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杯发光贴带、水杯发光卡套及发光水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0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水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杯发光贴带、水杯发光卡套及发光水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只注重简单的包装,更加追求包装的可定制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目前就水杯而言,水杯作为传统装水容器的作用早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感、科技感、功能性等方面的需求,如中国专利cn204304847u-一种水杯发光贴带中揭露了一种利用液体温差自发电的感温水杯贴带,可监测液体的温度点亮不同颜色的led,从而起到告知用户水温的作用。

上述水杯发光贴带虽然赋予了传统水杯感温功能,但其led对于杯体的光渲染效果较差,在黑暗环境中不利于用户观测水杯液体容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水杯发光贴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源对于杯体的光渲染效果较差,在黑暗环境中不利于用户观测水杯液体容量的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光源层和封装层;其中,基底层和封装层为柔性透光材质;所述光源层包括互不接触的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所述led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杯体一侧,通过光线照射在杯壁上的光学效果突显杯体内液体液位。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或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上形成有用以指示杯体内液体信息的刻度线;所述光线照射在杯壁上的光学效果突显杯体内的液体液位及所述刻度线。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由低熔点金属绘制在所述基底层上绘制形成;在所述水杯发光贴带贴装在杯体上时,所述基底层位于外侧,所述低熔点金属与所述基底层的结合面透过所述基底层展示给用户。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第二柔性金属线和led形成通电回路的电源和开关。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效果包括光源在杯壁上产生的反射、透射、折射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杯发光卡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水杯发光卡套,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还包括:将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固定在杯体上的透光材质的护罩;所述护罩为与所述杯体的形状相应的环形结构或弧面结构,且覆盖在所述水杯发光贴带上,用以加强对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聚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护罩与杯体的结合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形状一致的凹槽,所述水杯发光贴带设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边沿设有卡持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卡台;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边沿与所述卡台形成卡持关系,使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边沿为第一斜面结构,所述卡台靠近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一侧为与所述第一斜面结构配合的第二斜面结构;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上设有反射层。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护罩上设置有电源;所述水杯发光贴带中的光源层的第一柔性金属线与第二柔性金属线分别通过第一接驳件和第二接驳件电连接所述护罩上的所述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护罩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光水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包括杯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或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采用柔性材质可以根据杯体的外形贴附在杯壁上,通过将led元件的光线照射面设计成朝向杯体,利用杯壁实现对光源的在杯体内的渲染,提升使用者对杯体的美感体验,再有在黑暗环境中更便于使用者观测液体液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装配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制作流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的护罩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的护罩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与护罩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的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实用新型”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实用新型,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构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均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水杯发光贴带,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的层结构示意图。该水杯发光贴带20,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层21、光源层22和封装层23。基底层21和封装层23采用柔性透光材质;光源层22则包括布线互不接触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以及电连接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223,led元件223的出光面朝向杯体10一侧,从而通过光线照射在杯体10的杯壁上所产生的光学效果突显杯体10内的液体液位。

具体地,水杯发光贴带20是通过贴附在杯体10的杯壁上使用,可与杯体10圆弧的杯壁完美贴合,利用杯体10自身的透光材质的杯壁实现光线在杯体10内的传播,从而达到渲染杯体10内部的光学效果,光学效果可通过光线在杯体10内的反射、折射、透射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形成的光晕。同时,由于水杯发光贴带20的基底层21和封装层23均采用透光材质,因此led元件对于整个水杯发光贴带20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光炫效果。再有,通过将led元件设计成朝向杯体内侧,也可以避免用户直面光线造成损伤用户视力,以及由于刺眼导致用户无法观测液体液位的缺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层21和封装层23的材质可以采用同一种高分子材料,又或者不同高分子材料构成,相对而言,采用同一种高分子材料可以提高水杯发光贴带20整体均一的透光性。另一方面,基底层21和封装层23的材质可以采用带有颜色且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以达到对于不同颜色光源效果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采用柔性材质可根据杯体的外形贴附在杯壁上,通过将led光源的照射面设计成朝向杯体,利用杯壁实现对光源的在杯体内的渲染,提升使用者对杯体的美感体验,再有在黑暗环境中可更便于使用者观测液体液位。

当外界光线强度较强时,水杯发光贴带20主要满足于用户对于科技美感的需求,而当外界光线强度较弱时,用户可在水杯发光贴带20对杯体10的光渲染的效果下,观测当前杯体10内的液体液位,且此时杯体10内部的光渲染,会对杯体10的周围散发较弱的光晕,以此充当用户的照明工具,可满足用户对于较为柔弱的光线照明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层22中还可包括与第一柔性金属线221、第二柔性金属线222、led元件223形成通电回路的电源224,电源224可采用一般的电池组件,优选如薄膜电池、纽扣电池等,可极大的降低水杯发光贴带20的整体厚度。

可选地,光源层22还可包括接在由第一柔性金属线221、第二柔性金属线222、led元件223和电源224构成的通电回路中的开关225,用户根据其自身需求控制水杯发光贴带20的工作与否。其中,开关225可采用触碰开关、声控开关、光敏开关、热敏开关等,优选地采用如薄膜触碰开关可避免水杯发光贴带20的厚度过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对于将电源224设置在光源层22中,亦可以通过直接将光源层20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分别自基底层21/封装层22中引出接线头,从而连接位于水杯发光贴带10之外的外部电源。

可选地,光源层22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可分别通过作为导电结构的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连接外部电源,其中,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的部分暴露在外,部分被基底层21和封装层23所包覆固定,被包覆在内的部分分别连接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而暴露在外的部分则用作为接触外部电源。该实施例中的接驳件可以采用任何可独立稳定存在的导电材料,如铜、铁等,其形态可呈丝、片、棒等形状,其质地可为柔质和硬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源层22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的数量可以是指一条或多条,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作用之一是作为led元件223连接电源的正极线和负极线,因此在保证两者不短路的情况下,第一柔性金属线221或者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可具有若干分叉,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点位设计led元件223的需求。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源层22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作为装饰用的条纹或图案,以此来提升水杯发光贴带20自身的装饰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可设计为沿竖直方向铺展的金属线,其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或第二柔性金属线222上以等间距设计有若干点位,可用来作为杯体的刻度线k使用,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的距离设计为led元件223的尺寸,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之间可仅凭放置led元件连接。优选地,led元件的数量为多个,设置在刻度线k上,以此来达到加强突显刻度线的作用,避免led元件位置设计混乱造成用户对于刻度线的视觉模糊。

通过该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可以对杯体10内的液位和水杯发光贴带20上的刻度线进行突显,以便于用户对于当前水位线k的获取。

在一些优选地实施例中,光源层22中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利用熔融态的低熔点金属绘制在基底层21上形成,具体地,如图4所示,参见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一透光基材(即基底层21);

步骤s2、利用熔融态的低熔点金属在透光基材上绘制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

步骤s3、贴装led元件(还可包括电源、开关);

步骤s2-s3中形成的第一柔性金属线、第二柔性金属线和贴装的元件构成光源层22;

步骤s4、在透光基材附着有光源层的一面利用透光材质的封装胶进行封胶处理,得到封装层23。

以封装层23位于内侧贴合杯体,基底层21位于外侧,led元件223的出光方向为自基底层21朝向封装层23的方向。

其中,透光基材和封装胶的材质可采用同一种柔性透光材料,以避免出现分层导致结合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的上述制作过程,低熔点金属可采用熔点为11°的镓铟锡共晶合金(ga67%in20.5%sn12.5%),其在常温下即可呈液体状态,无需额外的加热设备,并且镓铟锡共晶合金的沸点高、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该实施例中的制作工艺简单快捷,制作设备要求低,效率高,可满足用户的diy自行设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低熔点金属的绘制方式如通过低熔点金属笔、刷等传统工具进行手绘,也可以通过低熔点金属打印机、低熔点金属印刷机实现在基底层21上的绘制;其中,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低熔点金属)与基底层21的结合面的一侧透过基底层21朝外,该侧金属线路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可表现出优秀的金属光泽,更适于朝外展示给用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可通过涂胶粘附在杯壁上,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固定在杯体上,如胶带、橡皮绳、其它卡持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可采用任意平面形状,可通过其柔软可弯曲的特性弯曲成与杯体10杯壁完全贴合的形状,如圆形、矩形、圆边矩形、梯形、三角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如卡通图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水杯发光卡套,如图5-6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中的护罩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中的护罩的侧视图,该水杯发光卡套,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一种水杯发光贴带20,以及将水杯发光贴带20固定在杯体10上的透光材质的护罩30;护罩30为与杯体10的形状相应的环形结构或弧面结构,且覆盖在水杯发光贴带20上,用以加强对水杯发光贴带的聚光效果。图5和图6中所示出的护罩30可与图3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组合构成水杯发光卡套;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护罩30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如包覆整个杯体的环套结构等,并且图5和图6中的护罩30的结构中带有凹槽,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护罩30亦可没有该凹槽,直接覆盖在水杯发光贴带20上。

继续参照图5和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护罩30与杯体10的结合的一侧设置有与水杯发光贴带20形状一致的凹槽31,通过将水杯发光贴带20设于凹槽31中,使水杯发光贴带20与护罩30构成一体结构。

如图7所示,优选地,凹槽31的边沿设有卡持水杯发光贴带20的卡台311;水杯发光贴带20的边沿与卡台311形成卡持关系,使水杯发光贴带20固定在凹槽31内。进一步的,凹槽31的底面为圆弧形槽体,其弧面与杯体10的弧面相对应,并且凹槽31的深度与水杯发光贴带20的厚度一致,可使水杯发光贴带20完美的收容在凹槽31,并且与护罩30的凹槽31外的面形成较为平整的圆弧面,进而便于贴附在杯体10上的适合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护罩30可根据质地的选用需求采用柔性材质或硬质材料,当采用硬质材料时,护罩30上非凹槽31的部分可采用磨砂表面,以增加杯体10中光线漫反射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杯发光贴带20的边沿为第一斜面结构a,护罩30凹槽31边沿的卡台311靠近水杯发光贴带20的一侧为与第一斜面结构a配合的第二斜面结构b;第二斜面结构b上设有反射层312,用以将对照射至发射层312上的光学向水杯发光贴带20的中心,即进一步加强向水杯发光贴带的聚光作用。其中,反射层312可采用反光漆。

结合图3、5-6,参照图8-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电源224设计为水杯发光贴带20的外部电源,可拆卸式装配在护罩30上,水杯发光贴带20中的光源层22的第一柔性金属线221和第二柔性金属线222分别通过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连接电源224,具体地,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则透过基底层21暴露在外,靠近护罩30的一侧,而电源224则通过在护罩30上的开窗32穿透护罩30连接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

优选地,电源224采用电池,还可包括:电池座41和卡座40,电池224装配在电池座41内,电池座41固定在卡座40上,卡座40的四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磁铁42,护罩30的开窗32周围设置有与第一磁铁42配合的第二磁铁43,安装电源224时可通过磁铁之间的吸合作用使电源224穿透开窗32与第一接驳件226和第二接驳件227连接,并通过磁铁保持良好的连接强度。

如图1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光水杯,该发光水杯是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20直接装配在杯体10上构成,又或者是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水杯发光卡套直接装配在杯体10上构成。图10中水杯发光贴带20被护罩30覆盖,未示出。

实施例1:利用低熔点金属制作水杯发光贴带的工艺流程

步骤1、绘制低熔点金属电路

利用液态金属打印/印刷设备在选择好的pet膜上印刷常温下呈液态的镓铟锡共晶合金,形成低熔点金属电路(该电路即含上文所述的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其中,第一柔性金属线具有用以指示液体重力的刻度线(如盎司),第二柔性金属线具有用以指示液体体积的刻度线(如毫升),两条柔性金属线的部分已等间距设计,间距设计为led元件的长度。

步骤2、贴装元件

将led元件贴装在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之间预留的间隙中,实现通过led元件电连接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led元件的光源方向与pet膜附着低熔点金属电路的面同侧;其中,led元件的贴装位置为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的刻度上,用以在发光后加强对于刻度的显示。

其中,贴装led前,需要将led的引脚依次浸渍在助焊剂、低熔点金属浆料、助焊剂清洗剂中;助焊剂例如酸性助焊剂用以消除led元件引脚上的氧化物;低熔点金属浆料与第一柔性金属线/第二柔性金属线的成分相同,以便于led元件引脚通过浸润作用与第一柔性金属线/第二柔性金属线相连;助焊剂清洗剂例如小苏打(碳酸氢钠)用于清除led元件上的助焊剂残留液,同时中和其上酸碱度。优选地,元件在助焊剂、低熔点金属浆料、助焊剂清洗剂中的浸渍时间控制在2s。最后滤除其上的水分,例如通过吸水纸吸除led元件上的水分。

贴装时,则需要在pet膜上的元件贴装预留位置处进行点胶处理,然后将led元件通过胶的粘连性稳固led芯片。

步骤3、贴装导电接驳件

将两片铜箔贴在pet膜上,分别作为第一接驳件和第二接驳件连接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其中,在导电接驳件与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的接触部位涂覆少量的低熔点金属浆料,更便于两者的电连接。其中,可以通过自pet膜上对铜箔进行开窗暴露,使其与外部电源导电连接;又或者,通过将铜箔弯折到pet膜的另一面实现。

步骤4、测试电路

接入电源,检测电路中的各led元件是否正常。其中,将3v电源的正极接在左侧铜条,负极接在右侧铜条上,测试所有灯珠是否都亮;若所有led都能亮则可以进行下一步,若有个别led不亮检查引脚是否放置在线路上,使用勾线笔蘸取一点液态金属点在led引脚处进行修复。

步骤5、封胶处理

对pet膜未附着低熔点金属电路的一面贴附进行贴膜保护(如美容胶带),防止封胶过程中对于该面的平整度、光泽度产生影响,然后对pet膜上绘制低熔点金属电路的一面进行封胶处理,将pet膜放置在封胶板中,倒入胶体,胶体自流平后静置0.5h左右,然后送入恒温箱进行固化处理,固化完成后撕出保护贴膜,即得到水杯发光贴带。

实施例2:水杯发光卡套的组装

基于预先设计的硬质的护罩中的凹槽形状,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水杯发光贴带进行裁剪,将裁剪后的水杯发光贴带贴装或卡持在护罩的凹槽内,使得接驳件朝外,并与吸合固定在护罩上的电源的正负极接触,完成水杯发光卡套的组装,之后可将其贴附在相应的水杯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杯发光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光源层和封装层;其中,基底层和封装层为柔性透光材质;

所述光源层包括互不接触的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

所述led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杯体一侧,通过光线照射在杯壁上的光学效果突显杯体内的液体液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由低熔点金属在所述基底层上绘制形成;

在所述水杯发光贴带贴装在杯体上时,所述基底层位于外侧,所述低熔点金属与所述基底层的结合面透过所述基底层展示给用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第二柔性金属线和led形成通电回路的电源和开关。

4.一种水杯发光卡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还包括:将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固定在杯体上的透光材质的护罩;所述护罩为与所述杯体的形状相应的环形结构或弧面结构,且覆盖在所述水杯发光贴带上,用以加强对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聚光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与杯体的结合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形状一致的凹槽,所述水杯发光贴带设于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边沿设有卡持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卡台;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边沿与所述卡台形成卡持关系,使所述水杯发光贴带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边沿为第一斜面结构,所述卡台靠近所述水杯发光贴带的一侧为与所述第一斜面结构配合的第二斜面结构;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上设有反射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上设置有电源;所述水杯发光贴带中的光源层的第一柔性金属线与第二柔性金属线分别通过第一接驳件和第二接驳件电连接所述护罩上的所述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护罩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9.一种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以及装配在杯体上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贴带或如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杯发光卡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杯发光贴带、水杯发光卡套及发光水杯,涉及智能水杯技术领域,该水杯发光贴带,包括:依次设置的基底层、光源层和封装层;其中,基底层和封装层为柔性透光材质;所述光源层包括互不接触的第一柔性金属线和第二柔性金属线、以及电连接所述第一柔性金属线和所述第二柔性金属线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所述LED元件的出光面向杯体一侧,通过光线照射在杯壁上的光学效果突显杯体内的液体液位。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杯发光贴带采用柔性材质可根据杯体的外形贴附在杯壁上,通过将LED光源的照射面设计成朝向杯体,利用杯壁实现对光源的在杯体内的渲染,提升使用者对杯体的美感体验,再有在黑暗环境中可更便于使用者观测液体液位。

技术研发人员:贾圆圆;曹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5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