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3日提交的第10-2018-0153853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以用于所有目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气时的充气车轮和轮胎组件是声学谐振环形结构。
当车辆在包括粗石的诸如混凝土或沥青的粗糙路面上行进时,在充满空气的环面内产生声波,引起谐振。产生的腔体谐振噪声通过空气在轮胎内传播并且也被传递到车辆中。
为了减少轮胎谐振噪声,应用以下方法,即,在轮胎中安装吸音材料或降噪装置的方法、将轮辋的形状变形的方法、或者将诸如吸音材料或毛皮的材料安装到车轮表面的方法。
用于降低轮胎谐振噪声的传统装置或结构具有针对特定频率的特定形状,或者构造成使得形状通过施加于其上的单独驱动力而变化。
当车辆行驶时在轮胎内部产生的噪声的频率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轮胎周围环境等而变化。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有效地降低存在频率变化的轮胎内部噪声的轮胎降噪装置。
在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轮胎降噪装置,其构造为在车辆行驶期间在不提供单独的驱动力的情况下改变其谐振频率。
此外,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轮胎降噪装置,其构造为使得其谐振频率能够遵循轮胎噪声的频率而变化,并且提高降噪效果。
本发明构思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以下描述中将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提及的任何其他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一种轮胎降噪装置可以包括:壳体,其安装在上面安装有轮胎的轮辋的外周面上,壳体具有内部空间并且沿轮辋的周向在一侧开放,其中壳体可以包括位于与开放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的颈部(neck);以及可移动构件,其穿过壳体的开放的一侧插入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并具有与壳体的内部空间流体连通的内部空间,可移动构件安装至壳体,以便可沿可移动构件插入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方向以及沿可移动构件从壳体中退出的方向移动。
颈部从壳体的与开放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延伸到壳体外,并且可以包括连通孔,壳体的内部和外部通过该连通孔连通。
可移动构件通过由轮辋的旋转产生的力而相对于壳体移动,并且谐振频率随着由壳体和可移动构件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容积的改化而变化。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从结合在本文中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将会显而易见或在其中得以更详细地阐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安装在轮辋的外周面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2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中b-b’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4a和图4b是图2中细节的放大图;
图5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的操作的视图;以及
图6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的效果的视图。
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出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有所简化的表示。如本文所公开的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将部分地由特定预期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在附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附图标记表示本发明的相同或等效的部件。
符号说明
1:轮辋
100:轮胎降噪装置
110:壳体
111:壳体主体
111s:壳体的内部空间
1111:壳体的外表面部
1112:壳体的相反侧表面部
112:颈部
113:容纳部
1131:容纳凹部
1132:悬臂
1133:插入凹部
120:可移动构件
121:可移动构件主体
121s:可移动构件的内部空间
1211:可移动构件的外表面部
1212:可移动构件的相反侧表面部
122:突起
dw:轮辋的周向
dr:轮辋的径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以下予以说明。虽然将结合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仅涵盖本发明的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涵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形式、修改、等同物和其他实施例。
诸如“第一”、“第二”、“a”、“b”、“(a)”和“(b)”等的词语可以用于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并且相应部件的实质、顺序、次序或编号等不受这些词语的限制。如果某个部件被描述为“连接”、“联接”或“链接”到另一个部件,则它们可能意味着部件不仅直接“连接”、“联接”或“链接”,而且还通过第三个部件间接“连接”、“联接”或“链接”。
图1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安装在轮辋1的外周面上的状态的视图。图2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中b-b’线截取的截面图。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
壳体110包括形成壳体110的外观的壳体主体111。壳体110安装在上面安装有轮胎的轮辋1的外周面上,并且具有内部空间111s。壳体110沿轮辋1的周向dw在一侧开放。壳体110在与其开放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具有颈部112。
颈部112从壳体110的与其开放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延伸到壳体110外。颈部112包括连通孔,壳体110的内部和外部通过该连通孔连通。
可移动构件120穿过壳体110的开放的一侧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并且具有与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流体连通的内部空间121s。可移动构件120安装至壳体110上,以便可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方向以及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构造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具有如下特征,其中可移动构件120通过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而相对于壳体110移动,并且谐振频率随着由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形成的内部空间111s和121s的容积的改变而变化。
轮胎内部产生的噪声的频率与轮胎内部腔体的容积成反比,并且与轮胎内部空气的传播速度成正比,如下面的方程式1所示。
空气的传播速度c较大地受到空气温度的影响。例如,当车辆行驶时轮胎内部的温度升高,轮胎内部的空气温度可能升高,因此空气的传播速度c可能增加,这可能导致噪声的频率f的升高。
轮胎内部腔体的容积v可以根据轮胎的状态或车辆的行驶状态而变化。例如,当轮胎内部的空气压力高时,腔体的容积v可能大于轮胎内部的空气压力低时的腔体的容积。例如,当轮胎内部的温度高时,腔体的容积v可能增加。
在轮胎充满另一种气体而不是空气的情况下,对应气体的传播速度可以代入方程式1中,而不代入空气的传播速度c。例如,轮胎可以填充氮气而不是空气。
如上所述,轮胎内部产生的噪声的频率f可以根据外部条件、车辆的行驶状态和填充轮胎的气体的类型而变化。然而,由于轮胎降噪装置具有固定的形状,所以现有技术中的轮胎降噪装置可以仅以特定频率的谐振噪声为目标。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轮胎降噪装置可以在产生特定频率的噪声时具有降噪效果,但是当产生不同频率的噪声时降噪性能可能降低。
由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具有如下特征,其中轮胎内部产生的噪声的频率随着车辆行驶而变化,谐振频率可以改变以遵循变化的噪声频率。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其中为了改变谐振频率,可移动构件120通过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而相对于壳体110移动,并且由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形成的内部空间111s和121s的容积改变。
在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特征之前,将简要描述与轮胎降噪装置100相关的谐振器的原理。
一般而言,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与谐振器的容积、颈部的截面面积和颈部的长度相关联。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可以由下面的等式2提供。
这里,w0是谐振器的谐振频率(hz),c是空气的传播速度(m/s),s是颈部的截面面积(m2),leff是颈部的长度(m),以及v是轮胎降噪装置的容积(m3)。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改变谐振器的容积、颈部的截面面积和颈部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来改变谐振器的谐振频率。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可以通过改变其中的谐振器的容积来改变谐振频率。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特征。
参照图2和图3,壳体110可以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可以在内部具有空的空间。壳体110可以在其中具有内部空间111s。
当设置有轮辋1的车辆向前行进时,壳体110可以沿与轮辋1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放。
壳体110可以具有形成在与其开放的一侧相反的相反侧的颈部112。颈部112可以与壳体110形成为一体。替代地,颈部112可以与壳体110分开实施,并且可以与壳体110组合。
颈部112可以具有从壳体110的相反侧向外延伸的管状。颈部112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连通孔125,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和轮胎50的内部空间通过该连通孔连通。因此,轮胎50内部产生的噪声的声波可以通过颈部112行进到轮胎降噪装置100的内部空间中,或者轮胎降噪装置100内部的声波可以通过颈部112行进到轮胎的内部空间中。
在壳体110的表面中,壳体110的外表面部1111可以弯曲地连接到壳体110的相反侧表面部1112,壳体的外表面部包括沿轮辋1的径向dr位于外侧的表面。壳体110的外表面部1111可以被定义为壳体主体111的外表面部,并且壳体110的相反侧表面部1112可以被定义为壳体主体111的相反侧表面部。
壳体110可以具有与轮辋1的外周面的形状曲率对应的形状。壳体110固定地附接到轮辋1的外周面。为了增加与轮辋1的联接力,壳体110可以具有与轮辋1的外周面的曲率对应的曲率。由于壳体110具有与轮辋1的外周面的曲率对应的曲率,所以当轮辋1旋转时,可移动构件120可以通过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而更有效地移动。
可移动构件120可以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可以在内部具有空的空间。可移动构件120包括形成可移动构件120的外观的可移动构件主体121。可移动构件120可以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方向在一侧开放。可移动构件120可以具有与壳体110的内表面对应的外表面部以插入壳体110中。
在可移动构件120的表面中,可移动构件120的外表面部1211可以弯曲地连接可移动构件120的相反侧表面部1212,可移动构件的外表面部包括沿轮辋1的径向dr位于外侧的表面。可移动构件120的外表面部1211可以被定义为可移动构件主体121的外表面部,并且可移动构件120的相反侧表面部1212可以被定义为可移动构件主体121的相反侧表面部。
当轮辋1旋转时,可移动构件120可以受到离心力,并且可移动构件120的外表面部1211可以由壳体110的外表面部1111沿其径向向内支承。此时,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的圆形部可以彼此接触,因此当可移动构件120由壳体110支承时,应力可以分布到彼此接触的圆形部,而不会集中在任何一个部分上。因此,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减小,并且可移动构件120可以容易地沿轮辋1的周向dw移动。
根据包括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的上述构造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当轮辋1旋转时,壳体110可以固定至轮辋1并且可以以与轮辋1相同的角速度旋转,而没有固定至轮辋1的可移动构件120可以以与轮辋1不同的角速度旋转。
因此,可移动构件120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移动,并且由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形成的内部空间111s和121s的容积增加,从而降低谐振频率。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弹性结构,以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方向弹性地支承可移动构件120。
因此,可以通过轮辋1的旋转提供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力以及可以通过弹性结构提供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力。
当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克服由弹性结构产生的弹力时,可移动构件120可以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移动。
弹性结构可以包括形成在壳体110和可移动构件120中的任一者上的突起和形成在另一者中以容纳突起的容纳部。当可移动构件120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移动时,容纳部可以在变形的同时产生弹力。
尽管将举例说明突起形成在可移动构件120上并且容纳部形成在壳体110中,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突起可以形成在壳体110上并且容纳部可以形成在可移动构件120中,并且即使在本例中,也可以应用以下描述。
图4a和图4b是图2中细节a的放大图。
参照图4a和图4b,可移动构件120可以包括从可移动构件120的外表面部1211朝向壳体110突出的突起122。突起122可以具有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任何一种形状。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突起122具有多边形形状。
壳体110可以包括容纳突起122的容纳部113,并具有用于向突起122施加弹力的结构。各容纳部113可以包括容纳凹部(或容纳孔)1131和形成在容纳凹部1131的一个内端部处的一对悬臂1132。
容纳凹部1131的尺寸可以形成为大于突起122,以提供使突起122插入的插入凹部1133和悬臂1132可移动的空间。
当突起122位于第一位置时,容纳凹部1131的一个侧表面可以与突起122接触。第一位置可以被定义为可移动构件120最大程度地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位置。替代地,第一位置可以被定义为当轮辋1静止时突起122的位置。
容纳凹部1131的一个侧表面可以形成为多次成角度的形状,以对应于突起122的形状。
突起122插入的插入凹部1133可以沿轮辋1的周向dw形成在容纳部113中,因此可以使得突起122能够相对于容纳部113移动。换言之,插入到插入凹部1133中的突起122可以沿轮辋1的周向dw移动,因此可移动构件120可以相对于壳体110移动。
突起122插入的插入凹部1133可以由一对悬臂1132限定。插入凹部1133可以由一对悬臂1132和容纳凹部1131的一部分限定。
一对悬臂1132可以沿轮辋1的周向dw延伸,并且悬臂之间可以相对于轮辋1的周向dw从一侧到相反侧具有逐渐减小的间隔。
参照图4a和图4b,一对悬臂1132可以连接到容纳凹部1131的与壳体110的开放端部相邻的侧表面。当连接到容纳凹部1131的一对悬臂1132的端部被定义为连接端部并且连接端部的相反侧上的端部被定义为自由端部时,一对悬臂1132之间可以具有从自由端部到连接端部逐渐减小的间隔。
参照图4b,当突起122从一对悬臂1132之间的较宽部分向较窄部分移动时,一对悬臂1132可以弹性变形以彼此远离。因此,弹力在一对悬臂1132中累积。
此外,当突起122从一对悬臂1132的自由端部朝向连接端部移动时,由一对悬臂1132产生的弹力的大小可以增加。
当由于轮辋1的旋转速度减小而通过轮辋1的旋转施加在可移动构件120上的力减小时,可移动构件120通过弹力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中的方向移动。
图5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的操作的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的效果的视图。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构造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操作机制。
首先,当车辆未行驶时,即,当轮辋1的旋转速度为零(0)时,可移动构件120最大程度地插入壳体110中。
当车辆在瞬时状态下开始行驶时,轮辋1沿其一个方向旋转。
随着轮辋1的旋转速度增加,力f=mrw2施加在可移动构件120上。这里,f是力,m是可移动构件120的质量,r是从轮辋1的旋转中心到可移动构件120的距离(或可移动构件120的旋转半径),并且w是可移动构件120旋转的角速度。
可移动构件120通过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而移动到壳体110外,并且在可移动构件120移动时弹性结构产生弹力。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在可移动构件120上的力可以广泛地包括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f=mrw2和由弹性结构产生的力f=kx。这里,k是包括悬臂1132的容纳部113的弹性模量,并且x是可移动构件120或突起122移动的距离。因此,可移动构件120可以移动到作用在不同方向上的两个力处于平衡的位置。
当轮辋1的旋转速度增加时,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可以大于由弹性结构产生的力,因此可移动构件120可以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移动。
同时,当轮辋1的旋转速度减小时,由弹性结构产生的力可以大于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因此可移动构件120可以沿可移动构件120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1s中的方向移动。
图6左侧的图是描绘在不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内产生的声波或噪声的频率的图。图6右侧的图是描绘在与地面接触的轮胎内产生的声波或噪声的频率的图。
参照图6左侧的图,当轮胎旋转时,在轮胎内部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声波。当轮胎旋转时,轮胎通过轮胎内的离心力或气流膨胀或收缩。因此,在轮胎内部产生两种类型的声波,垂直模式和水平模式。由于存在与其相关的各种相关技术文献,因此这里将省略其具体描述。
参照图6右侧的图,当与地面接触的轮胎旋转时,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经受更大的变形。此外,即使轮胎与地面分离,变形的轮胎也需要时间来恢复。由于轮胎的变形,在与地面接触的旋转轮胎中产生两种类型的声波,垂直模式和水平模式,其方式类似于但不同于如图6左侧的图中所示的不与地面接触的旋转轮胎中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声波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轮胎降噪装置100具有随着轮辋1的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内部空间。当轮胎降噪装置100的内部空间增大时,谐振频率依据上述等式2降低。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谐振频率可以以与图6中所示的水平模式对应的噪声的趋势类似的方式变化。因此,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可以有效地去除与水平模式对应的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可以构造为使得轮胎降噪装置的谐振频率遵循与图6中所示的垂直模式对应的噪声的频率。
例如,可移动构件可以沿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安装。
换言之,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当设置有轮辋1的车辆向前行进时,壳体可以沿轮辋1旋转的方向开放,并且可移动构件可以穿过开放的一侧插入外壳中以能够移动。
当轮辋1旋转时,可移动构件通过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而沿可移动构件插入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方向移动。因此,由壳体和可移动构件形成的轮胎降噪装置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减小,并且轮胎降噪装置的谐振频率升高。
同时,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轮胎降噪装置100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以沿可移动构件120从壳体110中退出的方向弹性地支承可移动构件120。在本实例中,当由轮辋1的旋转产生的力克服由弹性结构产生的弹力时,可移动构件120可以插入壳体110的内部空间中。
构造成使得随着轮辋1的旋转速度或车辆的行驶速度的增加而提高谐振频率的轮胎降噪装置仅仅对应于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变型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降噪装置100的结构的一部分,以提供构造成使得随着轮辋1的旋转速度或车辆的行驶速度的增加而提高谐振频率的轮胎降噪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至少实现了以下效果。
轮胎降噪装置的可移动构件可以通过由轮辋的旋转产生的力而相对于壳体移动,并且谐振频率可以随着由壳体和可移动构件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容积的改变而变化。
此外,轮胎降噪装置的谐振频率可以根据车辆的速度或轮辋的旋转速度而增大或减小,并且可以遵循根据车辆速度而变化的轮胎噪音的频率,从而提高轮胎降噪效果。
为了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方便说明和准确定义,使用词语“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上”、“下”、“上部的”、“下部的”、“向上”、“向下”、“前”、“后”、“后部”、“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的”、“外部的”、“内”、“外”、“向前”和“向后”等,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附图中所示的位置来描述这些特征。
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该说明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并且鉴于上述教导,显然多种修改和变形是可能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和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各种替代形式和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1.一种轮胎降噪装置,包括:
壳体,安装在轮胎所安装的轮辋的外周面上,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内部空间并且沿所述轮辋的周向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开放,并且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与开放的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的颈部;和
可移动构件,穿过所述壳体的开放的第一侧可滑动地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中,并且具有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流体连通的第二内部空间,其中,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可移动构件能够选择性地沿所述可移动构件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中的第一方向或沿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壳体中退出的第二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颈部形成为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壳体外,并且包括连通孔,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轮胎的内部流体连通,并且
其中,所述可移动构件能够根据由所述轮辋的旋转产生的力而选择性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移动,并且所述轮胎降噪装置的谐振频率随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和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第二内部空间的容积的改变而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
其中,当设置有所述轮辋的车辆向所述车辆前方行进时,所述壳体沿与所述轮辋旋转的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开放,并且
其中,当在设置有所述轮辋的车辆向所述车辆前方行进的情况下所述轮辋旋转时,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壳体中退出的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谐振频率随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和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第二内部空间的容积的增大而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还包括:
弹性结构,沿所述可移动构件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中的第一方向弹性地支承所述可移动构件,
其中,当由所述轮辋的旋转产生的力克服由所述弹性结构产生的弹力时,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壳体中退出的第二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
其中,所述弹性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可移动构件中的一者上的突起以及形成在另一者中的容纳部,所述突起插入所述容纳部中,并且
其中,所述容纳部构造成当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壳体中退出的第二方向移动时,在所述突起使所述容纳部变形的同时所述容纳部产生弹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
其中,所述容纳部具有沿所述轮辋的周向延伸的插入凹部,并且所述突起可滑动地插入所述插入凹部中,以使得所述突起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纳部移动,并且
其中,所述插入凹部的宽度相对于所述轮辋的周向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侧向相反侧减小,并且随着所述突起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侧向相反侧移动,施加在所述突起上的弹力增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
其中,所述容纳部包括容纳凹部和形成在所述容纳凹部的内端部处的一对悬臂,
其中,所述一对悬臂沿所述轮辋的周向延伸并且在所述一对悬臂之间具有所述突起可滑动地插入的插入凹部,并且所述一对悬臂之间的间隔相对于所述轮辋的周向沿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插入凹部的一侧向相反侧减小,并且
其中,随着所述突起沿所述第二方向从形成在所述一对悬臂之间的较宽部分向较窄部分移动,施加在所述突起上的弹力增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可移动构件分别包括沿所述轮辋的径向位于外侧的外表面部和与所述外表面部弯曲连接的相反侧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可移动构件具有与所述轮辋的外周面的曲率对应的曲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
其中,当设置有所述轮辋的车辆向所述车辆前方行进时,所述壳体沿所述轮辋旋转的第一方向开放,并且
其中,当在设置有所述轮辋的车辆向所述车辆前方行进的情况下所述轮辋旋转时,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可移动构件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中的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谐振频率随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和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第二内部空间的容积的减小而增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降噪装置,还包括:
弹性结构,构造成沿所述可移动构件从所述壳体中退出的第一方向弹性地支承所述可移动构件,
其中,当由所述轮辋的旋转产生的力克服由所述弹性结构产生的弹力时,所述可移动构件沿所述可移动构件插入所述壳体的第一内部空间中的第二方向移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