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
背景技术:
在飞行器中使用的发动机会产生大量热能,必须通过空气热交换器将所述热能从发动机中转移出去,才能使发动机继续工作。
在长期使用状态下,空气热交换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磨损,此时需要进入工厂维修,由于空气热交换器形状不便于固定,因此,造成维修、焊接不够便捷,不易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包括:
底架;
托架,其固定于所述底架的内部,用于拖住空气热交换器;
第一支撑架,其固定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
第二支撑架,其固定于所述底架的第二侧,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对称设置;
第一侧面架,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架的第三侧;
第二侧面架,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架的第四侧,其与所述第一侧面架对称设置;
第一定位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进口;
第二定位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
第三定位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和
第四定位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出口。
可选地,所述底架为矩形体。
可选地,所述托架包括:
纵梁,所述纵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固定,所述纵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底架的第二侧固定;
横梁,其与所述纵梁固定,所述横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架的第三侧固定,所述横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底架的第四侧固定;和
托盘,其固定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交叉点,以使得所述空气热交换器落在其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
底部横梁;和
竖梁,所述竖梁的下端与所述底部横梁的中部一体构成,在所述竖梁的中部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竖梁的上部具有加宽板,在所述加宽板的中部加工有第一矩形通孔,在所述加宽板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在所述加宽板的另一侧开有第三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为矩形体,其上部具有第一螺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相同、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
丝杆;和
第一固定片,其安装于所述丝杆的前端,用于随着所述丝杆前进或后退。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架和所述第二侧面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侧面架包括:
工字架,在所述工字架的上部加工有第二矩形通孔;
矩形框架,在所述矩形框架的周向等距加工有多个螺孔,在所述矩形框架的中部设有两个竖向支撑杆,构成第三矩形通孔;和
移动定位件,所述移动定位件包括u形件、圆柱和连接片,所述u形件滑轨形式安装于所述第二矩形通孔和所述第三矩形通孔,所述u形件的一端与所述圆柱固定连接,所述u形件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内侧的所述连接片连接;
其中,所述u形件用于在所述第二矩形通孔和所述第三矩形通孔的内部滑动,以使得所述矩形框架随着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定位件和所述第四定位件的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定位件包括:
滑杆,其滑动安装;和
第二固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滑杆的前端,用于随着所述滑杆前进或后退。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滚轮,其安装于所述底架的底面。
本申请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通过将托架固定于底架的内部,拖住空气热交换器,第一支撑架固定于底架的第一侧,第二支撑架固定于底架的第二侧,其与第一支撑架对称设置,限制空气热交换器移动,第一侧面架可活动地安装于底架的第三侧,第二侧面架可活动地安装于底架的第四侧,其与第一侧面架对称设置,限制空气热交换器移动,第一定位件安装于第一支撑架,并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进口,第二定位件安装于第二支撑架,并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第三定位件安装于第一支撑架,并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第四定位件安装于第一支撑架,并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出口,将空气热交换器固定在焊接台的内部,方便焊接维修,况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中标记:
1-底架;
2-托架;21-纵梁;22-横梁;23-托盘;
3-第一支撑架;31-底部横梁;32-竖梁;33-加宽板;34-第一矩形通孔;35-第二通孔;36-第三通孔;
4-第二支撑架;41-第一螺孔;
5-第一侧面架;
6-第二侧面架;61-工字架;62-矩形框架;63-第二矩形通孔;64-螺孔;65-u形件;66-圆柱;
7-第一定位件;
8-第二定位件;81-丝杆;82-第一固定片;
9-第三定位件;91-滑杆;92-第二固定片;
10-第四定位件;
11-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介绍。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一般性可包括底架1、托架2、第一支撑架3、第二支撑架4、第一侧面架5、第二侧面架6、第一定位件7、第二定位件8、第三定位件9和第四定位件10。
具体地,底架1为金属的矩形体。托架2固定于底架1的内部,用于拖住空气热交换器,该托架2为金属材质。第一支撑架3焊接或通过螺栓固定于底架1的第一侧,该第一支撑架3为金属材质;第二支撑架4焊接或通过螺栓固定于底架1的第二侧,并与第一支撑架3对称设置,该第二支撑架3为金属材质。第一侧面架5可活动地安装于底架1的第三侧,第一侧面架5为金属材质;第二侧面架6可活动地安装于底架1的第四侧,并与第一侧面架5对称设置,该第二侧面架6为金属材质。第一定位件7安装于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进口,第二定位件8安装于第二支撑架4,用于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该第一定位件7和该第二定位件8均为金属材质。第三定位件9安装于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第四定位件10安装于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出口,该第三定位件9和该第四定位件10均为金属材质。将空气热交换器固定在本焊接台的内部,方便焊接、维修,况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托架2可包括纵梁21、横梁22和托盘23。
具体地,纵梁21的第一端与底架1的第一侧焊接固定,牢固性较好,纵梁21的第二端与底架1的第二侧焊接固定,牢固性较好,该纵梁21的截面为矩形,便于焊接。横梁22与纵梁21可以是螺栓连接、还可以是焊接。横梁22的第一端与底架1的第三侧焊接固定,牢固性较好,横梁22的第二端与底架1的第四侧焊接固定,固定性较好,该横梁22的截面为矩形。托盘23通过螺栓或焊接固定于纵梁21和横梁22的交叉点,使空气热交换器落在其表面,其主要作用是承接空气热交换器,该纵梁21该横梁22与地面具有10-20cm距离,避免磨损。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3可包括底部横梁31和竖梁32。
具体地,底部横梁31横向焊接于底架1,牢固耐用,或通过螺栓固定于底架1,便于拆装维修,底部横梁31的宽度与底架1第一侧的宽度基本相同。竖梁32的下端与底部横梁31的中部一体构成,在竖梁32的中部开有第一通孔(图中未标注),竖梁32的上部具有加宽板33,该加宽板33的宽度略大于竖梁32的宽度,便于安装第三定位件9和第四定位件10,在加宽板33的中部加工有第一矩形通孔34,便于搬运,在加宽板33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35用于安装第三定位件9,在加宽板33的另一侧开有第三通孔36用于安装第四定位件10,该第二通孔35和第三通孔36的直径一致。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4为矩形体,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底架1的第二侧、牢固性较好,或通过螺栓固定于底架1的第二侧便于拆装,在第二支撑架4的上部开有第一螺孔41,用于安装丝杆81。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7和第二定位件8的结构相同、且同轴设置,第二定位件8可包括丝杆81和第一固定片82。其中,第一固定片82焊接或螺栓安装于丝杆81的前端,用于随着丝杆81前进或后退,以插入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进一步地,第一固定片82为圆盘形状,其直径与冷气出口的直径适配。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面架5和第二侧面架6的结构相同,第二侧面架6可包括工字架61、矩形框架62和移动定位件。
具体地,工字架6的下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形式固定于底架1,在工字架61的上部加工有第二矩形通孔63,便于安装移动定位件。在矩形框架62的周向等距加工有多个螺孔64用于与空气热交换器螺接固定,在矩形框架62的中部设有两个竖向支撑杆(图中未标注),构成第三矩形通孔(图中未标注),便于u形件5通行。
更具体地,移动定位件可包括u形件65、圆柱66和连接片(图中未标注)。u形件65滑轨形式安装于第二矩形通孔63和第三矩形通孔,u形件65的一端与圆柱66焊接,u形件5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矩形框架62内侧的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拆装维修等。u形件65用于在第二矩形通孔63和第三矩形通孔的内部滑动,使矩形框架62随着移动,进而实现第二矩形通孔63靠近空气热交换器的外壳或远离。进一步地,连接片的尺寸整体略大于第二矩形通孔63和第三矩形通孔的尺寸,避免u形件65带着连接片滑出第二矩形通孔63和第三矩形通。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定位件9和第四定位件10的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第三定位件9可包括滑杆91和第二固定片92。其中,滑杆91,其滑动安装第二通孔35,第二固定片92通过螺栓安装于滑杆91的前端,用于随着滑杆91前进或后退,以相应地插入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
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滚轮11,其安装于底架1的底面,移动焊接台便捷,节省人力。
具体使用时:
1、将空气热交换器放置于托盘23上,再将第二固定片92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第四定位件的固定片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出口。
2、将第一固定片82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再将第三定位件的固定片插在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进口。
3、推动第二侧面架6与空气热交换器相接触,螺孔64与空气热交换器外壳的一侧螺孔通过螺栓固定;推动第一侧面架5与空气热交换器相接触,第一侧面架5的螺孔与空气热交换器外壳的另一侧螺孔通过螺栓固定,这样就将空气热交换器固定,开始焊接维修等。
本申请的焊接台,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焊接交换器便捷,减少人力物力,况且移动便捷。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1);
托架(2),其固定于所述底架(1)的内部,用于拖住空气热交换器;
第一支撑架(3),其固定于所述底架(1)的第一侧;
第二支撑架(4),其固定于所述底架(1)的第二侧,其与所述第一支撑架(3)对称设置;
第一侧面架(5),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架(1)的第三侧;
第二侧面架(6),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架(1)的第四侧,其与所述第一侧面架(5)对称设置;
第一定位件(7),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进口;
第二定位件(8),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冷气出口;
第三定位件(9),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进口;和
第四定位件(10),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用于插在所述空气热交换器的热气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架(1)为矩形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2)包括:
纵梁(21),所述纵梁(21)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架的第一侧固定,所述纵梁(21)的第二端与所述底架(1)的第二侧固定;
横梁(22),其与所述纵梁(21)固定,所述横梁(22)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架(1)的第三侧固定,所述横梁(22)的第二端与所述底架(1)的第四侧固定;和
托盘(23),其固定于所述纵梁(21)和所述横梁(22)的交叉点,以使得所述空气热交换器落在其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3)包括:
底部横梁(31);和
竖梁(32),所述竖梁(32)的下端与所述底部横梁(31)的中部一体构成,在所述竖梁(32)的中部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竖梁(32)的上部具有加宽板(33),在所述加宽板(33)的中部加工有第一矩形通孔(34),在所述加宽板(33)的一侧开有第二通孔(35),在所述加宽板(33)的另一侧开有第三通孔(3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架(4)为矩形体,其上部具有第一螺孔(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件(7)和所述第二定位件(8)的结构相同、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定位件(8)包括:
丝杆(81);和
第一固定片(82),其安装于所述丝杆(81)的前端,用于随着所述丝杆(81)前进或后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架(5)和所述第二侧面架(6)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侧面架(6)包括:
工字架(61),在所述工字架(61)的上部加工有第二矩形通孔(63);
矩形框架(62),在所述矩形框架(62)的周向等距加工有多个螺孔(64),在所述矩形框架(62)的中部设有两个竖向支撑杆,构成第三矩形通孔;和
移动定位件,所述移动定位件包括u形件(65)、圆柱(66)和连接片,所述u形件(65)滑轨形式安装于所述第二矩形通孔(63)和所述第三矩形通孔,所述u形件(65)的一端与所述圆柱(66)固定连接,所述u形件(65)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矩形框架(62)内侧的所述连接片连接;
其中,所述u形件(65)用于在所述第二矩形通孔(63)和所述第三矩形通孔的内部滑动,以使得所述矩形框架(62)随着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件(9)和所述第四定位件(10)的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定位件(9)包括:
滑杆(91),其滑动安装;和
第二固定片(92),其安装于所述滑杆(91)的前端,用于随着所述滑杆(91)前进或后退。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焊接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滚轮(11),其安装于所述底架(1)的底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