胎肩部往胎冠部区域、胎肩部往胎侧部区域均能产生逐渐缩减的缓冲强度,行驶时发挥足够的缓冲变形能力,确保轮胎的舒适性能。

4、通过安装有测试轮胎的车辆,在测试前对轮胎放气至零气压并继续行驶,较佳实例可达到零压状态下以30km/h速度行驶50km,轮胎无损坏。通过采用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轮胎的舒适性,最后通过轮胎行驶里程来评价轮胎的耐久性,实施例的舒适性、耐久性能均优于以往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轮胎行驶100km后外表状况照片。

图3为行驶100km后胎里气密层状况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该轮胎包括:

轮胎本体、位于轮胎本体内侧的至少一层保气层2、位于保气层2外侧的至少两层帘布层3、4及位于帘布层4径向外侧的至少一层缓冲层5,所述轮胎本体包括胎冠部6、位于胎冠部6两侧的胎肩部7、两胎肩部7下方的胎侧部8及胎唇部1,所述帘布层3、4的两端分别绕过胎唇部1并向外翻卷。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帘布层3、4采用两层,所述缓冲层5采用一层,但是所述帘布层及所述缓冲层的层数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是两层以上。所述胎唇部1设有一钢丝圈10。在胎肩部7附近的保气层2内侧设有一加强层9。所述加强层9为邵氏硬度60~70范围的橡胶材质,其与保气层2的橡胶层能实现良好的结合,同时本发明在低风压使用时能有效发挥加强层9的缓冲曲饶变形,有效避免轮胎加强层9与保气层2发生脱层破坏的现象,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

此外,所述加强层9由胎肩部7分别向胎冠部6、胎侧部8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如此当轮胎缺气行驶时,在胎肩部7能实现有效地支撑强度,满足高负载行驶的耐久性,从而胎肩部7往胎冠部6区域、胎肩部7往胎侧部8区域均能产生逐渐缩减的缓冲强度,行驶时发挥足够的缓冲变形能力,确保轮胎的舒适性能。加强层9的厚度a在胎肩部7中心位置b最大,且所述加强层9由胎肩部7往胎冠部6厚度缩减的幅度大于加强层9由胎肩部7往胎侧部8厚度缩减的幅度,即:在距离胎肩部中心相同弧长的胎冠部6或胎侧部8的位置,胎冠部6处的加强层9厚度小于胎侧部8处的加强层厚度。如此,在胎侧部8采用较小的厚度缩减幅度可确保本发明的胎侧支撑力,确保轮胎行驶的耐久性能,同时在胎冠部6采用较大的厚度缩减幅度,可避免过分增强胎冠部6的强度,产生轮胎行驶的舒适性下降的趋势。

为进一步确保轮胎的舒适性能,加强层9的尾端越过帘布层翻卷端点的径向距离为5~10mm,加强层9的尾端越过帘布层翻卷端点的径向距离过小时,无法有效支撑车辆的高负载需求,导致轮胎行驶耐久性下降的趋势;加强层9的尾端越过帘布层翻卷端点的径向距离过大时,将会使轮胎的胎侧部8强度过分增强,导致轮胎的行驶舒适性下降。加强层9的胶料硬度大于胎侧部8的胶料硬度,且加强层9与胎侧部8的胶料硬度之差为7~10,可以确保胎唇部1具有良好的支撑刚性,避免轮胎在缺气行驶时发生脱圈的现象,从而提升轮胎的耐久性。

试验例

采用如图1所示本发明结构试制了多种摩托车缺气保用轮胎并对它们进行性能测试并评价。

1、试验方法:轮胎装配到位后,拔掉气门芯,零气压行驶,速度为20km/h,单人骑行,总重130kg±5kg。

2、评判准则:轮胎不脱圈、气密层不损坏,作为评判20公里缺气行驶通过试验的条件。

3、测试结果:测试车手零气压行驶时,拐弯、加速急刹,轮胎无脱圈现象,图2为轮胎零气压行驶100km后状况。拆下轮胎对轮胎外观、胎里气密层进行检查,无损坏(如图3)。

本申请在胎肩与胎侧增加了橙色的支撑胶,减缓了零气压时轮胎的下沉,又保护了气密层,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判定,轮胎完全能够通过零气压行驶20公里。

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该轮胎包括轮胎本体、位于轮胎本体内侧的保气层(2)、位于保气层(2)外侧的帘布层(3、4)、位于帘布层(3、4)径向外侧的缓冲层(5);所述的轮胎本体包括胎冠部(6)、位于胎冠部(6)两侧的胎肩部(7)、两胎肩部(7)下方的胎侧部(8)及胎唇部(1),所述的帘布层(3、4)的两端分别绕过胎唇部(1)并向外翻卷,所述的胎唇部(1)设有钢丝圈(9);其特征在于,在胎肩部(7)附近的保气层(2)内侧设有加强层(9),加强层(9)的胶料硬度大于胎侧部(8)的硬度,加强层(9)、胎侧部(8)胶料硬度之差为7~10;加强层(9)分别向胎冠部(6)、胎侧部(8)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所述加强层(9)的中端厚度为1.5~3mm,加强层(9)的两侧厚度为0.6~1.5mm;所述加强层(9)由胎肩部(7)往胎冠部(6)厚度缩减的幅度大于加强层(9)由胎肩部(7)往胎侧部(8)厚度缩减的幅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9)的胶料硬度为60~70邵氏硬度;所述胎侧部(8)的胶料硬度为52~62邵氏硬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9)的尾端越过帘布层翻卷端点的径向距离为5~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9)的胶料颜色为橙黄色或深蓝色。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电动车缺气保用轮胎。该轮胎包括轮胎本体、位于轮胎本体内侧的保气层、位于保气层外侧的帘布层、位于帘布层径向外侧的缓冲层及位于保气层内侧的加强层;所述轮胎本体包括胎冠部、位于胎冠部两侧的胎肩部、两胎肩部下方的胎侧部及胎唇部,所述帘布层的两端分别绕过胎唇部并向外翻卷;所述胎唇部设有钢丝圈;所述加强层设于胎肩部附近的保气层内侧分别向胎冠部、胎侧部延伸并逐渐缩减厚度;所述加强层的胶料硬度大于胎侧胶的硬度。本申请可以保证摩托车轮胎在零气压状态下,仍能以3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20km,同时保护摩托车轮胎气密性不受破坏,直到找到下一个维修点。

技术研发人员:许敏强;庞军华;任学鹏;叶繁;王继荣;谭德征;梁伟;陈荣超;卢阳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21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