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5


本实用新型涉及碰撞缓冲领域,特别是一种缓冲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缓冲器是安全保护装置的原件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起重机、电梯等各类运行机构的防撞领域。现有的缓冲器主要有液压缓冲器、弹簧缓冲器和聚氨酯缓冲器,其中液压缓冲器由于适应各种速度吨位要求应用比较普遍,弹簧缓冲器和聚氨酯缓冲器适用于低速电梯。但是,液压缓冲器在缓冲碰撞的过程中,经常由于冲击能量过大,缓冲器中的活塞来不及工作,造成直接反弹的现象,因此如何能够实现分级缓冲,以及克服该缓冲过程中的冲击力是本领域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反应灵敏,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的多级液压缓冲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防撞装置,包括:

第一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一防撞板,其为弧形状;

第二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一防撞板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

第一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之间的正弦式波纹铝材,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峰与所述第一防撞板相抵,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谷与所述第二防撞板相抵;

第一吸能箱,其与所述第二防撞板贴合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二防撞板相同,所述第一吸能箱内填充有epp;

第三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一吸能箱贴合且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一吸能箱相同;

第四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三防撞板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

第二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撞板和第四防撞板之间的蜂巢状的铝材,所述第二防撞梁的上沿和下沿分别与所述第三防撞板和第四防撞板相抵;

所述第一防撞板、第一防撞梁、第二防撞板、第一吸能箱、第三防撞板、第二防撞梁和第四防撞板的侧边均与所述第一缓冲框体的侧边相接;

液压缓冲器,其上端与所述第四防撞板连接;

第二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一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框体的侧边上;

第二吸能箱,其与所述液压缓冲器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吸能箱内填充有聚氨酯,所述第二吸能箱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行;

复位弹簧,其上端与所述第二吸能箱连接;

第三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二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缓冲框体的侧边上;

第三吸能箱,其与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吸能箱内填充有橡胶,所述第三吸能箱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行;

泡沫混凝土层,其填充在所述第三吸能箱与所述第三缓冲框体底部的空隙中。

优选方案为:所述液压缓冲器为2个,与所述第四防撞板的两端连接。

优选方案为:所述复位弹簧为2个,与所述第二吸能箱的两端连接。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吸能箱、第二吸能箱和第三吸能箱的箱板为吸能板。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二缓冲框体内填充有缓冲介质。

优选方案为:所述缓冲介质为加强型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缓冲框体、第二缓冲框体和第三缓冲框体,具有三级缓冲机构,在受到碰撞后根据碰撞的不同程度三级缓冲机构分别作出程度不同的缓冲效果,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冲力能量波动造成的缓冲器无法协调工作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防撞板、第一防撞板、第一吸能箱、第三防撞板和第四防撞板设置为弧形,发生撞击时,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冲击力,另一方面防止应力过于集中导致断裂;

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梁为正弦式波纹铝材,其结构形式对冲击应变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促使正弦式波纹防撞梁产生有效的吸能稳定形变;

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吸能箱、第二吸能箱、第三吸能箱以及第三吸能箱与所述第三缓冲框体底部的空隙中填充弹性缓冲介质,在弹性体缓冲介质的缓冲作用协助下,吸能箱具有一定的弹性恢复力,使得冲撞体以较小的角度逐步引导冲撞体恢复正常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防撞装置,包括:第一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一防撞板1,其为弧形状;第二防撞板2,其与所述第一防撞板1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第一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撞板1和第二防撞板2之间的正弦式波纹铝材,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峰与所述第一防撞板1相抵,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谷与所述第二防撞板2相抵,本实施例第一防撞梁为正弦式波纹式,此种结构对冲击应变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促使正弦式波纹防撞梁产生有效的吸能稳定形变,吸收效率高,防撞效果明显,有效抵抗了有角度冲击下的力学失稳现象产生;第一吸能箱5,其与所述第二防撞板2贴合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二防撞板2相同,所述第一吸能箱5内填充有epp,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撞板1、第二防撞板2、第一吸能箱5、第三防撞板3和第四防撞板4设置为弧形,发生撞击时,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冲击力,另一方面防止应力过于集中导致断裂;第三防撞板3,其与所述第一吸能箱5贴合且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一吸能箱5相同;第四防撞板4,其与所述第三防撞板3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第二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撞板3和第四防撞板4之间的蜂巢状的铝材,所述第二防撞梁的上沿和下沿分别与所述第三防撞板3和第四防撞板4相抵;所述第一防撞板1、第一防撞梁、第二防撞板2、第一吸能箱5、第三防撞板3、第二防撞梁和第四防撞板4的侧边均与所述第一缓冲框体的侧边相接,所述第一防撞板1,第二防撞板2,第三防撞板3和第四防撞板4可以采用薄钢板下料后,冲压成形,受到在受到碰撞等挤压时,会发生形变,减轻碰撞产生的冲击力;液压缓冲器6,其上端与所述第四防撞板4连接,所述液压缓冲器6为2个,与所述第四防撞板4的两端连接;第二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一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框体的侧边上;第二吸能箱7,其与所述液压缓冲器6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吸能箱7内填充有聚氨酯,所述第二吸能箱7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行;复位弹簧8,其上端与所述第二吸能箱7连接,所述复位弹簧为2个,与所述第二吸能箱7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缓冲框体内填充有缓冲介质,所述缓冲介质为加强型橡胶。第三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二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缓冲框体的侧边上;第三吸能箱9,其与所述复位弹簧8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吸能箱9内填充有橡胶,所述第三吸能箱9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行,所述第一吸能5、第二吸能箱7和第三吸能箱9的箱板为吸能板;泡沫混凝土层10,其填充在所述第三吸能箱9与所述第三缓冲框体底部的空隙中。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缓冲框体、第二缓冲框体和第三缓冲框体,具有三级缓冲机构,在受到碰撞后根据碰撞的不同程度三级缓冲机构分别作出程度不同的缓冲效果,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冲力能量波动造成的缓冲器无法协调工作的技术问题。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缓冲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一防撞板,其为弧形状;

第二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一防撞板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

第一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之间的正弦式波纹铝材,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峰与所述第一防撞板相抵,所述第一防撞梁的波谷与所述第二防撞板相抵;

第一吸能箱,其与所述第二防撞板贴合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二防撞板相同,所述第一吸能箱内填充有epp;

第三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一吸能箱贴合且弯曲方向和弧度与所述第一吸能箱相同;

第四防撞板,其与所述第三防撞板弯曲方向和弧度相同;

第二防撞梁,其为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撞板和第四防撞板之间的蜂巢状的铝材,所述第二防撞梁的上沿和下沿分别与所述第三防撞板和第四防撞板相抵;

所述第一防撞板、第一防撞梁、第二防撞板、第一吸能箱、第三防撞板、第二防撞梁和第四防撞板的侧边均与所述第一缓冲框体的侧边相接;

液压缓冲器,其上端与所述第四防撞板连接;第二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一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框体的侧边上;

第二吸能箱,其与所述液压缓冲器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吸能箱内填充有聚氨酯,所述第二吸能箱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行;

复位弹簧,其为两根,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吸能箱的两端连接;

第三缓冲框体,其包括:

第二滑轨,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缓冲框体的侧边上;

第三吸能箱,其与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吸能箱内填充有橡胶,所述第三吸能箱的两侧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行,所述第一吸能箱、第二吸能箱和第三吸能箱的箱板为吸能板;

泡沫混凝土层,其填充在所述第三吸能箱与所述第三缓冲框体底部的空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缓冲器为2个,与所述第四防撞板的两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框体内填充有缓冲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介质为加强型橡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防撞装置,包括:第一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一防撞板;第二防撞板;第一防撞梁;第一吸能箱;第三防撞板;第四防撞板;第二防撞梁;所述第一防撞板、第一防撞梁、第二防撞板、第一吸能箱、第三防撞板、第二防撞梁和第四防撞板的侧边均与所述第一缓冲框体的侧边相接;液压缓冲器;第二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一滑轨;第二吸能箱;复位弹簧;第三缓冲框体,其包括:第二滑轨;第三吸能箱;泡沫混凝土层,其填充在所述第三吸能箱与所述第三缓冲框体底部的空隙中。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缓冲框体、第二缓冲框体和第三缓冲框体,具有三级缓冲机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冲力能量波动造成的缓冲器无法协调工作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谢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开原五洲起重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3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