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新生儿侧卧防翻身枕等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岁以内的婴儿,每天的睡眠占了一大半甚至2/3的时间,婴儿头骨还未发育完全,比较柔软,很容易在睡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变形了,严重的很难复原,甚至会发展成平头综合症,这对宝宝将是一生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平躺睡觉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颈、背部肌肉自然松弛。婴儿头大,几乎与肩同宽,侧卧时头与身体也在同一平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但是没有枕头的辅助,婴儿不能有一个规范的睡姿,容易睡偏头,而且对于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以及在喂奶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呕吐,如处置不当则易引发窒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出了很多关于婴儿侧睡的装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09154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婴儿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挡枕,垫被,二挡枕,被单;所述的垫被设置在第一挡枕的底部,所述的第一挡枕和垫被之前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的被单设置在第二挡枕的底部,所述的第二挡枕的底部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在被单下;所述第一通道内第一挡枕下部两侧分别设有长条形魔术贴倒钩面,所述被单两侧边缘设有魔术贴毛面包面;所述第一挡枕,第二挡枕和垫被上设有拉链。
但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1.第一挡枕与第二挡枕均为普通枕头,两面侧均与被单垂直,致使婴儿在侧睡时背部不能与挡枕贴和,会留存有空隙,从而在侧睡时易引发婴儿的不适;2.第一挡枕与第二挡枕长短一致,使得婴儿在侧睡时容易将手与身体一同放置于两挡枕间,在侧睡时更加拥挤而且双手得不到舒展,因为婴儿是侧卧的第一挡枕与第二挡枕等长的情况下婴儿口鼻一侧的挡枕极易捂住婴儿的口鼻导致其窒息,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侧睡时挡枕与婴儿背部不能紧密贴和且婴儿抠鼻一侧挡枕极易捂住婴儿抠鼻导致其窒息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挡枕与婴儿背部紧贴,将婴儿下方的手放置在错位横向通道内并将上方的手搭在短挡枕上从而双手对短挡枕形成怀抱状,让双手得到舒展的同时,双手抱住短挡枕犹如抱住妈妈增强其舒适感,且错位横向通道对住婴儿抠鼻可防止挡枕捂住婴儿抠鼻导致其窒息的婴儿侧卧防翻身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包括挡枕及连接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枕包括长挡枕及短挡枕,所述的长挡枕长度长于所述的短挡枕长度,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纵向间隔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两侧形成用于放置婴儿的长条形通道,所述的短挡枕在所述的长挡枕长度范围内上下相错设置在所述的长挡枕一端形成错位横向通道,所述的短挡枕和/或所述的长挡枕通过魔术贴与所述的连接被单相连,所述的魔术贴包括周向设于所述的长挡枕和/或短挡枕底部的魔术贴倒钩面及横向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两侧的魔术贴绒面,所述的魔术贴倒钩面与所述的魔术贴绒面相贴黏合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被单宽度与所述的短挡枕长度一致,所述的短挡枕与所述的长挡枕中部对齐相对于所述的长挡枕上下两端均形成所述的错位横向通道,所述的长挡枕通过所述的连接被单与所述的短挡枕相连形成t字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连接被单固定相连,所述的短挡枕与所述的连接被单通过所述的魔术贴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均为锥型,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的锥型底部与所述的连接被单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向内一侧均为平面且与所述的水平面成30°-70°倾斜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长度为45-60cm,所述的短挡枕长度为15cm-3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内为荞麦壳填充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表面为纯棉印花面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的一种改进,所述的连接被单为竹纤维毛巾面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体使用时将婴儿背部紧靠长挡枕,肩以上与错位横向通道对齐,将婴儿下方的手放置在错位横向通道内并将上方的手搭在短挡枕上,从而双手对短挡枕形成怀抱状,让双手得到舒展的同时,双手抱住短挡枕犹如抱住妈妈增强其舒适感,且错位横向通道对住婴儿抠鼻可防止挡枕捂住婴儿抠鼻导致其窒息,同时如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以及在喂奶的时候产生呕吐通过侧卧婴儿更容易将呕吐物吐出从而防止窒息,且可以防止婴儿翻身,可根据婴儿的大小通过魔术贴来调整长挡枕与短挡枕间的间距,从而增加婴儿的舒适感,魔术贴绒面设置在连接被单上,魔术贴倒勾面设置在挡枕底部的作用是避免婴儿与魔术贴倒勾面接触引起不适;
2.所述的短挡枕与所述的长挡枕中部对齐相对于所述的长挡枕上下两端均形成错位横向通道的作用是让婴而肩以上与错位横向通道对齐,让双手得到舒展,同时让婴儿下肢也与错位横向通道对齐让手脚得到舒展,从而使婴儿在侧卧时更加舒适;
3.长挡枕与短挡枕都为锥型,且长挡枕与短挡枕向内一侧均为平面的作用是这样将婴儿放置在长条形通道后背部与长挡枕的平面相贴,使得长挡枕与婴儿之间贴和无空隙,增强婴儿的舒适性;
4.长挡枕与短挡枕内为荞麦填充物,长挡枕与短挡枕表面为纯棉印花面料,连接被单为竹纤维毛巾面料的作用是增强婴儿舒适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短挡枕的一种仰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1.长挡枕、2.短挡枕、3.长条形通道、4.错位横向通道、5.连接被单、6.魔术倒钩面、7.魔术贴绒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根据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包括挡枕及连接被单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枕包括长挡枕1及短挡枕2,所述的长挡枕1长度长于所述的短挡枕2长度,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纵向间隔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5两侧形成用于放置婴儿的长条形通道3,所述的短挡枕2在所述的长挡枕1长度范围内上下相错设置在所述的长挡枕1一端形成错位横向通道4,所述的短挡枕2和/或所述的长挡枕1通过魔术贴与所述的连接被单5相连,所述的魔术贴包括周向设于所述的长挡枕1和/或短挡枕2底部的魔术贴倒钩面及横向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5两侧的魔术贴绒面7,所述的魔术贴倒钩面与所述的魔术贴绒面7相贴黏合设置。
具体使用时将婴儿背部紧靠长挡枕1,肩以上与错位横向通道4对齐,将婴儿下方的手放置在错位横向通道4内并将上方的手搭在短挡枕2上,从而双手对短挡枕2形成怀抱状,让双手得到舒展的同时,双手抱住短挡枕2犹如抱住妈妈增强其舒适感,且错位横向通道4对住婴儿抠鼻可防止挡枕捂住婴儿抠鼻导致其窒息,同时如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以及在喂奶的时候产生呕吐通过侧卧婴儿更容易将呕吐物吐出从而防止窒息,且可以防止婴儿翻身,可根据婴儿的大小通过魔术贴来调整长挡枕1与短挡枕2间的间距,从而增加婴儿的舒适感,魔术贴绒面7设置在连接被单5上,魔术贴倒勾面6设置在挡枕底部的作用是避免婴儿与魔术贴倒勾面6接触引起不适。
实施例2:
根据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被单5宽度与所述的短挡枕2长度一致,所述的短挡枕2与所述的长挡枕1中部对齐相对于所述的长挡枕1上下两端均形成错位横向通道4,所述的长挡枕1通过所述的连接被单5与所述的短挡枕2相连形成t字型。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所述的短挡枕2与所述的长挡枕1中部对齐相对于所述的长挡枕1上下两端均形成错位横向通道4的作用是让婴而肩以上与错位横向通道4对齐,让双手得到舒展,同时让婴儿下肢也与错位横向通道4对齐让手脚得到舒展,从而使婴儿在侧卧时更加舒适。
实施例3:
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连接被单5固定相连,所述的短挡枕2与所述的连接被单5通过所述的魔术贴相连。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4:
根据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均为锥型,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的锥型底部与所述的连接被单5相连。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5:
根据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向内一侧均为平面且与所述的水平面成30°-70°倾斜角。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长挡枕1与短挡枕2都为锥型,且长挡枕1与短挡枕2向内一侧均为平面的作用是这样将婴儿放置在长条形通道3后背部与长挡枕1的平面相贴,使得长挡枕1与婴儿之间贴和无空隙,增强婴儿的舒适性。
实施例6:
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长度为45-60cm,所述的短挡枕2长度为15cm-30cm。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内为荞麦壳填充物。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长挡枕1与短挡枕2内为荞麦填充物的作用是增强婴儿舒适性。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长挡枕1与所述的短挡枕2表面为纯棉印花面料。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长挡枕1与短挡枕2表面为纯棉印花面料的作用是增强婴儿舒适性。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连接被单5为竹纤维毛巾面料。
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于长挡枕1与短挡枕2做出了进一步限定,连接被单5为竹纤维毛巾面料的作用是增强婴儿舒适性。
1.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包括挡枕及连接被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枕包括长挡枕及短挡枕,所述的长挡枕长度长于所述的短挡枕长度,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纵向间隔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两侧形成用于放置婴儿的长条形通道,所述的短挡枕在所述的长挡枕长度范围内上下相错设置在所述的长挡枕一端形成错位横向通道,所述的短挡枕和/或所述的长挡枕通过魔术贴与所述的连接被单相连,所述的魔术贴包括周向设于所述的长挡枕和/或短挡枕底部的魔术贴倒钩面及横向设于所述的连接被单两侧的魔术贴绒面,所述的魔术贴倒钩面与所述的魔术贴绒面相贴黏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被单宽度与所述的短挡枕长度一致,所述的短挡枕与所述的长挡枕中部对齐相对于所述的长挡枕上下两端均形成所述的错位横向通道,所述的长挡枕通过所述的连接被单与所述的短挡枕相连形成t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连接被单固定相连,所述的短挡枕与所述的连接被单通过所述的魔术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均为锥型,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的锥型底部与所述的连接被单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向内一侧均为平面且与水平面成30°-70°倾斜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长度为45-60cm,所述的短挡枕长度为15cm-30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内为荞麦壳填充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挡枕与所述的短挡枕表面为纯棉印花面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婴儿侧卧防翻身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被单为竹纤维毛巾面料。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