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水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4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水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水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只注重简单的包装,更加追求包装的可定制性、趣味性和功能性。目前就水杯而言,水杯作为传统装水容器的作用早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感、科技感、功能性等方面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光水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水杯的无法满足用户科技美感的需求,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包括:杯体;印制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互不接触;贴附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设置在所述杯体外的电源;所述一个或多个led元件和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连通构成通电回路。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还包括:贴附在所述杯体上的开关;所述开关接入在由所述led元件、电源、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构成的通电回路中;所述开关选用触碰开关、声控开关、感温开关、感光开关中的一种。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选用薄膜触碰开关,设于所述杯体的杯底,用以在杯底受到挤压时连通所述通电回路。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杯体表面具有改性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由低熔点金属绘制在所述改性层上形成。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之间留有所述led元件的贴装空隙,所述改性层与所述贴装空隙相对位置处为容纳所述led元件的凹槽结构;其中,led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杯体内部,led元件的引脚朝向杯体外部,与附着于改性层表面上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led元件、电源中至少一个的封装保护层。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或所述第二金属线上形成有用以指示杯体内液体信息的刻度线。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led元件设于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上。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还包括:杯座,所述杯座与所述杯体的底部为分体式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自杯体的杯壁延伸至杯底;所述电源设于所述杯座中,并电连接连接杯座顶部的接线触点;所述杯座与所述杯体组合连接时,所述接线触点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杯体为透光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发光电路直接印制在杯体上,提升了用户对于水杯的用户体验,同时采用直接将电路印制在杯体表面的方式降低了发光杯体的制作复杂度,提升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杯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杯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杯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发光电路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实用新型”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实用新型,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构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均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发光水杯,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水杯的结构示意图;该发光水杯包括:杯体10、印制在杯体10表面上的发光电路20、贴装在杯体10上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30、设于杯体10外侧的电源40。其中,发光电路20包括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自身互不接触,led元件30和电源40通过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连通构成通电回路。其中,印制形成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的导电金属浆料可采用导电银浆、低熔点金属浆料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光电路20除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之外,还可以具有第三金属线、第四金属线、乃至是更多的金属线等,以满足通电回路中各元件的串并联。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发光电路直接印制在杯体上,提升了用户对于水杯的用户体验,同时采用直接将电路印制在杯体表面的方式降低了发光杯体的制作复杂度,提升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印制形成金属丝的方式可以将导电金属油墨(如导电银浆、低熔点金属浆料(如熔点11°的镓铟锡共晶合金))利用现有的多种打印、印刷、转印、移印等方式将其印制在杯体上,除此之外亦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直接绘制在杯体上,相对于传统的铝铜线状、片状的结构而言,直接印制在杯体上的金属线更具有银亮色的金属光泽,更能增加杯体的金属花纹的装饰感。

同时无需考虑金属线的柔韧性,无需后续弯曲、弯折适应杯体形状的问题,可直接与杯体形成紧密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水杯上还可包括:控制通电回路断开或导通的开关50,开关50可设置贴附在杯体10上,接入发光电路20之中,以提供用户根据其自身需求控制发光水杯的工作与否;其中,开关50可选用触碰开关、声控开关、感温开关、感光开关中的一种,以满足发光水杯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或配合场景的需要启动或关闭。

例如采用薄膜触碰开关,可根据薄膜触碰开关设计的位置满足用户对于不同应用场景环境的需求,将薄膜触碰开关设计在杯壁上,当用户拿起水杯时启动发光电路,使其上的led发光,反之用户放下水杯后,led变暗。将薄膜触碰开关设计在杯底,当用户将水杯放在桌面上时,由于桌面对于水杯的反作用力启动薄膜触碰开关,点亮led,反之当用户将水杯提起时变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在杯体表面涂覆高分子材料,以提高导电油墨在杯体上的粘附性,形成附着在杯体表面上的改性层,可选用的高分子材料如硅胶、聚氨酯、环氧树脂等等。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可通过印制在杯体的改性层上提高金属线在杯体10上的稳定性。其中,改性层可完全附着在整个杯体10的外表面上,也可以根据实际所需要铺设的发光电路20的具体铺线形状,在杯体10上形成与该形状一致的改性层作为底涂。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led元件30的出光面朝向杯体10的内侧,其引脚朝向杯体10的外侧。该实施例中通过将led元件30的光源朝内,利用杯壁实现对光源的在杯体内的渲染,提升使用者对杯体10整体的美感体验,再有在黑暗环境中可更便于使用者观测液体液位。

如图2,上述实施例中反向贴装led元件30的方式可通过利用在杯体10的表面形成凹槽60,实现led元件30的引脚与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齐平,从而实现平稳的电连接。该凹槽60的形成可通过生产杯体10时直接预留,又或者利用如激光的方式在杯体10上实现掏孔实现。如图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改性层11的厚度,从而达到在第一金属线21和所述第二金属线22之间留有led元件30的贴装空隙的效果,改性层11与贴装空隙相对位置处为容纳所述led元件30的凹槽结构60;该凹槽60可在改性层11形成时预留,又或者在改性层11上掏孔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led光源的照射面设计成朝向杯体,利用杯壁实现对光源的在杯体内的渲染,提升使用者对杯体的美感体验,再有在黑暗环境中可更便于使用者观测液体液位。

当外界光线强度较强时,发光水杯主要满足于用户对于科技美感的需求,而当外界光线强度较弱时,用户可在led元件30的光源对杯体10的光渲染的效果下,观测当前杯体10内的液体液位,且此时杯体10内部的光渲染,会对杯体10的周围散发较弱的光晕,以此充当用户的照明工具,可满足用户对于较为柔美的光线照明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led元件30可选用各种颜色的led,又或者可变色的led元件,以满足用户对于发光水杯色彩的需求。

如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水杯,还可包括:覆盖所述第一金属线21、第二金属线22、led元件30、电源40中至少一个的封装保护层70。例如封装保护层70可仅覆盖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又或者覆盖第一金属线21、第二金属线22和led元件30;优选地,封装保护层70覆盖全部金属走线和元器件,且控制仅比金属走线和/或元器件的宽出一定的边缘,超出部分如2-5mm,既能起到保护电路/元器件的作用,又可以使杯体10的整个杯壁形成凹凸不平的纹理,从而加大杯体10与用户的手心之间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封装保护层70亦可完全覆盖杯体10的表面。封装保护层70可利用高分子材料(如环氧树脂、硅胶、聚氨酯)通过喷涂、刷涂、印刷的方式在杯体10的表面形成。

如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线21和/或所述第二金属线22上形成有用以指示杯体内液体信息的刻度线k。例如容量计量单位毫升、质量计量单位盎司。优选地,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存在等间距竖直排布的区段作为刻度线k,该间距与led元件30的尺寸一致,即通过在该位置处贴装led元件30即可实现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的电连接。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led元件30设于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上(或刻度线的延长线上),以此来达到加强突显刻度线的作用,避免led元件30位置设计混乱造成用户对于刻度线的视觉模糊。

如图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发光水杯可以由至少2个组件相互组合构成,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水杯可包括:杯体10和杯座80,发光电路20中的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自杯体10的杯壁一直延伸至杯体10的杯底,led元件30则完全与杯体10的杯壁上的部分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相互连接配合,位于杯体10的杯底上的部分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则作用在连接电源40。电源40装配在杯座80内,其在杯座80的顶部暴露出接线触点,用于在杯体10与杯座80组装结构后,与杯体10的杯底上的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电连接。其中,接线触点可采用具有弹性能力的电极片,而位于杯体10的杯底上的部分第一金属线21和第二金属线22则可通过额外设置导电接驳件与接线触点形成配合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体;

印制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互不接触;

贴附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led元件;

设置在所述杯体外的电源;

所述一个或多个led元件和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连通构成通电回路;

覆盖所述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led元件、电源中至少一个的封装保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贴附在所述杯体上的开关;

所述开关接入在由所述led元件、电源、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构成的通电回路中;

所述开关选用触碰开关、声控开关、感温开关、感光开关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选用薄膜触碰开关,设于所述杯体的杯底,用以在杯底受到挤压时连通所述通电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表面具有改性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由低熔点金属绘制在所述改性层上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之间留有所述led元件的贴装空隙,所述改性层与所述贴装空隙相对位置处为容纳所述led元件的凹槽结构;

其中,led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杯体内部,led元件的引脚朝向杯体外部,与附着于改性层表面上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或所述第二金属线上形成有用以指示杯体内液体信息的刻度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led设于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杯座,所述杯座与所述杯体的底部为分体式连接;

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自杯体的杯壁延伸至杯底;所述电源设于所述杯座中,并电连接连接杯座顶部的接线触点;

所述杯座与所述杯体组合连接时,所述接线触点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为透光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光水杯,涉及智能水杯技术领域;该发光水杯,包括:杯体;印制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互不接触;贴附在所述杯体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LED;设置在所述杯体外的电源;所述一个或多个LED和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连通构成通电回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发光电路直接印制在杯体上,提升了用户对于水杯的用户体验,同时采用直接将电路印制在杯体表面的方式降低了发光杯体的制作复杂度,提升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制作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贾圆圆;曹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5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