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0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于高屏占比的显示面板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显示面板正朝着全屏化、轻薄化方向发展。全屏化的实现离不开屏下摄像头技术,即当不需要成像功能时,摄像头与显示面板的其他区域一样正常发光;当需要成像功能时,摄像头区域具有正常成像功能。然而,摄像头区域由于其成像功能需要较高的光学透过率,正常发光区的透过率远远无法满足摄像头的需求。采用“h l”的设计,即正常区域使用高ppi,透过率较高的区域使用低ppi的设计。对于低ppi区域来说,设置像素单元的位置透过率较低,像素之间的空白区透过率则比较高,从而提高该区域的整体透过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来提高低像素区域的透光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沿第一方向设置的m个第一走线组和n个第二走线组,m和n为正整数;

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第一走线组与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一顺序交替排布;

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第一走线组与部分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交替排布,第二顺序与第一顺序不同,第二顺序交替排布使得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增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描述的显示面板,传感器单元,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且位于衬底基板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该传感器单元的感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沿第一方向设置的m个第一走线组和n个第二走线组,m和n为正整数,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第一走线组与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一顺序交替排布;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第一走线组与部分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交替排布,第二顺序与第一顺序不同,第二顺序交替排布使得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增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整走线的顺序来增大相邻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从而来增大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提升其透光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显示区域的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一走线组和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调整后的第二走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口a处的走线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开口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开口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公开,而非对该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每个显示区域均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区域(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显示区域11的像素单元区域的密度大于第二显示区域12的像素单元区域的密度。即在相同面积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内,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个数小于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个数。

其中,第二显示区域12可以如图1所示,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优选地,将第二显示区域12设置成圆形。

其中,第二显示区域12,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显示区域的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多个透光区域121和多个像素单元区域122。每个透光区域121周围有四个像素单元区域122。光线通过透光区域121透射到显示面板的传感器(例如摄像头),传感器接收光线,从而实现摄像功能。同时,透光区域121的周围设置像素单元区域122,像素单元区域122使得第二显示区域实现显示功能。通过在第二显示区域复用成像和显示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显示屏的屏占比。

为了在第二显示区域实现成像和显示功能的复用,在像素单元区域之间需要设置相应的信号走线。例如,在第一方向x上设置行方向的多个走线组,每个走线组在与第一方向设置的像素单元区域导通连接时,用于驱动该像素单元区域设置的发光器件工作,从而形成像素阵列的行。将第一方向的多个走线组按照是否在第二显示区域内与像素单元区域建立连接进行区分,在第二显示区域内与像素单元区域建立连接的走线组为第一走线组123-1,在第二显示区域内与像素单元区域未建立连接的走线组为第二走线组123-2。

如图2所示,第一走线组123-1和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内按照第一顺序交替排布。第一顺序,如图2所示,至上而下,相同序号的第一走线组123-1设置在相同序号的第二走线组123-2的上部区域,两组走线组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例如,序号为1的第一走线组123-1,与序号为1的第二走线组123-2的关系,是序号为1的第一走线组123-1设置在序号为1的第二走线组123-2的上部位置。

第一走线组123-1,在第一显示区域内和第二显示区域内都用于连接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单元区域。为清楚理解本申请,以第一走线组123-1包括4条走线为例,走线1,走线2,走线3,走线4。该走线组包含的走线的数量,根据具体的电路情况而定,本申请不作限定。

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一显示区域内连接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单元区域。在第二显示区域,虽然没有设置像素单元区域,但第二走线组仍然沿着第一方向的走向继续延伸,穿过第二显示区域后,在第一显示区域内再连接第一方向上的像素单元区域。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二显示区域内未用于连接像素单元区域。为清楚理解本申请,以第二走线组123-2包括4条走线为例,走线5,走线6,走线7,走线8。该走线组包含的走线的数量,根据具体的电路情况而定,本申请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走线组123-1和第二走线组123-2包括的信号线可以相同,例如均包括复位控制信号线、复位信号线、栅极驱动控制线、发光控制信号线等。第一走线组123-1和第二走线组123-2包括的信号线也可以部分相同。根据具体的电路情况而定,本申请不作限定。

同理,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列方向的多个走线组,在第一显示区域内和第二显示区域内都用于连接第二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单元区域,在第一显示区域内连接第二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单元区域,在第二显示区域,由于没有设置像素单元区域,其仍然沿着第二方向的走向继续延伸,穿过第二显示区域后,在第一显示区域内连接第二方向上的相邻的像素单元区域。在第二方向的走线组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电源电压信号线等。该走线组通常在源漏极层上设置。

下面结合图3理解现有技术中第一走线组和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情况。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一走线组和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序号相同的第一走线组和第二走线组的位置关系。

如图3所示,第一走线组123-1所包含的走线1,走线3,走线4设置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即gate1金属层)上,第一走线组123-1所包含的走线2设置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即gate2金属层)上。

第二走线组123-2所包含的走线5,走线7,走线8设置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即gate1金属层)上,第二走线组123-2所包含的走线6设置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即gate2金属层)上。

从图3的布线情况可知,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第一走线组123-1和第二走线组123-2的走线密集程度,使得进入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光线被透射到第一栅极金属层的概率减小,这会导致第二显示区域在复用为摄像功能时,其成像质量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将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设置的多个走线组移除到第二显示区域外部,以增加透光区域的透光面积,从而提升第二显示区域的成像质量。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序号相同的第一走线组和第二走线组的布线关系。

如图4所示,在第二显示区域内,在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不排布第二走线组。

在图4中,两个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不设置第二走线组。将第二走线组123-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外部边缘区域,来减少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占用面积,从而使得透光区域121的透光性得到改善,增大了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提高了第二显示区域复用为成像功能时的成像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第二走线组123-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外部边缘区域的方式可以是沿着第二显示区域的俯视示意图的上部边缘区域,也可以是俯视示意图的下部边缘区域,例如,第二显示区域为圆形可以划分为上半圆的外部区域和下半圆的外部区域。将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外部边缘可以是将上半圆内的第二走线组调整到上半圆的上部边缘,将下半圆内的第二走线组调整到下半圆的下部边缘。

如图4所示,第一走线组123-1包括四根第一走线,按照至上而下进行编号,依次包括1号走线,2号走线,3号走线,4号走线。第二走线组123-2包括四根第二走线,按照至上而下进行编号,依次包括5号走线,6号走线,7号走线,8号走线。

其中第二走线组123-2的全部走线可以通过2号走线上的第一开口a,穿过第一走线组123-1的布线区域,并通过2号走线上的第二开口b,穿过第一走线组123-1的布线区域,沿着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的走线方向继续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减少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二显示区域占用面积,通过将第二走线组中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转换到第二栅极金属层,将6号走线在第二栅极金属层的布线方式,均绕过第二显示区域12。这样可以减少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占用面积,从而提高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下面结合图5说明第二走线组绕过第二显示区域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调整后的第二走线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通过工艺步骤,在第一走线组中的2号走线上设置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将2号走线切分成三部分,在图5中,从左侧开始,沿第一方向x,该三部分与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的位置关系依次为:第一部分,第一开口a,第二部分,第二开口b,第三部分。

通过工艺步骤形成穿孔导电线2a,穿孔导电线2a的一端与2号走线的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穿孔导电线2a的另一端与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的新的走线相连。

同样地,通过工艺步骤形成穿孔导电线2b,穿孔导电线2b的一端与2号走线的第二部分的一端连接,穿孔导电线2b的另一端与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的新的走线相连,则穿孔导电线2a与穿孔导电线2b在第一栅极金属层上通过新的走线相连。与前述方式相同,在第二开口b处设置穿孔导电线2c和穿孔导电线2d,穿孔导电线2c与穿孔导电线2d在第一栅极金属层上通过新的走线相连。

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与第一栅极金属层31之间,设置穿孔导电线5a,穿孔导电线7a和穿孔导电线8a,以及穿孔导电线5b,穿孔导电线7b和穿孔导电线8b。将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的5号走线,经过穿孔导电线5a转换到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与设置的第一新走线相连,即图中示出的与穿孔导电线5a相连的圆形的走线。同理,将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的7号走线,经过穿孔导电线7a转换到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将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的8号走线,经过穿孔导电线8a转换到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

在将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转换至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之后,在第二栅极金属层内通过设置的与穿孔导电线对应的第一新走线,穿过2号走线的第一开口a,并继续沿着第二显示区域的边界穿过2号走线的第二开口b,从而将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在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绕过第二显示区域。

在绕过第二显示区域之后,通过穿孔导电线5b,穿孔导电线7b和穿孔导电线8b,连通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与第一栅极金属层31,将与穿孔导电线5b对应的第一新走线(该走线也是与穿孔导电线5a对应的)经过穿孔导电线5b转换至第一栅极金属层31。以及与穿孔导电线7b对应的第一新走线,经过穿孔导线7b转换到第一栅极金属层31。将与穿孔导电线8b对应的第一新走线,经过穿孔导线8b转换到第一栅极金属层31。

设置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上的6号走线沿着第二显示区域的边界依次穿过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后,沿着6号走线在第一显示区域的走线方向继续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实施例,将在第一栅极金属层上设置的走线调整得到第二栅极金属层,来实现绕过第二显示区域,增大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其有效地提高了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布线改进,将图5中左侧的对应第一开口a的虚线圆圈示意部分进行放大。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口a处的走线示意图。

如图6所示,第二走线组123-2中6号走线设置在第二栅极金属层,通过改变原有走线方向穿过第一开口a后,沿着第二显示区域的形状继续延伸,第二走线组123-2中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设置在第一栅极金属层所在平面,通过在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金属层之间设置穿孔导电线5b,穿孔导电线7b和穿孔导电线8b,将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中设置的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调整到第二栅极金属层32,然后通过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内形成第一新走线,来绕过第二显示区域,从而增加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提升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下面结合图7,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各走线剖面示意图。沿着图5所示a-a’剖线,得到图7示出的结构示意图,该a-a’剖线是沿着2号走线的第一开口a向衬底基板方向剖开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开口a处的剖面示意图。

在衬底基板10上设置第一绝缘层21,在第一绝缘层21上设置第一栅极金属层31,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上设置第二绝缘层22,在第二绝缘层22上设置第二栅极金属层32。图7中示意的第二栅极金属层32即为2号走线。如图7所示,5号走线,6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穿过第一开口区域a。

为了保持显示效果的均一性,防止过多的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周边形成边框。请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第一走线组与部分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交替排布,第二顺序交替排布使得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增大。第二顺序与第一顺序不同。若第一顺序是指第i个的第一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第二走线组的上部区域,i取值为小于等于m或n的正整数。第一顺序交替排布是指序号相同的第一走线组与第二走线组在俯视图平面内按照至上而下的顺序交替排布。第二顺序排布包括如图4所示的将第二走线组从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中移除后,第二显示区域内仅有序号不同的第一走线组按序号顺序依次排布。第二顺序交替排布还包括将第二走线组设置在序号相差m的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当m为0时,即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当m大于0的整数时,即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为了更好地保持显示效果的均一性,防止过多的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周边形成边框,优选地,在部分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不排布第二走线组;将部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或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如图8示出的第2组(即i=2)的8根走线,其中第二走线组123-2对应的5-8号走线,通过如图5示出的走线方式,设置在第2组内的第一走线组的1-4号走线的上部区域。图8仅示出了单侧开口的局部示意图。在本申请中,可以仅将第二走线组123-2对应的5-8号走线调整到1-4号走线的上部区域,来增加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从而增加第二显示区域的透过率。

可选地,如图8所示,至上而下的第1组(i=1)1-8号走线,其走线分布方式可以参考图4的走线分布方式,第2组(i=2)1-8号走线中的5-8号走线调整到第2组中的1-4号走线的上部区域,可以参照如下方式处理:

如图8所示,第2组中的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通过在第一栅极金属层与第二栅极金属层之间设置的穿孔导电线,将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调整到第2组中1-4号走线布线区域的上部区域位置。

在与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对应的新走线穿过1-4号走线的布线区域后,可以通过穿孔导电线将新走线部分调整回第一栅极金属层,部分继续沿着第二栅极金属层。由于第一栅极金属层和第二栅极金属在空间上上下层的位置可以重叠,将图8中与第二组中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对应的新走线,称为第二新走线组。第二新走线组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新走线和多个第三新走线。

参考图5示出的方式,第2组中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位于第一栅极金属层31内,通过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和第二栅极金属层32之间的穿孔导电线5a,7a,8a与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内设置的新的走线相连,其中,与5号走线、7号走线对应的新走线为第二新走线,在第二新走线穿过第2组中1-4号的布线区域后,通过设置相应的穿孔导线将第二新走线调整回第一栅极金属层31,继续沿着原有的走线方向走线。与8号走线对应的新走线为第三新走线,第三新走线沿着与6号走线相同的走向方向继续延伸至第二开口,再通过与之对应的穿孔导线将第三新走线调整回第一栅极金属层。第2组中1号走线、3号走线、4号走线是布置在第一栅极金属层31内,2号走线布置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通过在2号走线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将第2组中的5号走线、7号走线和8号走线调整到第二栅极金属层32,与该5号走线、7号走线对应的第二新走线与第2组中1号走线、3号走线、4号走线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内的正投影区域相交。与该8号走线对应的第三新走线依次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三线走线在穿过第2组中1号走线、3号走线、4号走线在第二栅极金属层32内的正投影区域后,通过穿孔导电线调整回第一栅极金属层31内。

如图8中第2组中的6号走线和8号走线可以继续在第二栅极金属层上,沿着第2组中1-4号走线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继续延伸。第2组中5号走线和7号走线在穿过第2组中1-4号走线的布线区域后,通过设置的穿孔导线返回第一栅极金属层,从而使得从俯视图中看下去,与6号走线和8号走线在第二栅极金属层上的布线位置非常近似,甚至重叠。从而使得在第二显示区域内呈现的布线区域的面积减小,增加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可选地,如图8所示,图8还示出了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第一走线组与部分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

在第二显示区域内,部分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不设置第二走线组,例如第1组和第2组之间不设置第二走线组;

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第2组的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2组的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

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第3组的第二走线组的部分第二走线设置在第3组的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第3组的第二走线组的另一部分仍仍按照其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延伸方向继续在第二显示区域内延伸。按照布线设计综合考虑,可能存在一部分走线没有可调整的位置空间,从而保留其原有的走线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第二顺序排布,将第二走线组与第一走线组原本密集的排布位置,调整为相邻第一走线组之间具有较大透光区域,使得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增加,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第一走线组123-1中2号走线上开设两个轴对称的开口a和开口b。对称轴为第二显示区域沿着第二方向设置的对称轴,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图8仅示出了开口a处的多种不同的走线情况,对开口b的走线情况可以按照图5示出的走线方式,完成与图8示出的多种走线情况相对应的走线。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调整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布线,使得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内占用的面积减小,从而增加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进一步地,在绕线过程中,由于绕线会导致电阻增加,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改进的走线结构以补偿电阻。请参考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第一开口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沿着图5示出的a-a’剖线向衬底基板剖开得到的剖面示意图。第二走线组123-2在第二栅极金属层内通过沿着第二显示区域的边缘进行绕线,依次穿过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使得走线长度增加,从而增加走线的电阻,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上述新走线的在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使其大于第二走线在第一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第二走线组内的每根第二走线的厚度来补偿电阻。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增加每根第二走线的宽度来补偿电阻。

可选地,请参考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组的布线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10示出了当m大于0的整数时,即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的情况,m为小于i的整数。

如图10所示,可以在第1(i=1)组的第一走线组的2号走线开设多个开口对,通过其中一组开口对将第1组的第二走线组在第一栅极金属层的走线调整到第二显示区域外部,通过另外一组开口对将第2(i=2)组的第二走线组在第一栅极金属层的走线调整到第1组的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图10示出了m=1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综合考虑透光与边框问题,选择m的取值。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可以参考图4-7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1组的第一走线组123-1的2号走线上开设两对对称的开口对时,可以按照图10示出的左侧两个开口的局部走线示意图实现左侧两个开口位置的走线设计,图中未示出右侧两个开口位置的走线设计,可以根据图5示出的右侧单个开口对应的走线设计来实现。

对于第3组的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3组的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则在第1组的第一走线组与第2组的走线组之间的透光面积显著增加,优选地其具体的走线可以考虑部分绕过显示区域后,在第二显示区域内按照第2组的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1组的第一走线组上部区域的方式调整。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整第一走线组与第二走线组的交替排布关系来增大相邻两个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从而增加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提升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整第二走线组在第一栅极金属层和第二栅极金属层的布线位置关系,有效地减少第二走线组在第二显示区域的占用面积,从而提升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有利于第二显示区域复用为摄像功能时,提升其成像质量。

在相同的构思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和传感器单元,设置在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且位于衬底基板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传感器单元的感光面朝向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柔性面板,当显示面板为柔性基板时,衬底基板包括柔性衬底,可以选用柔性有机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适用于需要在屏下设置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中传感器可以为摄像头。该显示装置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触控式电脑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前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沿第一方向设置的m个第一走线组和n个第二走线组,m和n为正整数;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一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一顺序交替排布;

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走线组与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所述第二顺序与所述第一顺序不同,所述第二顺序排布使得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走线组与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包括:

在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之间不设置所述第二走线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顺序是指第i个的第一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第二走线组的上部区域,i取值为小于等于m或n的正整数,则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走线组与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包括:

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或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顺序是指第i个的第一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第二走线组的上部区域,i取值为小于等于m或n的正整数,则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走线组与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包括:

在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之间不设置所述第二走线组;

将部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或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顺序是指第i个的第一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第二走线组的上部区域,i取值为小于等于m或n的正整数,则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走线组与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包括:

在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之间不设置所述第二走线组;

将部分第i个第二走线组设置在第i个或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m为小于i的整数;

将部分第i个第二走线组中的部分第二走线设置在第i个或第i-m个第一走线组的上部区域;

将部分第i个第二走线组中的另一部分第二走线仍按照其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延伸方向继续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栅极金属层和第二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一走线组包括多个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组包括多个第二走线;其中,部分所述第一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部分所述第一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部分所述第二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部分所述第二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的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不相交,设置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不相交;

则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一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排布包括:

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第一新走线组,通过所述第一新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相连来实现所述第二顺序;

或者,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第二新走线组,通过所述第二新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相连来实现所述第二顺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第一新走线组,通过所述第一新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相连来实现所述第二顺序,包括:

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所述第一新走线组,所述第一新走线组包括多个第一新走线,所述第一新走线沿着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外部边缘依次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是在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中的第一走线上设置的;

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之间设置多个第一穿孔导电线,每个所述第一穿孔导电线一端与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的与所述第一穿孔导电线对应的所述第二走线连接,另一端与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的与所述第一穿孔导电线对应的所述第一新走线连接;

所述第二走线组中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的第二走线,经过与之相连的所述第一穿孔导电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新走线相连接;

所述第二走线组中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的第二走线,沿着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外部边缘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第二新走线组,通过所述第二新走线组与所述第二走线组相连来实现所述第二顺序,包括:

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所述第二新走线组,所述第二新走线组包括多个第二新走线和多个第三新走线,每个所述第二新走线在第一开口侧与所述第一走线组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每个所述第三新走线依次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并在第一开口侧和第二开口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走线组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上的正投影区域相交,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是在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所述第一走线组中的第一走线上设置的;

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之间设置多个第二穿孔导电线,每个所述第二穿孔导电线一端与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的与所述第二穿孔导电线对应的所述第二走线连接,另一端与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设置的与所述第二穿孔导电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新走线连接;

所述第二走线组中位于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的第二走线,经过与之相连的所述第二穿孔导电线,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新走线相连,并在所述第二开口侧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三新走线相连;

所述第二走线组中位于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的第二走线,依次沿着与所述第二新走线和所述第三新走线的相同的走线方向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新走线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

或者,所述第二新走线和所述第三新走线在所述第二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栅极金属层内的导线横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相同面积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个数。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传感器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且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背离出光方向的一侧,所述传感器单元的感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沿第一方向设置的M个第一走线组和N个第二走线组,M和N为正整数,在第一显示区域内,第一走线组与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一顺序交替排布;在第二显示区域内,至少部分第一走线组与部分第二走线组按照第二顺序交替排布,第二顺序与第一顺序不同,第二顺序交替排布使得相邻的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增大。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调整走线的顺序来增大相邻第一走线组之间的空白区域,从而来增大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面积,提升其透光率。

技术研发人员:韩林倩;唐国强;杨朝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2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