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4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蒸箱的蒸汽发生器水位检测普遍使用电极方案,即当水位低于电极水位时加水,水位高于电极水位时停止进水。然而,各个公司在产品设计中会出现蒸汽发生器的深度不一致的情况,为了统一电极方案,往往设定一个固定的水位高度,就会出现因电极长度过短,导致加水量过多,如此一来,水沸腾时会出现少量水飞溅到蒸箱腔体内的情况,导致腔体内有过多的余水,不方便擦拭。

另一方面,蒸箱为了达到快速预热的要求,往往会使用最大功率加热,由于水表面张力不同,产生的气泡剧烈程度也不一样,当蒸汽发生器里的水量过多时,也容易使水飞溅到蒸箱腔体内。

综上所述,现有蒸箱的蒸汽发生器存在如下的问题:1、蒸汽发生器的高度深浅不一,导致电极长度的设计也长短不一,电极过长容易在加热时频繁进水,导致蒸汽发生中断;电极过短则会导致注入水量过多,沸腾溢水到内胆;2、现有的做法通常是增加特殊挡板结构或提高蒸汽发生器高度或增加蒸汽通路的长度来避免水直接飞溅到腔体内,防止水汽夹杂水进入内胆,但是这样的话会额外增加成本。3、另外,现有的蒸汽发生器内采用滤芯结构,经滤芯过滤后的软化水由于钠离子特别多,使得表面张力减小,在电极过短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沸腾剧烈,无法有效抑制内胆溢水严重的现象。

因此,综上所述,目前的蒸汽发生器水位检测方法还存在各种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水沸腾时飞溅到腔体内的蒸箱电极水位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电极与蒸汽发生器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实现。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蒸箱开始工作,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从蒸汽发生器抽水到水箱,并循环本步骤;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二、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t1时间;

步骤三、开始预热,往蒸汽发生器里进水;

步骤四、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关闭进水,并执行下一步骤;如否,则返回步骤三;

步骤五、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并判断抽水时间是否达到t2,如是,则停止回水,蒸汽发生器完成第一次进水;如否,则循环本步骤;

步骤六、停止检测电极水位并延时t3时间;

步骤七、重新检测电极水位,并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保持当前工作状态,并循环本步骤;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八、进水t4时间,然后停止进水t5时间,并返回步骤七。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二中t1时间的取值范围为5~15秒。

为了减少预热时间,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三中开始预热后,所述蒸汽发生器以全功率加热。

为了保证沸腾时水不飞溅到腔体,而且沸腾水泡还可以通过电极检测到,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五中t2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六中t3时间的取值范围为3~5分钟。

为了保持沸腾的水不被注入的冷水浇灭,作为优选,所述步骤八中的t4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八中的t5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为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不改变现有电极方案与蒸汽发生器方案的前提下,不需要用专门的结构防护设备来防止水飞溅到腔体,通过软件算法即可防止水沸腾时飞溅到腔体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结构设计的成本,同时增强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灵活性;另外,采用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电极可真实检测沸腾水泡,以此来更好地控制水位高度,防止剧烈沸腾产生大量水泡而发生内胆溢水,结构设计时,电极的长度可以做短一些,由此可增加蒸汽发生器腔体内的余水量,避免频繁进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蒸箱电极水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蒸箱开始工作,首先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从蒸汽发生器抽水回到水箱,并循环本步骤,即一直抽水直到水位降到设定的电极高度;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二、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t1时间;该t1时间的取值范围设定为5~15秒,根据实际实验数据统计,通常在t1时间后,可以认为蒸汽发生器里基本没有水了。

步骤三、开始预热,往蒸汽发生器里进水;为了减少预热时间,开始预热后,蒸汽发生器以全功率加热。

步骤四、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关闭进水,并执行下一步骤;如否,则返回步骤三。

步骤五、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并判断抽水时间是否达到t2,如是,则停止回水,蒸汽发生器完成第一次进水;如否,则循环本步骤;为了保证沸腾时水不飞溅到腔体,而且沸腾水泡还可以通过电极检测到,t2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

步骤六、停止检测电极水位并延时t3时间;t3时间的取值范围为3~5分钟。

步骤七、重新检测电极水位,并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保持当前工作状态,并循环本步骤;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八、进水t4时间,然后停止进水t5时间,并返回步骤七。为了保持沸腾的水不被注入的冷水浇灭,t4时间和t5时间的取值范围以为2~5秒为佳。

本实施例在不改变现有电极与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基础之上,不需要结构防护防止水飞溅到腔体,通过软件算法即可以减少水沸腾时飞溅到腔体内的水分,通过调节进水量与实际电极检测水位来控制进水逻辑,可以有效避免频繁抽水和进水,很大程度上降低结构设计成本与增强了蒸汽发生器的设计灵活性。

本申请的上述控制方法简单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操作内容:

1、首次回水:蒸箱每次启动工作后,先检测蒸汽发生器水位是否超过预设水位(即超过电极水位高度),超过认为有水,直接回抽到水箱;若没有超过,也继续回抽t1时间。

2、首次加水:待首次回水结束后,开始进水,直到水位达到电极水位高度,停止加水;停止加水后回抽t2时间,回抽t2时间的目的是防止沸腾时水不会飞溅到腔体内,并且保证沸腾的水泡还可以通过电极被检测到。

3、加热:在首次进水开始后,即以全功率开始加热,在整个预热过程中,均以全功率加热,以减少预热时间。

4、水位检测:首次加水结束后,此时可能水还未沸腾,延时t3时间不检测电极是否有水;延时t3时间后,水处于沸腾状态会产生水泡,水泡产生后相当于把水位液面拉高,电极通过检测水泡高度判断蒸汽发生器内的情况:a)、若未达到预设电极高度,则有可能发生干烧或加热功率不足(比如水路异常未加进水、加热管异常或者电压极低等情况);2、若达到预设电极高度,此时检测到的即为水沸腾后的水泡高度,视为正常水位高度状态。

5、再次进水:根据上一步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水,如果水位没有达到设定电极水位高度,则继续以进水t4时间、停止进水t5时间的进水方式进行加水。选择进水t4时间、停止进水t5时间的进水方式,而不是连续进水的方式,可以防止连续进水将沸腾的热水浇灭,保证蒸箱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通过在首次进水后立刻回水,可以保证蒸汽发生器内水位处于较低的位置,从而有效防止在沸腾时水飞溅到腔体内,并且,通过电极真实检测沸腾水泡,不沸腾时的水位用逻辑算法(控制延时时间)进行判断,可以有效防止溢水或者频繁进水。


技术特征:

1.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蒸箱开始工作,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从蒸汽发生器抽水到水箱,并循环本步骤;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二、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t1时间;

步骤三、开始预热,往蒸汽发生器里进水;

步骤四、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关闭进水,并执行下一步骤;如否,则返回步骤三;

步骤五、从蒸汽发生器里抽水,并判断抽水时间是否达到t2,如是,则停止回水,蒸汽发生器完成第一次进水;如否,则循环本步骤;

步骤六、停止检测电极水位并延时t3时间;

步骤七、重新检测电极水位,并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则保持当前工作状态,并循环本步骤;如否,则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八、进水t4时间,然后停止进水t5时间,并返回步骤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t1时间的取值范围为5~15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开始预热后,所述蒸汽发生器以全功率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t2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t3时间的取值范围为3~5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八中的t4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八中的t5时间的取值范围为2~5秒。

技术总结
一种蒸箱的电极水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一、开始工作,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回水到水箱,循环本步骤;如否,执行下一步;二、抽水T1时间;三、预热,进水;四、判断水位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关闭进水,执行下一步;如否,返回步骤三;五、抽水,判断时间是否达到T2,如是停止回水;如否,循环本步骤;六、停止检测电极水位并延时T3时间;七、检测电极水位并判断是否达到电极高度,如是循环本步骤;如否执行下一步;八、进水T4时间,停止进水T5时间,返回步骤七。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用专门的结构防护设备,通过软件算法即可防止水沸腾时飞溅到腔体内,降低设计成本,增强设计灵活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7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