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液体加热容器都是需要通过按钮来实现开盖,即通常在壶体上设置一按钮,通过将按钮按下可将壶盖打开。由于按钮是活动设置在壶体上的,需要相对壶体进行运动,则按钮和壶体之间必然存在活动间隙供按钮被顺畅按压,但是该活动间隙内容易落入灰尘等异物,导致按钮和壶体之间的活动间隙变小而致使按钮活动不顺畅甚至卡死,进而使得壶盖不能够顺畅打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旨在保证壶盖能够被顺畅打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体,其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件;
壶盖,与所述壶体枢接,且在所述壶体和所述壶盖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
锁扣,活动安装于所述壶盖,并具有与所述扣接件扣接的锁紧状态以及与所述扣接件脱离的解扣状态,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锁扣能够进行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以实现所述锁紧状态和所述解扣状态之间的切换;在所述锁紧状态下,所述壶盖与所述壶体盖合,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壶盖相对所述壶体打开;以及
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锁扣和所述壶盖连接,并使所述锁扣具有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扣接件为扣孔,在所述锁紧状态下,所述锁扣插入所述扣孔。
可选地,所述扣孔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缘,所述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锁扣具有沿其轴向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能够伸入或伸出所述扣孔,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在开盖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第一端朝下运动,同时所述锁扣做周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位移而压缩所述弹性组件;当撤销施加于所述壶盖上的压力后,所述弹性组件推动所述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端卡入所述扣孔,且所述弹性组件使所述第一端具有朝其中一所述侧缘运动的趋势,所述壶盖与所述壶体盖合;
在盖合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锁扣朝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做轴向运动,当所述第一端滑出所述扣孔后,所述锁扣在所述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做周向运动而朝所述侧缘运动;当撤销施加于所述壶盖上的压力后,所述壶盖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可选地,所述壶体的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凸部,所述扣接凸部上设有所述扣孔。
可选地,所述扣接凸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扣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设置而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缺口;在所述第二表面指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逐渐朝下倾斜设置;
在开盖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朝下滑动;当作用在所述壶盖上的压力消失后,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缺口卡入所述扣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子表面和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分别连接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和所述扣孔的孔壁,所述第二子表面分别连接所述扣接凸部的下表面和所述扣孔的孔壁,所述第一子表面朝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子表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表面和所述第二子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mm。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具有与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配合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呈仿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的下表面与所述扣孔的下孔壁均为倾斜壁,所述倾斜壁在朝所述弹性组件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壶盖固定,并朝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簧使所述锁扣至少具有轴向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壶盖,且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弹簧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弹簧使所述锁扣具有周向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壶盖内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和所述第二弹簧分设于所述锁扣的两相对侧,且所述限位筋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以避免所述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弹簧的方向过度运动。
可选地,所述壶盖内设有转轴,所述锁扣上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锁孔,所述锁孔沿所述锁扣的轴向延伸而呈长条状设置,所述锁扣能够相对所述转轴转动,且所述锁扣还能够沿所述转轴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平移。
可选地,所述转轴的自由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侧向凸出所述转轴的周面设置,以限制所述锁扣朝上脱离所述转轴。
本发明中,在按压壶盖时,锁扣能够跟随壶盖一起朝下运动,通过与扣接件之间的接触,弹性组件可被压缩或被拉伸,从而使得锁扣具有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的趋势。而当作用在壶盖上的压力消失后,弹性组件恢复形变推动锁扣进行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从而使得锁扣与扣接件扣合或者是脱离与扣接件的扣合。通过采用该方式来打开或是关闭壶盖,仅需要在壶盖上直接施加外力即可,而不需要在壶盖或是壶体上额外设置按压按钮来传递外力,因而能够避免电电水壶上按钮的设置,可保证壶盖能够被顺畅打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壶体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俯视图,其中锁扣未与扣孔卡合;
图6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俯视图,其中锁扣与扣孔卡合;
图7为图1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锁扣的运动路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遮盖部的俯视图;
图10为图1中遮盖部的主视图;
图11为图1中遮盖部的左视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2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遮盖部的左视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3为图12中遮盖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遮盖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5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遮盖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16为图10中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剖切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放大的位置为图17中的b处;
图19为图18中tds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tds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1为图19中tds传感器于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放大的位置为图17中的b处;
图23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放大的位置为图17中的b处。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具体可为电水壶或养生壶等能够用于加热液体的容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10和壶盖20等部件,壶盖20盖合所述壶体10设置,具体而言,壶盖20与壶体10之间是枢接的,即壶盖20能够相对壶体10转动打开。在壶盖20与壶体10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以使得壶盖20具有相对壶体10打开的趋势。可选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壶盖20与壶体10的枢接处,例如,该弹性复位件为扭簧。当然,弹性复位件也可设置在壶体的侧壁和壶盖的底壁。另外,弹性复位件还可为弹簧。在壶体10上还设有壶嘴,以在壶盖20盖合时供水倒出。
请结合参考图2至图7,进一步地,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锁扣30和弹性组件40,壶体10的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件;锁扣30活动安装在壶盖20,并具有与扣接件扣接的锁紧状态以及与扣接件脱离的解扣状态,通过对壶盖20施加压力,锁扣30能够进行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以实现锁紧状态和解扣状态之间的切换;在锁紧状态下,壶盖20与壶体10盖合,在解扣状态下,壶盖20相对壶体10打开。弹性组件40分别与锁扣30和壶盖20连接,并使锁扣30具有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的趋势。
本实施例中,在按压壶盖20时,锁扣30能够跟随壶盖20一起朝下运动,通过与扣接件之间的接触,弹性组件40可被压缩或被拉伸,从而使得锁扣30具有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的趋势。而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弹性组件40恢复形变推动锁扣30进行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从而使得锁扣30与扣接件扣合或者是脱离与扣接件的扣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锁扣30能够进行轴向运动和周向运动,其中轴向指的是锁扣自身的轴向,即锁扣的长度方向,而周向指的是锁扣30自身的周向,即相当于锁扣30自身可进行旋转运动,同时该周向为沿壶盖20的周向延伸的方向。
可选地,扣接件为扣孔13a,在锁紧状态下,锁扣30插入扣孔13a。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扣接件也可为凸块,在锁紧状态下,锁扣30与扣接件的下表面抵接。
本实施例中,锁扣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0a和第二端30b,扣孔13a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缘,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端30a能够沿壶体10的内周壁上下运动,且第一端30a能够伸入或伸出扣孔13a内,可选地,第一端30a是沿着扣孔13a的下孔壁朝下滑出扣孔13a的。为使得第一端30a能够滑出扣孔13a,第一端30a的下表面与扣孔13a的下孔壁至少其中一者为倾斜壁13b,倾斜壁13b在朝弹性组件40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另外,第一端30a也可沿着锁扣30自身的轴向方向退出扣孔13a。为使得第一端30a能够沿壶体10的内周壁上下运动,则第一端30a和壶体10的内周壁两者相互接触的表面至少其中一者为倾斜壁,以避免两者干涉。弹性组件40一端与第二端30b连接,另一端与壶盖20连接。
在开盖状态下,通过对壶盖20施加压力,第一端30a朝下运动,同时锁扣(30)做周向运动,以使第二端30b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位移,以而压缩弹性组件40,例如,锁扣30可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以使得第二端30b在水平方向上摆动;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弹性组件40推动第二端30b,以使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且弹性组件40使第一端30a具有朝其中一侧缘运动的趋势,壶盖20与壶体10盖合;
在盖合状态下,通过对壶盖20施加压力,锁扣30朝远离扣孔13a的方向做轴向运动,当第一端滑出扣孔13a后,锁扣30在弹性组件40的作用下做周向运动而朝侧缘运动;当撤销施加于壶盖20上的压力后,壶盖20相对壶体10打开,第一端30a随壶盖20朝上运动。
本实施例中,在锁扣30与扣孔13a卡接时,弹性组件40使第一端30a具有朝扣孔13a的侧缘运动的趋势,如此在锁扣30脱离与扣孔13a的卡接时,第一端30a在弹性组件40的作用下朝扣孔13a的侧缘运动而与扣孔13a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如此在第一端30a朝上运动时,能够避免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而导致壶盖20无法顺利打开。
本发明中,当壶体10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施加一个压力到壶盖20上使得壶盖20朝下转动,此时锁扣30跟随壶盖20一起朝下运动,弹性组件40被压缩。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弹性组件40推动锁扣30的第二端30b,以使得锁扣30的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内,从而实现壶盖20和壶体10的盖合,此时壶体10处于盖合状态,并且在该盖合状态下,弹性组件40使得锁扣30的第一端30a具有朝扣孔13a的侧缘运动的趋势。当需要再次打开壶盖20时,再次朝下按压壶盖20,由于锁扣30的第二端30b是通过弹性组件40连接壶盖20的,即相当于锁扣30能够相对扣孔13a来回运动,则此时锁扣30的第一端30a能够沿着扣孔13a的下孔壁滑出扣孔13a,由于第一端30a不再与扣孔13a的孔壁抵接,即第一端30a不受到扣孔13a的孔壁的限位作用,故此时在在弹性组件40的作用下第一端30a能够朝向扣孔13a的侧缘运动,即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端30a是偏离扣孔13a设置的。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作用力消失后,壶盖20在扭簧的作用力下朝上弹起,锁扣30的第一端30a沿着壶体10的内周壁朝上运动。通过采用该方式来打开或是关闭壶盖20,仅需要在壶盖20上直接施加压力即可,而不需要在壶盖20或是壶体10上额外设置按压按钮来传递压力,因而能够避免液体加热容器上按钮的设置,可保证壶盖20能够被顺畅打开。
本实施例中,壶体10的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凸部13,扣接凸部13上设有扣孔13a。通过在壶体10内周壁设置扣接凸部13,并在扣接凸部13上形成扣孔13a的形式,能够避免扣孔13a直接开设在壶体10的内周壁上导致壶体10的内周壁在扣孔13a的位置漏水的现象。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扣孔13a也可直接开设在壶体10的内周壁上。
扣接凸部13具有相对设置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13d和第二表面13g,扣孔13a贯穿第一表面13d设置而在第一表面13d形成缺口13c;在第二表面13g指向第一表面13d的方向上,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逐渐朝下倾斜设置,当壶盖20被朝下按压时,第一端30a沿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朝下滑动;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第一端30a从缺口13c卡入扣孔13a。为更好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表面13d指向第二表面13g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图4至图6中所示的虚线箭头a表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形成导向面13h,对第一端30a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引导第一端30a逐渐朝下且朝扣孔13a的缺口13c处运动。当第一端30a运动到靠近缺口13c的位置后,此时弹性组件40可以是处于压缩状态,弹性组件40朝缺口13c的开口方向弹起锁扣30的第二端30b,则锁扣30的第一端30a朝缺口13c的开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而从缺口13c卡入到扣孔13a内。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第一端30a运动到靠近缺口13c的位置后,此时弹性组件40可以是处于拉伸状态,弹性组件40沿缺口13c的开口方向拉动锁扣30的第二端30b,则锁扣30的第一端30a朝缺口13c的开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而从缺口13c卡入到扣孔13a内。
可选地,第一端30a具有与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配合的第三表面30c,第三表面30c与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呈仿形设置,如此相当于第一端30a是通过斜面来与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进行接触的,有利于第一端30a滑动更加顺畅。本实施例中,第三表面30c与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呈仿形设置,指的是第三表面30c在第二表面13g指向第一表面13d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即第三表面30c与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第一表面13d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子表面13e和第二子表面13f,第一子表面13e分别连接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和扣孔13a的孔壁,第二子表面13f分别连接扣接凸部13的下表面和扣孔13a的孔壁,第一子表面13e朝远离第二表面13g的方向凸出第二子表面13f设置。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子表面13e是凸出第二子表面13f设置的,即相当于扣孔13a的上孔缘是凸出下孔缘设置的。具体而言,当按下壶盖20时,锁扣30的第一端30a沿着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朝下运动,当第一端30a运动到与第二子表面13f抵接时,撤销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此时壶盖20在扭簧的作用下会朝上转动,当壶盖20朝上转动至锁扣30位于扣孔13a的缺口13c处时,由于扣孔13a的上孔缘凸出下孔缘设置,故扣孔13a的上孔缘能够对锁扣30进行限位,避免锁扣30继续上移,即相当于可限制壶盖20继续朝上转动,同时,锁扣30在弹性组件40的作用下,锁扣30的第一端30a会朝扣孔13a内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故通过将第一子表面13e凸出第二子表面13f设置的形式,能够更好保证锁扣30的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避免在撤销压力后,锁扣30的第一端30a直接跨过缺口13c而朝第一子表面13e运动。
在需要进行合盖时,若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稍大而导致锁扣30的第一端30a朝下运动至超出扣孔13a时,若第一子表面13e相对于第二子表面13f凸出设置的高度较不明显,则第一子表面13e对锁扣30第一端30a的阻挡效果较差,那么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锁扣30的第一端30a容易直接沿路径1朝上运动而返回到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而无法卡入扣孔13a。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表面13e和第二子表面13f之间的水平距离b大于或等于0.5mm,能够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可选地,第一子表面13e和第二子表面13f之间的水平距离b为0.5mm、1mm、3mm等等,因此可防止按压时力稍大往下超出扣孔13a后,且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时,锁扣30直接沿路劲1返回,而没有卡在扣孔13a内。
可选地,第一端30a的下表面与扣孔13a的下孔壁均为倾斜壁13b,如此相当于第一端30a是通过斜面来与扣孔13a的下孔壁进行接触的,有利于第一端30a滑出扣孔13a时运动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40包括第一弹簧41,第一弹簧41的一端与第二端30b连接,另一端朝远离扣孔13a的方向延伸,并与壶盖20固定,且第一弹簧41使得锁扣30至少具有轴向运动的趋势。弹性组件40还包括第二弹簧42,第二弹簧42分别连接第二端30b和壶盖20,第二弹簧42使得锁扣30至少具有周向运动的趋势。且第二弹簧42与第一弹簧41呈夹角设置,该夹角大于0°小于180°。可选地,第二弹簧42和第一弹簧41之间的夹角为90°,当然,第二弹簧42和第一弹簧41之间的夹角也可为20°、60°或150°等。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仅设置第一弹簧41,第一弹簧41使得锁扣30同时具有轴向运动的趋势和周向运动的趋势。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42为压缩弹簧,并位于第二表面13g所在的一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弹簧42为拉伸弹簧,并位于第一表面13d所在的一侧。
具体地,在第二弹簧42位于第二表面13g所在的一侧的实施例中,当壶盖20被朝下按压时,第一端30a沿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朝下滑动至扣孔13a的缺口13c处,第二端30b朝靠近第二弹簧42的方向摆动而压缩第二弹簧42,且第一弹簧41偏离扣孔13a的开口方向而朝靠近第二弹簧42的方向被拉伸;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第二弹簧42推动第二端30b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第一端30a自扣孔13a的缺口13c卡入扣孔13a,此时第二弹簧42处于压缩状态,以使得第二端30b具有从第二表面13g指向第一表面13d的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对应地第一端30a则具有从第一表面13d指向第二表面13g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即第一端30a具有朝扣孔13a的侧缘运动的趋势。当锁扣30卡入扣孔13a内后,第一弹簧41处于自由状态,壶盖20与壶体10盖合。在壶盖20和壶体10盖合时,第一弹簧41也可处于压缩状态。
当壶盖20被再次朝下按压时,第一端30a沿扣孔13a的下孔壁滑出扣孔13a,第一弹簧41被压缩,且在第一端30a退出扣孔13a后,第二弹簧42沿缺口13c的开口方向推动第二端30b,第一端30a则朝缺口13c的开口方向的反方向运动,即朝靠近第二表面13g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端30a与扣孔13a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壶盖20在扭簧的作用下朝上打开,第一端30a随壶盖20朝上运动。
进一步地,壶盖20内设有限位筋21,限位筋21和第二弹簧42分设于锁扣30的两相对侧,且限位筋21靠近第二端30b设置,以避免第二端30b朝远离第二弹簧42的方向过度移动。通过设置限位筋21,当第一端30a滑出扣孔13a,撤销作用在壶盖20上的作用力时,第二弹簧42朝限位筋21所在的方向弹起第二端30b,限位筋21对第二端30b进行阻挡,能够避免第二端30b被过度弹出,同时也可避免第二弹簧42伸缩行程过大而造成失效。
进一步地,壶盖20内设有第一挡筋22和第二挡筋23,第一弹簧41的远离锁扣3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挡筋22上,第二弹簧42的远离锁扣3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挡筋23上。在第一弹簧41被挤压时,第一挡筋22作用在第一弹簧41的远离锁扣30的一端,阻挡第一弹簧41跨过第一挡筋22;同理,在第二弹簧42被挤压时,第二挡筋23作用在第二弹簧42的远离锁扣30的一端,阻挡第二弹簧42跨过第二挡筋23。
进一步地,壶盖20内设有转轴(未标示),锁扣30上设有与转轴配合的锁孔30d,锁孔30d沿锁扣3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呈长条状设置,锁扣30能够相对转轴转动,且锁扣30还能够沿转轴朝靠近或远离扣孔13a的方向平移。为防止锁扣30脱离转轴,可选地,转轴的自由端设有限位部24,限位部24侧向凸出转轴的周面设置,以限制锁扣30朝上脱离转轴。该限位部24可以是与转轴一体成型的凸块,或者,限位部24为螺钉等。
通过设置转轴,使得锁扣30能够相对转轴转动,使得锁扣30能够具有一中心点进行转动,避免锁扣30运动过度而偏离扣孔13a;并且锁扣30可相对转轴平移,转轴限制了锁扣30过度移动,避免了锁扣30过度挤压弹性组件40或用力冲击扣孔13a等现象。
以下具体说明壶盖20的打开和关闭过程:当壶体10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施加一个压力到壶盖20上使得壶盖20朝下转动,此时第一端30a沿扣接凸部13的上表面朝下滑动至扣孔13a的缺口13c处,而锁扣30是以转轴为中心转动的,即锁扣30以转轴为中心进行周向运动,则锁扣30的第二端30b沿第一方向摆动,即朝靠近第二弹簧42的方向摆动而压缩第二弹簧42,且第一弹簧41偏离锁扣30的长度方向,第一弹簧41的与锁扣30连接的一端沿着第一方向被拉伸,即第一弹簧41在靠近第二弹簧42的方向上被拉伸,此时锁扣30呈如图5所示的状态。该过程中锁扣30的第一端30a的运动轨迹请参照图8中的路径1。
当作用在壶盖20上的压力消失后,第二弹簧42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推动第二端30b运动,使得锁扣30相对转轴反方向转动,即此时锁扣30进行反方向的周向运动,此时锁扣30的第一端30a沿第一方向运动而自扣孔13a的缺口13c卡入扣孔13a,此时锁扣30呈如图6所示的状态。当第一端30a卡入扣孔13a后,第二弹簧42仍然处于压缩状态,以使得第二端30b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对应地第一端30a则具有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趋势,即第一端30a具有朝扣孔13a的侧缘运动的趋势。同时,当锁扣30卡入扣孔13a内后,第一弹簧41的延伸方向与锁扣30的长度方向是相同的,此时壶盖20与壶体10盖合。在壶盖20和壶体10盖合时,第一弹簧41处于自由状态,当然,第一弹簧41也可处于压缩状态。该过程中锁扣30的第一端30a的运动轨迹请参照图8中的路径2。
当壶盖20被再次朝下按压时,第一端30a沿扣孔13a的下孔壁滑出扣孔13a,此时锁扣30沿着转轴平移,即锁扣30朝远离扣孔13a的方向进行轴向运动,锁扣30相对扣孔13a而言朝第一弹簧41所在的方向后移,第一弹簧41被压缩。当第一端30a完全退出扣孔13a后,由于扣孔13a的侧孔壁对第一端30a的限位作用解除,此时第二弹簧42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推动第二端30b,锁扣30相对转轴转动而做周向运动,第一端30a则沿第一方向运动,即第一端30a朝远离缺口13c的方向运动,即第一端30a朝靠近第二表面13g的方向运动,当第一端30a摆动至与扣接凸部13错开后,锁扣30a在第一弹簧41的推动下朝远离第一弹簧41的方向做轴向运动,第一端30a与壶体10的内周壁抵接,此时第一端30a抵接第二表面13g,并与扣孔13a在上下方向上错开,此时壶盖20在扭簧的作用下朝上打开,第一端30a则随壶盖20朝上运动,从而避免锁扣30回落到扣孔13a内而卡死。该过程中锁扣30的第一端30a的运动轨迹请参照图8中的路径3。
本实施例中,壶体10包括壶本体11和遮盖部12,壶本体11具有朝上的敞口,遮盖部12与壶本体11的上端周缘固定,并且遮盖部12遮盖壶本体11的部分敞口设置,壶盖20与遮盖部12枢接,且壶盖20和遮盖部12共同盖合壶本体11的敞口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壶本体11上也可不设置遮盖部12,壶盖20直接与壶本体11枢接,并且壶盖20盖合壶本体11的敞口设置。
进一步地,为能够直观了解壶体10内水体的温度、水质或水量等参数,在液体加热容器上还设有显控组件90,显控组件90与液体加热容器内的各个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tds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电性连接,以能够显示水体的温度、水质或水量等参数。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可设置在壶体10或壶盖20上,可选地,显控组件50是安装在遮盖部12上的,使得显控组件90位于高处,便于用户观察。本实施例中,遮盖部12与壶本体11固定连接,遮盖部12与壶本体11之间不需要预留活动间隙,则通过将显控组件90设置在遮盖部12上,显控组件90与壶体10上的电路板等其它电器件的电连接线无需设置显露在外的活动段来适应壶盖20的开合,如此能够方便电连接线的设置。
进一步地,在壶盖20或壶体10上可设置一安装腔13j(如图14所示),显控组件90容置在安装腔13j内,显控组件90的显示屏可直接自安装腔13j的腔口显露在外,且显示屏与安装腔13j的腔壁密封连接;或者,在安装腔13j的腔口密封盖设一透明板,将显控组件90整体密封在安装腔13j内。显控组件90还可包括控制板,控制板与显示屏电性连接,且控制板通过导线延伸到壶体10而与壶体10上的电源模块电性连接。另外,显控组件90可仅包括显示屏,控制板则设置在壶体10上,显示屏通过导线延伸到壶体10而与控制板连接。
请结合参考图9至图16,进一步地,安装腔13j具有朝向壶体10的腔底,腔底设有隔热结构,以将壶体10内的热量隔开。该隔热结构可为一体成型在壶盖20或壶体10的结构,当然,隔热结构也可为额外增设在壶盖20或壶体10上的结构。通过设置隔热结构,能够对安装腔13j的腔底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进而减少热量进入安装腔13j内,因此可降低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在安装腔13j形成在遮盖部12的实施例中,隔热结构设置在遮盖部12的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结构为隔热腔511,隔热腔511能够减少空气的流动,进而可减少热量的传递,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可选地,隔热腔511位于安装腔13j的腔底的外表面。具体地,在遮盖部12上形成有安装腔13j,隔热结构为成型在遮盖部12的底壁上的隔热腔511,该遮盖部12的底壁构成安装腔13j的腔底。通过在遮盖部12的底壁上且对应安装腔13j的腔底形成隔热腔511,可以阻挡水蒸气与安装腔13j的腔底直接接触,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从而大大减少了传递到遮盖部12上的热量,降低了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了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此外,隔热结构也可为隔热板或者是隔热棉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遮盖部12的底壁可设置得较厚,故可直接在遮盖部12的底壁上加工出隔热腔511。另外,在遮盖部12的底壁上可额外安装一隔热块51,该隔热块51内形成有隔热腔511,隔热块51与遮盖部12分体成型。隔热块51可位于安装腔13j内;或者,隔热块51位于安装腔13j外。当然,隔热块51也可与壶盖20一体成型,如此相当于隔热块51构成遮盖部12的底壁的一部分,从而可简化安装,且也可保证隔热块51能够紧贴遮盖部12的底壁,避免两者之间缝隙的产生而导致水蒸气从两者之间的缝隙流通。具体而言,隔热块51是与遮盖部12一体成型的,且隔热块51优选是覆盖遮盖部12的整个底壁设置。此外,隔热块51优选为塑料件,其热传导系数小,传热效率差,因此隔热效果更好。同样地,在安装腔13j形成在壶本体11上的实施例中,可直接在壶本体11上加工出隔热腔511,或者,在壶本体11上额外增设一隔热块51,该隔热块51可选与壶本体11一体成型。
请结合参考图12和图13,可选地,隔热腔5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子隔热腔512,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可以是沿横向间隔排布;或者,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一部分第一子隔热腔512沿横向间隔设置,另一部分第一子隔热腔512则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由于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都是独立的,可以减少任意两个第一子隔热腔512之间空气的流动,进而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14,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还包括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隔热腔513。具体而言,隔热块51内设有至少一横隔板52,横隔板52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子隔热腔512,例如,隔热块51内设有多个横隔板52,多个横隔板5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进一步地,隔热块51内还设有至少一纵隔板53,纵隔板53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二子隔热腔513,例如,隔热块51内设有多个纵隔板53,多个纵隔板53沿横向间隔设置,从而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横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隔热腔513。可选地,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均与隔热块51一体注塑成型,为便于出模,隔热块51具有一敞口,纵隔板53是沿着隔热块51的敞口的开口方向延伸的。另外,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也可与隔热块51分体设置,例如,可先将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组装好后再插入隔热腔511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子隔热腔512分隔为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隔热腔513,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的流动,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15,进一步地,隔热腔511内填充有隔热材料54,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内均填充有隔热材料54。可选地,隔热材料54为发泡材料或隔热棉等多孔材料。通过填充隔热材料54,能够更好实现隔热,减少热量传递到遮盖部12。
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11具有一朝向侧面的敞口,以利于在一体成型横隔板52、纵隔板53和隔热块51时,便于从隔热腔511的侧向敞口出模。另外,隔热腔511也可具有一朝上的敞口,则此时隔热块51与遮盖部12为分体成型。当然,隔热腔511也可具有一朝下的敞口,为更好隔热,在隔热腔511朝下的敞口处可盖设一盖板。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遮挡件551,遮挡件551盖合隔热腔511的敞口设置。通过设置遮挡件551来盖合隔热腔511的敞口,能够阻挡水蒸气流入隔热腔511内,因此可避免隔热腔511内温度过高;同时,对于该隔热腔511成型在遮盖部12的实施例中,在液体加热容器用于煮水果、枸杞或菊花等固体物时,遮挡件551还能够阻挡这些固体物进入隔热腔511而导致隔热腔511较难清洗;再者,遮挡件551也可以避免隔热腔511裸露而影响外观。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隔热件552,隔热件552位于隔热腔511的下腔壁,相当于将隔热腔511的下腔壁加厚,故能够将一部分热量阻挡在外,避免其传递到隔热腔511内,因而可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件552覆盖隔热腔511的下腔壁的外表面设置,相当于隔热件552是位于隔热腔511外的,并将隔热腔511的整个下腔壁均覆盖,因此能够对隔热腔511的整个底部进行隔热,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件552与隔热块51的底面优选是紧密贴合的,可避免缝隙的产生。本实施例中,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均呈板状设置,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优选为一体成型,两者相互连接形成一l形的板体结构。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共同构成一装饰件55,该装饰件55设置在遮盖部12的外表面(请结合参考图16)。
此外,隔热件552可由真空板制成,具体而言,隔热件552内形成有一阻热腔5521,该空腔可为一个闭合腔体,例如,阻热腔5521为真空腔,由于真空腔内无气体存在,故能够更加有效的阻挡热量经由气体传递。另外,阻热腔5521也可为具有侧向开口的腔体。
进一步地,在遮盖部12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上设置隔热涂层(图未示出)、和/或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上设置隔热涂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遮盖部12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设有隔热涂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上设有隔热涂层;在其它实施例中,在遮盖部12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设有隔热涂层,同时,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本体11内的表面上也设有隔热涂层。隔热涂层能够有效反射热量,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涂层的厚度为10μm-100μm,例如,隔热涂层的厚度为10μm、20μm、55μm或者100μm等等,通过采用该厚度的隔热涂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当然,隔热涂层的厚度也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在安装腔13j的腔底安装有隔热材料54,该隔热材料54为额外安装在遮盖部12或壶本体11上的,且隔热材料其材质本身具有隔热效果,例如隔热材料为隔热棉、石棉或发泡材料等等。通过设置隔热材料,能够对安装腔13j的腔底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进而减少热量进入安装腔13j内,因此可降低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在安装腔13j形成在遮盖部12的实施例中,隔热材料安装在遮盖部12的底壁。在遮盖部12包括遮盖部12和活动盖部21的实施例中,隔热材料设置在遮盖部12的底壁。可选地,隔热材料54填充于隔热腔内,能够更好实现隔热,减少热量传递到遮盖部1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7,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60,底座60上设有电源线,电源线显露在底座60外而与市电连接,壶体10与底座60可分离设置,在进行烧水时,将壶体10置于底座60上,以使得壶体10上的加热件和电源线接通,则加热件与市电之间接电导通来进行加热;当烧水完成后,可将壶体10从底座60上拿开,加热件和电源线断开。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源板组件117,电源板组件117设于壶体10或壶盖2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17设于壶体10上,具体可设置在壶体10的底部或是侧壁,另外,壶体10还包括把手113,电源板组件117还可设置在把手113上。电源板组件117包括电源板以及设置在电源板上的各类电子元件,此外,电源板组件117还可包括控制电路。另外,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连接器61,连接器61安装在底座60上,并与电源线连接,且在壶体10置于底座60上时,连接器61还与电源板组件117电性连接,以使壶体10导电接通。本实施例中,连接器61为三针连接器61。另外,连接器61也可为五针连接器61。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传感器70,传感器70设于壶体10和壶盖20,通常传感器70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传感器70设置在壶体10上,另一部分传感器70则设置在壶盖20上,传感器70与电源板组件117电性连接。可选地,显控组件90设于壶盖20,显控组件90分别与电源板组件117和传感器70电性连接,以接收并显示传感器70所检测到的参数。
本发明中,由于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17均设置在壶体10或壶盖20上,显控组件90设置在壶盖20上,故即使在壶体10上设置较多的传感器70时,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17之间、显控组件90和传感器70之间、以及显控组件90和电源板组件117均不需要通过底座60上的连接器61来传递信号,底座60上设置的连接器61仅需要满足与电源板组件117电性连接即可,连接器61将电信号传递给电源板组件117,再由电源板组件117为传感器70和显控组件90供电并进行其它信号的传输,故能够更好地实现壶体10和底座60之间信号的传递,使得壶体10和底座60之间信号的传递不受传感器70等电子元件数量的影响,能够实现多种信号传输的快速进行,减少连接器61的复杂程度。
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17和显控组件90之间、以及电源板组件117与传感器70之间均通过不同的连接导线115电性连接,壶体10内还设有固线夹,固线夹将连接导线115固定在壶体10上。通过设置固线夹,能够将连接导线115固定,避免壶体10内由于线路过多而相互干涉,同时也可使得多根连接导线115排布更为整齐,另外还可避免连接导线115与壶体10内一些较为锋利的部位接触而导致被割断。本实施例中,壶体10包括内胆112和外壳111,固线夹与壶体10的外壳111固定,如此能够使得连接导线115沿着外壳111的侧壁或者是底壁走线,使得排线更为整齐。
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17和传感器70均设于壶体10的底部,如此电源板组件117和传感器70之间距离更近,因而两者之间的连接导线115更短;同时,壶体10底部空间更大,更有利于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17的设置。当然,电源板组件117和传感器70也可设置在壶体10的侧壁上。为实现更好的连接,电源板组件117和遮盖部12均靠近壶体10的同一侧设置,由于显控组件90设置在遮盖部12上,即相当于显控组件90和电源板组件117是位于壶体10的同一侧的,故电源板组件117和显控组件90之间距离更近,且两者的连接导线115更短,并且两者之间的连接导线115沿着壶体10的侧壁设置,能够避开壶体10底部的其它零件,更有利于电源板组件117和显控组件90之间的走线。
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无线连接,通过无线连接,能够减少壶本体11和遮盖部12之间连接导线115的设置,避免连接导线115过多而杂乱的现象;同时,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信号的传递不受连接导线115的影响,信号的传递更为方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也可通过导线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多种传感器70,多种传感器70包括温度传感器70、tds传感器70、ph值传感器70、盐度传感器70或重力传感器70,并且温度传感器70、tds传感器70、ph值传感器70、盐度传感器70或重力传感器70均分别与显控组件90电性连接。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传感器70为复合传感器70,复合传感器70具有多种检测单元,多种检测单元包括温度检测单元、tds检测单元、ph值检测单元、盐度检测单元或重力检测单元。
请结合参考图18至图23,具体地,tds传感器70包括设置在装配部71上的tds探头72,tds探头72包括具有一固定腔的导电壳体721;温度传感器73设于固定腔内,温度传感器73与导电壳体721之间设有不导电层75。
由于在温度升高时,水的电导率也会升高,若不考虑温度对水的电导率的影响,将导致tds传感器70的检测结果偏差较大,在电控板上可预存一关于温度的函数y=f(x)进行调整,其中x为温度,通过将温度传感器73与电控板电连接,温度传感器73所检测到的水温为tds传感器70提供温度参考,从而能够对水的tds值进行校正,保持tds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剧烈变化,故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容置温度传感器73的tds探头72其壳体是导电壳体721,导电壳体721的导热性能较好,能够将壶体10内水温传递给温度传感器73,保证温度传感器73能够较好测得壶体10内温度。另外,由于在导电壳体721和温度传感器73之间填充有不导电层75,故可避免温度传感器73对导电壳体721造成影响而导致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的误差。
可选地,装配部71上间隔设有两tds探头72,其中一tds探头72内设有温度传感器73,通过将两个tds探头72设置在其中一个装配部71上,集成化程度高,可防止其中一个tds探头72丢失,同时也利于tds传感器70的组装。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设置两个装配部71,每一装配部71上设置一个tds探头72。可选地,两个tds探头72均为金属探头,可通过两金属探头测量所测液体的电导率。
具体而言,两个tds探头72通过导线电连接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控板上,当水质被污染或者融进了其它电解质时,水的电导率升高,则两个tds探头72之间通过水连通,两个tds探头72之间形成回路,从而测得水的电导率,进而得出tds值。由于电导率随水中电解质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可以根据电导率判定水中总溶解性固体的数量,了解水质。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73偏离导电壳体721的中心设置,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73靠近导电壳体721的一侧壁设置,如此能够缩短温度传感器73与壶体10内水的距离,更有利于传递热量。可选地,温度传感器73为热敏电阻,且热敏电阻呈长条状,并沿导电壳体721的这一侧壁延伸。
可选地,不导电层75为填充于导电壳体721和温度传感器73之间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通过填充树脂,既能够隔离导电壳体721和热敏电阻,起到绝缘的作用,又可对温度传感器73起到固定作用,防止了温度传感器73在导电壳体721内的晃动。
具体地,tds传感器70安装于壶体10,壶体10对应tds探头72设有让位孔(未标示),tds探头72经让位孔伸入壶体10内,tds传感器70与让位孔密封配合。由于温度传感器73是集成在其中一个tds探头72内的,在壶体10上不需要针对温度传感器73重新开孔,故可减少壶体10上开孔的数量,降低壶体10的密封成本。
通常壶体10的内胆112为不锈钢内胆,内胆112的底壁为导热底壁,能够将位于底壁下方的加热件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胆112内的液体中。可选地,tds传感器70安装于内胆的底壁上,即在底壁上设有让位孔;当然,tds传感器70也可安装于内胆112的侧壁上。
装配部71与让位孔之间可设置弹性密封件进行密封,当然,装配部71与让位孔之间还可通过粘胶密封或焊接密封等。装配部71可位于壶体10的外侧,即仅tds探头72自让位孔伸入到壶体10内,装配部71的一端面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另外,装配部71也可自让位孔部分伸入到壶体10内,装配部71的外周面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绝缘件80,绝缘件80套设于tds探头72外,该内胆为导电件。本实施例中,绝缘件80的作用是将tds探头72和导电材质的内胆112进行电隔离,避免tds探头72接触到内胆112,故绝缘件80的材质为非导电材质即可,例如,绝缘件80为密封圈,密封圈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硅橡胶等等,如此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绝缘件80与tds探头72之间产生间隙而漏水。此外,绝缘件80也可为塑料件等。
本发明中,通过在tds探头72外套设绝缘件80,使得tds探头72和壶体10被隔离开来,避免tds探头72与壶体10接触,从而避免了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受到壶体10自身的影响,如此保证了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为水体的电导率,而不是壶体10的电导率,从而提高了tds传感器70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绝缘件80靠近tds探头72的根部设置,使得tds探头72和壶体10被隔离开来,以避免tds探头72与壶体10的壁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绝缘件80可为一个整体部分,且在绝缘件80上开设有两个贯孔,两个tds探头72一一对应从两贯孔中密封穿设;在其它实施例中,绝缘件80可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隔离套,两个隔离套一一对应套接在两个tds探头7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80为弹性密封件。弹性密封件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硅橡胶等等,如此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绝缘件80与tds探头72之间产生间隙而漏水。可选地,绝缘件80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
进一步地,绝缘件80包括相互连接的绝缘套筒81和密封套筒82,绝缘套筒81套设于tds探头72,绝缘套筒81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密封套筒82套设于装配部71,密封套筒82与让位孔密封配合。可选地,密封套筒82的外径大于绝缘套筒81的外径,以使得密封套筒82和绝缘套筒81的连接处形成一密封肩部83,密封肩部83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如此增大了绝缘套筒81与壶体10外表面的接触面积,起到了更好的密封效果。且由于绝缘套筒81抵接在壶体10外表面,从而限制了密封套筒82朝让位孔内移动,同时密封套筒82还可对绝缘套筒81进行限位,避免绝缘套筒81朝壶体10内脱离对tds探头72的包裹。再者,密封套筒82和绝缘套筒81相互连接能够避免两者之间连接缝隙的产生,因此可以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密封套筒82可部分伸入到让位孔内,并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本实施例中,装配部71的材质为非导电材质,例如硅胶、橡胶或塑料等。
进一步地,密封肩部83上设有至少一密封凸起84,密封凸起84沿密封套筒82的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密封凸起84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由于密封凸起84的宽度较窄,在被挤压时,密封凸起84能够沿密封套筒82的径向方向上的内外两侧坍塌,密封凸起84的可变形空间大,形变更加灵活,故即使在壶体10的外表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密封凸起84也能够通过调整自身形变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可选地,在远离密封套筒82的方向上,密封凸起84的宽度逐渐减小,如此可使得密封凸起84形变更加灵活。在密封盖上可设置多个密封凸起84,多个密封凸起84呈同心环状设置。
在装配部71位于壶体10外的实施例中,绝缘套筒81可与壶体10上的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如此绝缘套筒81形成第一道密封,避免水从tds探头72与让位孔的孔壁之间漏出;密封套筒82、密封肩部83以及密封凸起84形成第二道密封,避免水从让位孔与装配部71的连接处漏出,从而起到多重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考图18,装配部71的远离tds探头72的一端显露在密封套筒82外,且装配部71的该端设有安装凸耳711,安装凸耳711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壶体10上设有与第一安装位安装的第二安装位。可选地,第一安装位为安装孔712,第二安装位为凸设在壶体10外表面的螺孔柱114,螺钉依次穿设安装孔712和螺孔柱114,将tds传感器70固定在螺孔柱114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安装孔712可为开设在安装凸耳711上的圆孔,由于圆孔与螺孔柱114相对,如此可提高tds传感器70安装准确性,保证tds探头72可准确伸入到让位孔。另外,如图21所示,安装孔712也可为开设在安装凸耳711上的安装缺口,既方便出模也容易中合掉螺值相对让位孔的偏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位也可为卡槽,第二安装位为卡扣等结构。为保证安装稳定性,装配部71的外周壁上设有两安装凸耳711,且两安装凸耳711以装配部71的轴线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请结合参考图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71为弹性密封件,并与绝缘件80一体成型,例如装配部71本身采用硅胶、橡胶或是硅橡胶这类具有弹性的密封件制成,如此在装配部71外不需要额外套设密封圈等结构来对让位孔进行密封,仅通过装配部71自身即可起到密封作用。可选地,装配部71至少部分伸入壶体10内设置,且装配部71的外周面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在其它实施例中,装配部71也可位于壶体10外,装配部71的端面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上述实施例中,装配部71可呈块状设置。
进一步地,绝缘件80的外周壁上设有限位轴肩85,限位轴肩85一侧与壶体10的外表面抵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固定板116,固定板116的一端固定于壶体10,另一端设有供装配部71适配穿设的装配孔,装配孔的边沿抵接于限位轴肩85相对的另一侧。由于限位轴肩85一侧是抵接在壶体10的外表面的,故能够限制tds传感器70朝壶体10内移动;由于限位轴肩85的另一侧是与固定板116抵接的,因此固定板116能够限制tds传感器70朝远离壶体1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tds传感器70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16具体可与壶体10螺接、卡接等。优选地,壶体10的外表面凸设有螺孔柱114,固定板116的一端对应螺孔柱114的螺纹孔设有连接孔1161,螺钉依次穿设连接孔1161和螺纹孔,将固定板116固定在螺孔柱114上。
请结合参考图23,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71呈板状设置,装配部71上设有两固定孔,两tds探头72与两固定孔一一对应紧致配合,绝缘件80将装配部71包裹在内。该实施例中,装配部71为塑料板体或是其它材质的板体,用于为两tds探头72提供固定载体。tds探头72的两端是显露在绝缘件80外的,便于导线的连接。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体,其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件;
壶盖,与所述壶体枢接,且所述壶体和所述壶盖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
锁扣,活动安装于所述壶盖,并具有与所述扣接件扣接的锁紧状态以及与所述扣接件脱离的解扣状态,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锁扣能够进行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以实现所述锁紧状态和所述解扣状态之间的切换;在所述锁紧状态下,所述壶盖与所述壶体盖合,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壶盖相对所述壶体打开;以及
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锁扣和所述壶盖连接,并使所述锁扣具有周向运动和轴向运动的趋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件为扣孔,在所述锁紧状态下,所述锁扣插入所述扣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孔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缘,所述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锁扣具有沿其轴向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能够伸入或伸出所述扣孔,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端连接;
在开盖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第一端朝下运动,同时所述锁扣做周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位移而压缩所述弹性组件;当撤销施加于所述壶盖上的压力后,所述弹性组件推动所述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端卡入所述扣孔,且所述弹性组件使所述第一端具有朝其中一所述侧缘运动的趋势,所述壶盖与所述壶体盖合;
在盖合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锁扣朝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做轴向运动,当所述第一端滑出所述扣孔后,所述锁扣在所述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做周向运动而朝所述侧缘运动;当撤销施加于所述壶盖上的压力后,所述壶盖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的内周壁上且在靠近壶口的位置设有扣接凸部,所述扣接凸部上设有所述扣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凸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扣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设置而在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缺口;在所述第二表面指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逐渐朝下倾斜设置;
在开盖状态下,通过对所述壶盖施加压力,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朝下滑动;当作用在所述壶盖上的压力消失后,所述第一端从所述缺口卡入所述扣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子表面和第二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分别连接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和所述扣孔的孔壁,所述第二子表面分别连接所述扣接凸部的下表面和所述扣孔的孔壁,所述第一子表面朝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子表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表面和所述第二子表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具有与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配合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扣接凸部的上表面呈仿形设置。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下表面与所述扣孔的下孔壁均为倾斜壁,所述倾斜壁在朝所述弹性组件的方向上逐渐朝下倾斜。
10.如权利要求3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壶盖固定,并朝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簧使所述锁扣至少具有轴向运动的趋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壶盖,且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弹簧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弹簧使所述锁扣具有周向运动的趋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内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和所述第二弹簧分设于所述锁扣的两相对侧,且所述限位筋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以避免所述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弹簧的方向过度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内设有转轴,所述锁扣上设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锁孔,所述锁孔沿所述锁扣的轴向延伸而呈长条状设置,所述锁扣能够相对所述转轴转动,且所述锁扣还能够沿所述转轴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扣孔的方向平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自由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侧向凸出所述转轴的周面设置,以限制所述锁扣朝上脱离所述转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