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7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注汽锅炉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田注汽锅炉是重油开采的关键设备,柱塞泵是油田注汽锅炉的给水泵。柱塞泵是靠柱塞往复运动供水,在供水过程中由于柱塞运动速度不均匀会引起水流流动速度不均匀,会造成管路压力脉动,而管路压力脉动会引起管路和设备的震动,为了减小震动对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往往需要在柱塞泵的入口管路上安装减震器。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905上的减震器包括竖向设置的圆柱形外壳901和圆柱形减震气囊902,其中,外壳901采用铁质材料制成,减震气囊902采用聚氨酯合成橡胶制成。外壳901内形成蓄水腔9011,减震气囊902固定设置于蓄水腔9011内,减震气囊902内形成容气腔9021,外壳90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充气阀903,充气阀90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减震气囊902的顶部且与容气腔9021连通,充气阀903的另一端与外部的充气装置连接,外壳901的底部设置有与蓄水腔9011连通的调压口904,外壳901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905上,且蓄水腔9011通过调压口904与柱塞泵入口管路905的内部连通。通过上述结构,柱塞泵入口管路905中的锅炉入口水在进入柱塞泵之前,可进入外壳901的蓄水腔9011中并与减震气囊902相接触,当锅炉入口水由于柱塞泵的原因造成压力波动和震动时,减震气囊902因为内部气体的可压缩性收缩或者膨胀,从而起到平缓水流压力波动和减少震动的效果。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外壳901的内壁与减震气囊902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以便减震气囊902在该间隙范围内进行收缩或膨胀运动。但是现阶段,锅炉入口水由原来的常温清水改为高温污水,水温由原来的25℃上涨到70℃至80℃,原有减震气囊902因不耐化学腐蚀和工作环境温度的升高,出现容易破损漏气的现象。一旦减震气囊902发生漏气,减震气囊902便会被锅炉入口水的水压压扁,在锅炉入口水的水压作用下,被压扁的减震气囊902的外壁会与外壳901的内壁相接触并发生摩擦,进一步造成减震气囊902的磨损,给锅炉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另外,减震气囊902的频繁更换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为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

针对相关技术中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上的减震装置中的减震气囊易磨损失效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减震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能够增大与柱塞泵入口管路内的水流接触面积,保证在有限空间内拥有尽可能大的受力面积,提高吸收柱塞泵入口管路内水流产生的波动和震动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回弹性,提高减震装置的稳定性和抗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蓄水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蓄水腔连通的调压口,所述壳体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上,且所述蓄水腔通过所述调压口与所述柱塞泵入口管路的内部连通,其中,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所述减震胶囊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内,所述减震胶囊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各所述减震腔呈蜂窝状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竖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壳体的顶部封口,所述调压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法兰盘,所述壳体通过所述法兰盘固定在所述柱塞泵入口管路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胶囊还包括外套,所述外套为沿竖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减震腔沿所述外套的轴向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套的内侧,所述减震腔的顶端和底端均与所述蓄水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的横截面为六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腔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封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胶囊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胶囊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内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采用金属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胶囊采用丁基橡胶制成。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减震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在壳体内的蓄水腔中固定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减震胶囊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柱塞泵入口管路中的水流进入蓄水腔后,水流所携带的脉冲压力和震动能够充分作用于减震胶囊的外壁上,从而达到对水流的波动和震动进行充分吸收的作用;由于减震胶囊内部的各减震腔呈蜂窝状排布,各相邻减震腔之间均通过减震腔的侧壁进行支撑和连接,在受到水流的压力而发生形变后无需外部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通过各减震腔的侧壁的支撑和回弹作用,即可保证减震胶囊恢复原状,既保证了在受到水流的压力时,减震胶囊内的各减震腔能够产生形变以完全吸收水流的脉冲压力和震动,而且保证减震胶囊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另外,呈蜂窝状排布的各减震腔形状相同,压力会均匀地分布到各减震腔的内壁上,保证减震胶囊在整体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变形,使得减震胶囊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和缓冲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现有技术中柱塞泵入口管路上减震装置的正视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上的正视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中减震胶囊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中减震胶囊的俯视图。

现有技术中的附图标号:901、外壳;9011、蓄水腔;902、减震气囊;9021、容气腔;903、充气阀;904、调压口;905、柱塞泵入口管路。

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1、壳体;101、蓄水腔;2、减震胶囊;201、外套;202、减震腔;3、调压口;4、柱塞泵入口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包括壳体1和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2,壳体1内形成蓄水腔101,壳体1上开设有与蓄水腔101连通的调压口3,壳体1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4上,且蓄水腔101通过调压口3与柱塞泵入口管路4的内部连通,减震胶囊2固定设置在蓄水腔101内,减震胶囊2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202,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柱塞泵入口管路4中的部分水流通过柱塞泵进入柱塞泵下游的输水管路中,另一部分水流通过调压口3进入到壳体1的蓄水腔101中,进入蓄水腔101的水流会与减震胶囊2的外壁相接触,水流所携带的脉冲压力和震动作用于减震胶囊2的外壁上,减震胶囊2内的各减震腔202在水流的波动和震动作用下产生形变,且对波动和震动进行充分吸收;由于减震胶囊2内部的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各相邻减震腔202之间均通过减震腔202的侧壁进行支撑和连接,在受到水流的压力而发生形变后无需外部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通过各减震腔202的侧壁的支撑和回弹作用,即可保证减震胶囊2恢复原状,既保证了在受到水流的压力时,减震胶囊2内的各减震腔202能够产生形变以完全吸收水流的脉冲压力和震动,而且保证减震胶囊2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另外,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各减震腔202形状相同,在受到压力时,压力会均匀地分布到各减震腔202的内壁上,保证了减震胶囊2在整体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变形,使得减震胶囊2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和缓冲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各减震腔202内的气体可为但不限于空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采用金属制成,为减震胶囊2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具体的,壳体1可采用但不限于不锈钢材质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减震胶囊2采用丁基橡胶制成,保证减震胶囊2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即使减震胶囊2长期处于80℃以上的水温中,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具有耐化学物质腐蚀、耐氧化、伸缩性强的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为竖向设置的圆筒状结构,壳体1的顶部封口,调压口3开设在壳体1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法兰盘(图中未示出),通过多根螺钉将法兰盘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4的外壁上,从而将壳体1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4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图4所示,减震胶囊2还包括外套201,外套201为沿竖向设置的筒状结构,减震腔202沿外套201的轴向固定设置在外套201的内侧,减震腔202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封口设置。

具体的,相邻减震腔202的侧壁之间一体成型,位于最外侧的减震腔202的侧壁与外套201的内壁之间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外套201的横截面可为但不限于六边形,也可以为矩形或其他形状的多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减震腔202的横截面可为但不限于六边形,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多边形。其中,减震腔202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能够保证减震胶囊2的整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减震胶囊2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为减震胶囊2的变形提供空间,在水流脉冲压力的作用下,减震胶囊2能够在所预留的间隙范围内进行收缩或膨胀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减震胶囊2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从而保证减震胶囊2能够固定在蓄水腔10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减震胶囊2的顶部边缘的六个顶角位置分别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附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减震胶囊2的顶部边缘的六个顶角位置分别通过粘接剂固定粘贴在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附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减震胶囊2的顶部边缘的六个顶角位置分别固定设置有半圆弧形卡子,卡子的开口端拧紧有螺栓进行封口,在壳体1的顶部与卡子相对的位置上固定设置有环状连接件,各卡子固定套设在对应的连接件上,从而对减震胶囊2进行固定。(附图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的特点和优点是:

一、该减震装置中在壳体1的蓄水腔101内固定设置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2,减震胶囊2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202,进入蓄水腔101的水流会与减震胶囊2的外壁相接触,水流所携带的脉冲压力和震动作用于减震胶囊2的外壁上,减震胶囊2内的各减震腔202在水流的波动和震动作用下产生形变,且对波动和震动进行充分吸收,有效避免了由于震动造成柱塞泵入口管路4中出现气泡,防止对外部连接的其他设备造成损坏。

二、该减震装置中由于减震胶囊2内部的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各相邻减震腔202之间均通过减震腔202的侧壁进行支撑和连接,在受到水流的压力而发生形变后无需外部的充气装置进行充气,通过各减震腔202的侧壁的支撑和回弹作用,即可保证减震胶囊2恢复原状,既保证了在受到水流的压力时,减震胶囊2内的各减震腔202能够产生形变以完全吸收水流的脉冲压力和震动,而且保证减震胶囊2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三、该减震装置中由于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且各减震腔202形状相同,在受到水流的脉冲压力时会均匀地分布到各减震腔202的侧壁上,各减震腔202受力均匀,保证了减震胶囊2在整体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变形,使得减震胶囊2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和缓冲性能。

四、该减震装置中由于各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即使位于最外侧的减震腔202发生磨损漏气的情况,其他减震腔202依然能够起到吸收水流脉冲压力和震动的作用,保证减震装置正常工作,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胶囊2无需进行充气,省去了现有减震装置中外界的充气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操控更加方便,而且减震胶囊2所采用的丁基橡胶材质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耐热范围达到-50℃至100℃,而且丁基橡胶具有耐老化和伸缩性强的特性,适应现阶段工作环境和具体工况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蓄水腔(101),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与所述蓄水腔(101)连通的调压口(3),所述壳体(1)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4)上,且所述蓄水腔(101)通过所述调压口(3)与所述柱塞泵入口管路(4)的内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还包括: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2),所述减震胶囊(2)固定设置在所述蓄水腔(101)内,所述减震胶囊(2)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202),各所述减震腔(202)呈蜂窝状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竖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壳体(1)的顶部封口,所述调压口(3)开设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法兰盘,所述壳体(1)通过所述法兰盘固定在所述柱塞泵入口管路(4)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胶囊(2)还包括外套(201),所述外套(201)为沿竖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减震腔(202)沿所述外套(201)的轴向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套(201)的内侧,所述减震腔(202)的顶端和底端均与所述蓄水腔(101)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201)的横截面为六边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腔(202)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封口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胶囊(2)的外壁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胶囊(2)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采用金属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胶囊(2)采用丁基橡胶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包括壳体和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的减震胶囊,壳体内形成蓄水腔,壳体上开设有与蓄水腔连通的调压口,壳体固定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上,且蓄水腔通过调压口与柱塞泵入口管路的内部连通,减震胶囊固定设置在蓄水腔内,减震胶囊的内部形成密闭且内部容有气体的多个减震腔,各减震腔呈蜂窝状排布。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安装在柱塞泵入口管路上的减震装置中的减震气囊易磨损失效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吕洪超;姜源明;侯玉婷;任志华;王人成;田甜;许璟;杨纪超;张雪峰;程浩;王加新;王洪瑞;刘萍;邵凤生;赵恒;王博;郭洋;李中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2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