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隔墙板。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装修中使用的隔墙一般采用粘土砖砌筑或石膏板隔墙,使用粘土砖砌筑强度高,但效率低,装饰性差,使用石膏板隔墙安装方便,但墙体牢固性差。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实行墙体改革政策,以实现保护土地、节约能源的目的,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的新型墙体材料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应用较多的,有石膏或水泥轻质隔墙板、彩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钢丝网架泡沫板、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石膏板、石膏砌块、陶粒砌块、烧结多孔砖、页岩砖、实心混凝土砖、pc大板、水平孔混凝土墙板、活性炭墙体、新型隔墙板等。
现有的隔墙板在安装时,一般都是采用嵌缝砂浆进行固定连接的,安装麻烦,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嵌缝砂浆会出现掉落等情况的发生,这时隔墙板之间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连接不稳固,很有可能出现倒塌等情况。且现有的隔墙板不存在走线槽,走线时,需要在隔墙板上现开设走线槽,工序复杂,噪音大,装修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稳固性差和走线时工序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用隔墙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用隔墙板,包括隔墙板本体,所述隔墙板本体的一面上方开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隔墙板本体的同一面下方开设有第二穿线孔,所述隔墙板本体内设置有穿线槽,所述穿线槽的一端与第一穿线孔连通,所述穿线槽的另一端与第二穿线孔连通;
所述隔墙板本体的一侧一体设置有外凸状的凸起,所述隔墙板本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内凹状的凹槽,所述凸起与凹槽相匹配,所述凸起内嵌入凹槽内起稳固作用。
进一步地,上述凸起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外凸部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外凸部组成,所述第一外凸部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的一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外凸部的小底面与第二外凸部的任一侧面相连;
所述凹槽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内凹部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内凹部组成,所述第一内凹部和第二内凹部均内凹至隔墙板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内凹部的小底面与第二内凹部的任一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内凹部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的侧面相平齐。
进一步地,上述凸起有两个,分布在隔墙板本体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凹槽有两个,分布在隔墙板本体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
且两个凸起与两个凹槽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外凸部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外凸部的小底面中间位置;
所述第二内凹部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内凹部的小底面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上述穿线槽的上方横截面与第一穿线孔的横截面相同,所述穿线槽的下方横截面与第二穿线孔的横截面相同。
进一步地,上述穿线槽的内壁喷涂有纳米液体玻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建筑用隔墙板在安装时,通过隔墙板本体一侧的凸起内嵌入另一隔墙板本体一侧的凹槽内,起到固定作用,安装方便,且稳固性好,避免出现倒塌等情况。
2.本发明的建筑用隔墙板设计有穿线孔和穿线槽,装修时,走线方便,工序简单,装修效率高,不需要在隔墙板上现开设走线槽,避免产生大量噪音。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隔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边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边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隔墙板本体;11、凸起;111、第一外凸部;112、第二外凸部;12、凹槽;121、第一内凹部;122、第二内凹部;2、第一穿线孔;3、第二穿线孔;4、穿线槽;41、上弧形穿线槽;42、纵向穿线槽;43、下弧形穿线槽;5、第一边部本体;51、边部凹槽;6、第二边部本体;61、边部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建筑用隔墙板,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包括隔墙板本体1、第一边部本体5和第二边部本体6,隔墙板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外凸状的凸起11,隔墙板本体的另一侧设置有内凹状的凹槽12,凸起11与凹槽12相匹配,凸起11内嵌入凹槽12内起稳固作用。该隔墙板安装方便,且稳固性好,避免出现倒塌等情况。第一边部本体5的一侧一体设置有与隔墙板本体1的凸起11相匹配的边部凹槽51,第二边部本体6的一侧开设置有与隔墙板本体1的凹槽12相匹配的边部凸起61。
隔墙板本体1为多个,第一边部本体5为一个,第二边部本体6为一个。多个隔墙板本体1之间通过凸起11与凹槽12进行固定。使得整个隔墙板构成一个边部规则的整体,隔墙板的边部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砂浆处理,避免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嵌缝砂浆会出现掉落等情况的发生,影响隔墙板的结构强度,稳固性差。
第一边部本体5的边部凹槽51的结构与隔墙板本体1的内凹状凹槽12的结构相同,第一边部本体5的边部凹槽51与隔墙板本体1的凸起11相固定。第二边部本体6的边部凸起61与隔墙板本体1的外凸状凸起11的结构相同,第二边部本体6的边部凸起61与隔墙板本体1的凹槽12相固定。从而,使得该隔墙板安装方便,可以在隔墙板本体之间注入胶体,避免隔墙板本体之间存在缝隙。
为了隔墙板本体1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一边部本体5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二边部本体6之间安装方便且稳固,隔墙板本体1的凸起11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外凸部111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外凸部112组成,第一外凸部111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1的一侧面相连,第一外凸部111的小底面与第二外凸部112的任一侧面相连。凹槽12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内凹部121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内凹部122组成,第一内凹部121和第二内凹部122均内凹至隔墙板本体1的内部,第一内凹部121的小底面与第二内凹部的任一侧面相连,第一内凹部121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1的侧面相平齐。
为了安装方便且稳固,第二外凸部112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外凸部111的小底面中间位置,第二内凹部122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内凹部121的小底面中间位置。隔墙板本体1与凸起11一体设置,梯形体状的第一外凸部111与长方体状的第二外凸部112也是一体设置,结实耐用。除此之外,如此设计,隔墙板本体1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一边部本体5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二边部本体6之间不存在过大的空隙,连接紧密,可以在隔墙板本体1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一边部本体5之间、隔墙板本体1与第二边部本体6之间注入胶体,避免隔墙板本体之间存在缝隙。
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效果,隔墙板本体1的凸起11、第一边部本体5的边部凹槽51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凸起11分布在隔墙板本体1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两个边部凹槽51分布在第一边部本体5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且两个凸起11和两个边部凹槽51的高度相同,达到隔墙板本体1与第一边部本体5稳固连接的目的;
隔墙板本体1的凹槽12、第二边部本体6的边部凸起61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凹槽12分布在隔墙板本体1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两个边部凸起61分布在第二边部本体6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且两个凹槽12和两个边部凸起61的高度相同,达到隔墙板本体1与第二边部本体6稳固连接的目的。
为了解决安装时在隔墙板上开设走线槽,工序复杂,噪音大,装修效率低的问题,可以使隔墙板自带纵向穿安装线的功能。该隔墙板的隔墙板本体1的一面上方开设有第一穿线孔2,隔墙板本体1的同一面下方开设有第二穿线孔3,隔墙板本体1内设置有穿线槽4,穿线槽4的一端与第一穿线孔2连通,穿线槽4的另一端与第二穿线孔3连通,可以实现安装线从第一穿线孔2进入,经过穿线槽4,然后从第二穿线孔3出来,也可以实现安装线从第二穿线孔3进入,经过穿线槽4,然后从第一穿线孔2出来,达到安装线从上至下穿过或者从下至上穿过的目的,且工序简单,装修效率高,不存在开设走线槽时发出的大量噪音。
为了安装线在穿过时顺利,将穿线槽进行设计,该穿线槽4包括上弧形穿线槽41、纵向穿线槽42和下弧形穿线槽43,上弧形穿线槽41的上端与第一穿线孔2连通,上弧形穿线槽41的下端与纵向穿线槽42的上端连通,纵向穿线槽42的下端与下弧形穿线槽43的上端连通,下弧形穿线槽43的下端与第二穿线孔3连通。穿线槽上端和下端进行弧形设计,可以避免穿安装线时存在死角而导致的穿线费时费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穿安装线的效率,上弧形穿线槽41的横截面与第一穿线孔2的横截面设计为相同,下弧形穿线槽43的横截面与第二穿线孔3的横截面设计为相同。上弧形穿线槽41的横截面与纵向穿线槽42的横截面相同,纵向穿线槽42的横截面与下弧形穿线槽43的横截面相同,减少摩擦。
为了进一步减少穿安装线时存在的摩擦,本实施例在穿线槽的整个内壁喷涂有纳米液体玻璃,同时使穿线槽的内壁具有防水、防刮痕、耐酸碱性等优点,还可以起到保护安装线的目的。
根据实际安装需要,可以在第一边部本体5的一面上方开设有穿线孔,在第一边部本体5的同一面下方也开设有穿线孔,在第一边部本体5的内部也设置用于穿过安装线的边部穿线槽,该边部穿线槽的设计可以与隔墙板本体的穿线槽设计理念相同,从而使第一边部本体5也具有穿线功能。
同样,也可以在第二边部本体6的一面上方开设有穿线孔,在第二边部本体6的同一面下方也开设有穿线孔,在第二边部本体6的内部也设置用于穿过安装线的边部穿线槽,该边部穿线槽的设计可以与隔墙板本体的穿线槽设计理念相同,从而使第二边部本体6也具有穿线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建筑用隔墙板,包括隔墙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板本体(1)的一面上方开设有第一穿线孔(2),所述隔墙板本体(1)的同一面下方开设有第二穿线孔(3),所述隔墙板本体(1)内设置有穿线槽(4),所述穿线槽(4)的一端与第一穿线孔(2)连通,所述穿线槽(4)的另一端与第二穿线孔(3)连通;
所述隔墙板本体(1)的一侧一体设置有外凸状的凸起(11),所述隔墙板本体的另一侧开设有内凹状的凹槽(12),所述凸起(11)与凹槽(12)相匹配,所述凸起(11)内嵌入凹槽(12)内起稳固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隔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外凸部(111)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外凸部(112)组成,所述第一外凸部(111)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1)的一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外凸部(111)的小底面与第二外凸部(112)的任一侧面相连;
所述凹槽(12)由梯形体状的第一内凹部(121)和长方体状的第二内凹部(122)组成,所述第一内凹部(121)和第二内凹部(122)均内凹至隔墙板本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内凹部(121)的小底面与第二内凹部的任一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内凹部(121)的大底面与隔墙板本体(1)的侧面相平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隔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有两个,分布在隔墙板本体(1)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凹槽(12)有两个,分布在隔墙板本体(1)同一侧的上部和下部;
且两个凸起(11)与两个凹槽(12)的高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隔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凸部(112)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外凸部(111)的小底面中间位置;
所述第二内凹部(122)的侧面设置在第一内凹部(121)的小底面中间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用隔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槽(4)的上方横截面与第一穿线孔(2)的横截面相同,所述穿线槽(4)的下方横截面与第二穿线孔(3)的横截面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隔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槽(4)的内壁喷涂有纳米液体玻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