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4


本发明涉及构造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住宅填充墙普遍使用构造柱作为加强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构件,并能增强填充墙的抗震性能。然而构造柱的施工却比较麻烦,其构造柱的主筋往往通过植筋的方式进行施工。

施工现场构造柱主筋植筋方式常规做法为,在构造柱顶部的梁模板拆除后,工人用粉笔在梁上标记出构造柱主筋预估位置,用冲击电钻在梁的顶部及底部分别钻取比植筋大4mm规格的植筋孔,植筋孔为盲孔,同一梁的上下孔不连通,然后再利用风机吹出孔内渣粉,然后在后植短钢筋锚固端涂裹植筋胶,之后手持短钢筋快速插下植筋孔内,等植筋胶凝固,做植筋拉拔试验,然后再进行构造柱主筋下料,主筋上下端分别与同一层的已经进行拉拔试验后的上下两根短钢筋之间钢筋绑扎,砌筑墙体及浇筑混凝土。

这种常规做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钻植筋孔时由于定位不准确,经常多次重复钻孔,因为构造柱顶部的梁钢筋通常十分密集,能留给用于钻植筋孔的位置非常狭小,拆模后准确找出能钻孔植筋的位置非常困难,致使构造柱植筋位置周边往往出现许多无用钻孔;2、构造柱钢筋上、下不垂直,因为因常规做法是由植筋工人操作,其不能准确定位,致使构造柱主筋上、下不垂直,构造柱结构性能不良;3、易损伤构造柱顶部的梁受力主筋,因为在钻植筋孔时,由于操作人员不能辨识钻孔位置是否有梁主筋,钻孔过程钻机钻头极易损伤构造柱顶部的梁受力主筋;4、钻孔过程中存在扬尘较大,噪声大的缺点;5、每层构造柱的同一主筋具有两个钢筋绑扎接头,工作量大;综上所述,需要一种能够免钻孔免植筋的构造柱施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可以在构造柱施工时免钻孔免植筋,避免了钻孔噪声、孔洞深度不够以及顶部植筋需搭设平台等问题,并能提高其施工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构造柱施工前的主体梁施工阶段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线,在每层主体梁上形成后续构造柱施工时主筋插入的预留孔;(a1)先获取如下用于预留孔形成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竖向的预埋棒以及倾斜设置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下端具有水平的弯折端,上端与主体梁侧模抵触;其中,弯折端端口封闭,且弯折端上下管壁均开有同轴心供预埋棒下端竖向穿过的两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孔径与预埋棒外径相配;(a2)然后检测注浆管中的两定位孔位置与图纸上的构造柱对应主筋位置吻合后,将注浆管固定连接在主体梁的钢筋上,然后预埋棒下端竖向穿过两定位孔后至主体梁底,上端伸出主体梁梁顶标高上,完成定位机构的预埋,预埋棒外径大于构造柱主筋直径;(a3)浇筑主体梁混凝土,养护,完成主体结构;(a4)在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时,拔出位于梁中的预埋棒,预埋棒取出后,便在主体梁中形成了供构造柱主筋穿过的预留孔,对预留孔进行清理,保证预留孔畅通,等待构造柱主筋下料;(b)构造柱主筋下料,构造柱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位于预留孔中,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楼的中部位置;在本层楼下料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下端与已经完成的下层楼伸入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上端绑扎连接,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上端提前向上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中部位置等待该层楼施工时的构造柱主筋下端绑扎连接,完成本层楼的构造柱的钢筋下料;(c)注浆管与预留孔相通,向本层主体梁顶侧面上的注浆管管口注入柔性嵌缝材料进行预留孔封堵,直至预留孔顶端冒出浆液后,完成注浆;(d)预留孔封堵完成后,依次进行本层构造柱的箍筋绑扎、填充墙砌筑、模板支设以及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最后对本层楼的构造柱养护成型;(e)然后进行上层楼的构造柱施工,在该层楼构造柱施工时,将构造柱主筋的下端与刚已经伸入至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上端绑扎连接,并将构造柱主筋上端提前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楼层中部位置,然后依次重复(c)(d)步骤,直至完成本栋楼所有楼层的构造柱施工。

在构造柱的施工方法中,通过在主体结构梁施工时提前设置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中的注浆管弯折端形成上下两定位孔,两定位孔可以对预埋棒进行限位,防止预埋棒穿过定位孔后左右移动,仅能在竖向上运动,类似于与定位孔滑动连接,不仅保证了预埋棒的定位及限位,还便于后续施工构造柱时向上拔出预埋棒,不需要其他的定位支架来对预埋棒进行固定,工人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同时注浆管的上端接触于梁侧面,预埋棒拔出在主体梁内形成预留孔后,由于注浆管与预留孔相通,使其注浆管具有注浆孔的作用,因此注浆管具有定位以及注浆的双重作用,而且注浆管与预埋棒滑动连接,后续预埋棒拔出非常省力。

更重要的是,预埋棒拔出后所形成的预留孔在主体梁中为竖向通孔,与传统的施工方式在梁上所钻的盲孔不同,预留孔孔径大于构造柱主筋直径约4mm,因此构造柱主筋的下料长度以及方式均发生了相应改变,具体如下,构造柱主筋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位于预留孔内,两端分别位于相邻楼层中,这样每一层楼的构造柱同一主筋上仅具有一个钢筋接头,相比于常规的构造柱施工工艺同一层楼主筋具有两个钢筋接头而言,节约了材料也相应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时,由于在构造柱施工时,都是从低楼层至高楼层施工,也就是说从下往上施工,上一楼层的构造柱主筋已经有一半构造柱主筋位于本层楼中,因此这一半段的构造柱主筋已经因楼下的构造柱施工完成而相应固定,相应在施工本层楼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下半段位于本层楼中与已经固定的构造柱主筋进行钢筋绑扎连接,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上半段也会向上穿过预留孔伸入上层楼即将待施工楼层中部处,以此类推,已经施工完成的构造柱主筋的上半段伸入本层楼中,保证了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的不易拔出,不用植筋也不用再对钢筋做常规的钢筋拉拔试验,这样简化了构造柱的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同理,施工本层楼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上半段也会伸入上层楼待施工的楼层中部位置处;每层楼的层高一般在2.8-3m,因此每一层楼的构造主筋的钢筋接头一般在1.4-1.5m的部位,工人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作为优化,每根构造柱包括四根主筋,四根主筋在主体梁上的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每一主体梁上预埋四组定位机构,四根预埋棒所形成的四个预留孔分别与构造柱的四根主筋一一对应。

这样,正常施工过程中,每根构造柱包括四根主筋,每根主筋在梁上都具有相应的预留孔,这样后续构造柱施工时,仅需要每根主筋穿过对应的预留孔即可,不需要再调整构造柱主筋的位置,降低了构造柱主筋的安装难度。

作为优化,在步骤a中,四根预埋棒伸出于梁顶的上端设有一呈x形的水平钢支架,钢支架的四个端点分别与相对应的预埋棒上端固定连接,以便于拆除预埋棒时通过钢支架一同将四根预埋棒从主体梁中取出。

这样,由于主体梁在施工过程中,梁的模板工程中只支设两侧模和底模,因此四根预埋棒的上端可以伸出于梁顶,方便后续寻找预埋棒不需要做标记,也方便了预埋棒的拔出,通过在预埋棒的上端设置一钢支架,通过作用钢支架,可以同时将四根预埋棒一起拔出,而且钢支架将四根预埋棒构成一整体,整体稳定性更好,通过钢支架与注浆管上的定位孔共同对预埋棒进行限位,这样梁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预埋棒不易移位,保证了预埋棒的预埋精度,构造柱在施工时,才能保证构造柱钢筋的垂直度,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另外,为了应对在浇筑主体梁的混凝土时,预埋棒在混凝土的浮力作用下会向上浮动的趋势,因此可在钢支架上加设负载,防止预埋棒上浮,保证在主体梁中形成的预留孔为通孔。

作为优化,在步骤a中埋设预埋棒时,所述预埋棒为包裹有一层泡沫棉的圆钢,以使圆钢更易与主体梁脱离;所述注浆管为钢管。

这样,由于预埋棒为圆钢,通过在圆钢周侧包裹一层泡沫棉,这样可以避免圆钢直接与梁内混凝土接触,而且圆钢的表面没有月牙纹,这样圆钢与泡沫棉可以上下滑动,工人在拔出预埋棒时更加省力;将注浆管设置为钢管,既保证了注浆管不易受梁内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而引起注浆管变形,而且定位孔也是在钢管上开的孔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定位孔能保证对预埋棒的限位刚度,可以保证预埋棒同样不易受混凝土应力变化而发生左右偏移,保证了预埋棒的预埋精度。

作为优化,在步骤a4中,圆钢与主体梁脱离后,圆钢与主体梁脱离后,采用小直径圆钢清除主体梁中的泡沫棉,对于局部堵塞的预留孔采用孔钻复钻。

这样,由于预留孔内需要注浆,因此需要将预留孔内的泡沫棉清除,这样注入预留孔内的浆液可以直接与主体梁的混凝土接触,这样构造柱的主筋与主体梁内的混凝土结合性更好。

作为优化,在步骤b中,构造柱主筋的钢筋接头绑扎时,首层构造柱的四根主筋的绑扎接头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这样,在进行首层楼构造柱施工时,四根主筋的绑扎接头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则后续楼层的钢筋绑扎接头正常下料,也能保证钢筋接头依然会相继错开,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保证了构造柱内钢筋的抗剪强度,仅需要在首层楼的钢筋下料时的长度有所差异即可,后续的构造柱主筋长度均按单元层的层高加上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下料即可。

作为优化,在步骤a2中定位注浆管时,所述注浆管的下端端部位于主体梁侧面中部与主体梁内的底层钢筋之间。

这样,注浆管上的定位孔位于梁高的中下部与下层楼钢筋之间,也就是预埋棒的中下部,钢支架位于预埋棒的顶端,这样定位孔和钢支架分别位于预埋棒的中部两侧,这样对预埋棒的限位效果更好;同时,注浆管的下端位于主体梁的中部与底层钢筋之间时,这样在梁内预埋注浆管时空间更加充足,方便了注浆管的预埋。

作为优化,每层构造柱主筋对应的预留孔均与上层楼主体梁或下层楼主体梁上的预留孔竖向投影重合。

这样,能够保证构造柱主筋上下垂直,保证了构造柱主筋的垂直度,构造柱的误差更小,对砌体结构的稳定性更好。

作为优化,在步骤a2中注浆管固定完成后,在注浆管的上端盖设一可拆卸的上盖,以防止主体梁的混凝土进入注浆管内堵塞注浆管,在步骤c对注浆管进行注浆时,打开上盖。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埋定位机构,在后续构造柱施工时,预埋棒拔出后所形成的预留孔在主体梁中为竖向通孔,不用在主体梁上进行机械钻孔,简化了后续给构造柱的施工工序,而且通过已经完成的构造柱主筋的上端伸入本层楼楼中,对构造柱主筋起到了固定效果,因此也不用植筋也不用做钢筋拉拔试验,缩短了构造柱的施工周期,而且减少了每层楼构造柱的钢筋接头,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也节约了建筑材料。

附图说明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方法所涉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主体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体梁1、注浆管2、预留孔3、预埋棒4、主筋5、钢支架6。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构造柱施工前的主体梁施工阶段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线,在每层主体梁1上形成后续构造柱施工时主筋5插入的预留孔3;(a1)先获取如下用于预留孔3形成的定位机构,如图1至图4所示,定位机构包括竖向的预埋棒4以及倾斜设置的注浆管2,所述注浆管2下端具有水平的弯折端,上端与主体梁1侧模抵触;其中,弯折端端口封闭,且弯折端上下管壁均开有同轴心供预埋棒4下端竖向穿过的两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孔径与预埋棒4外径相配;(a2)然后检测注浆管2中的两定位孔位置与图纸上的构造柱对应主筋5位置吻合后,将注浆管2固定连接在主体梁1的钢筋上,然后预埋棒4下端竖向穿过两定位孔后至主体梁1底,上端伸出主体梁1梁顶标高上,完成定位机构的预埋,预埋棒4外径大于构造柱主筋5直径;(a3)浇筑主体梁1混凝土,养护,完成主体结构;(a4)在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时,拔出位于梁中的预埋棒4,预埋棒4取出后,便在主体梁1中形成了供构造柱主筋5穿过的预留孔3,对预留孔3进行清理,保证预留孔3畅通,等待构造柱主筋5下料;(b)构造柱主筋5下料,构造柱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位于预留孔3中,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楼的中部位置;在本层楼下料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下端与已经完成的下层楼伸入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5上端绑扎连接,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上端提前向上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中部位置等待该层楼施工时的构造柱主筋5下端绑扎连接,完成本层楼的构造柱的钢筋下料;(c)注浆管2与预留孔3相通,向本层主体梁1顶侧面上的注浆管2管口注入柔性嵌缝材料进行预留孔3封堵,直至预留孔3顶端冒出浆液后,完成注浆;(d)预留孔3封堵完成后,依次进行本层构造柱的箍筋绑扎、填充墙砌筑、模板支设以及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最后对本层楼的构造柱养护成型;(e)然后进行上层楼的构造柱施工,在该层楼构造柱施工时,将构造柱主筋5的下端与刚已经伸入至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5上端绑扎连接,并将构造柱主筋5上端提前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楼层中部位置,然后依次重复(c)(d)步骤,直至完成本栋楼所有楼层的构造柱施工。

在构造柱的施工方法中,通过在主体结构梁施工时提前设置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中的注浆管2弯折端形成上下两定位孔,两定位孔可以对预埋棒4进行限位,防止预埋棒4穿过定位孔后左右移动,仅能在竖向上运动,类似于与定位孔滑动连接,不仅保证了预埋棒4的定位及限位,还便于后续施工构造柱时向上拔出预埋棒4,不需要其他的定位支架来对预埋棒4进行固定,工人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同时注浆管2的上端接触于梁侧面,预埋棒4拔出在主体梁1内形成预留孔3后,由于注浆管2与预留孔3相通,使其注浆管2具有注浆孔的作用,因此注浆管2具有定位以及注浆的双重作用,而且注浆管2与预埋棒4滑动连接,后续预埋棒4拔出非常省力。

更重要的是,预埋棒4拔出后所形成的预留孔3在主体梁1中为竖向通孔,与传统的施工方式在梁上所钻的盲孔不同,预留孔3孔径大于构造柱主筋5直径约4mm,因此构造柱主筋5的下料长度以及方式均发生了相应改变,具体如下,构造柱主筋5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位于预留孔3内,两端分别位于相邻楼层中,这样每一层楼的构造柱同一主筋5上仅具有一个钢筋接头,相比于常规的构造柱施工工艺同一层楼主筋5具有两个钢筋接头而言,节约了材料也相应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时,由于在构造柱施工时,都是从低楼层至高楼层施工,也就是说从下往上施工,上一楼层的构造柱主筋5已经有一半构造柱主筋5位于本层楼中,因此这一半段的构造柱主筋5已经因楼下的构造柱施工完成而相应固定,相应在施工本层楼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下半段位于本层楼中与已经固定的构造柱主筋5进行钢筋绑扎连接,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上半段也会向上穿过预留孔3伸入上层楼即将待施工楼层中部处,以此类推,已经施工完成的构造柱主筋5的上半段伸入本层楼中,保证了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的不易拔出,不用植筋也不用再对钢筋做常规的钢筋拉拔试验,这样简化了构造柱的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同理,施工本层楼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5上半段也会伸入上层楼待施工的楼层中部位置处;每层楼的层高一般在2.8-3m,因此每一层楼的构造主筋5的钢筋接头一般在1.4-1.5m的部位,工人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每根构造柱包括四根主筋5,四根主筋5在主体梁1上的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每一主体梁1上预埋四组定位机构,四根预埋棒4所形成的四个预留孔3分别与构造柱的四根主筋5一一对应。

这样,正常施工过程中,每根构造柱包括四根主筋5,每根主筋5在梁上都具有相应的预留孔3,这样后续构造柱施工时,仅需要每根主筋5穿过对应的预留孔3即可,不需要再调整构造柱主筋5的位置,降低了构造柱主筋5的安装难度。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a中,四根预埋棒4伸出于梁顶的上端设有一呈x形的水平钢支架6,钢支架6的四个端点分别与相对应的预埋棒4上端固定连接,以便于拆除预埋棒4时通过钢支架6一同将四根预埋棒4从主体梁1中取出。

这样,由于主体梁1在施工过程中,梁的模板工程中只支设两侧模和底模,因此四根预埋棒4的上端可以伸出于梁顶,方便后续寻找预埋棒4不需要做标记,也方便了预埋棒4的拔出,通过在预埋棒4的上端设置一钢支架6,通过作用钢支架6,可以同时将四根预埋棒4一起拔出,而且钢支架6将四根预埋棒4构成一整体,整体稳定性更好,通过钢支架6与注浆管2上的定位孔共同对预埋棒4进行限位,这样梁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预埋棒4不易移位,保证了预埋棒4的预埋精度,构造柱在施工时,才能保证构造柱钢筋的垂直度,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另外,为了应对在浇筑主体梁1的混凝土时,预埋棒4在混凝土的浮力作用下会向上浮动的趋势,因此可在钢支架6上加设负载,防止预埋棒4上浮,保证在主体梁中形成的预留孔3为通孔。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a中埋设预埋棒4时,所述预埋棒4为包裹有一层泡沫棉的圆钢,以使圆钢更易与主体梁脱离;所述注浆管2为钢管。

这样,由于预埋棒4为圆钢,通过在圆钢周侧包裹一层泡沫棉,这样可以避免圆钢直接与梁内混凝土接触,而且圆钢的表面没有月牙纹,这样圆钢与泡沫棉可以上下滑动,工人在拔出预埋棒4时更加省力;将注浆管2设置为钢管,既保证了注浆管2不易受梁内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而引起注浆管2变形,而且定位孔也是在钢管上开的孔形成的,这样形成的定位孔能保证对预埋棒4的限位刚度,可以保证预埋棒4同样不易受混凝土应力变化而发生左右偏移,保证了预埋棒4的预埋精度。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a4中,圆钢与主体梁脱离后,圆钢与主体梁脱离后,采用小直径圆钢清除主体梁中的泡沫棉,对于局部堵塞的预留孔3采用孔钻复钻。

这样,由于预留孔3内需要注浆,因此需要将预留孔3内的泡沫棉清除,这样注入预留孔3内的浆液可以直接与主体梁的混凝土接触,这样构造柱的主筋5与主体梁内的混凝土结合性更好。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b中,构造柱主筋5的钢筋接头绑扎时,首层构造柱的四根主筋5的绑扎接头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这样,在进行首层楼构造柱施工时,四根主筋5的绑扎接头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则后续楼层的钢筋绑扎接头正常下料,也能保证钢筋接头依然会相继错开,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保证了构造柱内钢筋的抗剪强度,仅需要在首层楼的钢筋下料时的长度有所差异即可,后续的构造柱主筋5长度均按单元层的层高加上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下料即可。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a2中定位注浆管2时,所述注浆管2的下端端部位于主体梁侧面中部与主体梁内的底层钢筋之间。

这样,注浆管2上的定位孔位于梁高的中下部与下层楼钢筋之间,也就是预埋棒4的中下部,钢支架6位于预埋棒4的顶端,这样定位孔和钢支架6分别位于预埋棒4的中部两侧,这样对预埋棒4的限位效果更好;同时,注浆管2的下端位于主体梁的中部与底层钢筋之间时,这样在梁内预埋注浆管2时空间更加充足,方便了注浆管2的预埋。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每层构造柱主筋5对应的预留孔3均与上层楼主体梁或下层楼主体梁上的预留孔3竖向投影重合。

这样,能够保证构造柱主筋5上下垂直,保证了构造柱主筋5的垂直度,构造柱的误差更小,对砌体结构的稳定性更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步骤a2中注浆管2固定完成后,在注浆管2的上端盖设一可拆卸的上盖,以防止主体梁的混凝土进入注浆管2内堵塞注浆管2,在步骤c对注浆管2进行注浆时,打开上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浆管的上端可以位于主体梁的侧面,也可以位于主体梁侧的顶面;具体时,当主体梁的梁高在30cm-50cm时,由于主体梁的梁高不高,因此注浆管的上端可以伸出梁顶,这样,在对注浆管注浆时可以直接在楼面上进行注浆,操作较为方便;当主体梁的梁高在50cm-70cm时,由于主体梁的梁高较高,为了避免注浆管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移位,减少注浆管的长度,因此可将注浆管的上端位于主体梁侧面中部位置处,这样注浆管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在构造柱施工前的主体梁施工阶段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线,在每层主体梁上形成后续构造柱施工时主筋插入的预留孔;(a1)先获取如下用于预留孔形成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竖向的预埋棒以及倾斜设置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下端具有水平的弯折端,上端与主体梁侧模抵触;其中,弯折端端口封闭,且弯折端上下管壁均开有同轴心供预埋棒下端竖向穿过的两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孔径与预埋棒外径相配;(a2)然后检测注浆管中的两定位孔位置与图纸上的构造柱对应主筋位置吻合后,将注浆管固定连接在主体梁的钢筋上,然后预埋棒下端竖向穿过两定位孔后至主体梁底,上端伸出主体梁梁顶标高上,完成定位机构的预埋,预埋棒外径大于构造柱主筋直径;(a3)浇筑主体梁混凝土,养护,完成主体结构;(a4)在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时,拔出位于梁中的预埋棒,预埋棒取出后,便在主体梁中形成了供构造柱主筋穿过的预留孔,对预留孔进行清理,保证预留孔畅通,等待构造柱主筋下料;

(b)构造柱主筋下料,构造柱长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位于预留孔中,两端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楼的中部位置;在本层楼下料时,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下端与已经完成的下层楼伸入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上端绑扎连接,本层楼的构造柱主筋上端提前向上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中部位置等待该层楼施工时的构造柱主筋下端绑扎连接,完成本层楼的构造柱的钢筋下料;

(c)注浆管与预留孔相通,向本层主体梁顶侧面上的注浆管管口注入柔性嵌缝材料进行预留孔封堵,直至预留孔顶端冒出浆液后,完成注浆;

(d)预留孔封堵完成后,依次进行本层构造柱的箍筋绑扎、填充墙砌筑、模板支设以及混凝土浇筑工序,最后对本层楼的构造柱养护成型;

(e)然后进行上层楼的构造柱施工,在该层楼构造柱施工时,将构造柱主筋的下端与刚已经伸入至本层楼中部位置的构造柱主筋上端绑扎连接,并将构造柱主筋上端提前伸入至上层楼即将待施工的楼层中部位置,然后依次重复(c)(d)步骤,直至完成本栋楼所有楼层的构造柱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根构造柱包括四根主筋,四根主筋在主体梁上的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每一主体梁上预埋四组定位机构,四根预埋棒所形成的四个预留孔分别与构造柱的四根主筋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四根预埋棒伸出于梁顶的上端设有一呈x形的水平钢支架,钢支架的四个端点分别与相对应的预埋棒上端固定连接,以便于拆除预埋棒时通过钢支架一同将四根预埋棒从主体梁中取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埋设预埋棒时,预埋棒为包裹有一层泡沫棉的圆钢,以使圆钢更易与主体梁脱离;所述注浆管为钢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4中,圆钢与主体梁脱离后,采用小直径圆钢清除主体梁中的泡沫棉,对于局部堵塞的预留孔采用孔钻复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构造柱主筋的钢筋接头绑扎时,首层楼构造柱的四根主筋下料时,四个绑扎接头相互错开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2中定位注浆管时,注浆管的下端端部位于主体梁侧面中部与主体梁内的底层钢筋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层构造柱主筋对应的预留孔均与上层楼主体梁或下层楼主体梁上的预留孔竖向投影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2中注浆管固定完成后,在注浆管的上端盖设一可拆卸的上盖,以防止主体梁的混凝土进入注浆管内堵塞注浆管,在步骤c对注浆管进行注浆时,打开上盖。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造柱施工方法,在每层主体梁上形成预留孔,先获取如下用于预留孔形成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预埋棒以及注浆管,注浆管下端具有水平的弯折端,弯折端端口封闭,且弯折端上下管壁均开有同轴心供预埋棒下端竖向穿过的两定位孔,定位孔孔径与预埋棒外径相配;将注浆管固定连接在主体梁的钢筋上,浇筑主体梁混凝土,养护,完成主体结构;预埋棒取出在主体梁中形成预留孔,构造柱主筋下料,完成注浆,依次进行构造柱的箍筋绑扎、填充墙砌筑、模板支设以及混凝土浇筑,最后构造柱养护成型。本发明构造柱施工时中免钻孔免植筋,避免了钻孔噪声、孔洞深度不够以及顶部植筋需搭设平台等问题,并能提高其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龙;夏骏;蔡昌红;靳维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10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