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7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一般液体加热容器都是需要通过机械按钮来实现开盖,即通常在壶体上设置一按钮,通过将按钮按下可将壶盖打开。但是由于这种开盖方式属于纯机械传动,用户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才能够将机械按钮完全按下以实现壶盖的完全打开,如此给用户开盖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旨在方便壶盖的打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体,

壶盖,包括固定盖部和活动盖部,所述固定盖部与所述壶体固定,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固定盖部枢接,且所述活动盖部和所述固定盖部共同盖合所述壶体设置;以及

电驱动装置,分别连接所述固定盖部和所述活动盖部,并能够驱动所述活动盖部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所述第一锁固件安装在所述固定盖部,所述第二锁固件安装在所述活动盖部,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至少其中一者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控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具有相互扣接的锁扣状态、以及相互脱离的解扣状态;在所述锁扣状态下,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壶体盖合;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活动盖部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由所述锁扣状态切换至所述解扣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固件包括安装座和弹性夹手,所述安装座具有容置槽,所述弹性夹手与所述容置槽滑动连接,在所述锁扣状态下,所述弹性夹手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锁固件扣接,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弹性夹手部分伸出所述容置槽内并脱离与所述第二锁固件扣接;

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弹性夹手电性连接,并控制所述弹性夹手在所述容置槽朝外滑动。

可选地,所述活动盖部的底面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二锁固件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并沿所述活动盖部的底面延伸,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固定盖部的侧壁,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位于所述安装座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固定盖部的枢接处还设有弹性复位件。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驱动电机,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其中一者固定在所述固定盖部,另一者固定在所述活动盖部,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正反转,以改变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从而控制所述活动盖部在开盖和合盖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所述活动盖部上且沿侧向凸出设有一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有所述从动齿轮。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朝下凹陷而呈弯折状设置,所述从动齿轮设于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

所述固定盖部内设有一固定槽,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固定槽内。

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控制器和触发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触发键和所述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无线接收模块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用以接收外部电子设备的工作指令。

可选地,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显控组件,所述显控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盖部。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电驱动装置来驱动活动盖部打开,用户仅需要轻微触碰与电驱动装置电连接的触发键即可实现电驱动装置工作,而不需要用户自身使用较大的力来打开活动盖部,因而能够方便用户操作来打开活动盖部。再者,对于外部电子设备来下发指令打开活动盖部的形式,同样能够达到省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另一剖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液体加热容器的又一剖切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固定盖部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中固定盖部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中固定盖部的左视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3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固定盖部的左视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4为图13中固定盖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固定盖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装饰件未示出;

图16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中固定盖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17为图11中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部分剖切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且放大的位置为图18中的c处;

图20为图19中tds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tds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2为图20中tds传感器于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3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且放大的位置为图18中的c处;

图24为本发明液体加热容器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且放大的位置为图18中的c处。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具体可为电水壶或养生壶等能够用于加热液体的容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10和壶盖20等部件,壶盖20盖合所述壶体10设置,具体而言,壶盖20包括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固定盖部22与壶体10固定,活动盖部21与固定盖部22枢接,且活动盖部21和固定盖部22共同盖合壶体10设置。在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之间设有弹性复位件,以使得活动盖部21具有相对壶体10打开的趋势。可选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的枢接处,例如,该弹性复位件为扭簧。当然,弹性复位件也可设置在固定盖部2的侧壁和活动盖部21的底壁。另外,弹性复位件还可为弹簧。在壶体10上还设有壶嘴,以在壶盖20盖合时供水倒出。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驱动装置,电驱动装置分别连接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并能够驱动活动盖部21相对壶体10打开。

本实施例中,电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和齿轮,或者电机和齿轮加齿条的形式,或者电驱动装置为电机和连杆或曲柄,或者电驱动装置为门扣开关或其它电磁开关等。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电驱动装置来驱动活动盖部21打开,用户仅需要轻微触碰与电驱动装置电连接的触发键即可实现电驱动装置工作,而不需要用户自身使用较大的力来打开活动盖部21,因而能够方便用户操作来打开活动盖部21。再者,对于通过外部电子设备下发指令打开活动盖部21的形式,同样能够达到省力的效果。

以下以两个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电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但本发明中电驱动装置的结构并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和图3,电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32、从动齿轮33和驱动电机31,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其中一者固定在固定盖部22,另一者固定在活动盖部21,且主动齿轮32与从动齿轮33啮合,主动齿轮32与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31正反转,以改变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的啮合位置,从而控制活动盖部21在开盖和合盖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主动齿轮32固定在固定盖部22上,从动齿轮33固定在活动盖部21,且主动齿轮32构成活动盖部21和固定盖部22之间的枢接轴,以使得活动盖部21以主动齿轮32为中心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1固定在固定盖部22上。另外,驱动电机31也可设置在活动盖部21上,主动齿轮32设置在活动盖部21上,从动齿轮33固定在固定盖部22上,且从动齿轮33是固定不动的,主动齿轮32沿着从动齿轮33移动。

可选地,从动齿轮33为圆弧状的齿条,例如可为四分之一圆弧状,从动齿轮33位于主动齿轮32的下方,且从动齿轮33的内侧面设有锯齿而与主动齿轮32啮合;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从动齿轮33也可为一完整的圆环状齿轮,且从动齿轮33的内周面设有锯齿而与主动齿轮32啮合。

进一步地,活动盖部21上且沿侧向凸出设有一连接臂212,连接臂212上设有从动齿轮33。通过在活动盖部21上设置连接臂212,连接臂212相对主动齿轮32旋转,能够减小活动盖部21和固定盖部22之间的干涉。本实施例中,连接臂212朝下凹陷而呈弯折状设置,从动齿轮33设于连接臂212的自由端,如此能够更好适应活动盖部21的开合。

进一步地,固定盖部22内设有一固定槽221,驱动电机31设于固定槽221内。由于固定盖部22相对于壶体10的周壁而言,其沿横向延伸的面积较大,更有利于安装驱动电机31,因此通过在固定盖部22内设置固定槽221来容置驱动电机31,更加方便驱动电机31的设置,且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可避免驱动电机31显露在外而与液体加热容器内的热气直接接触。

以下具体说明活动盖部21的打开和关闭过程:

当需要开盖时,驱动电机31驱动主动齿轮32转动,则从动齿轮33相对主动齿轮32转动,而与从动齿轮33连接的连接臂212逐渐沿横向且朝上移动,以使得活动盖部21相对壶体10朝上打开。当需要关盖时,驱动电机31驱动主动齿轮32反向转动,则从动齿轮33也反转,连接臂212逐渐朝下且朝靠近主动齿轮32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活动盖部21逐渐朝下转动而与壶体10盖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4至图6,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锁固件41和第二锁固件42,第一锁固件41固定在固定盖部22上,第二锁固件42固定在活动盖部21,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至少其中一者与液体加热容器的电控模块电性连接。且第一锁固件41和第二锁固件42具有相互扣接的锁扣状态、以及相互脱离的解扣状态;在锁扣状态下,活动盖部21与壶体10盖合;在解扣状态下,活动盖部21相对壶体10打开。电控模块控制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由锁扣状态切换至解扣状态。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开盖时,与电控模块电连接的第一锁固件或第二锁固件动作,从而松开对另外一者的扣接,实现第一锁固件或第二锁固件两者之间的脱离,此时活动盖部21可相对壶体打开。

具体而言,第一锁固件41包括安装座411和弹性夹手412,安装座411具有容置槽4111,弹性夹手412与容置槽4111滑动连接,在锁扣状态下,弹性夹手412收容于容置槽4111内并与第二锁固件42扣接,在解扣状态下,弹性夹手412部分伸出容置槽4111内并脱离与第二锁固件42扣接;电控模块与弹性夹手412电性连接,并控制弹性夹手412在容置槽4111朝外滑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进行开盖时,电控模块控制弹性夹手412部分伸出容置槽4111,如此使得弹性夹手412的两个夹臂打开,从而松开对第二锁固件42的扣接,此时活动盖部21可相对固定盖部22打开。

本实施例中,活动盖部21的底面设有固定部21,固定部21靠近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的枢接处设置,第二锁固件42安装在固定部21上,并沿活动盖部21的底面延伸。第一锁固件41安装在固定盖部22的侧壁,容置槽4111的槽口沿横向延伸,即容置槽4111的槽口开设在安装座411的侧壁。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锁固件41的容置槽4111的槽口可朝上设置;另外,第一锁固件41和第二锁固件42也可远离枢接处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锁固件42包括连接部421和凸设于连接部421的端部的限位部422,连接部421与固定部21连接。弹性夹手412包括夹手本体4121及两个夹臂4122,夹手本体4121与容置槽4111滑动适配,其中,夹手本体4121大致为矩形体结构,容置槽4111为沿横向设置的矩形槽,夹手本体4121在容置槽4111内沿横向滑动进出其槽口。两个夹臂4122相对设置在夹手本体4121朝向容置槽4111槽口的一端,两夹臂4122大致呈夹钳形状,且两夹臂4122具有与夹手本体4121连接的弧形弯部,本实施例中,弹性夹手412优选采用塑胶件,通过塑胶件的弹性形变能力使得两夹臂4122通过各自的弧形弯部弯曲以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并相应夹持或者松开限位部422。可以理解的是,当两个夹臂4122随着夹手本体4121进入容置槽4111内时,当两个夹臂4122受到容置槽4111的槽壁挤压而相对靠近,且在靠近至一定距离时,将限位部422夹紧,限制活动盖部21与固定盖部22脱离,即实现活动盖部21的盖合。当两个夹臂4122随着夹手本体4121离开容置槽4111内时,容置槽4111的槽壁对夹臂4122的挤压力消失,两个夹臂4122相对远离,从而松开对限位部422的夹持,此时活动盖部21在扭簧的作用下朝上打开。

进一步地,在活动盖部21和固定盖部22的枢接处设有扭簧,以使得活动盖部21具有相对壶体10打开的趋势。

以下具体说明活动盖部21的打开和关闭过程:

当活动盖部21被施加外力而与壶体10盖合时,限位部422沿横向插入弹性夹手412的两个夹臂4122中,在限位部422与弹性夹手412接触的同时,限位部422推动弹性夹手412朝容置槽4111内移动,将弹性夹手412的两个夹臂4122限制在容置槽4111内,此时,弹性夹手412的两个夹臂4122受到容置槽4111的槽壁挤压而将限位部422夹持,此时完成活动盖部21的盖合,非常简便。当需要打开活动盖部21时,电控模块控制弹性夹手412朝容置槽4111外运动,两夹臂4122显露在容置槽4111外后相对打开,从而松脱对限位部422的夹持,活动盖部21在扭簧的作用下朝上打开。

本发明中,为实现电驱动装置的工作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控制器和触发键,控制器分别与触发键和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在接收到触发键的触发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驱动装置工作,以使活动盖部21相对壶体10打开。本实施例中,触发键可为设置在壶体10或活动盖部21上的触发按钮,或者,触发键由显示屏上的触摸按键构成。由于该触发键的作用是给电驱动装置一个驱动信号,故仅需要被轻微触发即可,就可确保触发键被触发,用户不需要用力按压触发键,因而可达到省力的效果。可以想到的是,在采用主动齿轮32和从动齿轮33的实施例中,当触发键被按下时,电驱动装置驱动活动盖部21打开;当触发键被再次按下时,电驱动装置驱动活动盖部21关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无线接收模块和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和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无线接收模块用以接收外部电子设备的工作指令,控制器根据工作指令控制电驱动装置工作,以使活动盖部21相对壶体10打开。本实施例中,外部电子设备可为手机、电脑、天猫精灵等等,这些电子设备上设有无线发射模块,用户可通过电子设备发出开盖或关盖指令,从而控制活动盖部21打开或关闭。

本实施例中,活动盖部21的外径小于壶体10的壶口处的内径,以使得活动盖部21能够在壶体10的壶口处转动,即确保活动盖部21能够沿着壶体10的内周壁朝下转动,防止两者之间发生干涉,且活动盖部21能够收容于壶体10内,防止活动盖部21从壶体10的周向显露在外。可选地,活动盖部21的上表面与壶体10的顶面平齐。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考图7至图9,壶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限位台阶122,限位台阶122靠近壶体10的壶口设置,活动盖部21能够与限位台阶122抵接,从而可限制活动盖部21在被按压时或者被驱动时朝下过度转动。本实施例中,限位台阶122由壶体10的内周壁一体弯折形成,即形成壶口较大,壶口下方较小的形状,因此可避免壶体10内部分水被限位台阶122遮挡而较难倒出的现象。本实施例中,限位台阶122沿壶体10的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可以想到的是,限位台阶122也可仅设置在壶嘴和枢接处的连线的两相对侧。

壶体10的内周壁包括一倾斜壁123,倾斜壁123靠近壶口,并与壶体10的顶面连接,倾斜壁123在朝下的方向逐渐朝内倾斜,以使得壶口形成一扩口,因而能够引导活动盖部21朝下转动,防止干涉。本实施例中,倾斜壁123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0°,例如,倾斜壁123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或10°等等。由于倾斜壁123的设置,即使当生产有一点偏差导致活动盖部21存在轻微起翘现象,但是倾斜壁123能够适应活动盖部21的起翘现象,并可对其进行遮挡。

本实施例中,活动盖部2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和下盖,上盖为低导热材质,例如,上盖采用玻璃或塑料制成,能够防止烫手。或者,在上盖上贴设有低导热层。另外,活动盖部21的外径小于壶体10壶口处的内径,以使得活动盖部21能够沉于壶体10内,并且,活动盖部21能够在壶体10内转动。

进一步地,为能够直观了解壶体10内水体的温度、水质或水量等参数,在液体加热容器上还设有显控组件90,显控组件90与液体加热容器内的各个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tds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等)电性连接,以能够显示水体的温度、水质或水量等参数。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可设置在壶体10或壶盖20上,可选地,显控组件90设置在壶盖20上。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安装在固定盖部22上,相较于将显控组件90安装在壶体10上,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安装在壶盖20,使得显控组件90位于高处,便于用户观察。本实施例中,固定盖部22与壶体10固定连接,固定盖部22与壶体10之间不需要预留活动间隙,则通过将显控组件90设置在固定盖部22上,显控组件90与壶体10上的电路板等其它电器件的电连接线无需设置显露在外的活动段来适应活动盖部21的开合,如此能够方便电连接线的设置。

在壶盖20或壶体10上可设置一安装腔223(如图15所示),显控组件90容置在安装腔223内,显控组件90的显示屏可直接自安装腔223的腔口显露在外,且显示屏与安装腔223的腔壁密封连接;或者,在安装腔223的腔口密封盖设一透明板,将显控组件90整体密封在安装腔223内。显控组件90还可包括控制板,控制板与显示屏电性连接,且控制板通过导线延伸到壶体10而与壶体10上的电源模块电性连接。另外,显控组件90可仅包括显示屏,控制板则设置在壶体10上,显示屏通过导线延伸到壶体10而与控制板连接。

在壶盖20包括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的实施例中,可选地,显控组件90是安装在固定盖部22上的。具体而言,固定盖部22内形成有安装腔223,显控组件90安装在安装腔223内。本实施例中,固定盖部22与壶体10固定连接,固定盖部22与壶体10之间不需要预留活动间隙,则通过将显控组件90设置在固定盖部22上,显控组件90与壶体10上的电路板等其它电器件的电连接线无需设置显露在外的活动段来适应壶盖20的开合,如此能够方便电连接线的设置。

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223形成于壶体10的侧壁,安装腔223的敞口朝向侧面,安装腔223的腔底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其它实施例中,壶体10上设有把手13,安装腔223形成于把手13,具体的,安装腔223可形成于把手13的顶端或者其它位置。

请结合参考图10至图17,进一步地,安装腔223具有朝向壶体10的腔底,腔底设有隔热结构,以将壶体10内的热量隔开。该隔热结构可为一体成型在壶盖20或壶体10的结构,当然,隔热结构也可为额外增设在壶盖20或壶体10上的结构。通过设置隔热结构,能够对安装腔223的腔底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进而减少热量进入安装腔223内,因此可降低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在安装腔223形成在壶盖20的实施例中,隔热结构设置在壶盖20的底壁。可选地,隔热结构设置在固定盖部22的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结构为隔热腔511,隔热腔511能够减少空气的流动,进而可减少热量的传递,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可选地,隔热腔511位于安装腔223的腔底的外表面。具体地,在壶盖20上形成有安装腔223,隔热结构为成型在壶盖20的底壁上的隔热腔511,该壶盖20的底壁构成安装腔223的腔底。通过在壶盖20的底壁上且对应安装腔223的腔底形成隔热腔511,可以阻挡水蒸气与安装腔223的腔底直接接触,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从而大大减少了传递到壶盖20上的热量,降低了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了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此外,隔热结构也可为隔热板或者是隔热棉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壶盖20的底壁可设置得较厚,故可直接在壶盖20的底壁上加工出隔热腔511。另外,在壶盖20的底壁上可额外安装一隔热块51,该隔热块51内形成有隔热腔511,隔热块51与壶盖20分体成型。隔热块51可位于安装腔223内;或者,隔热块51位于安装腔223外。当然,隔热块51也可与壶盖20一体成型,如此相当于隔热块51构成壶盖20的底壁的一部分,从而可简化安装,且也可保证隔热块51能够紧贴壶盖20的底壁,避免两者之间缝隙的产生而导致水蒸气从两者之间的缝隙流通。具体而言,隔热块51是与固定盖部22一体成型的,且隔热块51优选是覆盖固定盖部22的整个底壁设置。此外,隔热块51优选为塑料件,其热传导系数小,传热效率差,因此隔热效果更好。同样地,在安装腔223形成在壶体10上的实施例中,可直接在壶体10上加工出隔热腔511,或者,在壶体10上额外增设一隔热块51,该隔热块51可选与壶体10一体成型。

请结合参考图13和图14,可选地,隔热腔5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子隔热腔512,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可以是沿横向间隔排布;或者,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一部分第一子隔热腔512沿横向间隔设置,另一部分第一子隔热腔512则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由于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都是独立的,可以减少任意两个第一子隔热腔512之间空气的流动,进而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

请结合参考图15,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还包括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隔热腔513。具体而言,隔热块51内设有至少一横隔板52,横隔板52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子隔热腔512,例如,隔热块51内设有多个横隔板52,多个横隔板5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隔热腔512。进一步地,隔热块51内还设有至少一纵隔板53,纵隔板53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二子隔热腔513,例如,隔热块51内设有多个纵隔板53,多个纵隔板53沿横向间隔设置,从而将隔热腔511隔设为沿横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隔热腔513。可选地,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均与隔热块51一体注塑成型,为便于出模,隔热块51具有一敞口,纵隔板53是沿着隔热块51的敞口的开口方向延伸的。另外,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也可与隔热块51分体设置,例如,可先将横隔板52和纵隔板53组装好后再插入隔热腔511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子隔热腔512分隔为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子隔热腔513,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的流动,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隔热腔511内填充有隔热材料54,每一第一子隔热腔512内均填充有隔热材料54。可选地,隔热材料54为发泡材料或隔热棉等多孔材料。通过填充隔热材料54,能够更好实现隔热,减少热量传递到壶盖20。

本实施例中,隔热腔511具有一朝向侧面的敞口,以利于在一体成型横隔板52、纵隔板53和隔热块51时,便于从隔热腔511的侧向敞口出模。另外,隔热腔511也可具有一朝上的敞口,则此时隔热块51与壶盖20为分体成型。当然,隔热腔511也可具有一朝下的敞口,为更好隔热,在隔热腔511朝下的敞口处可盖设一盖板。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遮挡件551,遮挡件551盖合隔热腔511的敞口设置。通过设置遮挡件551来盖合隔热腔511的敞口,能够阻挡水蒸气流入隔热腔511内,因此可避免隔热腔511内温度过高;同时,对于该隔热腔511成型在壶盖20的实施例中,在液体加热容器用于煮水果、枸杞或菊花等固体物时,遮挡件551还能够阻挡这些固体物进入隔热腔511而导致隔热腔511较难清洗;再者,遮挡件551也可以避免隔热腔511裸露而影响外观。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隔热件552,隔热件552位于隔热腔511的下腔壁,相当于将隔热腔511的下腔壁加厚,故能够将一部分热量阻挡在外,避免其传递到隔热腔511内,因而可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件552覆盖隔热腔511的下腔壁的外表面设置,相当于隔热件552是位于隔热腔511外的,并将隔热腔511的整个下腔壁均覆盖,因此能够对隔热腔511的整个底部进行隔热,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件552与隔热块51的底面优选是紧密贴合的,可避免缝隙的产生。本实施例中,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均呈板状设置,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优选为一体成型,两者相互连接形成一l形的板体结构。遮挡件551和隔热件552共同构成一装饰件55,该装饰件55设置在固定盖部22的外表面。

此外,隔热件552可由真空板制成,具体而言,隔热件552内形成有一阻热腔5521,该空腔可为一个闭合腔体,例如,阻热腔5521为真空腔,由于真空腔内无气体存在,故能够更加有效的阻挡热量经由气体传递。另外,阻热腔5521也可为具有侧向开口的腔体。

进一步地,在固定盖部22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上设置隔热涂层(图未示出)、和/或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上设置隔热涂层。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定盖部22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设有隔热涂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上设有隔热涂层;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固定盖部22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设有隔热涂层,同时,在隔热件552和遮挡件551的裸露在壶体10内的表面上也设有隔热涂层。隔热涂层能够有效反射热量,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涂层的厚度为10μm-100μm,例如,隔热涂层的厚度为10μm、20μm、55μm或者100μm等等,通过采用该厚度的隔热涂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当然,隔热涂层的厚度也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在安装腔223的腔底安装有隔热材料54,该隔热材料54为额外安装在壶盖20或壶体10上的,且隔热材料54其材质本身具有隔热效果,例如隔热材料为隔热棉、石棉或发泡材料等等。通过设置隔热材料,能够对安装腔223的腔底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进而减少热量进入安装腔223内,因此可降低显控组件90周围的温度,达到避免显控组件90工作失效的目的。在安装腔223形成在壶盖20的实施例中,隔热材料安装在壶盖20的底壁。在壶盖20包括固定盖部22和活动盖部21的实施例中,隔热材料设置在固定盖部22的底壁。可选地,隔热材料54填充于隔热腔内,能够更好实现隔热,减少热量传递到壶盖2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8,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60,底座60上设有电源线,电源线显露在底座60外而与市电连接,壶体10与底座60可分离设置,在进行烧水时,将壶体10置于底座60上,以使得壶体10上的加热件和电源线接通,则加热件与市电之间接电导通来进行加热;当烧水完成后,可将壶体10从底座60上拿开,加热件和电源线断开。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源板组件16,电源板组件16设于壶体10或壶盖2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6设于壶体10上,具体可设置在壶体10的底部或是侧壁,另外,壶体10还包括把手13,电源板组件16还可设置在把手13上。电源板组件16包括电源板以及设置在电源板上的各类电子元件,此外,电源板组件16还可包括控制电路。另外,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连接器61,连接器61安装在底座60上,并与电源线连接,且在壶体10置于底座60上时,连接器61还与电源板组件16电性连接,以使壶体10导电接通。本实施例中,连接器61为三针连接器61。另外,连接器61也可为五针连接器61。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传感器70,传感器70设于壶体10和壶盖20,通常传感器70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传感器70设置在壶体10上,另一部分传感器70则设置在壶盖20上,传感器70与电源板组件16电性连接。可选地,显控组件90设于壶盖20,显控组件90分别与电源板组件16和传感器70电性连接,以接收并显示传感器70所检测到的参数。

本发明中,由于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6均设置在壶体10或壶盖20上,显控组件90设置在壶盖20上,故即使在壶体10上设置较多的传感器70时,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6之间、显控组件90和传感器70之间、以及显控组件90和电源板组件16均不需要通过底座60上的连接器61来传递信号,底座60上设置的连接器61仅需要满足与电源板组件16电性连接即可,连接器61将电信号传递给电源板组件16,再由电源板组件16为传感器70和显控组件90供电并进行其它信号的传输,故能够更好地实现壶体10和底座60之间信号的传递,使得壶体10和底座60之间信号的传递不受传感器70等电子元件数量的影响,能够实现多种信号传输的快速进行,减少连接器61的复杂程度。

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6和显控组件90之间、以及电源板组件16与传感器70之间均通过不同的连接导线14电性连接,壶体10内还设有固线夹,固线夹将连接导线14固定在壶体10上。通过设置固线夹,能够将连接导线14固定,避免壶体10内由于线路过多而相互干涉,同时也可使得多根连接导线14排布更为整齐,另外还可避免连接导线14与壶体10内一些较为锋利的部位接触而导致被割断。本实施例中,固线夹与外壳12固定,如此能够使得连接导线14沿着外壳12的侧壁或者是底壁走线,使得排线更为整齐。

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6和传感器70均设于壶体10的底部,如此电源板组件16和传感器70之间距离更近,因而两者之间的连接导线14更短;同时,壶体10底部空间更大,更有利于传感器70和电源板组件16的设置。当然,电源板组件16和传感器70也可设置在壶体10的侧壁上。为实现更好的连接,电源板组件16和固定盖部22均靠近壶体10的同一侧设置,由于显控组件90设置在固定盖部22上,即相当于显控组件90和电源板组件16是位于壶体10的同一侧的,故电源板组件16和显控组件90之间距离更近,且两者的连接导线14更短,并且两者之间的连接导线14沿着壶体10的侧壁设置,能够避开壶体10底部的其它零件,更有利于电源板组件16和显控组件90之间的走线。

本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无线连接,通过无线连接,能够减少壶体10和壶盖20之间连接导线14的设置,避免连接导线14过多而杂乱的现象;同时,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信号的传递不受连接导线14的影响,信号的传递更为方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显控组件90与传感器70之间也可通过导线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多种传感器70,多种传感器70包括温度传感器70、tds传感器70、ph值传感器70、盐度传感器70或重力传感器70,并且温度传感器70、tds传感器70、ph值传感器70、盐度传感器70或重力传感器70均分别与显控组件90电性连接。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传感器70为复合传感器70,复合传感器70具有多种检测单元,多种检测单元包括温度检测单元、tds检测单元、ph值检测单元、盐度检测单元或重力检测单元。

请结合参考图19至图24,具体地,tds传感器70包括设置在装配部71上的tds探头72,tds探头72包括具有一固定腔的导电壳体721;温度传感器73设于固定腔内,温度传感器73与导电壳体721之间设有不导电层75。

由于在温度升高时,水的电导率也会升高,若不考虑温度对水的电导率的影响,将导致tds传感器70的检测结果偏差较大,在电控板上可预存一关于温度的函数y=f(x)进行调整,其中x为温度,通过将温度传感器73与电控板电连接,温度传感器73所检测到的水温为tds传感器70提供温度参考,从而能够对水的tds值进行校正,保持tds值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剧烈变化,故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容置温度传感器73的tds探头72其壳体是导电壳体721,导电壳体721的导热性能较好,能够将壶体10内水温传递给温度传感器73,保证温度传感器73能够较好测得壶体10内温度。另外,由于在导电壳体721和温度传感器73之间填充有不导电层75,故可避免温度传感器73对导电壳体721造成影响而导致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的误差。

可选地,装配部71上间隔设有两tds探头72,其中一tds探头72内设有温度传感器73,通过将两个tds探头72设置在其中一个装配部71上,集成化程度高,可防止其中一个tds探头72丢失,同时也利于tds传感器70的组装。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设置两个装配部71,每一装配部71上设置一个tds探头72。可选地,两个tds探头72均为金属探头,可通过两金属探头测量所测液体的电导率。

具体而言,两个tds探头72通过导线电连接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控板上,当水质被污染或者融进了其它电解质时,水的电导率升高,则两个tds探头72之间通过水连通,两个tds探头72之间形成回路,从而测得水的电导率,进而得出tds值。由于电导率随水中电解质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可以根据电导率判定水中总溶解性固体的数量,了解水质。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73偏离导电壳体721的中心设置,具体而言,温度传感器73靠近导电壳体721的一侧壁设置,如此能够缩短温度传感器73与壶体10内水的距离,更有利于传递热量。可选地,温度传感器73为热敏电阻,且热敏电阻呈长条状,并沿导电壳体721的这一侧壁延伸。

可选地,不导电层75为填充于导电壳体721和温度传感器73之间的树脂,例如环氧树脂,通过填充树脂,既能够隔离导电壳体721和热敏电阻,起到绝缘的作用,又可对温度传感器73起到固定作用,防止了温度传感器73在导电壳体721内的晃动。

具体地,tds传感器70安装于壶体10,壶体10对应tds探头72设有让位孔(未标示),tds探头72经让位孔伸入壶体10内,tds传感器70与让位孔密封配合。由于温度传感器73是集成在其中一个tds探头72内的,在壶体10上不需要针对温度传感器73重新开孔,故可减少壶体10上开孔的数量,降低壶体10的密封成本。

通常壶体10的内胆12为不锈钢内胆,内胆12的底壁124为导热底壁124,能够将位于底壁124下方的加热件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胆12内的液体中。可选地,tds传感器70安装于内胆的底壁124上,即在底壁124上设有让位孔;当然,tds传感器70也可安装于内胆12的侧壁125上。

装配部71与让位孔之间可设置弹性密封件进行密封,当然,装配部71与让位孔之间还可通过粘胶密封或焊接密封等。装配部71可位于壶体10的外侧,即仅tds探头72自让位孔伸入到壶体10内,装配部71的一端面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另外,装配部71也可自让位孔部分伸入到壶体10内,装配部71的外周面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

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绝缘件80,绝缘件80套设于tds探头72外,该内胆为导电件。本实施例中,绝缘件80的作用是将tds探头72和导电材质的内胆12进行电隔离,避免tds探头72接触到内胆12,故绝缘件80的材质为非导电材质即可,例如,绝缘件80为密封圈,密封圈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硅橡胶等等,如此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绝缘件80与tds探头72之间产生间隙而漏水。此外,绝缘件80也可为塑料件等。

本发明中,通过在tds探头72外套设绝缘件80,使得tds探头72和壶体10被隔离开来,避免tds探头72与壶体10接触,从而避免了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受到壶体10自身的影响,如此保证了tds探头72测得的电导率为水体的电导率,而不是壶体10的电导率,从而提高了tds传感器70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绝缘件80靠近tds探头72的根部设置,使得tds探头72和壶体10被隔离开来,以避免tds探头72与壶体10的壁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绝缘件80可为一个整体部分,且在绝缘件80上开设有两个贯孔,两个tds探头72一一对应从两贯孔中密封穿设;在其它实施例中,绝缘件80可包括两个独立设置的隔离套,两个隔离套一一对应套接在两个tds探头7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件80为弹性密封件。弹性密封件的材质为硅胶、橡胶、硅橡胶等等,如此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绝缘件80与tds探头72之间产生间隙而漏水。可选地,绝缘件80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

进一步地,绝缘件80包括相互连接的绝缘套筒81和密封套筒82,绝缘套筒81套设于tds探头72,绝缘套筒81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密封套筒82套设于装配部71,密封套筒82与让位孔密封配合。可选地,密封套筒82的外径大于绝缘套筒81的外径,以使得密封套筒82和绝缘套筒81的连接处形成一密封肩部83,密封肩部83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如此增大了绝缘套筒81与壶体10外表面的接触面积,起到了更好的密封效果。且由于绝缘套筒81抵接在壶体10外表面,从而限制了密封套筒82朝让位孔内移动,同时密封套筒82还可对绝缘套筒81进行限位,避免绝缘套筒81朝壶体10内脱离对tds探头72的包裹。再者,密封套筒82和绝缘套筒81相互连接能够避免两者之间连接缝隙的产生,因此可以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密封套筒82可部分伸入到让位孔内,并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本实施例中,装配部71的材质为非导电材质,例如硅胶、橡胶或塑料等。

进一步地,密封肩部83上设有至少一密封凸起84,密封凸起84沿密封套筒82的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密封凸起84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由于密封凸起84的宽度较窄,在被挤压时,密封凸起84能够沿密封套筒82的径向方向上的内外两侧坍塌,密封凸起84的可变形空间大,形变更加灵活,故即使在壶体10的外表面不平整的情况下,密封凸起84也能够通过调整自身形变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可选地,在远离密封套筒82的方向上,密封凸起84的宽度逐渐减小,如此可使得密封凸起84形变更加灵活。在密封盖上可设置多个密封凸起84,多个密封凸起84呈同心环状设置。

在装配部71位于壶体10外的实施例中,绝缘套筒81可与壶体10上的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如此绝缘套筒81形成第一道密封,避免水从tds探头72与让位孔的孔壁之间漏出;密封套筒82、密封肩部83以及密封凸起84形成第二道密封,避免水从让位孔与装配部71的连接处漏出,从而起到多重密封作用。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考图19,装配部71的远离tds探头72的一端显露在密封套筒82外,且装配部71的该端设有安装凸耳711,安装凸耳711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壶体10上设有与第一安装位安装的第二安装位。可选地,第一安装位为安装孔712,第二安装位为凸设在壶体10外表面的螺孔柱126,螺钉依次穿设安装孔712和螺孔柱126,将tds传感器70固定在螺孔柱126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安装孔712可为开设在安装凸耳711上的圆孔,由于圆孔与螺孔柱126相对,如此可提高tds传感器70安装准确性,保证tds探头72可准确伸入到让位孔。另外,如图22所示,安装孔712也可为开设在安装凸耳711上的安装缺口,既方便出模也容易中合掉螺值相对让位孔的偏差。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位也可为卡槽,第二安装位为卡扣等结构。为保证安装稳定性,装配部71的外周壁上设有两安装凸耳711,且两安装凸耳711以装配部71的轴线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请结合参考图2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71为弹性密封件,并与绝缘件80一体成型,例如装配部71本身采用硅胶、橡胶或是硅橡胶这类具有弹性的密封件制成,如此在装配部71外不需要额外套设密封圈等结构来对让位孔进行密封,仅通过装配部71自身即可起到密封作用。可选地,装配部71至少部分伸入壶体10内设置,且装配部71的外周面与让位孔的孔壁密封抵接。在其它实施例中,装配部71也可位于壶体10外,装配部71的端面与壶体10的外表面密封抵接。上述实施例中,装配部71可呈块状设置。

请结合参考图24,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71呈板状设置,装配部71上设有两固定孔,两tds探头72与两固定孔一一对应紧致配合,绝缘件80将装配部71包裹在内。该实施例中,装配部71为塑料板体或是其它材质的板体,用于为两tds探头72提供固定载体。tds探头72的两端是显露在绝缘件80外的,便于导线的连接。

进一步地,绝缘件80的外周壁上设有限位轴肩85,限位轴肩85一侧与壶体10的外表面抵接,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固定板15,固定板15的一端固定于壶体10,另一端设有供装配部71适配穿设的装配孔,装配孔的边沿抵接于限位轴肩85相对的另一侧。由于限位轴肩85一侧是抵接在壶体10的外表面的,故能够限制tds传感器70朝壶体10内移动;由于限位轴肩85的另一侧是与固定板15抵接的,因此固定板15能够限制tds传感器70朝远离壶体1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tds传感器70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5具体可与壶体10螺接、卡接等。优选地,壶体10的外表面凸设有螺孔柱126,固定板15的一端对应螺孔柱126的螺纹孔设有连接孔151,螺钉依次穿设连接孔151和螺纹孔,将固定板15固定在螺孔柱126上。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体,

壶盖,包括固定盖部和活动盖部,所述固定盖部与所述壶体固定,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固定盖部枢接,且所述活动盖部和所述固定盖部共同盖合所述壶体设置;以及

电驱动装置,分别连接所述固定盖部和所述活动盖部,并能够驱动所述活动盖部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所述第一锁固件安装在所述固定盖部,所述第二锁固件安装在所述活动盖部,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至少其中一者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控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具有相互扣接的锁扣状态、以及相互脱离的解扣状态;在所述锁扣状态下,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壶体盖合;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活动盖部相对所述壶体打开;

所述电控模块控制所述第一锁固件和所述第二锁固件由所述锁扣状态切换至所述解扣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固件包括安装座和弹性夹手,所述安装座具有容置槽,所述弹性夹手与所述容置槽滑动连接,在所述锁扣状态下,所述弹性夹手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锁固件扣接,在所述解扣状态下,所述弹性夹手部分伸出所述容置槽内并脱离与所述第二锁固件的扣接;

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弹性夹手电性连接,并控制所述弹性夹手在所述容置槽朝外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盖部的底面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二锁固件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并沿所述活动盖部的底面延伸,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固定盖部的侧壁,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位于所述安装座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固定盖部的枢接处还设有弹性复位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驱动电机,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其中一者固定在所述固定盖部,另一者固定在所述活动盖部,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正反转,以改变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从而控制所述活动盖部在开盖和合盖之间进行切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盖部上且沿侧向凸出设有一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有所述从动齿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朝下凹陷而呈弯折状设置,所述从动齿轮设于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部内设有一固定槽,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固定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控制器和触发键,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触发键和所述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上设有无线接收模块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电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用以接收外部电子设备的工作指令。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显控组件,所述显控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盖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体,壶盖,包括固定盖部和活动盖部,所述固定盖部与所述壶体固定,所述活动盖部与所述固定盖部枢接,且所述活动盖部和所述固定盖部共同盖合所述壶体设置;以及电驱动装置,分别连接所述固定盖部和所述活动盖部,并能够驱动所述活动盖部相对所述壶体打开。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便于壶盖的打开。

技术研发人员:罗金柳生;刘云祥;马向阳;南春来;刁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2.0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6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