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是关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状态切换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设备的兴起,可折叠设备目前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可折叠设备配置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与转轴活动连接,可绕着转轴旋转,实现设备的折叠或展开。
当旋转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位于转轴的两侧时,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可以提供较大的使用面积。而当旋转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折叠至位于转轴的同一侧时,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可以减小占用的空间。
当用户希望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时,可以手动旋转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使可折叠设备折叠或者展开,但这种方式需要用户手动进行旋转操作,较为繁琐,而且用户很难控制旋转速度和力道,极易损坏可折叠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状态切换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因用户手动进行旋转操作,而造成的操作繁琐、极易损坏可折叠设备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状态切换方法,应用于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和至少两个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通过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且检测到对所述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折叠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或者,
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所述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包括:
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
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所述第一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和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在所述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在所述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至少两个转轴和处理单元;
所述至少三个壳体通过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位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构成的空间内,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且检测到对所述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折叠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或者,
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和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在所述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在所述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可折叠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可折叠设备能够执行一种状态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状态切换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接收到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地旋转可折叠设备的壳体以进行状态切换操作,既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高了状态切换效率,又避免了由于用户无法控制旋转速度和力道而损坏可折叠设备的问题,延长了可折叠设备的寿命。且,通过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的同步旋转,保证了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增强了美观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状态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状态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力施加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压力施加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该可折叠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101和至少两个转轴102,至少三个壳体101通过至少两个转轴102连接,则每个转轴102位于其连接的两个壳体101之间,每个壳体101可绕其连接的转轴102旋转。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至少三个壳体101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至少两个转轴102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转轴连接,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是以三个壳体101和两个转轴102为例进行说明,而在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壳体101之间通过一个转轴102连接,至少三个壳体101通过至少两个转轴102连接,构成该可折叠设备。本公开实施例对壳体的数量和转轴的数量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每个转轴包括转动部和两个旋转杆,转动部与每个旋转杆活动连接,每个旋转杆与一个壳体固定连接,以实现转轴与两个壳体的连接。且转动部可以控制两个旋转杆的开合,带动固定连接的壳体绕控制部旋转,在此过程中,两个旋转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则两个壳体之间的角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另外,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位于至少三个壳体101构成的空间内,用于对可折叠设备进行控制。该处理单元可以为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或者可折叠设备专门配置的用于控制可折叠设备状态的处理器。
处理单元与至少两个转轴102连接,用于控制至少两个转轴102同步转动,进而控制至少三个壳体101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例如,处理单元与每个转轴的转动部连接,通过控制每个转轴的转动部,控制该转动部连接的两个旋转杆同步开合,进而控制至少三个壳体101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且,处理单元还用于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在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以及壳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确定接收到的状态切换指令,基于状态切换指令进行状态切换,该状态切换过程详见下述方法实施例。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可折叠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幕103,该柔性显示屏幕103设置于至少三个壳体101和至少两个转轴102的同一侧,将至少三个壳体101和至少两个转轴102上,柔性显示屏幕103所在侧称为内侧,与柔性显示屏幕103相对的另一侧称为外侧。
当任一个或多个壳体101绕其连接的转轴102旋转时,会带动柔性显示屏幕103,使柔性显示屏幕103随着壳体101的旋转而旋转,并在旋转过程中发生形变。
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展开状态:至少三个壳体101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如图1所示,在展开状态下,能够在一个平面上为用户展示完整的柔性显示屏幕,便于用户基于柔性显示屏幕进行操作,如观看柔性显示屏幕上播放的视频、通过柔性显示屏幕显示的聊天界面与好友聊天、浏览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的网页等操作。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每个转轴102的两个旋转杆均处于打开状态,使每个转轴102所连接的两个壳体之间的角度为180度,能够处于同一平面上。
第二种、折叠状态:至少三个壳体101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从展开状态下开始,可折叠设备的任一个或多个壳体101绕其连接的转轴发生旋转,会导致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折叠状态。在折叠状态下,任两个相邻的壳体101之间可以形成小于180度的角度。
例如,如图2所示,任两个相邻的壳体101的后侧表面可以接触,使其中一个壳体101位于另一个壳体101的后侧,此时两者之间的角度为0度,可折叠设备的占用空间最小,方便收纳。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至少两个转轴和处理单元,至少三个壳体通过至少两个转轴连接,处理单元位于至少三个壳体构成的空间内,处理单元与至少两个转轴连接,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到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地旋转可折叠设备的壳体以进行状态切换操作,既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高了状态切换效率,又避免了由于用户无法控制旋转速度和力道而损坏可折叠设备的问题,延长了可折叠设备的寿命。且,通过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的同步旋转,保证了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增强了美观性。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状态切换方法的流程图,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可折叠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301中,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在步骤302中,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接收到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地旋转可折叠设备的壳体以进行状态切换操作,既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高了状态切换效率,又避免了由于用户无法控制旋转速度和力道而损坏可折叠设备的问题,延长了可折叠设备的寿命。且,通过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的同步旋转,保证了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增强了美观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展开状态;或者,
当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折叠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或者,
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至少三个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转轴连接,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包括:
当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
当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均与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展开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第一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第二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至少三个壳体和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方法还包括: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在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在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状态切换方法的流程图,且以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在步骤401中,检测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执行步骤402或404。
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且可折叠设备可以提供切换按键,该切换按键用于指示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因此,当用户需要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时,触发该切换按键,由可折叠设备检测该触发操作,并基于该触发操作进行状态切换。
其中,该切换按键可以为虚拟按键,虚拟按键可以设置于主界面、设置界面或者其他界面中,可折叠设备通过柔性显示屏幕显示该虚拟按键,此时用户可以对该虚拟按键进行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等,以触发该虚拟按键。
该切换按键还可以为物理按键,物理按键可以设置于可折叠设备的壳体边缘的任一位置处,或者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该物理按键可以为按压式按键或拨动式按键,用户可以按压该物理按键,或者拨动该物理按键,以触发该物理按键。
在步骤402中,当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
当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可折叠设备确定接收到状态切换指令,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其中,同步旋转指代至少三个壳体的旋转速率相同,通过同步旋转可以在旋转过程中保证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时,会控制每个转轴的两个旋转杆同步开合,使每个转轴上旋转杆的开合速率相同,以保证在任一时刻,至少三个壳体均以可折叠设备的中心线作为对称轴,呈对称的形状。
由于可折叠设备在不同的状态下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要切换的目标状态不同,所执行的状态切换操作也应当不同。
为了便于区分,可折叠设备设置有第一状态切换指令和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的目标状态为展开状态,即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展开状态,而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的目标状态为折叠状态,即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折叠状态。采用上述两种不同的状态切换指令,可以使可折叠设备切换至不同的状态。
因此,可折叠设备在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会依据可折叠设备当前所处的状态,确定可折叠设备接收到的状态切换指令,以便执行不同的状态切换操作。
第一种情况下,当可折叠设备检测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且确定当前处于折叠状态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
在步骤403中,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折叠设备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转轴连接,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在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时,可以控制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按照不同的旋转方向同步进行旋转,改变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指代不同的方向,当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当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每个壳体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取决于壳体在可折叠设备中所处的位置,只需保证同步旋转之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可折叠设备切换至展开状态。
参见图2,可折叠设备两端的第1个壳体和第3个壳体均位于第2个壳体的后侧,处于折叠状态,当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第1个壳体绕转轴顺时针旋转,并控制第3个壳体绕转轴同步逆时针旋转,直至第1个壳体、第2个壳体和第3个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可折叠设备切换至图1所示的状态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03仅是以三个壳体和两个转轴为例,针对可折叠设备中的任意三个壳体和相应的转轴,均可采用步骤403的方式进行状态切换。
在步骤404中,当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
第二种情况下,当可折叠设备检测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且确定当前处于展开状态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
在步骤405中,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均与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仍以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折叠设备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为例进行说明。
每个壳体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取决于壳体在可折叠设备中所处的位置,只需保证同步旋转之后,第一壳体和第三壳体均与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使可折叠设备切换至折叠状态。
参见图1,可折叠设备两端的第1个壳体和第3个壳体均与第2个壳体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处于展开状态,当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第1个绕转轴逆时针旋转,并控制第3个壳体绕转轴同步顺时针旋转,直至第1个壳体和第3个壳体均位于第2个壳体的后侧,可折叠设备切换至图2所示的状态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05仅是以三个壳体和两个转轴为例,针对可折叠设备中的任意三个壳体和相应的转轴,均可采用步骤405的方式进行状态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与每个转轴连接,且位于至少三个壳体构成的空间内,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可以由处理单元执行,处理单元通过控制转轴,实现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切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折叠设备在接收到状态切换指令时,即可切换至该状态切换指令目标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地旋转可折叠设备的壳体以进行状态切换操作,既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提高了状态切换效率,又避免了由于用户无法控制旋转速度和力道而损坏可折叠设备的问题,延长了可折叠设备的寿命。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由于用户习惯于通过对壳体施加外力来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但由于用户很难控制力道,极易损坏可折叠设备。因此,在用户施加外力时,可折叠设备可以与用户施加的外力配合,实现状态切换。
该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当用户想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可施加外力在任一壳体上,使得该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以使该壳体与其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或者,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当用户想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可施加外力在任一壳体上,使得该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以使该壳体与其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逐渐减小。
因此,可折叠设备可以检测该壳体的旋转动作,确定该壳体的旋转方向,该旋转方向可以代表当前要切换至的目标状态。可折叠设备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后续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自动控制可折叠设备中的至少三个壳体同步旋转,直至可折叠设备切换至相应的状态为止。
例如,若可折叠设备确定该壳体的旋转方向,并确定按照该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会导致该壳体与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变大,表示目标状态为展开状态,则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若可折叠设备确定该壳体的旋转方向,并确定按照该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会导致该壳体与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变小,表示目标状态为折叠状态,则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外力施加方向的示意图,图5中的箭头指向的方向为用户施加外力的方向,该外力会导致壳体绕转轴逆时针旋转,此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检测每个转轴上两个旋转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当检测到任一转轴上两个旋转杆发生了开合动作,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表示用户施加外力造成了壳体绕转轴旋转,此时,控制可折叠设备上每个转轴的两个旋转杆均采用相同的速率开合。即,当任一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其他的壳体也会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
第二种情况: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当用户想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可施加压力在任一壳体上,使得该壳体由于受到压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以使该壳体与其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逐渐增大。或者,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当用户想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可施加压力在任一壳体上,使得该壳体由于受到压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以使该壳体与其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逐渐减小。
压力的大小和压力施加方向可以体现用户的需求,如压力较大时,可以确定用户要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且压力施加方向可以表示用户要切换至哪一种目标状态。
因此,可折叠设备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用户施加的压力。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表示用户要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则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后续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自动控制可折叠设备中的至少三个壳体同步旋转,直至可折叠设备切换至相应的状态为止,不再需要用户持续地施加压力,提高了智能化程度,且由于至少三个壳体同步旋转,保证了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增强了美观性。
例如,若可折叠设备确定该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并确定按照该压力施加方向进行旋转会导致该壳体与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变大,表示目标状态为展开状态,则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若可折叠设备确定该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并确定按照该压力施加方向进行旋转会导致该壳体与相邻的壳体之间的角度变小,表示目标状态为折叠状态,则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
其中,该预设阈值可以由用户一般在掰动壳体时施加的压力大小确定,或者该预设阈值可以略小于用户一般在掰动壳体时施加的压力,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该预设阈值。
为了实现压力检测,可折叠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壳体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处理单元与设置的每个压力传感器连接,从而能够检测该一个或多个壳体上受到的压力。
其中,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或者根据用户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时常施加压力的壳体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在每个壳体的边缘设置压力传感器,或者在位于可折叠设备边缘的壳体上设置压力传感器,而不再在其他壳体上设置。或者也可以在至少三个壳体构成的空间内、柔性显示屏幕的下方设置压力传感器。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压力施加方向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当用户想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在右侧壳体上施加压力,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用户施加的压力,发送至处理单元,当处理单元确定该压力大于预设阈值且压力施加方向向下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情况仅是以任一个壳体受到外力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用户同时对多个壳体施加外力时,针对每个壳体,均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确定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并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切换至目标状态。
其中,当针对每个壳体确定的状态切换指令相同时,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进行切换。而当针对不同壳体确定的状态切换指令不同时,可以基于其中一个状态切换指令进行切换,或者不再进行状态切换,而是在柔性显示屏幕上提示用户选择要切换至的目标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检测用户对壳体施加的外力,确定接收到与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并基于该状态切换指令自动控制可折叠设备中的至少三个壳体同步旋转,直至可折叠设备切换至相应的状态为止,不再需要用户持续地施加压力,提高了智能化程度,且由于至少三个壳体同步旋转,保证了可折叠设备在外观上的统一,增强了美观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折叠设备的状态还可以划分为展开状态、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三种,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均属于折叠状态。其中,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参见图1、图2和图7,展开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第一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第二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边缘壳体是指可折叠设备的至少三个壳体中,位于可折叠设备边缘、仅与一个转轴连接的壳体。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是指边缘壳体绕转轴旋转后,与其他壳体的后侧表面接触的状态。该预设钝角可以为一般用户手持边缘壳体且边缘壳体的相邻壳体面向用户时这两个壳体构成的角度,或者由用户设置,或者由可折叠设备默认设置,可为135度、140度、145度,或者也可为其他符合要求的钝角。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将边缘壳体折叠,直至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减小至预设钝角时,即切换至第一折叠状态,此时若继续将边缘壳体折叠,当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减小至0度时,即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可以将边缘壳体继续折叠,直至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减小至0度时,即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或者,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可以将边缘壳体展开,直至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增大至180度时,即切换至展开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可以将边缘壳体展开,直至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增大至预设钝角时,即切换至第一折叠状态,此时若继续将边缘壳体展开,当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的角度增大至180度时,即切换至展开状态。
为了便于确定每次要切换至的目标状态,可以相应设置三个切换按键,每一个切换按键对应一个状态切换指令,在检测到对任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与该切换按键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进而切换至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这三个切换按键既可以为虚拟按键,也可以为物理按键,设置方式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切换按键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
在步骤406中,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展开状态,基于该第一状态切换指令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步骤406与上述步骤401-403类似,区别仅在于步骤406中,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可以为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先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此时继续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展开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展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在未处于展开状态时,将第一切换按键设置于有效状态,而当可折叠设备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将第一切换按键设置于禁用状态,不允许用户触发该第一切换按键。
则在第一切换按键有效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而在禁用第一切换按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忽略该触发操作。
在步骤407中,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基于该第三状态切换指令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步骤407与上述步骤401、404、405类似,区别仅在于步骤407中,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可以为展开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先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此时继续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第一折叠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第一折叠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在未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将第二切换按键设置于有效状态,而当可折叠设备在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将第二切换按键设置于禁用状态,不允许用户触发该第二切换按键。
则在第二切换按键有效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而在禁用第二切换按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忽略该触发操作。
在步骤408中,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基于该第四状态切换指令切换可折叠设备的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为止,无需折叠至边缘壳体的后侧表面与相邻壳体的后侧表面接触。
例如,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均为预设钝角。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后,由第一折叠状态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一折叠状态时,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直至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为止,无需折叠至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例如,控制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第一转轴旋转,且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直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均为预设钝角。
需要说明的是,可折叠设备在未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将第三切换按键设置于有效状态,而当可折叠设备在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将第三切换按键设置于禁用状态,不允许用户触发该第三切换按键。
则在第三切换按键有效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而在禁用第三切换按键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忽略该触发操作。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至少三个壳体和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该柔性显示屏幕用于进行显示。
其中,该柔性显示屏幕可以为玻璃材质、亚克力材质、透明塑胶复合材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质等。
当可折叠设备处于第二折叠状态时,该柔性显示屏幕显示的界面中包括操作区域和信息展示区域。其中,在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在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在信息展示区域中为用户展示信息,实现了不同内容的分区显示。并且,用户在使用可折叠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手持可折叠设备两端的边缘壳体,在操作区域上进行触控操作,同时查看信息展示区域上展示的信息,操作非常方便。
在播放视频的场景下,在信息展示区域显示播放界面,通过播放界面播放视频,并在操作区域显示操作按钮,包括:快进、快退、下一集、加减音量等。用户在使用该可折叠设备播放视频时,可以手持边缘壳体,并可通过对操作区域中的操作按钮进行触控操作来控制视频的播放,提高了便捷性。
在电子游戏的场景下,在信息展示区域显示游戏场景界面,在操作区域显示操作按钮,包括:前进、后退、拾取物品、攻击等。用户在使用该可折叠设备进行游戏时,可以在查看游戏场景界面的同时,将边缘壳体作为游戏手柄,供用户手持并触发操作,提高了便捷性和趣味性。
除上述两种场景之外,可折叠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下,如浏览网页的场景、网上购物的场景等,实现信息展示区域与操作区域的分区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将折叠设备切换至第二折叠状态,实现了信息展示区域与操作区域的分区显示。且,用户在使用可折叠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手持可折叠设备两端的边缘壳体,在操作区域上进行触控操作,提高了便捷性。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可折叠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可折叠设备能够执行一种状态切换方法,方法包括:
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控制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折叠状态为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1.一种状态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和至少两个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通过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且检测到对所述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折叠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或者,
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所述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包括:
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
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状态切换指令,包括:
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所述第一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和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在所述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在所述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7.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至少三个壳体、至少两个转轴和处理单元;
所述至少三个壳体通过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位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构成的空间内,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至少两个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状态切换指令,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折叠状态,且检测到对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处于展开状态,且检测到对所述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折叠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任一个壳体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绕连接的转轴旋转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或者,
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任一个壳体上的压力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接收到与所述壳体的压力施加方向对应的状态切换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状态切换指令为第二状态切换指令时,控制所述第一壳体按照所述第二方向绕所述第一转轴旋转,且所述第三壳体同步按照所述第一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直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均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表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当检测到对第一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二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三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一折叠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位于其他壳体后侧的状态;或者,
当检测到对第三切换按键的触发操作时,确定接收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所述第四状态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可折叠设备切换为第二折叠状态,所述第二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中边缘壳体与相邻壳体之间构成的角度为预设钝角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和所述至少两个转轴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还用于当所述可折叠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折叠状态时,在所述边缘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操作区域,在所述其他壳体内侧的柔性显示屏幕上显示信息展示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
13.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可折叠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可折叠设备能够执行一种状态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状态切换指令;
控制所述至少三个壳体绕连接的转轴同步旋转,使所述可折叠设备由当前的状态切换为所述状态切换指令指示的目标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设备当前的状态为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至少三个壳体未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