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机及其注液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5


本发明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炒菜机及其注液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厨具的更新换代进程不断加快,炒菜机的使用日益普遍。炒菜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油、酱油、水等液体加注至锅胆内以使得食材与液体混合;同时,炒菜完成后也需要将洗涤剂等液体加入锅胆内以对锅胆进行清洗。传统的方式为从锅胆的锅口处加入,容易出现液体飞溅的现象,导致液体加入失败或加注量不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炒菜机及其注液机构,所述注液机构能够可靠的将液体注入锅胆内,避免液体飞溅;如此,采用所述注液机构的炒菜机能够可靠、准确的进行液体的加注。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注液机构,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锅胆的下方,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锅胆的第一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支撑结构设有第一注液通道;及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通孔进行封堵,所述封堵组件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封堵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连通的第二注液通道、及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连通并与所述锅胆的内部连通的出液通道,以使得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内的液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注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进入所述锅胆。

上述实施例的注液机构,使用时,利用支撑结构对锅胆进行支撑;利用封堵组件与支撑结构之间的连接,使得封堵组件能够对锅胆的底壁上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避免流体溢出。当需要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等加入至锅胆内时,使得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从锅胆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一注液通道、第二注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从而能够从锅胆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可靠的加入至锅胆内,避免出现液体飞溅的问题,提升了体验感;同时,从锅胆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内,还能准确的计量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的加入量,节省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也使得调料或佐料不易附着在锅胆的侧壁上,便于清洗。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炒菜机,包括锅胆及所述的注液机构,所述锅胆的底壁设有第一通孔。

上述实施例的炒菜机,将支撑结构设置于锅胆的下方,利用支撑结构对锅胆进行支撑;利用封堵组件的一端与支撑结构之间的连接,使得封堵组件能够对锅胆的底壁上的第一通孔进行封堵,避免流体溢出。当需要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内时,使得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等从锅胆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一注液通道、第二注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从而能够从锅胆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可靠的加入至锅胆内,避免出现液体飞溅的问题,提升了体验感;同时,从锅胆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内,还能准确的计量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的加入量,节省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也使得调料或佐料不易附着在锅胆的侧壁上,便于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炒菜机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炒菜机的第一支撑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炒菜机的第二支撑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炒菜机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的炒菜机的第四支撑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炒菜机的第四支撑轴c-c的剖视图;

图9为图5的炒菜机的安装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的炒菜机的安装套与第四支撑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图5的炒菜机的封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5的炒菜机的单向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炒菜机,100、支撑结构,110、第一支撑轴,111、安装腔,112、第一轴向孔,113、第一径向孔,114、第一流道,120、第二支撑轴,121、第二轴向孔,122、第二径向孔,123、第二流道,130、第三支撑轴,131、安装通孔,140、第四支撑轴,141、第三轴向孔,142、第四径向孔,143、第一注液通道,150、安装套,151、安装孔,152、第三径向孔,153、第三注液通道,200、封堵组件,210、封堵件,211、第四轴向孔,212、第一冲洗流道,213、第二冲洗流道,220、第一密封件,230、第二注液通道,240、出液通道,300、锅胆,310、第一通孔,400、第一传动组件,410、第一传动带,420、第一电机,500、单向阀组件,510、弹性复位件,520、第二密封件,530、密封部,600、搅拌件,700、第二传动组件,710、第二传动带,720、第二电机,800、第三传动组件,810、第三传动带,820、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元件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注液机构,包括支撑结构100及封堵组件200。其中,支撑结构100至少部分设置于锅胆300的下方,支撑结构100与锅胆300的第一通孔310对应设置,支撑结构100设有第一注液通道(未图示);封堵组件200用于对第一通孔310进行封堵,封堵组件200与支撑结构100连接,封堵组件200设有与第一注液通道连通的第二注液通道230、及与第二注液通道230连通并与锅胆300的内部连通的出液通道240,以使得第一注液通道内的液体依次通过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进入锅胆300。

上述实施例的注液机构,使用时,利用支撑结构100对锅胆300进行支撑;利用封堵组件200与支撑结构100之间的连接,使得封堵组件200能够对锅胆300的底壁上的第一通孔310进行封堵,避免流体溢出。当需要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等加入至锅胆300内时,使得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从锅胆300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一注液通道、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能够从锅胆300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可靠的加入至锅胆300内,避免出现液体飞溅的问题,提升了体验感;同时,从锅胆300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300内,还能准确的计量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的加入量,节省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也使得调料或佐料不易附着在锅胆300的侧壁上,便于清洗。

需要进行说的是,支撑结构100可以设置为支撑轴、支撑架等形式,只需满足能够对锅胆300进行稳定、可靠的支撑即可。支撑结构100至少部分设置于锅胆300的下方,可以是支撑结构100完全设置于锅胆300的下方,封堵组件200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通孔310后与支撑结构100进行连接;也可以是封堵组件200完全设置于锅胆300内,而支撑结构100的一部分穿过第一通孔310后与封堵组件200进行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00包括第一支撑轴110及第二支撑轴120。第一支撑轴110的一端与锅胆300通过铆接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二支撑轴120的一端与封堵组件200连接。如此,使得封堵组件20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轴120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其中,封堵组件20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轴120可以通过铆接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实现,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轴110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支撑轴120安装的安装腔111,第一支撑轴110设有第一流道114,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轴120设有第二流道123,且第二流道123、安装腔111及第一流道114连通形成第一注液通道。如此,利用第一支撑轴110对锅胆300进行支撑,将第二支撑轴120安装于安装腔111内,利用第二支撑轴120对锅胆300和第一支撑轴110形成的整体进行支撑;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依次经过第二流道123、安装腔111和第一流道114、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第二支撑轴120在安装腔111内进行安装并使得第二支撑轴120能够对第一支撑轴110进行支撑,可以将轴承套设于第二支撑轴120的一端后再将第二支撑轴120的一端装配至安装腔111内。同时,为了避免流体经过安装腔111进入第一流道114的过程中发生泄漏,可以设置相应的密封件(密封圈或密封垫)对第二支撑轴120与安装腔11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4包括沿第一支撑轴110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轴向孔112、及沿第一支撑轴110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第一轴向孔112和安装腔111均连通的第一径向孔113第一流道114。如此,安装腔111内的流体流入第一径向孔113后进入第一轴向孔112内,再进入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内,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为了保证能够同时将足够量的流体注入锅胆300内,第一轴向孔112的数量或内径及第一径向孔113的数量或内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将流体注入锅胆300内即可。例如,第一轴向孔112可以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一轴向孔112环绕第一支撑轴110的中心轴线分布;第一轴向孔112也可以为一个环绕第一支撑轴110的中心轴线设置的环形孔。第一径向孔113可以是与第一轴向孔112一一对应开设,也可以利用一个第一径向孔113连通所有第一轴向孔112。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23包括沿第二支撑轴120的轴向方向设置并与外界加液口(未图示)连通的第二轴向孔121、及沿第二支撑轴120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第二轴向孔121和安装腔111均连通的第二径向孔122第二流道123。如此,流体从外界加液口流出后,依次经过第二轴向孔121、第二径向孔122、安装腔111、第一径向孔113、第一轴向孔112、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流体能够顺畅的从第二径向孔122内流入至安装腔111内,还可以在第二支撑轴120的外侧壁上开设与第二径向孔122连通的环形沟槽。第二轴向孔121内还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设置有快插接头,用于加注流体。第二轴向孔121的数量或内径及第二径向孔122的数量或内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将流体注入锅胆300内即可。

第一支撑轴110和第二支撑轴120,可以采取铆接或焊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与底壳连接,例如第二支撑轴120可以利用支撑架与底壳实现固定;也可以将第一支撑轴110和第二支撑轴120设置为能够相对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的形式。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液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组件400,第一传动组件400与第一支撑轴110传动连接,以使第一传动组件400能够带动第一支撑轴110相对第二支撑轴120绕第一支撑轴110的中心轴线转动。如此,利用第一传动组件400带动第一支撑轴11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锅胆300绕第一支撑轴110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使得注入锅胆300内的流体与食材混合均匀,也使得食材能够受热均匀。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传动组件400与第一支撑轴110的传动连接,可以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连接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带动第一支撑轴11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锅胆300绕第一支撑轴110的中心轴线转动即可。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400包括套设于第一支撑轴110上的第一传动带410、及用于驱动第一传动带410转动的第一电机420。如此,利用第一电机420带动第一传动带41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轴11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同时,第一支撑轴110与第二支撑轴120之间设有轴承,使得第一支撑轴110能够顺畅的转动。当然,为了保证第一传动带410与第一支撑轴110和第一电机420可靠的连接,在第一传动带410与第一支撑轴110之间以及第一传动带410与第一电机420之间也可以相应设置轴承。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00包括第三支撑轴130及第四支撑轴140。第三支撑轴130的一端与锅胆300通过铆接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三支撑轴130设有安装通孔131,至少部分第四支撑轴140设置于安装通孔131内并与封堵组件200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或插接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如图10所示,第一注液通道143开设于第四支撑轴140内第一注液通道143。如此,利用第三支撑轴130对锅胆300进行支撑;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直接通过第四支撑轴140的第一注液通道143进入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其中,至少部分第四支撑轴140设置于安装通孔131内,可以是第四支撑轴140完全设置于安装通孔131内,为了便于第四支撑轴14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也可以是第四支撑轴140的一端设置于安装通孔131内,而第四支撑轴140相对的另一端伸出安装通孔131设置。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第四支撑轴140在安装通孔131内实现稳定、可靠的安装,可以将轴承套设于第四支撑轴140后再将第四支撑轴140的一端装配至安装通孔131内。

如图5及图10所示,进一步地,注液机构还包括安装套150,安装套150设于第四支撑轴140远离封堵组件200的一端,且安装套150设有与第一注液通道143连通的第三注液通道153。如此,将第四支撑轴140的另一端安装在安装套150内,避免第四支撑轴140的另一端悬空,保证第四支撑轴140具有足够的强度。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通过第三注液通道153进入第四支撑轴140的第一注液通道143内,再进入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

如图9及图10所示,具体地,第三注液通道153包括用于供第四支撑轴140远离封堵组件200的一端安装的安装孔151、及沿安装套150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安装孔151和与外界加液口均连通的第三径向孔152第三注液通道153。如此,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通过第三径向孔152进入安装孔151内,安装孔151内的流体进入第四支撑轴140的第一注液通道143内,再进入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为了避免流体经过安装孔151进入第一注液通道143的过程中发生泄漏,可以设置相应的密封件(密封圈或密封垫)对第四支撑轴140与安装孔15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例如,在第四支撑轴140的外壁上设置相应的环形凹槽,将密封圈设置于环形凹槽内,从而实现对第四支撑轴140与安装孔151的内壁之间的密封。第三径向孔152内还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设置有快插接头,用于加注流体。

如图7、图8及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注液通道143包括沿第四支撑轴140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三轴向孔141、及沿第四支撑轴140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第三轴向孔141和安装孔151均连通的第四径向孔142第一注液通道143。如此,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依次通过第三径向孔152、安装孔151、第四径向孔142、第三轴向孔141、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为了便于流体从安装孔151内进入第四径向孔142内,在第四支撑轴140的外壁上设置于第四径向孔142连通的沟槽。为了保证能够同时将足够量的流体注入锅胆300内,第三轴向孔141的数量或内径、第三径向孔152的数量或内径、及第四径向孔142的数量或内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只需满足能够将流体注入锅胆300内即可。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液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700和第三传动组件800。第二传动组件700与第三支撑轴130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第三支撑轴130能够相对第四支撑轴140绕第三支撑轴130的中心轴线转动。第三传动组件800与第四支撑轴140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第四支撑轴140能够相对第三支撑轴13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如此,利用第二传动组件700带动第三支撑轴13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锅胆300绕第三支撑轴130的中心轴线转动;利用第三传动组件800带动第四支撑轴14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与第四支撑轴140连接的封堵组件20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进而带动与封堵组件200连接的搅拌件60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使得注入锅胆300内的流体与食材混合的更加均匀,也使得食材能够受热更加均匀。

需要进行说的是,第二传动组件700与第三支撑轴130的传动连接,可以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连接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带动第三支撑轴13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锅胆300绕第三支撑轴130的中心轴线转动即可。第三传动组件800与第四支撑轴140的传动连接,可以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连接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带动第四支撑轴14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锅胆300内的搅拌件60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即可。同时,第三支撑轴13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速度可以与第四支撑轴140的转动方向及转动速度相同或不同,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安装套150套设于第四支撑轴140的另一端,也使得第四支撑轴140的转动更加平稳,不会出现摆动或抖动。可以将第四支撑轴140设置于安装套150内的部分可以与设置于安装通孔131内的部分设置为两个单独的部分,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再连为一根整体。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700包括套设于第三支撑轴130上的第二传动带710、及用于驱动第二传动带710转动的第二电机720;第三传动组件800包括套设于第四支撑轴140上的第三传动带810、及用于驱动第三传动带810转动的第三电机820。如此,利用第二电机720带动第二传动带710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支撑轴12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利用第三电机820带动第三传动带810转动,进而带动第四支撑轴14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同时,第四支撑轴140与第三支撑轴130之间设有轴承,使得第三支撑轴130和第四支撑轴140均能够独立地、顺畅地转动。当然,为了保证第二传动带710与第三支撑轴130和第二电机720可靠的连接,在第二传动带710与第三支撑轴130之间以及第二传动带710与第二电机720之间也可以相应设置轴承;为了保证第三传动带810与第四支撑轴140和第三电机820可靠的连接,在第三传动带810与第四支撑轴140之间以及第三传动带810与第三电机820之间也可以相应设置轴承。

如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封堵组件200包括能够与支撑结构100连接并用于封堵第一通孔310的封堵件210,封堵件210设有第二注液通道230及出液通道240。如此,利用封堵件210与支撑结构100的连接,能够实现搅拌件600与支撑结构100的连接,进而能够实现搅拌件600在锅体内的转动,保证锅体内的食材和流体混合均匀,也使得受热均匀。其中,可以是封堵件210通过铆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搅拌件600进行连接,再将封堵件210通过插接(封堵件210设置为插销的形式)或螺纹连接(封堵件210设置为螺栓的形式)的方式与第四支撑轴140进行连接。当需要将流体加入至锅胆300内时,流体通过第一注液通道143后(例如,流体从第四支撑轴140的第三轴向孔141内流出)进入封堵件210的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内,从而将流体从锅胆300的底部注入锅胆300内。同时,利用封堵件210对锅胆300的底壁上的第一通孔310进行封堵,从而避免流体通过第一通孔310溢出。

如图5及图6所示,进一步地,封堵组件200还包括用于密封连接封堵件210与锅胆300的底壁的第一密封件220。第一密封件220设有用于供封堵件210穿过并与第一通孔310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如此,封堵件210穿过第二通孔后与支撑结构100进行连接,从而将第一密封件220紧紧的压合在锅胆300的底壁,保证密封效果,避免流体溢出。第一密封件220设有第二注液通道230,且封堵件210与第一密封件220间隙配合形成出液通道240。如此,第一注液通道143流出的流体直接流入第一密封件220的第二注液通道230,再经过出液通道240流入锅胆300内。封堵件210为压紧螺钉时,螺钉的头部与第一密封件220之间的间隙形成出液通道240。第一密封件220可以设置为密封圈、密封垫或密封板。为了进一步加强密封效果,在第一密封件220与锅胆300的底壁之间还可以加设相应的密封圈或密封垫。

如图6及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注液通道230设置为沿封堵件210的轴向方向设置并与第一注液通道143和出液通道240均连通的第四轴向孔211。如此,从第一注液通道143流出的流体通过第四轴向孔211进入锅胆300内。封堵件210设有与第四轴向孔211连通并相对封堵件210的轴向方向倾斜设置的冲洗通道(未图示)。如此,利用相对轴向方向倾斜设置的冲洗通道能够将从第四轴向孔211内流出的流体从不同的角度注入锅胆300内,不仅使得流体与食材混合的更加均匀,而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冲洗通道的倾斜角度时,能够避免流体从冲洗通道流出时与锅胆300内难以清洗的内壁接触,便于后续清洗。同时,当将高压水或气注入冲洗通道内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锅胆300的内壁进行清洗,清洗效果好。当然,冲洗通道也能用于注入调料或佐料等流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轴向孔211与冲洗通道之间还可以设置中间通道,例如封堵件210还设有绕封堵件210的周向设置的连通槽,连通槽与第四轴向孔211和冲洗通道均连通。

如图11所示,具体地,封堵件210设有朝向封堵件210的一端倾斜设置的第一冲洗流道212、及朝向封堵件210的另一端倾斜设置的第二冲洗流道213,第一冲洗流道212及第二冲洗流道213均与第四轴向孔211连通,第一冲洗流道212与第二冲洗流道213连通形成冲洗通道。如此,第一冲洗流道212朝向封堵件210的下方倾斜设置,从而能够将流体朝向封堵件210的下方喷出,第二冲洗流道213朝向封堵件210的上方倾斜设置,从而能够将流体朝向封堵件210的上方喷出,使得流体能够与更多的食材接触,混合更加均匀。当高压水或气体进入第一冲洗流道212和第二冲洗流道213内时,第一冲洗流道212喷出的水或气体能够对锅胆300的底壁进行清洗,第二冲洗流道213喷出的水或气体能够对锅胆300的侧壁进行清洗,使得高压水或气体呈扇形喷出至与锅胆300的内壁接触,从而能够对锅胆300内难以清洗的部位进行充分的清洗,清洗效果好。其中,第一冲洗流道212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如图11的β所示)可以为0°~45°(15°、20°、30°、40°或45°),第二冲洗流道213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如图11的α所示)可以为0°~90°(15°、20°、30°、40°、45°、60°或80°),能够对锅胆300的内壁进行充分的清洗。同时,第一冲洗流道212的内径可以沿靠近第一冲洗流道212的出口方向递减,使得高压水或气体的流速不断加快,清洗效果好;同理,第二冲洗流道213的内径可以沿靠近第二冲洗流道213的出口方向递减,进一步加强清洗效果。

如图1、图5及图1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注液机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流体回流的单向阀组件500,单向阀组件500设置于第二注液通道230或出液通道240内。如此,利用单向阀组件500能够使得流体只能进入锅胆300内,而无法从锅胆300内回流,保证注液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单向阀组件500可以是一个整体的阀体类结构,也可以由几个部件组合而成。

如图1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单向阀组件500包括弹性复位件510、及与弹性复位件510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密封件520。第二注液通道230的内壁或出液通道240的内壁相应设有能够与第二密封件520密封配合的密封部530,第二密封件520能够沿流体流动方向往复移动并与密封部530密封配合或分离。如此,当流体注入锅胆300内时,流体的压力作用至第二密封件520,从而使得第二密封件520克服弹性复位件510的弹力朝向远离密封部53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密封件520与密封部530分离,流体能够顺畅的流入至锅胆300内;当流体加注完成,在弹性复位件510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密封件520移动至与密封部530密封配合,从而能够将流体的回流通道截止,避免流体发生回流。弹性复位件510优选为弹簧,第二密封件520可以设置为柱塞或钢珠,密封部530可以设置为能够与柱塞或钢珠密封配合的密封斜面或密封弧面;当流体流入时,流体的压力克服弹簧的弹力使得柱塞或钢珠与密封斜面或密封弧面分离,流体能够顺畅的流动,当流体回流时,弹簧的作用力及流体的压力均将柱塞或钢珠压紧在密封斜面或密封弧面上,避免流体回流。当然,为了加强密封效果,还可以在密封斜面或密封弧面上加设密封垫或密封圈。为了使得弹簧稳定、可靠的工作,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导向柱对弹簧的运动进行导向,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弹簧座供弹簧安装。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炒菜机10,包括锅胆3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注液机构,锅胆300的底壁设有第一通孔310。

上述实施例的炒菜机10,将支撑结构100设置于锅胆300的下方,利用支撑结构100对锅胆300进行支撑;利用封堵组件200的一端与支撑结构100之间的连接,使得封堵组件200能够对锅胆300的底壁上的第一通孔310进行封堵,避免流体溢出。当需要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300内时,使得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等从锅胆300的底部依次通过第一注液通道143、第二注液通道230和出液通道240,从而能够从锅胆300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可靠的加入至锅胆300内,避免出现液体飞溅的问题,提升了体验感;同时,从锅胆300的底部将流体类的调料、佐料或洗涤剂加入至锅胆300内,还能准确的计量调料、佐料或洗涤剂的加入量,节省调料、佐料或洗涤剂,也使得调料或佐料不易附着在锅胆300的侧壁上,便于清洗。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注液机构不仅能够用于炒菜机10,还可以用于炒饭锅、电饭锅、炒面锅、火锅等需要对流体进行加注的用具。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炒菜机10还包括搅拌件600,搅拌件600设置于锅胆300内,且能够绕锅胆300的中心轴线转动。如此,利用搅拌件600在锅体内的转动,保证锅体内的食材和流体混合均匀,也使得受热均匀。

具体地,可以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将搅拌件600与封堵组件200的封堵件210连接,当第三传动组件800带动第四支撑轴140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带动与第四支撑轴140连接的封堵件21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进而带动与封堵件210连接的搅拌件600绕第四支撑轴140的中心轴线转动。搅拌件600可以设置为搅拌叶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锅胆的下方,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锅胆的第一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支撑结构设有第一注液通道;及

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通孔进行封堵,所述封堵组件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封堵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连通的第二注液通道、及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连通并与所述锅胆的内部连通的出液通道,以使得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内的液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注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进入所述锅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轴及第二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的一端与所述锅胆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轴的一端与所述封堵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支撑轴安装的安装腔,所述第一支撑轴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支撑轴设有第二流道,且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安装腔及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注液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沿所述第一支撑轴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轴向孔、及沿所述第一支撑轴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轴向孔和所述安装腔均连通的第一径向孔;

和/或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沿所述第二支撑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并与外界加液口连通的第二轴向孔、及沿所述第二支撑轴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轴向孔和所述安装腔均连通的第二径向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轴传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轴相对所述第二支撑轴绕所述第一支撑轴的中心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撑轴及第四支撑轴,所述第三支撑轴的一端与所述锅胆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轴设有安装通孔,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支撑轴设置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并与所述封堵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开设于所述第四支撑轴内,注液机构还包括安装套,所述安装套设于所述第四支撑轴远离所述封堵组件的一端,且所述安装套设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连通的第三注液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注液通道包括用于供所述第四支撑轴远离所述封堵组件的一端安装的安装孔、及沿所述安装套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所述安装孔和外界加液口均连通的第三径向孔;

和/或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包括沿所述第四支撑轴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三轴向孔、及沿所述第四支撑轴的径向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三轴向孔和所述安装孔均连通的第四径向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支撑轴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第三支撑轴转动,所述第三传动组件与所述第四支撑轴传动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第四支撑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并用于封堵所述第一通孔的封堵件,所述封堵件设有所述第二注液通道及所述出液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组件还包括用于密封连接所述封堵件与所述锅胆的底壁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用于供所述封堵件穿过并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密封件设有所述第二注液通道,且所述封堵件与所述第一密封件间隙配合形成所述出液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设置为沿所述封堵件的轴向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均连通的第四轴向孔,所述封堵件设有与所述第四轴向孔连通并相对所述封堵件的轴向方向倾斜设置的冲洗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设有朝向所述封堵件的一端倾斜设置的第一冲洗流道、及朝向所述封堵件的另一端倾斜设置的第二冲洗流道,所述第一冲洗流道及所述第二冲洗流道均与所述第四轴向孔连通,所述第一冲洗流道与所述第二冲洗流道连通形成所述冲洗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注液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防止流体回流的单向阀组件,所述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或所述出液通道内。

13.一种炒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锅胆及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注液机构,所述锅胆的底壁设有第一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件,所述搅拌件设置于所述锅胆内,且所述搅拌件能够绕所述锅胆的中心轴线转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炒菜机及其注液机构,注液机构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锅胆的下方,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锅胆的第一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支撑结构设有第一注液通道;及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通孔进行封堵,所述封堵组件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封堵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注液通道连通的第二注液通道、及与所述第二注液通道连通并与所述锅胆的内部连通的出液通道,以使得所述第一注液通道内的液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注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进入所述锅胆。所述注液机构能够可靠的将液体注入锅胆内,避免液体飞溅。

技术研发人员:廖玉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智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8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