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4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热杯。



背景技术:

现有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体包括杯本体和杯盖,所述杯本体包括内杯和外杯,所述外杯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套置在内杯外侧,以使内杯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内杯为金属材质,外杯为塑料材质制成,通常,外杯的顶缘高于内杯顶缘,使用者在饮用时会与外杯接触,但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塑料材质的外杯在使用过程中会向外散发有害物质,且当杯盖插置盖合在杯本体上时,杯盖底部插置在外杯内,外杯顶部会外露,使得外杯顶缘外侧壁会粘附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使用者容易因接触外杯顶缘而接触有害物质,影响使用者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杯,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设置,以使内杯顶部形成可隐藏在杯盖内的饮口部,有效防止使用者在使用时与有害物质接触,确保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体包括杯本体和杯盖,所述杯本体包括内杯和外杯,所述外杯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套置在内杯外侧,以使内杯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所述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内杯上端设有饮口部,饮口部外露于外杯,杯盖具有容纳腔,饮口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使饮口部隐藏在杯盖中。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设置,以使内杯顶部形成可隐藏在杯盖内的饮口部,既能通过杯盖起到遮挡饮口部的作用,防止外界有害物质粘附在饮口部上,进而防止使用者口部与有害物质接触,确保使用安全,还有效防止使用者的口部与塑料材质的外杯接触,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呈环状,内杯的杯口周缘形成饮口部,使用者的口部可以根据需要与内杯杯口的任意区段接触,提升使用便利性。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呈半圆形,内杯杯口的特定区域形成饮口部,既通过减小饮口部区域来方便隐藏,还确保使用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的厚度为a,0.5mm≤a≤2mm,既通过限制饮口部厚度来降低原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有效避免饮口部割伤使用者,确保使用安全。当a<0.5mm时,饮口部边缘较为锋利,容易割伤使用者口部,存在安全隐患;当a>2mm时,饮口部较厚,增加了原料用量和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的高度为h,10mm≤h≤20mm,既确保饮口部具有较大的供使用者口部贴合的接触区域,防止发生从使用者嘴角漏液的情况,提升使用体验,还通过限制参数h来提升与杯盖间的拆装便利性,方便使用。当h<10mm时,接触区域较小,使用者嘴部无法与饮口部匹配贴合,导致液体容易从嘴角外泄,影响使用体验;当h>20mm时,需要设置较大的容纳腔,增加了杯盖与杯体拆装的难度,由于两者间接触区域面积较大,杯盖和杯体容易因热风冷缩差异而出现盖合不牢或卡置过度的情况,影响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的顶面为弧形面,通过设置弧形面来避免割伤使用者口部,提升使用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的顶缘上,所述容纳腔的直径与外杯内侧壁直径匹配,既确保饮口部能隐藏在容纳腔内,还利用外杯顶缘抵触杯盖底缘,起到承托杯盖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杯座顶缘中部设有沉台,导热片设置在沉台的底面中部,所述杯体底部插入沉台,以使内杯底壁与导热片贴合。沉台既对杯体起到承托的作用,确保内杯与导热片间的贴合紧密性,还对杯体起到水平向限位的作用,确保内杯与导热片竖向对齐,增加两者接触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内杯顶缘向外翻折形成竖置的环形翻边,所述翻边与内杯外侧壁匹配贴合,所述翻边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的顶缘上。环形翻边向外且向下弯折,环形翻边底缘能与外杯顶缘抵触,顶缘形成圆弧面,既防止饮口部发生割伤使用者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还有效减小内杯厚度,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杯盖上设有贯通的通气孔,所述容纳腔通过通气孔与外界空间通连。通气孔用于调节容纳腔与外界空间之间的气压,防止杯盖因气压差而发生无法开启的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饮口部上均匀覆盖有食品级涂层,以使饮口部与外界空间隔绝。食品级涂层均匀且完整地覆盖在饮口部上,起到隔离内杯顶部和使用者口部的作用,防止使用者与金属材质的内杯直接接触,确保使用卫生和使用健康。

作为优选,所述外杯呈上大下小状,所述敞口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环,所述内杯包括侧壁以及跨接在侧壁与底壁间的拐角部,内杯自上而下卡置在外杯内,所述拐角部抵触在收口环上,以使外杯通过收口环承托内杯。内外竖向插置在外杯中,插置到位后,通过拐角部搭接在收口环上,防止内杯因过度插置而发生饮口部被外杯顶部遮挡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拐角部上设有环形的嵌槽,所述收口环的延伸端嵌置在所述嵌槽内。收口环的延伸端竖向插入嵌槽,既对内杯起到水平向定位的作用,还对内杯起到竖向承托的功能,还有效防止内杯发生轴向脱离外杯的情况,确保内杯和外杯相对位置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内杯底壁高于外杯底缘设置,两者间高度差为h1,0<h1≤0.5mm。内杯底壁向内凹于外杯底缘,既确保内杯底壁能与导热片贴合,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还起到保护内杯底壁的作用,通过减少磨损来确保内杯底面的平面度。当h1>0.5mm时,影响内杯底壁与导热片的贴合紧密性;当所述内杯底壁底于外杯底缘时,内杯底壁外露于外露底缘,容易发生磨损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设置,以使内杯顶部形成可隐藏在杯盖内的饮口部,既能通过杯盖起到遮挡饮口部的作用,防止外界有害物质粘附在饮口部上,进而防止使用者口部与有害物质接触,确保使用安全,还有效防止使用者的口部与塑料材质的外杯接触,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冷热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杯本体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杯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所述杯本体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所述内杯和外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杯座,11、导热片,12、半导体制冷片,13、散热片,14、风扇,2、杯体,21、杯盖,211、通气孔,22、内杯,221、饮口部,222、翻边,223、拐角部,224、嵌槽,23、外杯,231、收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热杯。

如图1所示的冷热杯,由杯座1以及设置在杯座1上的杯体2组成,所述杯座1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散热片13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14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体2包括杯本体和杯盖21,所述杯本体包括内杯22和外杯23,所述外杯23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23套置在内杯22外侧,以使内杯22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所述内杯22顶缘高于外杯23顶缘,内杯22上端设有饮口部221,饮口部221外露于外杯23,杯盖21具有容纳腔,饮口部2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使饮口部221隐藏在杯盖21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热杯通过设置在杯座内的冷热组件对杯体2进行温度调节,以对本体内食材进行冷热调节,使得食材温度满足使用者的食用要求。

在使用时,首先,将待调节温度的食材放置在杯体2内;之后,将杯体2平稳地放置在杯座上;最后,通过控制板来控制冷热组件进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进而对杯体2及其内食材进行温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2内设有冷热组件和控制板,使用者通过控制板控制冷热组件进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以使杯体2在于冷热组件进行热量交换后实现温度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热组件设置在杯座内,杯座起到保护冷热组件的作用,防止冷热组件内各部件因受外力作用而发生损坏的情况,还有效防止使用者因接触冷热组件而发生冻伤或烫伤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所述导热片11、半导体制冷片12、散热片13以及风扇14的中轴线互为重合设置,风扇14抽取周边的空气并形成向上穿越散热片13的气流,半导体制冷片12通过控制通电状态来调节自身温度,进而通过导热片11与杯体2进行热量交换。具体地,半导体制冷片12在通电后具有在其顶部和底部间传递热量的功能,使得半导体制冷片12可以通过调节电极来对热量传递方向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顶部制冷或制热的功能。在使用时,当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在通电后进行制冷功能时,杯体2及其内食材携带的热量会通过导热片11传递至半导体制冷片12上,同时,半导体制冷片12底部的热量会通过散热片13向外扩散,风扇14形成的常温气流起到协助散热片13向外散热的功能,以此实现食材降温的目的;同理,当半导体制冷片12的顶部在通电后进行制热功能时,半导体制冷片12顶部的热量会通过导热片11传递至杯体2及其内食材上,半导体制冷片12底部在向顶部输送热量时会通过散热片13汲取周边空间热量,风扇14形成的常温气流流经散热片13,散热片13通过与常温气流接触并汲取热量,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2的制热效果,以此实现食材升温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2包括杯本体和杯盖21,所述杯本体包括内杯22和外杯23,所述外杯23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23套置在内杯22外侧,以使内杯22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外杯23为塑料材质,起到保温和缓冲的作用。现有外杯23的顶缘高于内杯22的顶缘,且杯盖21盖合到位后,外杯23的顶缘外露于在杯体2表面,容易附着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使用者在饮用杯体2内液体时,使用者会因口部与有害物质接触而存在卫生问题,影响使用者健康。为此,将所述杯体2改进为内杯22顶缘高于外杯23顶缘的结构,内杯22的上端部形成饮口部221,饮口部221外露于外杯23,杯盖21具有容纳腔,饮口部221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使饮口部221隐藏在杯盖21中。通过设置可隐藏在容纳腔内的饮口部221来为使用者提供干净卫生的接触区域,确保使用者健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盖21拆卸地盖合在杯本体上。当使用者不饮用杯本体内的液体时,杯盖21自上而下套置在内杯22顶部外侧,使得饮口部221完整地插置在容纳腔内,使得饮口部221不会与外界空间直接接触,有效防止饮口部221表面粘附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确保饮口部221始终保持干净卫生。当使用者需要饮用杯本体内的液体时,使用者将杯盖21向上拔离杯本体并使得饮口部221外露,方便使用者通过与饮口部221接触来饮用杯本体内液体。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冷热杯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饮口部221呈环状,所述内杯22的顶部开设杯口,所述杯口周缘形成环形的饮口部221,通过增加饮口部221的设置区域范围来方便使用者使用。在使用时,杯盖21盖合至杯本体顶部,并完整包裹所述饮口部221,确保饮口部221与外界空间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粘附;在饮用时,使用者能通过口部与所述饮口部221的任意区域接触,既确保使用卫生,还有效提升使用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杯本体对杯盖21的定位稳定性,所述杯盖21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23的顶缘上。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腔口,所述腔口周缘轮廓与所述外杯23的顶缘轮廓匹配,具体地,所述腔口的内缘直径与所述外杯23的内侧壁直径匹配,杯盖21盖合到位后,杯盖21通过腔口周缘竖向搭接在外杯23的顶缘上,通过容纳腔内侧壁与内杯22外侧壁抵触来实现水平向限位,通过容纳腔腔口周缘与外杯23顶缘抵触来实现竖向限位,既提升杯盖21与杯本体的连接强度,防止杯盖21发生脱离杯本体的情况,还确保有效遮挡饮口部221,确保使用卫生和使用健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饮口部221的顶面为弧形面。具体地,所述饮口部221的顶面呈中部高两侧低的弧形面,既通过设置弧形面来避免使用者口部发生割伤的情况,还起到引导杯盖21腔口顺利套置在饮口部221外侧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饮口部221的厚度为a(如图3所示),a=1mm,既通过限制饮口部221厚度来降低原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有效避免饮口部221割伤使用者,确保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饮口部221的高度为h,h=15mm,既确保饮口部221具有较大的供使用者口部贴合的接触区域,防止发生从使用者嘴角漏液的情况,提升使用体验,还通过限制参数h来提升与杯盖21间的拆装便利性,方便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盖21上设有贯通的通气孔211,所述容纳腔通过通气孔211与外界空间通连。当杯盖21盖合在杯本体上,且腔口与饮口部221紧密贴合时,通过开设通气孔211来确保杯体2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当冷热组件进行制热操作时,杯体2内气压会随之上升,杯体2内气体会通过通气孔211向外排放,防止杯盖21因杯体2内气压过高而发生脱离杯本体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当冷热组件进行制冷操作时,杯体2内气压会随之下降,外界空气会通过通气孔211进入本体,确保杯体2不会因其内部气压下降而发生杯盖21无法脱离杯本体的情况,确保使用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饮口部221上均匀覆盖有食品级涂层,以使饮口部221与外界空间隔绝。为了提升内杯22与导热片11间的热量传递效率,通常,内杯22均为金属材质,在饮口部221上覆盖食品级涂层,有效防止使用者口部直接与内杯22接触而发生金属元素摄入的情况,确保使用者健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杯23呈上大下小状,所述敞口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环231,所述内杯22包括侧壁以及跨接在侧壁与底壁间的拐角部223,内杯22自上而下卡置在外杯23内,所述拐角部223抵触在收口环231上,以使外杯23通过收口环231承托内杯22。在安装时,内杯22底端自上而下插入外杯23。插置到位后,内杯22外侧壁与外杯23内侧壁匹配贴合,外杯23对内杯22起到径向限位和竖向限位;内杯22的拐角部223自上而下搭接在收口环231上,外杯23对内杯22起到径向限位,防止内杯22过度插入外杯23;收口环231的延伸端竖向插入嵌槽224内,外杯23对内杯22起到轴向限位,防止内杯22脱离外杯23;所述内杯22底壁高于外杯23底缘设置,两者间高度差为h1(如图4所示),h1=0.25mm,既确保内杯22底壁能与导热片11贴合,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还起到保护内杯22底壁的作用,通过减少磨损来确保内杯22底面的平面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拐角部223上设有环形的嵌槽224,所述收口环231的延伸端嵌置在所述嵌槽224内。所述嵌槽224有拐角部223底面向上凹陷形成。嵌槽224与所述内杯22同轴设置,确保嵌槽224能与收口环231的延伸端的插置精准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座1顶缘中部设有沉台,导热片11设置在沉台的底面中部,所述杯体2底部插入沉台,以使内杯22底壁与导热片11贴合。所述基座顶缘中部向下凹陷形成沉台,沉台的直径大于外杯23外侧壁直径,沉台底面对杯体2起到承托作用,沉台的内侧壁对杯体2起到水平向限位作用,确保内杯22底壁与导热片11对应贴合,提升热量传递效率。

可以理解地,所述饮口部221还可以为半圆形,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地,参数a还可以为0.5mm、0.9mm、1.1mm、2mm等,只要符合0.5mm≤a≤2mm的要求即可。

可以理解地,参数h还可以为10mm、14mm、16mm、20mm等,只要符合10mm≤h≤20mm的要求即可。

可以理解地,参数h1还可以为0.1mm、0.2mm、0.4mm、0.5mm等,只要符合0<h1≤0.5mm的要求即可。

本实施例所述冷热杯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相较于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冷热杯结构。

如图5所示,所述内杯22顶缘向外翻折形成竖置的环形翻边222,所述翻边222与内杯22外侧壁匹配贴合,所述翻边222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23的顶缘上。所述内杯22顶部向外且向下翻折形成环形翻边222,翻折到位后,环形翻边222顶缘形成弧形面,中部与内杯22外侧壁贴合,底部抵触在外杯23顶缘上,既确保使用者与饮口部221接触时的安全性,还有效减小参数a,进而降低原料用量,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所述冷热杯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二一致,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冷热杯,包括杯座以及设置在杯座上的杯体,所述杯座内设有冷热组件,所述冷热组件包括自上而下叠置的导热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散热片与外界空间通过受风扇驱使的气流实现热量交换,所述杯体包括杯本体和杯盖,所述杯本体包括内杯和外杯,所述外杯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套置在内杯外侧,以使内杯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内杯上端设有饮口部,饮口部外露于外杯,杯盖具有容纳腔,饮口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使饮口部隐藏在杯盖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饮口部呈环状;或者,所述饮口部呈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饮口部的厚度为a,0.5mm≤a≤2mm;或者,所述饮口部的高度为h,10mm≤h≤20mm;或者,所述饮口部的顶面为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的顶缘上;或者,所述杯座顶缘中部设有沉台,导热片设置在沉台的底面中部,所述杯体底部插入沉台,以使内杯底壁与导热片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顶缘向外翻折形成竖置的环形翻边,所述翻边与内杯外侧壁匹配贴合,所述翻边底缘搭接在所述外杯的顶缘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上设有贯通的通气孔,所述容纳腔通过通气孔与外界空间通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饮口部上均匀覆盖有食品级涂层,以使饮口部与外界空间隔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呈上大下小状,所述敞口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收口环,所述内杯包括侧壁以及跨接在侧壁与底壁间的拐角部,内杯自上而下卡置在外杯内,所述拐角部抵触在收口环上,以使外杯通过收口环承托内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部上设有环形的嵌槽,所述收口环的延伸端嵌置在所述嵌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底壁高于外杯底缘设置,两者间高度差为h1,0<h1≤0.5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热杯。现有冷热杯的饮口部外露,容易沾染有害物质,影响使用者健康。本实用新型,包括杯座以及杯体,杯体包括杯本体和杯盖,杯本体包括内杯和外杯,外杯的底部设有敞口,外杯套置在内杯外侧,以使内杯的底壁通过敞口外露,所述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内杯上端设有饮口部,饮口部外露于外杯,杯盖具有容纳腔,饮口部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使饮口部隐藏在杯盖中。内杯顶缘高于外杯顶缘设置,以使内杯顶部形成可隐藏在杯盖内的饮口部,既能通过杯盖起到遮挡饮口部的作用,防止外界有害物质粘附在饮口部上,进而防止使用者口部与有害物质接触,确保使用安全,还有效防止使用者的口部与塑料材质的外杯接触,提升使用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宁;林庆泽;成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3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