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位于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基板,基板的表面上形成有触控电极用以感测触控位置。基板为柔性可弯曲的,且其面积尺寸大于显示面板的尺寸。基板包括层叠在显示面板上的主体部以及超出显示面板的弯折部,其中弯折部相对主体部弯折并贴附在显示面板的侧面且部分覆盖显示面板远离透明盖板的表面。通常触控电极形成在基板的主体部上,而弯折部上不形成电极。制备所述触控显示装置时,将具有触控电极的基板贴附在显示面板上时,容易出现贴附(偏贴)对位不准,导致将基板没有设置触控电极的部分空白区域贴在了显示区,如此,显示区大部分区域设置有触控电极,而少量的区域没有触控电极,这两种区域会观察到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
透光的且柔性可弯曲的基板,其包括主体部以及和由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延伸的至少一弯折部;
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上;以及
虚设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折部的表面上,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虚设电极均为多条金属线交叉形成的网格状。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上述的触控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基板的弯折部上也设置虚设电极,将触控面板贴附在显示面板上时,即使贴偏/贴歪了一些,由于弯折部上设置有同样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的虚设电极,因此观看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时,肉眼看到的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也是一致的,避免触控显示区出现明显的视觉效果不一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沿ii-ii线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基板的平面展开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基板的另一角度的平面展开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触控显示装置100、200
透明盖板40
显示面板20
触控面板10
光学透明胶30
基板11
第一表面101
第二表面103
內表面102
外表面104
触控电极13
第一触控电极131
第二触控电极133
虚设电极60
主体部111
弯折部113
弯折线115
主表面21
侧面23
背面25
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实现,而并不应解释为仅局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发明更为全面和完整的公开,并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范围。为了清晰可见,在图中,层和区域的尺寸被放大了。
除非另外定义,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应当理解,比如在通用的辞典中所定义的那些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环境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过度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含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定义。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100,其包括透明盖板40、显示面板20、以及位于透明盖板40和显示面板20之间的触控面板10。透明盖板40与触控面板10之间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以使透明盖板40与触控面板10结合为一体,显示面板20与触控面板10之间也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以使显示面板20与触控面板10结合为一体。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括基板11以及位于基板11的相对的两表面上的触控电极13。
基板11为透光的、电性绝缘的且柔性可弯曲,例如,其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板11的面积尺寸大于显示面板20的尺寸。基板11包括层叠在显示面板20上的主体部111以及和由主体部111的边缘弯折延伸形成的至少一弯折部113,弯折部113为基板11超出显示面板20的部分。主体部111界定触控面板10的触控区。显示面板20具有一主表面21、连接主表面21的侧面23以及与主表面21相对的背面25。所述触控面板10的主体部111覆盖主表面21,所述触控面板10的弯折部113至少覆盖侧面23。本实施例中,弯折部113覆盖侧面23以及部分的背面25。如图2所示,弯折部113与侧面23之间也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弯折部113与背面25之间也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所述触控显示装置100可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所述显示面板20可为液晶显示面板、oled显示面板,微型led显示面板20等,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20。
主体部111与弯折部113之间形成有一弯折线115,弯折前,主体部111和弯折部113在同一水平面,如图3和图4所示;弯折部113沿弯折线115弯折后,主体部111和弯折部113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11大致成矩形,弯折部113的数量为一个且位于主体部111的一侧。至少一弯折部113也可包括设置在主体部111相对两侧的两个弯折部113。可以理解的,所述两个弯折部113的设置相对位置也不限于为位于所述主体部111相对的两侧,也可设置为主体部111相邻的两个侧边;所述弯折部113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为一个或三个及以上。
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13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3。第一触控电极131位于主体部111靠近显示面板20的第一表面101上,第二触控电极133位于主体部1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第二表面103上。此外,弯折部113具有相对两表面,分别为内表面102和外表面104,其中内表面102自主体部111的第一表面101延伸形成;外表面104自主体部111的第二表面103延伸形成。内表面102和外表面104上并非为空白的,而是分别设置有虚设电极60。
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3互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测电极,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3配合用以感测触控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33为触控感测电极。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33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一触控电极131为触控感测电极。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二触控电极133均为多条金属线交叉形成的多个网格状;对应的,弯折部113上的虚设电极60也为多条金属线交叉形成的多个金属网格状。弯折部113的内表面102上设置的虚设电极60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131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为多个金属网格沿第一方向d1延伸,沿第二方向d2(与d1方向垂直)排布了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31,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31之间连接有断开的网格线,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131之间电性绝缘。同样的,弯折部113的内表面102上设置的虚设电极60与第一触控电极131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例如,虚设电极60也是多个金属网格沿第一方向d1延伸,相邻的两个虚设电极60之间连接有断开的网格线。
如图4所示,弯折部113的外表面104上设置的虚设电极60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分别与第二触控电极133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33为金属网格沿第二方向d2延伸,沿第一方向d1排布了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3,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33之间连接有断开的网格线,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133之间电性绝缘。同样的,弯折部113的外表面104上设置的虚设电极60与第二触控电极133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例如,虚设电极60也是多个金属网格沿第二方向d2延伸,相邻的两个虚设电极60之间连接有断开的网格线。
总体上,主体部111上的电极和弯折部113上的虚设电极60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为一致的。使用时,弯折部113的内表面102上的虚设电极60可不接入电信号。
如此,即使将触控面板10贴附在显示面板20上时,即使贴偏/贴歪了一些(例如,弯折部113的部分贴在了触控显示区),由于弯折部113上设置有同样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的虚设电极60,因此观看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时,肉眼看到的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也是一致的,不会导致触控显示区出现明显的视觉效果不一致的问题。
沿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左右方向,每一个弯折部113的延伸长度w至少大于等于(π*r 2mm),其中π表示圆周率,r为显示面板20与基板11之间的光学透明胶30和显示面板20的总体厚度的一半,加上2mm是人手贴附的公差值。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实施例二的触控显示装置200,其包括透明盖板40、显示面板20、以及位于透明盖板40和显示面板20之间的触控面板10。透明盖板40与触控面板10之间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以使透明盖板40与触控面板10结合为一体,显示面板20与触控面板10之间也设置有光学透明胶30以使显示面板20与触控面板10结合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括基板11以及位于基板11的一表面上的触控电极13。触控电极13为单层自容式,用以感测触控位置。基板11为柔性可弯曲的,且其面积尺寸大于显示面板20的尺寸。基板11包括层叠在显示面板20上的主体部111以及超出显示面板20的弯折部113,其中弯折部113相对主体部111弯折并贴附在显示面板20的侧面且部分覆盖显示面板20远离透明盖板40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13形成在主体部111远离所述显示面板20的表面;此外所述弯折部113自主体部1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延伸形成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虚设电极60。触控电极13和弯折部113的虚设电极60均为金属网格状。弯折部113的表面上设置的虚设电极60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均与主体部111远离显示面板20的表面上的触控电极13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基板11的弯折部113上设置虚设电极60,将触控面板10贴附在显示面板20上时,即使贴偏/贴歪了一些(例如,弯折部113的部分贴在了触控显示区),由于弯折部113上设置有同样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的虚设电极60,因此观看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时,肉眼看到的触控显示区的显示效果也是一致的,不会导致触控显示区出现明显的视觉效果不一致的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图示中出现的上、下、左及右方向仅为了方便理解,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的且柔性可弯曲的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的边缘弯折延伸的至少一弯折部,所述主体部界定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区;
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上;以及
虚设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折部的表面上,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虚设电极均为多条金属线交叉形成的网格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和所述虚设电极形成在弯折前的所述基板的同一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虚设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分别与所述触控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触控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弯折部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的内表面和自所述第二表面延伸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上均设置有虚设电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上的虚设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分别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上的虚设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分别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形状、排列规律、排布密度一致。
7.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为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一主表面、连接所述主表面的侧面以及与所述主表面相对的背面,所述触控面板的主体部覆盖所述主表面,所述触控面板的弯折部至少覆盖所述侧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