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杯。
背景技术:
现有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座内设有控制半导体制冷片和风扇运行的控制板,控制板与冷热组件设置在同一腔室内,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冷热组件会对周边环境温度产生影响,使得控制板会因周边环境温度变化而影响运行稳定性,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寿命,此外,由于杯座内的空间较大,使得风扇形成的气流较为分散,进而导致散热片的热量交换效果欠佳,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杯,通过在杯座内设置隔板,既在冷热组件和控制板间起到隔热的作用,确保控制板运行稳定性,还有效缩小导风腔,提升散热片的热量交换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座内设有隔板,所述杯座被所述隔板分隔形成导风腔和安装腔,安装腔内设置控制板,所述导风腔内设置所述冷热组件,围成导风腔的杯座壁面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通过导风腔连通。在杯座内设置隔板,以使杯座内腔被分隔为安置冷热组件的导风腔以及安置控制板的安装腔,隔板既起到隔离导风腔和安装腔的作用,有效减小安装腔内温度变化,为控制板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控制板的运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还有效减小导风腔的体积,使得风扇形成的气流能集中地流经散热片,确保散热片与外界空间的热量交换效率,提升冷热杯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提升使用体验。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导风腔通连,以使风扇能通过进风口抽取流经散热片的气流并通过出风口外排,导风腔起到引导气流沿预设路径流动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杯座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杯座的底壁上。风扇设置在导风腔的底部,进风口开设在杯座底壁位于导风腔下方区域,便于风扇通过进风口抽取外界空气。出风口开设在杯座的侧壁上,既有效避让杯体,还确保气流能在流经散热片后顺利外排,通过降低气流流动阻力来提升流速,提升热量减缓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杯座远离安装腔的侧壁上。气流在流经散热片后具有与外界气温较大温差,引导气流远离安装腔,有效减小对安装腔内温度的影响,确保控制板稳定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散热片等高设置。气流自下而上流经散热片后通过出风口外排,通过减小风阻来提升气流流速。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扇竖向对齐。风扇底部形成与进风口竖向对齐的负压区域,风扇通过负压区域抽取来自进风口的空气,有效确保进风口能满足对风扇的供气量,进而提升气流流量。
作为优选,所述隔板纵向设置,所述隔板的周缘轮廓与所述杯座的竖向截面轮廓匹配,以使所述隔板周缘与所述杯座壁面匹配贴合。隔板固接在杯座内,安装到位后,隔板的周缘与杯座内腔壁面匹配贴合,通过减小隔板与杯座间缝隙来提升安装腔和导风腔间的阻风性能,进而防止热量通过气流在安装腔和导风腔间传递,有效减小安装腔内温度变化幅度。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板与风扇间、控制板与半导体制冷片间均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隔板周缘设有缺口,安装到位后,所述导线被紧密夹持在所述缺口与对应的杯座壁面间。导线起到输送电源或控制信号的作用,确保半导体制冷片和风扇在控制板作用下配合工作,提升使用体验。缺口为导线提供铺设空间,既确保导线能在杯座内以预设路径铺设,还通过减小导线与缺口间缝隙来避免热量在安装腔和导风腔间传递。
作为优选,所述杯座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上置插槽和下置插槽,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以使隔板侧缘插置在对应的上置插槽和下置插槽内。隔板以插置方式固接在上壳体和下壳体间,既对隔板进行有效定位,还确保隔板周缘与杯座内腔壁面匹配贴合。此外,下置插槽和下置插槽均与隔板周缘配合插置,有效提升两者间阻风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片的底面中部向上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顶部自下而上嵌置在所述定位槽内,以使半导体制冷片被水平限位。定位槽对半导体制冷片起到水平定位的作用,既确保半导体制冷片始终位于导热片中部,确保导热片顶面各区域温度变化一致,还通过增加半导体制冷片与导热片间的接触面积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制冷或制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导风腔顶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螺柱,所述散热片上开设竖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定位螺柱自上而下穿越安装孔,以使散热片被水平限位。定位螺柱插入安装孔,使得定位螺柱外侧壁能与安装孔内侧壁抵触,进而确保散热片能被定位在气流的流动路径上,通过增加流经的气流量来提升热量交换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螺柱底端向下延伸形成立筋,所述风扇的顶面开设限位槽,穿越安装孔的定位螺柱通过立筋插置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风扇被水平限位。立筋插置在限位槽内,对风扇起到水平定位作用,确保风扇与散热片竖向对齐,确保气流的流动路径能穿越散热片设置,提升热量交换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导风腔顶壁中部设有沉台,所述沉台底面中部开设通孔,所述导热片顶面通过通孔外露,使用时,杯体底部插入沉台并与导热片抵触。沉台对杯体底部起到水平向定位作用,通过增加杯体底面与导热片间接触面积来提升制冷或制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边,所述导热片的顶面周缘设有环形的嵌槽,安装到位后,所述收口边竖向嵌置在所述嵌槽内,以使沉台底面与导热片顶面齐平衔接。收口边与嵌槽配合卡置,使得沉台底面与导热片齐平设置,既有效提升导热片与通孔间的连接强度,还提升两者间连接密封性,防止液体通过两者间缝隙进入导风腔,影响冷热组件正常运行,又提升杯座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杯座内设置隔板,以使杯座内腔被分隔为安置冷热组件的导风腔以及安置控制板的安装腔,隔板既起到隔离导风腔和安装腔的作用,有效减小安装腔内温度变化,为控制板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温度,确保控制板的运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还有效减小导风腔的体积,使得风扇形成的气流能集中地流经散热片,确保散热片与外界空间的热量交换效率,提升冷热杯的制冷或制热效果,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冷热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冷热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杯座的局部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所述导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所述冷热杯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杯座,11、导热片,111、定位槽,112、嵌槽,12、半导体制冷片,13、散热片,131、安装孔,14、风扇,141、限位槽,15、导风腔,151、进风口,152、出风口,16、安装腔,17、控制板,18、上壳体,181、沉台,1811、收口边,182、定位螺柱,183、立筋,184、上置插槽、19、下壳体,191、下置插槽,2、杯体,3、隔板,3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热杯。
如图1所示的一种冷热杯,由杯座1以及设置在杯座1上的杯体2组成,所述杯座1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散热片13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14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座1内设有隔板3,所述杯座1被所述隔板3分隔形成导风腔15和安装腔16,安装腔16内设置控制板17,所述导风腔15内设置所述冷热组件,围成导风腔15的杯座1壁面上开设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间通过导风腔15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热杯通过设置在杯座1内的冷热组件对杯体2进行温度调节,以对本体内食材进行冷热调节,使得食材温度满足使用者的食用要求。
在使用时,首先,将待调节温度的食材放置在杯体2内;之后,将杯体2平稳地放置在杯座1上;最后,通过控制板17来控制冷热组件进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进而对杯体2及其内食材进行温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2内设有冷热组件和控制板17,使用者通过控制板17控制冷热组件进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以使杯体2在于冷热组件进行热量交换后实现温度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热组件设置在杯座1内,杯座1为中空设置,起到保护冷热组件的作用,防止冷热组件内各部件因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坏的情况,还有效防止使用者因接触冷热组件而发生冻伤或烫伤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所述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的中轴线互为重合设置,风扇14抽取周边的空气并形成向上穿越散热片13的气流,半导体制冷片12通过控制通电状态来调节自身温度,进而通过导热片11与杯体2进行热量交换。具体地,半导体制冷片12在通电后具有在其顶部和底部间传递热量的功能,使得半导体制冷片12可以通过调节电极来对热量传递方向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顶部制冷或制热的功能。在使用时,当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在通电后进行制冷功能时,杯体2及其内食材携带的热量会通过导热片11传递至半导体制冷片12上,同时,半导体制冷片12底部的热量会通过散热片13向外扩散,风扇14形成的常温气流起到协助散热片13向外散热的功能,以此实现食材降温的目的;同理,当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在通电后进行制热功能时,半导体制冷片12顶部的热量会通过导热片11传递至杯体2及其内食材上,半导体制冷片12底部在向顶部输送热量时会通过散热片13汲取周边空间热量,风扇14形成的常温气流流经散热片13,散热片13通过与常温气流接触并汲取热量,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2的制热效果,以此实现食材升温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杯座1的内腔为整体结构,且冷热组件和控制板17均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既会因内腔空间较大而导致气流涣散,导致散热片13和气流间的热量交换效率降低,影响冷热杯的温度调节效果,还会因内腔为整体结构而导致其内温度会在冷热组件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温差变化,影响控制板17稳定运行,影响使用体验。为此,在杯座1内设置隔板3,将所述杯座1被所述隔板3分隔形成导风腔15和安装腔16,安装腔16内设置控制板17,所述导风腔15内设置所述冷热组件,使得冷热组件和控制板17被分别设置在互为隔热的导风腔15和安装腔16内,既确保控制板17周边环境温度不会受冷热组件运行的影响,确保控制板17运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还有效减小导风腔15的体积,有效确保气流流向准确性,通过增加流经散热片13的气流量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冷热组件的温度调节效果,确保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围成导风腔15的杯座1壁面上开设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间通过导风腔15连通。导风腔15通过进风口151和出风口152实现与外界空间通连,使得散热片13能与外界空间进行热量交换,进而提升冷热组件的温度调节效果。在使用时,风扇14通过进气口抽取外界空间的空气并形成常温气流;常温气流在风扇14驱使下沿导风腔15流经散热片13,通过持续地为散热片13输送温度恒定的常温气流来提升热量交换效率,进而确保冷热组件的制冷或制热效率;常温气流与散热片13完成热量交换后形成变温气流,变温气流通过出风口152排入外界空间,有效防止导风腔15内因聚集变温气流而发生温度变化幅度增大的情况,确保导风腔15内温度保持在满足冷热杯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冷热杯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口152开设在杯座1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151开设在杯座1的底壁上。对出风口152和进风口151的位置进行设置,能有效减小导风腔15对气流的风阻。具体地,所述进风口151开设在杯座1的底壁上,且所述进风口151与所述风扇14竖向对齐,所述出风口152开设在杯座1远离安装腔16的侧壁上,且所述出风口152与所述散热片13等高设置。在使用时,风扇14抽取位于进风口151下方的空气并形成向上流动的气流,气流流经散热片13并通过出风口152外排,由于出风口152的轴线与进风口151的轴向互为垂直设置,使得气流会在散热片13处进行转向,既能增加气流与散热片13的接触时长,提升热量交换效率,还有效确保气流在风扇14与散热片13间、散热片13与出风口152间均为直线传递,有效减小风阻,在风扇14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气流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3纵向设置,所述隔板3的周缘轮廓与所述杯座1的竖向截面轮廓匹配,以使所述隔板3周缘与所述杯座1壁面匹配贴合。所述隔板3纵向设置在杯座1内,以使杯座1被分隔形成前后分置的安装腔16和导风腔15,安装腔16位于导风腔15前方,既能在杯座1前部表面设置与控制板17配合的操作界面,提升使用便利性,还方便将出风口152设置在杯座1后侧壁上,防止使用者因与外排的变温气流接触而产生不适感,提升使用体验。通过提升隔板3周缘与杯座1内腔壁面间的匹配性来减小缝隙宽度,进而防止变温气流通过缝隙流入安装腔16,确保控制板17周边环境温度变化控制在允许其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座1包括上壳体18和下壳体19(如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上置插槽184和下置插槽191,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以使隔板侧缘插置在对应的上置插槽184和下置插槽191内。在安装时,首先将导线嵌置在对应的缺口31内;之后,将隔板3的底部插入位于下壳体19上的下置插槽内;最后,将上壳体18盖合在下壳体19上,并通过紧固件固接,以使上置插槽184套置在所述隔板3的顶部上。安装到位后,上壳体18和下壳体19匹配固接,以使隔板3被夹持定位在上壳体18和下壳体19间,隔板3的周缘分别前置在对应的下置插槽和上置插槽内,既对隔板3起到定位作用,还有效提升隔板3与杯座1间的连接紧密性,有效防止变温气流进入安装腔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板17与风扇14间、控制板17与半导体制冷片12间均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隔板3周缘设有缺口31,安装到位后,所述导线被紧密夹持在所述缺口31与对应的杯座1壁面间。导线起到输送电源或控制信号的作用。所述缺口31的尺寸与所述导线的直径匹配,导线以过盈配合方式卡置在缺口31内,有效减小导线外侧壁与缺口31内侧壁间缝隙,提升导风腔15与安装腔16间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导热片11与半导体制冷片12间的热量传递效率,所述导热片11的底面中部向上凹陷形成定位槽111(如图4所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自下而上嵌置在所述定位槽111内,以使半导体制冷片12被水平限位。在安装时,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嵌置在定位槽111内,半导体制冷片12被水平定位在导热片11底面中部,使得半导体制冷片12边缘与径向对应的导热片11边缘间距离相同,确保导热片11各区域温度变化一致,提升热量传递均匀性,安装到位后,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面以及侧壁顶部分别与定位槽111的槽顶壁与槽侧壁接触,通过增加接触面积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腔15顶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螺柱182,所述散热片13上开设竖向贯通的安装孔131,所述定位螺柱182自上而下穿越安装孔131,以使散热片13被水平限位。所述定位螺柱182底端向下延伸形成立筋183,所述风扇14的顶面开设限位槽141,穿越安装孔131的定位螺柱182通过立筋183插置在所述限位槽141内,以使风扇14被水平限位。所述安装孔131与所述限位槽141的竖向投影互为重合,所述定位螺柱182和立筋183为一体式结构且互为轴向对齐,在安装时,上壳体18自上而下盖合至下壳体19上,随上壳体18联动的定位螺柱182穿越对应的安装孔131后通过立筋183插置在对应的限位槽141内。上壳体18和下壳体19固接,有效防止定位螺柱182或立筋183发生轴向脱离安装孔131或限位槽141的情况,确保对风扇14和散热片13的水平向定位稳定性,进而确保风扇14形成的气流能有效穿越散热片13。所述定位螺柱182为三个且分置设置,所述安装孔131、立筋183以及限位槽141的数量及位置与对应的定位螺柱182对应,确保风扇14和散热片13相对位置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腔15顶壁中部设有沉台181(如图5所示),所述沉台181底面中部开设通孔,所述导热片11顶面通过通孔外露,使用时,杯体2底部插入沉台181并与导热片11抵触。所述通孔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边1811,所述导热片11的顶面周缘设有环形的嵌槽112,安装到位后,所述收口边1811竖向嵌置在所述嵌槽112内,以使沉台181底面与导热片11顶面齐平衔接。所述沉台181的直径大于杯体2底部直径,通过减小沉台181内侧壁与杯体2底部外侧壁间距离来减少杯体2晃动,确保杯体2与导热片11间的接触面积。
本实施例所述冷热杯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
1.一种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座内设有隔板,所述杯座被所述隔板分隔形成导风腔和安装腔,安装腔内设置控制板,所述导风腔内设置所述冷热组件,围成导风腔的杯座壁面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通过导风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杯座的侧壁上,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杯座的底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杯座远离安装腔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散热片等高设置;或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扇竖向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纵向设置,所述隔板的周缘轮廓与所述杯座的竖向截面轮廓匹配,以使所述隔板周缘与所述杯座壁面匹配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与风扇间、控制板与半导体制冷片间均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隔板周缘设有缺口,安装到位后,所述导线被紧密夹持在所述缺口与对应的杯座壁面间;或者,所述杯座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上置插槽和下置插槽,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以使隔板侧缘插置在对应的上置插槽和下置插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的底面中部向上凹陷形成定位槽,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顶部自下而上嵌置在所述定位槽内,以使半导体制冷片被水平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顶壁向下延伸形成定位螺柱,所述散热片上开设竖向贯通的安装孔,所述定位螺柱自上而下穿越安装孔,以使散热片被水平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柱底端向下延伸形成立筋,所述风扇的顶面开设限位槽,穿越安装孔的定位螺柱通过立筋插置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风扇被水平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顶壁中部设有沉台,所述沉台底面中部开设通孔,所述导热片顶面通过通孔外露,使用时,杯体底部插入沉台并与导热片抵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周缘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边,所述导热片的顶面周缘设有环形的嵌槽,安装到位后,所述收口边竖向嵌置在所述嵌槽内,以使沉台底面与导热片顶面齐平衔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