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3-29  11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帘用框架,尤其是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2.湿帘作为一种降温加湿部件通常是与负压风机配合使用,当未饱和的空气流经多孔、湿润的湿帘表面时,大量水分蒸发,空气中由温度体现的显热转化为蒸发潜热,从而降低空气自身的温度。风扇抽风时将经过湿帘降温的冷空气源源不断的引入室内,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3.为了增加湿帘的强度,通常是将湿帘设置在框架中。随着湿帘使用时间的增加,其使用寿命也随之降低,需要对其进行更换。然而,由于湿帘与框架之间无法进行更换,如果将湿帘由框架上拆除,框架也无法再次回收使用,只能采用丢弃的方式处理,从而导致了框架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组装、以及二次使用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多个对接部组以及多个固定部件;
6.所述上框架包括上框体、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上强化部,上框体包括顶壁、以及围绕顶壁外侧边沿设置的侧壁a,在顶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a;
7.所述下框架包括下框体、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下强化部,下框体包括底壁、以及围绕顶壁外侧边沿设置的侧壁b,在底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b;
8.对接部组包括顶端与底端敞开、且内部为中空状的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上对接部的顶端与通孔a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下对接部的底端与通孔b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的底端与下对接部的底端相对应的;
9.当所述上框架的侧壁a与所述下框架的侧壁b相互对位时,固定部件分别置于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中以形成框架。
10.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在所述下对接部的内壁形成台阶状的挡止面,所述固定部件置于所述上对接部与所述下对接部中时,所述固定部件的末端与挡止面接触。
11.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上强化部与所述下强化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强化部与上框体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所述下强化部与下框体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
12.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在所述上强化部上开设有通孔a,上对接部的顶端与通孔a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在所述下强化部上开设有通孔b,下对接部的底端与通孔b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的底端与下对接部的底端
相对应的。
13.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上框体的内侧边沿至所述上强化部之间形成上镂空区域,所述下框体的内侧边沿至所述下强化部之间形成下镂空区域,上镂空区域与下镂空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14.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上框体与所述上强化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框体与所述下强化部为一体式结构。
15.上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杆体、位于杆体顶端的第一止挡部、以及位于杆体底端的第二止挡部;
16.当杆体置于所述上对接部与所述下对接部中时,第二止挡部的末端与所述挡止面接触。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组装、以及二次使用。
19.通过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上增设上强化部与下强化部可以提升上框架与下框架的自身强度。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1.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22.图3为图1的分解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位置的分解图;
24.图5为装配有湿帘的框架。
25.主要附图标记内容如下:
26.1-上框架;10-上框体;101-顶壁;102-侧壁a;103-通孔a;11-上强化部;
27.12-上镂空区域;
28.2-下框架;20-下框体;201-底壁;202-侧壁b;203-通孔b;21-下强化部;
29.22-下镂空区域;
30.3-上对接部;4-下对接部;41-挡止面;
31.5-固定部件;50-杆体;51-第一止挡部;52-第二止挡部;
32.6-湿帘
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包括上框架1、下框架2、多个对接部组以及多个固定部件5。
34.上框架1与下框架2均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35.上框架1包括上框体10、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上强化部11。上框体10包括顶壁101、以及围绕顶壁101外侧边沿向其下方区域设置、并与顶壁101外侧边沿连接的侧壁a102,在顶壁1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a103。
36.下框架2包括下框体20、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下强化部21。下框体20包括底壁201、以及围绕底壁201外侧边沿向其上方区域设置、并与底壁201外侧边沿连接的侧壁b202,在
底壁20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b203。
37.对接部组包括顶端与底端敞开、且内部为中空状的上对接部3与下对接部4,上对接部3的顶端与通孔a103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下对接部4的底端与通孔b203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3的底端与下对接部4的底端相对应的。在下对接部4的内壁形成台阶状的挡止面41,固定部件置于上对接部3与下对接部4中时,固定部件的末端与挡止面41接触。
38.上强化部11与下强化部21的位置相对应,上强化部11与上框体10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下强化部21与下框体20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
39.上框体10与上强化部11为一体式结构,下框体20与下强化部21为一体式结构。
40.在本实施例中,上强化部11与下强化部21的形状均为x形。
41.在上强化部11上开设有通孔a103,上对接部3的顶端与通孔a103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在下强化部21上开设有通孔b203,下对接部4的底端与通孔b203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3的底端与下对接部4的底端相对应的。
42.由于上强化部11只是覆盖了上框体10内部的部分区域,使得上框体10的内侧边沿至上强化部11之间形成上镂空区域12。由于下强化部21只是覆盖了下框体20内部的部分区域,下框体20的内侧边沿至下强化部21之间形成下镂空区域22,上镂空区域12与下镂空区域22的位置相对应。
43.固定部件5包括杆体50、位于杆体50顶端的第一止挡部51、以及位于杆体50底端的第二止挡部52。
44.当上框架1的侧壁a102与下框架2的侧壁b202相互对位时,杆体50置于上对接部3与下对接部4中时,第二止挡部52的末端与挡止面41接触,以形成框架。
45.将湿帘6置于由上框架1与下框架2所构成的框架空间中,气体可经过上镂空区域12与下镂空区域22与湿帘6相接触,不会过多影响湿帘与气体的接触。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多个对接部组以及多个固定部件;所述上框架包括上框体、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上强化部,上框体包括顶壁、以及围绕顶壁外侧边沿设置的侧壁a,在顶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a;所述下框架包括下框体、以及与其内部连接的下强化部,下框体包括底壁、以及围绕顶壁外侧边沿设置的侧壁b,在底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b;对接部组包括顶端与底端敞开、且内部为中空状的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上对接部的顶端与通孔a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下对接部的底端与通孔b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的底端与下对接部的底端相对应的;当所述上框架的侧壁a与所述下框架的侧壁b相互对位时,固定部件分别置于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中以形成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对接部的内壁形成台阶状的挡止面,所述固定部件置于所述上对接部与所述下对接部中时,所述固定部件的末端与挡止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强化部与所述下强化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强化部与上框体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所述下强化部与下框体的内侧边沿连接,其形状为x形或十字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强化部上开设有通孔a,上对接部的顶端与通孔a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在所述下强化部上开设有通孔b,下对接部的底端与通孔b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的底端与下对接部的底端相对应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的内侧边沿至所述上强化部之间形成上镂空区域,所述下框体的内侧边沿至所述下强化部之间形成下镂空区域,上镂空区域与下镂空区域的位置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与所述上强化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框体与所述下强化部为一体式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杆体、位于杆体顶端的第一止挡部、以及位于杆体底端的第二止挡部;当杆体置于所述上对接部与所述下对接部中时,第二止挡部的末端与挡止面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湿帘框架的改进结构,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多个对接部组以及多个固定部件;上框架包括上框体与上强化部,上框体包括顶壁与侧壁a,在顶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a;下框架包括下框体与下强化部,下框体包括底壁与侧壁b,在底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b;对接部组包括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上对接部的顶端与通孔a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下对接部的底端与通孔b相对应、且二者的内部区域相连通,上对接部的底端与下对接部的底端相对应的;当上框架的侧壁a与下框架的侧壁b相互对位时,固定部件分别置于上对接部与下对接部中以形成框架。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组装、以及二次使用。以及二次使用。以及二次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蒙特空气处理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5
技术公布日:2022/1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50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