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45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遮光导电层的感测元件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需求倾向于更多功能集成的电子设备,如将多种元器件集成在一起的电子设备。现有的具备触控及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中,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通常将触控元件与感光元件分别设置于显示区及非显示区。因而元件设置所需的面积会增加,导致无法进一步增加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或减少边框。

此外,现有的设置于触控显示装置上的感光元件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产生噪音,导致输出信号的品质不佳。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感测元件,能减少触控面板的尺寸,并提升感测元件的性能。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包括基板以及第一感测元件设置于基板上。第一感测元件包括遮光导电层、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一感光层以及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第一感光层。遮光导电层及第一透光导电层夹设于基板与第一感光层之间。遮光导电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一透光导电层的透光率。

基于上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第一感测元件与第二感测元件,因此能减少分别设置触控元件与感光元件的数量,进而减少触控面板的尺寸。此外第一感测元件还可以与第二感测元件一同设置于显示区内。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周边区所需的面积,而减少触控面板的尺寸。另外,第一感测元件包括的遮光导电层具有低透光率而可以吸收环境光,因而确保所输出的光感应信号不受环境光的强弱所影响,而可做为参考点。如此一来,第二感测元件可通过上述参考点,而提升灵敏度及准确度,进而提升触控面板的性能。此外,第一感测元件及第二感测元件还可以由共用的膜层制作。因此,可以简化触控面板的制程,并节省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绘示为图1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绘示为图1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4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一感测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二感测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a:触控面板

11:显示区

13:周边区

15:中央区

17:角落区

100:基板

102、102a:第一感测元件

110:遮光导电层

120、120a:第一透光导电层

122a:第一导线部

130:第一感光层

140:导电电极

142:第一导电电极

144:第二导电电极

150:第一电极

161:第一绝缘层

162:第二绝缘层

170:导线

202、202a:第二感测元件

220、220a:第二透光导电层

222a:第二导线部

230:第二感光层

250:第二电极

300:驱动电路

a-a’、b-b’:剖面线

o1:第一开口

o2:第二开口

v1:第一接触窗

v2:第二接触窗

v3:第三接触窗

v4:第四接触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各元件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重叠于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连接。

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及/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这里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内容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包括“至少一个”。“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还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此外,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顶部”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的“下”侧的元件将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或“下方”的元件将被定向为在其他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本文使用的“约”、“实质上”、“基本上”、或“近似”包括所述值和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确定的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考虑到所讨论的测量和与测量相关的误差的特定数量(即,测量系统的限制)。例如,“约”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或±30%、±20%、±10%、±5%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度正式的意义,除非本文中明确地这样定义。

本文参考作为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的截面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可以预期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及/或公差的结果的图示的形状变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所示的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例如由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是旨在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是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

图1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1为了方便说明及观察,仅示意性地绘示部分构件。图2绘示为图1沿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绘示为图1沿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括基板100、多个第一感测元件102设置于基板100上、多个第二感测元件202设置于基板100上、驱动电路300设置于基板100上以及多个导电电极140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感测元件102或第二感测元件202。以下将以一实施例简单说明触控面板10结构。

请参考图1,基板100具有显示区11以及环绕显示区11的周边区13。于显示区11中可定义出中央区15以及设置于中央区15以外的多个角落区17。从另一角度而言,这些角落区17例如定义为显示区11的四个角落的区域,而中央区15则定义为显示区11中位于角落区17以外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角落区17的数量例如对应显示区11的四个角落,也就是说角落区17的数量可为4个,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依使用者的需求,角落区17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二个、三个或更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或是其他可适用的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感测元件(sensorelements)设置于基板100上。这些感测元件包括多个第一感测元件102以及多个第二感测元件202。如图1所示,这些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是以阵列的方式设置于显示区11之中,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图1仅绘示四个第一感测元件102分别设置于显示区11的四个角落,以及多个第二感测元件202位于显示区11的中央,但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的数量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测元件102的数量也可以多于或少于四个。此外,依据使用者的需求,第一感测元件102的数量也可以少于或多于第二感测元件202的数量,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感测元件102设置于角落区17中,且第二感测元件202设置于中央区15之中。换句话说,图1所示的四个第一感测元件102可以分别对应显示区11的四个角落设置(例如: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及右下角),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感测元件102也可以仅设置在这些角落区17的其中之一者中。举例而言,仅一个第一感测元件102设置在显示区11左上角的角落区17中,而其他第一感测元件102设置于中央区15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依使用者的需求,也可以将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第一感测元件102分别对应设置在不同的两个或三个或更多个角落区17中。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依使用者的需求,也可以将多个第一感测元件102设置于相同的角落区17中,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图1仅绘示多个第二感测元件202位于中央区15之中,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之中,依使用者的需求,这些第二感测元件202也可以分别位于角落区17及/或中央区15之中。换句话说,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当能理解,第一感测元件102以及第二感测元件202的数量及排列关系并不受图1绘示的数量及排列关系所影响,而应当包括任意的数量及排列组合。在此先说明的是,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做为触控面板10的感测元件,其结构将稍后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300设置于基板100上的周边区13之中。驱动电路300例如包括晶片、微控制器(microcontrolunit,mcu)或覆晶薄膜(chiponfilm,cof)。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驱动电路300例如可为触控显示驱动整合(touchwithdisplaydriverintegration,tddi)晶片。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之间分别通过不同导线17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举例而言,多条导线170可以设置于基板100上以将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分别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因此,导线170可以将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所检测到的感测信号输出至驱动电路300,或将驱动电路300的驱动信号输入至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在本实施例中,导线170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他实施例,导线170也可以使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是包括合金、金属材料的氧化物、金属材料的氮化物、金属材料的氮氧化物或是金属材料与其他导电材料的堆叠层。

本实施例是以驱动电路300设置于触控面板10上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驱动电路300是可以整合显示信号以及触控信号的tddi晶片,因此驱动电路300也可以设置在触控面板10所对向的显示面板(未绘示)上。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导线170可通过触控面板10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桥接结构(未绘示)将触控面板10上的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电性连接至显示面板上的驱动电路300,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及图2,图2绘示第一感测元件102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元件102包括遮光导电层110、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第一感光层130以及第一电极150。详细而言,遮光导电层110设置于基板100上。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导电层110的材质包括金属或金属合金,例如为钼、铝、钛、铜、金、银或其他金属导电材料或上述两种以上的材料的堆叠或上述两种以上的材料的合金,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导电层110的透光率例如为小于或等于0.1%。换句话说,遮光导电层110的光密度值(opticaldensity,od)为3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遮光导电层110的厚度,而达成上述透光率的范围。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遮光导电层110是由银所形成时,其厚度例如为大于或等于800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遮光导电层110是由铝所形成时,其厚度例如为大于或等于600埃。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2所示,第一透光导电层120设置于遮光导电层11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叠并位于遮光导电层11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也可以覆盖遮光导电层110并部分地设置于基板10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材质包括透明的导电陶瓷材料,例如包括p型或n型掺杂物的陶瓷材料。p型掺杂物的陶瓷材料例如为铜硼氧化物(cubo2)、铜铝氧化物(cualo2)、铜铬氧化物(cucro2)、铜镓氧化物(cugao2)、铜铟氧化物(cuino2)、锶铜氧化物(srcu2o2)或其他合适的陶瓷材料,但本发明不以刺为限。n型掺杂物的陶瓷材料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铟镓锌氧化物(igzo)、铟镓锡氧化物(igto)、铝锌氧化物(azo)、镓锌氧化物(gzo)、钼锌氧化物(mzo)、铝锡氧化物(ato)或其他合适的陶瓷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透光率例如为大于或等于85%。换句话说,相较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遮光导电层110的透光率小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透光率。此外,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电阻率为10-5欧姆-公分至10-3欧姆-公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层130设置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上。第一感光层13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叠并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层130的材质包括感光材料,例如富含硅氧化物(siliconrichoxide,sro)、非晶硅(amorphoussilicon,a-si)或其组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只要是照光后可产生光电流的材料皆可作为第一感光层130的材料。

如图2所示,遮光导电层110及第一透光导电层120是夹设于基板100与第一感光层130之间。更具体而言,第一透光导电层120是夹设于遮光导电层110与第一感光层130之间,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也可以设置于基板100上,而遮光导电层110设置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上,且第一感光层130设置于遮光导电层110上。换句话说,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遮光导电层110是夹设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与第一感光层1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61设置于基板100上并覆盖遮光导电层110、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以及第一感光层130。如图2所示,第一绝缘层161可具有第一接触窗v1,且第一接触窗v1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此外,第一绝缘层161还具有第二接触窗v2,且第二接触窗v2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一感光层13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因此,第一绝缘层161可以通过第一接触窗v1暴露第一透光导电层120,而通过第二接触窗v2暴露第一感光层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61的材质例如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或有机绝缘材料。无机绝缘材料包括: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氮氧化硅(sioxny)或其他合适的绝缘材料。有机绝缘材料包括:聚酰亚胺(pi)、聚丙烯酸(paa)、聚酰胺(pa)、聚乙烯醇(pva)、聚氯乙烯(pvc)或其他合适的绝缘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140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61上并通过第一接触窗v1以电性连接至第一感测元件102。具体而言,导电电极140例如为多个,包括第一导电电极142。第一导电电极142通过第一接触窗v1而电性连接至第一感测元件102的第一透光导电层120。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140(包括第一导电电极142)的材质包括金属导电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导电电极140可以是钼金属或是钛/铝/钛金属叠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42可将第一感测元件102的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具体而言,请参考图1及图2,导线170可以通过第一导电电极142而电性连接至第一感测元件102。因此,第一感测元件102可通过第一导电电极142及导线170而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162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61上并覆盖第一导电电极142。如图2所示,第二绝缘层162可具有第一开口o1,且第一开口o1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二接触窗v2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换句话说,第一感光层130可被第一开口o1及第二接触窗v2所暴露。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162的材质例如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或有机绝缘材料。无机绝缘材料包括: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氮氧化硅(sioxny)或其他合适的绝缘材料。有机绝缘材料包括:聚酰亚胺(pi)、聚丙烯酸(paa)、聚酰胺(pa)、聚乙烯醇(pva)、聚氯乙烯(pvc)或其他合适的绝缘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50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62上并通过第一开口o1与第二接触窗v2电性连接至第一感光层130。如此一来,已完成第一感测元件102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50的材质包括金属导电材料,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第一电极150可以是钼金属或是钛/铝/钛金属叠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50可将第一感测元件102的第一感光层13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如此一来,驱动电路300可通过第一电极150以提供一参考电压(例如:偏压,bias)至第一感测元件102,以提升第一感测元件102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而提升第一感测元件102的性能。

请参考图1及图3,图3绘示第二感测元件202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结构与第一感测元件102的结构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二感测元件202不包括遮光导电层110(绘示于图2)。具体而言,第二感测元件202包括第二透光导电层220、第二感光层230以及第二电极250。如图2所示,第二透光导电层220设置于基板10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导电层220的材质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材质相似,包括透明的导电陶瓷材料,故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导电层220的透光率例如为大于或等于85%,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二透光导电层220的电阻率为10-5欧姆-公分至10-3欧姆-公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光层230设置于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上。如图3所示,第二感光层23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重叠并位于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从另一角度而言,第二透光导电层220是夹设于基板100与第二感光层2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光层230的材质与第一感光层130的材质相似,包括感光材料,故于此不再赘述,只要是照光后可产生光电流的材料皆可作为第二感光层230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61设置于基板100上并覆盖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以及第二感光层230。如图3所示,第一绝缘层161可具有第三接触窗v3,且第三接触窗v3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此外,第一绝缘层161还具有第四接触窗v4,且第四接触窗v4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二感光层230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因此,第一绝缘层161可以通过第三接触窗v3暴露第二透光导电层220,而通过第四接触窗v4暴露第二感光层230。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电极140还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61上并通过第三接触窗v3以电性连接至第二感测元件202。具体而言,多个导电电极140除了包括第一导电电极142外,还包括第二导电电极144。第二导电电极144通过第三接触窗v3而电性连接至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第二透光导电层22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电极144与第一导电电极142及/或导电电极140的材质可以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举例而言,第二导电电极144可以是钼金属或是钛/铝/钛金属叠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电极144可将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第二透光导电层22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具体而言,请参考图1及图3,导线170可以通过第二导电电极144而电性连接至第二感测元件202。因此,第二感测元件202可通过第二导电电极144及导线170而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162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61上并覆盖第二导电电极144。如图3所示,第二绝缘层162可具有第二开口o2,且第二开口o2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叠第四接触窗v4于基板100上的正投影。换句话说,第二感光层230可被第二开口o2及第四接触窗v4所暴露。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0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62上并通过第二开口o2与第四接触窗v4电性连接至第二感光层230。如此一来,已完成第二感测元件202的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0与第一电极150的材质相似,包括金属导电材料,故于此不再赘述。举例而言,第二电极250也可以是钼金属或是钛/铝/钛金属叠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0可将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第二感光层23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如此一来,驱动电路300可通过第二电极250以提供一参考电压(例如:偏压,bias)至第二感测元件202,以提升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而提升第二感测元件202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例如是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感测元件。举例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当使用者的手指(未绘示)接触基板100并重叠遮光导电层110时,位于手指与遮光导电层110之间的基板100中可以产生触控电容信号(未绘示)。在上述的设置下,上述的触控电容信号可通过遮光导电层110以及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传递至第一导电电极142,再通过与第一导电电极142电性连接的导线170,而输出至驱动电路300。藉此,驱动电路300可以取得由第一感测元件102所检测到的触控电容信号。

同样地,如图1及图3所示,当使用者的手指(未绘示)接触基板100并重叠第二透光导电层220时,位于手指与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之间的基板100中可以产生触控电容信号(未绘示)。在上述的设置下,上述的触控电容信号可通过第二透光导电层220传递至第二导电电极144,再通过与第二导电电极144电性连接的导线170,而输出至驱动电路300。藉此,驱动电路300可以取得由第二感测元件202所检测到的触控电容信号。换言之,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均为自容式的触控感测元件。

此外,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还分别包含第一感光层130以及第二感光层230做为感光元件。详细而言,请参考图1及图3,当环境光(ambientlight)存在时,上述环境光可以穿通过基板100以及第二透光导电层220而照射第二感光层230。在上述的设置下,第二感光层230可经照光而产生光电流。藉此,上述所产生的光电流可经由第二透光导电层220流向第二导电电极144,而通过第二导电电极144输出至驱动电路300,如此一来,驱动电路300可以取得由第二感测元件202所产生的光电流(例如做为:光感应信号)并转换出相对应的电压变化量。此外,上述的光电流与环境光的强弱成正比。也就是说,强的环境光于第二感测元件202所产生光电流可以大于弱的环境光于第二感测元件202所产生的光电流。从另一角度而言,相对于弱的环境光,在强的环境光照射下,第二感测元件202可以产生较强的光感应信号至驱动电路300。因此,第二感测元件202可做为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感测元件。如此,第二感测元件202能减少触控面板10的尺寸。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感测元件102也具有光感应功能的第一感光层130,因此也可做为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感测元件而获致与第二感测元件202类似的技术功效。然而,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感测元件102所包括的遮光导电层110位于第一感光层130与基板100之间,且遮光导电层110的透光率小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的透光率。也就是说,环境光在穿透基板100后可以被遮光导电层110吸收。如此一来,第一感测元件102可以稳定地以一固定的光电流当作比较基准。换句话说,第一感测元件102所输出的光感应信号不受环境光的强弱所影响,而可做为参考点。如此一来,第二感测元件202所输出的光感应信号可以通过第一感测元件102所建立的参考点进行比较,因而可以降低环境噪音对第二感测元件202的影响,提升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进而提升触控面板10的性能。

此外,于制程上,由于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的差别仅在于第一感测元件102包括遮光导电层110,因此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可以通过相同的光罩及步骤同时设置于基板100上的显示区11中。举例而言,在上述的设置下,第一透光导电层120与第二透光导电层220可以属于相同膜层并同时形成。第一感光层130与第二感光层230可以属于相同膜层并同时形成。第一电极150与第二电极250也可以属于相同膜层并同时形成。如此一来,可以简化制程,并节省成本。

此外,提供参考点的第一感测元件102可以与第二感测元件202一同设置于显示区11内。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周边区13所需的面积,而减少触控面板10的尺寸。

简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包括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第一感测元件102与第二感测元件202,因此能减少分别设置触控元件与感光元件的数量,进而减少触控面板10的尺寸。此外第一感测元件102还可以与第二感测元件202一同设置于显示区11内。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周边区13所需的面积,而减少触控面板10的尺寸。另外,第一感测元件102包括的遮光导电层110具有低透光率而可以吸收环境光,因而确保所输出的光感应信号不受环境光的强弱所影响,而可做为参考点。如此一来,通过第一感测元件102所建立的参考点,可以降低环境噪音对第二感测元件202的影响,提升第二感测元件202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进而提升触控面板10的性能。

此外,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可以由共用的膜层制作。因此,可以简化触控面板10的制程,并节省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还可以包括阵列基板(未绘示)设置于触控面板10的对向,以对组成为触控显示面板(未绘示)。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感测元件102及第二感测元件202会位于触控面板10与阵列基板之间。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例如为具有触控及光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面板(liquidcrystaldisplaypanel,lcdpanel)、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light-emittingdiodepanel,ledpanel)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panel,oledpanel)或其他合适的显示面板。如此一来,触控显示面板可具有良好的性能以及轻薄化的体积。

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关于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部分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赘述。

图4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一感测元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及图4,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a的第一感测元件102a与图2的第一感测元件102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感测元件102a不会电性连接至导电电极140(例如:第一导电电极1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导电层120a可定义出第一导线部122a以电性连接至导线170(绘示于图1),再通过导线170以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绘示于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第一透光导电层120a定义出第一导线部122a时,也可以将第一导线部122a做为导线170设置,而直接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这是由于第一透光导电层120a的薄膜电阻可以足够低,例如为10-5欧姆-公分至10-3欧姆-公分,因此可以直接由第一透光导电层120a定义出取代第一导电电极142及/或导线170的第一导线部122a。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地简化制程,省去形成开口或接触窗的时间,并节省制作成本。此外触控面板10a及第一感测元件102a还可获致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技术功效。

图5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第二感测元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3及图5,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a的第二感测元件202a与图3的第二感测元件202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二感测元件202a不会电性连接至导电电极140(例如:第二导电电极14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导电层220a可定义出第二导线部222a以电性连接至导线170(绘示于图1),再通过导线170以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绘示于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第二透光导电层220a定义出第二导线部222a时,也可以将第二导线部222a做为导线170设置,而直接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300。这是由于第二透光导电层220a的薄膜电阻可以足够低,例如为10-5欧姆-公分至10-3欧姆-公分,因此可以直接由第二透光导电层220a定义出取代第二导电电极144及/或导线170的第二导线部222a。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地简化制程,省去形成开口或接触窗的时间,并节省制作成本。此外触控面板10a及第二感测元件202a还可获致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技术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包括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第一感测元件与第二感测元件,因此能减少分别设置触控元件与感光元件的数量,进而减少触控面板的尺寸。此外第一感测元件还可以与第二感测元件一同设置于显示区内。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周边区所需的面积,而减少触控面板的尺寸。另外,第一感测元件包括的遮光导电层具有低透光率而可以吸收环境光,因而确保所输出的光感应信号不受环境光的强弱所影响,而可做为参考点。如此一来,通过第一感测元件所建立的参考点,可以降低环境噪音对第二感测元件的影响,提升第二感测元件的灵敏度及准确度,进而提升触控面板的性能。

此外,第一感测元件及第二感测元件可以由共用的膜层制作。因此,可以简化触控面板的制程,并节省成本。另外,触控面板的第一感测元件及第二感测元件也可以直接由第一透光导电层及第二透光导电层,分别定义出第一导线部及第二导线部以取代导电电极及导线。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地简化制程,省去形成开口或接触窗的时间,并节省制作成本。

此外,触控面板还可以与阵列基板对组而成为触控显示面板。因此,触控显示面板可包括具有良好性能的整合自容式触控及光感应的感测元件,还具有轻薄化的体积。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以及

一第一感测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包括:

一遮光导电层;

一第一透光导电层;

一第一感光层,且该遮光导电层及该第一透光导电层夹设于该基板与该第一感光层之间;以及

一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感光层,

其中,该遮光导电层的透光率小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的透光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二感测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包括:

一第二透光导电层;

一第二感光层,且该第二透光导电层夹设于该基板与该第二感光层之间;以及

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感光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以及环绕该显示区的一周边区,且于该显示区中定义出一中央区以及该中央区以外的多个角落区,其中该第一感测元件与该第二感测元件位于该显示区之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测元件位于该些角落区的其中之一者之中,且该第二感测元件位于该中央区之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驱动电路设置于该基板上的该周边区之中;以及

多个导电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感测元件或该第二感测元件,

其中该些导电电极中的一者将该第一透光导电层电性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且该些导电电极中的另一者将该第二透光导电层电性连接至该驱动电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驱动电路设置于该基板上的该周边区之中,

其中该第一透光导电层可定义出一第一导线部并电性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且该第二透光导电层可定义出一第二导线部并电性连接至该驱动电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夹设于该遮光导电层与该第一感光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导电层夹设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与该第一感光层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导电层的透光率为小于或等于0.1%,且该第一透光导电层的透光率为大于或等于8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光导电层的电阻率为10-5欧姆-公分至10-3欧姆-公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导电层的材质为金属或金属合金。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阵列基板设置于该触控面板的对向,且该第一感测元件位于该触控面板与该阵列基板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以及第一感测元件设置于基板上。第一感测元件包括遮光导电层、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一感光层以及第一电极电性连接至第一感光层。遮光导电层及第一透光导电层夹设于基板与第一感光层之间。遮光导电层的透光率小于第一透光导电层的透光率。

技术研发人员:郑贸熏;洪嘉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0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7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