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叠合楼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楼板一般均采用混凝土叠合板。现有的的混凝土叠合板存在多种形式,有预应力混凝土夹心叠合板、混凝土带反肋叠合板、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叠合板、自承式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带抗剪键的混凝土叠合板等。
专利文献cn109487940a公布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安装方法,该楼板包括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叠合装配而成,第一预制底板和第二预制底板的两个侧面为具有倾斜角度的斜面,第一预制底板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搭接钢筋,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中均穿设有横向锚固钢筋,第一底板的左端和第二底板的右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纵向加强筋和第二纵向加强筋,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设置有若干空腔;该产品构成简单,其构成材料易于实现标准化加工制造,且施工方法简易,有利于提高装饰装修工作效率和质量。
专利文献cn106368365a公布了一种通筋式混凝土叠合楼板结构及其制作和装配方法。该结构包括预制底板、纵向受力钢筋、预留横向受力钢筋凹槽、负弯矩钢筋、横向受力钢筋等,因其独有的预制底板间横向钢筋不间断,使其预制底板间的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连接措施和附加连接钢筋,简化了施工,节省了材料,大大增强了叠合板的整体性;通筋式混凝土叠合楼板的预留横向受力钢筋凹槽,加强了现浇混凝土层和预制底板的抗剪和抗拉连接,大大提高了叠合板的整体性能;通筋式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横向受力钢筋放置在预制底板中的预留横向受力钢筋凹槽内,最大限度的接近了预制底板底,使其抗弯受力性能可实现与现浇板等同。
但这种叠合楼板由于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横向受力钢筋在预制底板边缘内截断或伸出,使预制混凝土底板之间的连接需要采取增加附加钢筋等措施,增加了施工的复杂程度,同时因为横向受力钢筋不连续,对整体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也有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套合结构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并在套合结构的受力位置的钢筋桁架内加设三角形强力架,以解决预制叠合楼板之间横向受力的连续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包括预制叠合楼板的整体结构及其钢筋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结构包括主体楼板和直接生成在该主体楼板两侧的凸条,所述主体楼板上挖设有贯通其表面的凹槽,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主体楼板的同一侧表面上;在若干个相同结构的所述主体楼板中,一个主体楼板上的所述凹槽与另外两个主体楼板侧边的两个合并的所述凸条可以互相套合。
一种优选的套合结构是:在凹槽的横切面上,槽底宽大于槽口宽,从槽底到槽口的槽壁呈z形结构;在凸条的横切面上,条面宽等于槽底宽的一半,条底宽等于槽口宽的一半,凸条的高度等于凹槽的高度,凸条的外侧壁呈平面状,凸条的内侧壁呈与槽壁相同的z形结构;这样凹槽与两个合并的凸条可以互相套合,将槽壁和条壁做成z形结构可以避免出现尖角,因为尖角容易破损。
在凹槽或者凸条的z形结构处,是承受力量最薄弱的位置,为此,在制作叠合楼板的钢筋桁架上的相关位置加设三角形强力架,所述三角形强力架由四根钢条做成,其中三根钢条焊接成三角形,另一根钢条作为其中一条长边的中线进行焊接,从而将四根钢条构成一体式的三个三角形,这种结构称为三角形强力架,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这种一体式的三个三角形结构可以成倍增加承受力。
一种优选的加力钢筋桁架绑扎方案是:在现有的钢筋桁架基础上,在凹槽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在凹槽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在一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在另一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和凸条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再将三角形强力架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上;采用这种钢筋桁架浇筑出的预制叠合楼板,其凹槽或凸条的z形结构处的承重能力会成倍增加。
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设定规格裁切短钢条,焊接制作第一三角形强力架,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第四、第六三角形强力架、第五、第七三角形强力架;按照常规方法预备常规钢筋桁架所需的相关材料。
⑵先将底面模板水平固定,再将侧面模板竖向安装在底面模板上,构成主模框。
⑶在主模框内绑扎钢筋桁架,首先按照常规技术绑扎钢筋桁架,然后在常规钢筋桁架的基础上,将钢筋桁架做成加力钢筋桁架,即在设定的凹槽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在凹槽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在左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在右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和凸条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再将三角形强力架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上。
⑷然后在凹槽位置架设凹槽的槽底模板和凹槽z形壁模板,在凸条位置架设凸条z形壁模板。
⑸架设钢筋桁架与各个模板之间的控距搁架。
⑹在模板的表面涂抹润滑油。
⑺浇筑混凝土砂浆并振捣,待混凝土填满钢筋桁架中的空隙并继续填满模板空间后,撤出控距搁架,继续振捣,完成混凝土浇筑。
⑻然后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依次撤除凸条z形壁模板、凹槽z形壁模板模板、槽底模板、侧面模板,最后撤除底面模板并从底面模板上移开,制成装配式叠合楼板入库堆码。
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套合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取若干个装配式叠合楼板,将叠合楼板上有凹槽的表面称为上方,将有凸条的侧面称为左侧或右侧,将没有凸条的侧面称为前侧或后侧。
⑵将第一块楼板和第二块楼板朝向上方,并将第一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和第二块楼板的右侧凸条紧贴拼放。
⑶将第三块楼板朝向下方,第三块楼板的后侧朝向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前侧,第三块楼板的凹槽对准第一、第二块楼板紧贴拼放的凸条,第三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对准第一块楼板的凹槽,第三块楼板的右侧凸条对准第二块楼板的凹槽。
⑷将第三块楼板从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前侧向后侧方向移动,将第一、第二块楼板紧贴拼放的凸条套入到第三块楼板的凹槽中,将第三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套入到第一块楼板的凹槽中,第三块楼板的右侧凸条套入到第二块楼板的凹槽中,这样就完成了第三块楼板与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套合。
⑸依此方法可以完成第四块楼板、第五块楼板以致第n块楼板的套合,直到达到设定的建筑物规格要求,或根据实际规格进行裁切,得到套合结构的叠合楼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叠合楼板的同一侧表面设置了凹槽和凸条,使不同的叠合楼板上的凹槽和凸条可以互相套合,从而进行套合装配扩大和加厚,有效解决了预制叠合楼板之间横向受力的连续性,无需在预制底板间增设横向钢筋;在叠合楼板的薄弱部位的钢筋桁架上加设三角形强力架可以有效增加叠合楼板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装配式叠合楼板的整体结构及其钢筋桁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装配式叠合楼板中凹槽与凸条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套合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三角形强力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筋桁架、2.主体楼板、3.凸条、4.凹槽、5.凸条的外侧高度、6.凸条内侧高度、7.凹槽的高度、8.槽底宽、9.槽口宽、10.槽壁呈z形结构、11.条面宽、12.条底宽、13.凸条的内侧壁呈z形结构、14.三角形强力架、15.第一三角形强力架、16.第二三角形强力架、17.第三三角形强力架、18.第四三角形强力架、19.第五三角形强力架、20.第六三角形强力架、21.第七三角形强力架、22.第一块楼板、23.第二块楼板、24.第三块楼板、25.第四块楼板、26.第五块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所示,制作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叠合楼板的整体结构及其钢筋桁架1,本发明的关键点在于所述整体结构包括主体楼板2和直接生成在该主体楼板2两侧的凸条3,所述主体楼板2上挖设有贯通其表面的凹槽4,所述凸条3和所述凹槽4设置在所述主体楼板2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凹槽4设置在所述主体楼板2的中心线上,所述凸条3设置在主体楼板2的左右两侧,主体楼板2的前后两侧没有特别的设置;若干个相同结构的所述主体楼板2中,一个主体楼板2上的所述凹槽4与另外两个主体楼板2侧边的两个合并的所述凸条3可以互相套合。
其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套合结构规格是:主体楼板2的长为4000mm,宽1200mm,厚度为100mm,凸条的外侧高度5为135mm,凸条的内侧高度6为35mm,凹槽的高度7为35mm;在凹槽的横切面上,槽底宽8大于槽口宽9,槽底宽8为150mm,槽口宽9为100mm,从槽底到槽口的槽壁呈z形结构10,其垂直高度分别为10mm、15mm、10mm;在凸条3的横切面上,条面宽11等于槽底宽8的一半,即条面宽11为75mm,条底宽12等于槽口宽9的一半,即条底宽12为50mm,凸条的内侧高度6等于凹槽的高度7,凸条的外侧壁呈平面状,其高度为135mm,凸条的内侧壁呈与槽壁相同的z形结构13,其垂直高度分别为10mm、15mm、10mm;凸条和凹槽的长度均为4000mm;这样凹槽与两个背向紧贴拼合的凸条可以互相套合,构成具有套合结构的装配式叠合楼板。
本发明的关键点还在于在制作叠合楼板的钢筋桁架1上的相关位置加设了三角形强力架14,所述三角形强力架14由四根钢条做成,其中三根钢条焊接成三角形,另一根钢条作为其中一条长边的中线进行焊接,从而将四根钢条构成一体式的三个三角形,这种结构称为三角形强力架14,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这种一体式的三个三角形结构可以成倍增加承受力。
本实施例制作了四种规格的三角形强力架14,分别为底边=156mm、腰边=90mm、中线=45mm的等腰三角形作为第一三角形强力架15;勾边=60mm、股边=80mm、弦边=100mm,中线=50mm的直角三角形作为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16、17;勾边=66.5mm、股边=115mm、弦边=133mm,中线=66.5mm的直角三角形作为第四、第六三角形强力架18、20;勾边=50mm、股边=67mm、弦边=83mm,中线=42mm的直角三角形作为第五、第七三角形强力架19、21。
然后绑扎加力钢筋桁架1,其方案是:在现有的钢筋桁架1基础上,在凹槽4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15,在凹槽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16、17;在一侧凸条3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18,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19;在另一侧凸条3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20,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21;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4和凸条3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14;再将三角形强力架14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1上;采用这种加力钢筋桁架1浇筑出的预制叠合楼板,其凹槽4或凸条3的z形结构处的承重能力会成倍增加。
如图所示,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设定规格裁切短钢条,焊接制作第一三角形强力架15,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16、17,第四、第六三角形强力架18、20,第五、第七三角形强力架19、21;按照常规方法预备常规钢筋桁架1所需的相关材料。
⑵先将底面模板水平固定,再将侧面模板竖向安装在底面模板上,构成主模框。
⑶在主模框内绑扎钢筋桁架1,首先按照常规技术绑扎钢筋桁架1,然后在常规钢筋桁架1的基础上,将钢筋桁架1做成加力钢筋桁架,即在设定的凹槽4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15,在凹槽4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16、17;在左侧凸条3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18,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19;在右侧凸条3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20,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21;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和凸条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14;再将三角形强力架14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1上;这样在叠合楼板的薄弱部位的钢筋桁架1上加设三角形强力架14可以有效增加叠合楼板的强度。
⑷然后在凹槽4位置架设凹槽的槽底模板和凹槽z形壁模板,在凸条3位置架设凸条z形壁模板。
⑸架设钢筋桁架1与各个模板之间的控距搁架。
⑹在模板的表面涂抹润滑油。
⑺浇筑混凝土砂浆并振捣,待混凝土填满钢筋桁架1中的空隙并继续填满模板腔内空间后,撤出控距搁架,继续振捣,完成混凝土浇筑。
⑻然后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依次撤除凸条z形壁模板、凹槽z形壁模板模板、槽底模板、侧面模板,最后撤除底面模板并从底面模板上移开,制成装配式叠合楼板入库堆码。
如图所示,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套合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取若干个装配式叠合楼板,将叠合楼板上有凹槽4的表面称为上方,将有凸条3的侧面称为左侧或右侧,将没有凸条3的侧面称为前侧或后侧。
⑵将第一块楼板22和第二块楼23板朝向上方,并将第一块楼板22的左侧凸条3和第二块楼板23的右侧凸条3紧贴拼放。
⑶将第三块楼板24朝向下方,第三块楼板24的后侧朝向第一、第二块楼板22、23的前侧,第三块楼板24的凹槽4对准第一、第二块楼板22、23紧贴拼放的凸条3,第三块楼板24的左侧凸条3对准第一块楼板22的凹槽4,第三块楼板24的右侧凸条3对准第二块楼板23的凹槽4。
⑷将第三块楼板24从第一、第二块楼板22、23的前侧向后侧方向移动,将第一、第二块楼板22、23紧贴拼放的凸条3套入到第三块楼板24的凹槽4中,将第三块楼板24的左侧凸条3套入到第一块楼板22的凹槽4中,第三块楼板24的右侧凸条3套入到第二块楼板23的凹槽4中,这样就完成了第三块楼板24与第一、第二块楼板22、23的套合。
⑸依此方法可以完成第四块楼板25、第五块楼板26以致第n块楼板的套合,直到达到设定的建筑物规格要求,或根据实际规格进行裁切,得到套合结构的叠合楼板。这样各个叠合楼板上的凹槽和凸条互相套合,可以将叠合楼板扩大和加厚,有效解决了预制叠合楼板之间横向受力的连续性,无需在预制底板间增设横向钢筋。
1.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包括预制叠合楼板的整体结构及其钢筋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结构包括主体楼板和直接生成在该主体楼板两侧的凸条,所述主体楼板上挖设有贯通其表面的凹槽,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主体楼板的同一侧表面上;在若干个相同结构的所述主体楼板中,一个主体楼板上的所述凹槽与另外两个主体楼板侧边的两个合并的所述凸条互相套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槽的横切面上,槽底宽大于槽口宽,从槽底到槽口的槽壁呈z形结构;在所述凸条的横切面上,条面宽等于槽底宽的一半,条底宽等于槽口宽的一半,凸条的高度等于凹槽的高度,凸条的外侧壁呈平面状,凸条的内侧壁呈与槽壁相同的z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上绑扎有三角形强力架,所述三角形强力架由四根钢条做成,其中三根钢条焊接成三角形,另一根钢条作为其中一条边的中线进行焊接,从而将四根钢条构成一体式的三个三角形,这种结构称为三角形强力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为加力钢筋桁架,其绑扎方案是:在现有的钢筋桁架基础上,在凹槽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在凹槽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在一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在另一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和凸条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再将三角形强力架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上,得到加力钢筋桁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按照设定规格裁切短钢条,焊接制作第一三角形强力架,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第四、第六三角形强力架、第五、第七三角形强力架;按照常规方法预备常规钢筋桁架所需的相关材料;
⑵先将底面模板水平固定,再将侧面模板竖向安装在底面模板上,构成主模框;
⑶在主模框内绑扎钢筋桁架,首先按照常规技术绑扎钢筋桁架,然后在常规钢筋桁架的基础上,将钢筋桁架做成加力钢筋桁架,即在设定的凹槽位置的槽底的下方设置第一三角形强力架,在凹槽位置的左右两个槽壁的内侧位置分别设置第二、第三三角形强力架;在左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四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五三角形强力架;在右侧凸条的下部设置第六三角形强力架,上部设置第七三角形强力架;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沿着凹槽和凸条的纵向方向设置若干排三角形强力架;再将三角形强力架分别绑扎在相应位置的钢筋桁架上;
⑷然后在凹槽位置架设凹槽的槽底模板和槽壁模板,在凸条位置架设凸条z形壁模板;
⑸然后架设钢筋桁架与各个模板之间的控距搁架;
⑹再在模板的表面涂抹润滑油;
⑺浇筑混凝土砂浆并振捣,待混凝土填满钢筋桁架中的空隙并继续填满模板空间后,撤出控距搁架,继续振捣,完成混凝土浇筑;
⑻然后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预设强度后,依次撤除凸条z形壁模板、凹槽z形壁模板、槽底模板、侧面模板,最后撤除底面模板并从底面模板上移开,制成装配式叠合楼板入库堆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套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的套合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取若干个装配式叠合楼板,将叠合楼板上有凹槽的表面称为上方,将有凸条的侧面称为左侧或右侧,将没有凸条的侧面称为前侧或后侧;
⑵将第一块楼板和第二块楼板朝向上方,并将第一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和第二块楼板的右侧凸条紧贴拼放;
⑶将第三块楼板朝向下方,第三块楼板的后侧朝向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前侧,第三块楼板的凹槽对准第一、第二块楼板紧贴拼放的凸条,第三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对准第一块楼板的凹槽,第三块楼板的右侧凸条对准第二块楼板的凹槽;
⑷将第三块楼板从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前侧向后侧方向移动,将第一、第二块楼板紧贴拼放的凸条套入到第三块楼板的凹槽中,将第三块楼板的左侧凸条套入到第一块楼板的凹槽中,第三块楼板的右侧凸条套入到第二块楼板的凹槽中,即完成了第三块楼板与第一、第二块楼板的套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