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全面屏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了提高副屏的透光率,副屏像素的结构通常与主屏结构不一致,在不同视角下主屏和副屏的显示会有明显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提升显示面板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均一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第一发光层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单元、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以及第一蓝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3满足:d1>d2>d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阴极层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相等;或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第一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阴极层和第二阴极层均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小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发光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层,第一发光层的厚度与第二发光层的厚度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一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一功能层,第一显示区的从第一阴极层至第一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与第二显示区的从第二阴极层至第二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光取出层,光取出层位于阴极层背离发光层的一侧,光取出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光取出层,在第一显示区,从第一光取出层至第一功能层,各层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显示区中,光取出层至第一功能层,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最大。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从而调整第一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视角衰减,减小与第二显示区的视角衰减的差异,改善视角色偏的散布,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一种b-b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另一种b-b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d-d剖视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110-阳极层;111-第一阳极层;112-第二阳极层;120-第一功能层;121-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a-第一电子阻挡层;121b-第一空穴传输层;121c-第一空穴注入层;122-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30-发光层;131-第一发光层;131r-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g-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b-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2-第二发光层;132r-第二红色发光单元;131g-第二绿色发光单元;131b-第二蓝色发光单元;140-阴极层;141-第一阴极层;142-第二阴极层;150-光取出层;151-第一光取出层;160-第二功能层;161-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a-第一电子注入层;161b-第一电子传层;162-第二子第二功能层;

1000-显示装置;200-感光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为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通常牺牲了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造成电子设备的透光显示区和其他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不一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一种b-b剖视图。

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aa2可以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设置,第一显示区aa1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二显示区aa2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子像素。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本文中,优选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15%。为确保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15%,甚至大于4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本实施例中优选显示面板100的各个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9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和设置在阵列基板阳极层110上的第一功能层120、发光层130、第二功能层160、阴极层140。

阴极层14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其中,第一阴极层141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不一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120、发光层130、第二功能层160和阴极层140,阴极层14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第一阴极层141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不一致。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不一致,从而调整第一显示区aa1的不同视角下的视角衰减,减小与第二显示区aa2的视角衰减的差异,改善视角色偏的散布,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功能层120和第二功能层160是指与载流子相关的功能层,包括但不限于是实现载流子注入、载流子传输、或阻挡载流子等功能的层结构,载流子包括空穴和电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功能层12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第一功能层1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16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示,图3是图1的另一种b-b剖视图。发光层13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层131,第一发光层131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g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d1、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r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d2以及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d3满足:d1>d2>d3。

由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在不同视角下色偏差异,导致两个区域视角亮度衰减比不一致,加剧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视角色偏的散布现象,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显示区aa1的各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g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所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设置为不一致,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不同区域的厚度的调整,减弱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不同视角下色偏的差异,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进一步的,还可以改善第一显示区aa1自身存在的视角色偏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层132包括第二红色发光单元132r、第二绿色发光单元132g和第二蓝色发光单元132b。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阴极层142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g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相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相等。

由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2r的视角衰减差异较小,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g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绿色发光单元132g的视角衰减差异较小,因此,可以将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设置为一致,或第一绿色发光单元131g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设置为一致。而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比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蓝色发光单元132b视角衰减小,因此,通过将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大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以此,可以相对增大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的视角衰减,使其趋于与第二蓝色发光单元132b一致。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显示区aa1的不同颜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相对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进行适当调整,实现了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各发光单元的视角衰减一致,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不同视角下的色偏,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可以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一致;和/或第一发光层131的厚度可以与第二发光层132的厚度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若不同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不一致,则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一致,是指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同种颜色的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与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一致。同样的,第一发光层131的厚度可以与第二发光层132的的厚度一致是指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对应的同种颜色的发光单元的厚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第二功能层160还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大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可以为20nm~50nm,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可以为10nm~40nm。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能够增大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红色发光单元131r的视角衰减,减小第一蓝色发光单元131b的视角衰减,从而可以使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对应颜色的发光单元的视角衰减趋于一致,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不同视角下的色偏差异,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若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子第二功层161的厚度不一致,则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大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是指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同种颜色的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大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阴极层141和第二阴极层142均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小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

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相较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厚度小,能够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并且,通过减薄第一阴极层141厚度,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与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厚度和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与第二子第二功能层162的厚度和一致,保证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高度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层131的厚度与第二发光层132的厚度一致。具体的,第一发光层131包括红色第一发光单元131r、绿色第一发光单元131g和蓝色第一发光单元131b,第二发光层132中包括红色第二发光单元132r、绿色第二发光单元132g和蓝色第二发光单元132b,则本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发光层131的厚度与第二发光层132厚度一致是指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相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的厚度一致。则在蒸镀形成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发光层时,可以同时进行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的同种颜色的发光单元的蒸镀,可以简化制备工艺,提高制备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从第一阴极层141至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的厚度与第二显示区aa2的从第二阴极层142至第二子第一功能层122的厚度之和相等。有利于显示面板100整体厚度的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光取出层150,光取出层150位于阴极层140背离发光层130的一侧,光取出15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光取出层151。光取出层150可以调节光学干涉距离,抑制外光反射,从而提高光的取出效率。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aa1,从第一光取出151至第一功能层120,各层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aa1,从第一光取出层151至第一功能层120,各层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通过不同膜层的折射率高低交替排布,能够在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阳极层110与光取出层150之间形成谐共振腔,从而可以增强第一显示区aa1的阳极层110和阴极层140之间的微腔效应,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出光效率,减小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和第一子第二功能层161的折射率可以均为1.3~1.5;第一发光层131的折射率可以为1.4~1.6;第一阴极层的折射率可以为0.5~1;第一光取出层151的折射率为1.6~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阳极层11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阳极层11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阳极层1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阳极层111为反射电极层,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导电层、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上的反射层以及位于反射层上的第二透光导电层。其中,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二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阳极层111在阴极层140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阳极层112在阴极层140上的正投影面积。第一阳极层111采用小阳极的方案,能够增加第一显示区aa1的透过率,进而提升感光组件200的感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160可以包括设置于发光层130与阴极层140之间的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功能层120可以包括设置在发光层140和阳极层110之间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者。其中,电子注入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电子注入层121a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电子传输层161b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空穴阻挡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空穴阻挡层;空穴注入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空穴注入层121c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空穴传输层121b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电子阻挡层121a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电子阻挡层。例如,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子第一功能层121可以具体包括第一空穴注入层121c、第一空穴传输层121b和第一电子阻挡层121a,第二子第一功能层161可以具体包括第一电子注入层161a和第一电子传输层161b。则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出光效率,在第一显示区aa1,光取出层150、第一阴极层141、第一电子注入层161a、第一电子传层161b、第一发光层131、第一电子阻挡层121a、第一空穴传输层121b、第一空穴注入层121c的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aa1,第一光取出层151至第一功能层121,第一光取出层151的折射率最大。第一光取出层151的折射率大于其他膜层,可以有效避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plasmonpolariton,spp)效应。

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也可以为硬性显示面板,对此本发明不做限制。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位于光取出层150上方的封装层和位于封装层上方的偏光片、盖板,也可以直接在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或者至少在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避免偏光片影响对应第一显示区aa1下方设置的感光元件的光线采集量,当然,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也可以设置偏光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图4的d-d剖视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中,显示面板100可以是上述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200,该感光组件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侧,感光组件200与第一显示区aa1位置对应。

感光组件200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20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环境光传感器以及点阵投影器等光传感器。此外,显示装置1000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还可以集成其它部件,例如是听筒、扬声器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显示面板10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120、发光层130、第二功能层160和阴极层140,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第一阴极层141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不一致。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阴极层141的厚度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阴极层142的厚度不一致,从而调整第一显示区aa1的不同视角下的视角衰减,减小与第二显示区aa2的视角衰减的差异,改善视角色偏的散布,从而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装置1000整体的显示均一性。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因此,还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

所述阴极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所述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

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第一红色发光单元、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和第一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以及所述第一蓝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3满足:d1>d2>d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所述第一绿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2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相等;或

所述第一红色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阴极层的厚度d1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d4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二功能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二功能层,所述第一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子第二功能层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和所述第二阴极层均为厚度均一的层状结构,所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层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厚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第一功能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第一功能层,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从所述第一阴极层至所述第一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从所述第二阴极层至所述第二子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之和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位于所述阴极层背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光取出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光取出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从所述第一光取出层至所述第一功能层,各层折射率满足高低交替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所述光取出层至所述第一功能层,所述光取出层的折射率最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出光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功能层、发光层、第二功能层和阴极层;阴极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阴极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阴极层,第一阴极层的至少部分厚度与第二阴极层的厚度不一致。本发明公开的显示面板能够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不同视角下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8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