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2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运输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直线电机属于无接触式驱动,其寿命较高,无需使用传动装置即可实现直线运动。因此,在一些大型生产线上,通常会通过直线电机来带动治具运动,以将置于治具上的产品运输至不同的工位进行加工。但是,通常仅能在直线段上使用直线电机来进行产品运输,在遇到拐角位置时,无法实现转弯。但显然,生产线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拐角位置,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在直线段上运输,也能在拐角位置处运输的运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输装置,通过动子分别与第一定子、第二定子及第三定子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直线电机,通过直线电机来驱动承载部上放置的产品运动,从而使该运输装置在直线段上与拐角位置处均能进行运输,适用范围较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运输部、第二运输部、第一过渡部及若干个承载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之间,所述第一运输部包括第一定子,所述第二运输部包括第二定子,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第三定子,所述承载部包括动子,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的横截面及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的横截面及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定子能够沿所述第一过渡部运动,当所述第三定子运动至所述第一过渡部的第一端时,所述第三定子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定子的端面接触且对齐,当所述第三定子运动至所述第一过渡部的第二端时,所述第三定子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定子的端面接触且对齐,所述动子能够与所述第一定子、所述第二定子、所述第三定子分别配合以形成不同的直线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还包括动子座、滑块及载物台,所述动子与所述滑块均固定于所述动子座的底部,所述载物台固定于所述动子座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运输部还包括第一定子座与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定子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定子座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运输部还包括第二定子座与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定子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定子座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过渡部直线电机与搬运部,所述搬运部位于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的顶部,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能够驱动所述搬运部沿所述第一过渡部运动,所述搬运部还包括第三定子座与第三滑轨,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三滑轨均固定于所述第三定子座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定子座固定于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上固定连接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搬运部在水平面内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平行。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平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动子分别与第一定子、第二定子及第三定子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直线电机,通过直线电机来驱动承载部上放置的产品运动,从而使该运输装置在直线段上与拐角位置处均能进行运输,适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运输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运输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承载部的侧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运输部的侧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运输部的侧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部的侧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3,分别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运输装置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及侧视图。如图所示,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运输部100、第二运输部200、第一过渡部300、承载部400及第二过渡部500。其中,第一过渡部300与第二过渡部500的结构相同。承载部400的数量有若干个,可根据产品运输需要进行增减。待运输产品放置于承载部400上。

第一过渡部300与第二过渡部500均位于第一运输部100与第二运输部200之间。承载部400能够在第一运输部100、第二运输部200、第一过渡部300及第二过渡部500上运动,以将产品运送至目标位置。

参照图4,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承载部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承载部400包括动子410、滑块420、动子座430及载物台440。动子410与滑块420固定于动子座430的底部,且动子4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滑块420。载物台440固定于动子座430的顶部,待运输产品放置于载物台440上。

参照图5,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运输部的侧视图。第一运输部100包括第一定子110、第一滑轨120及第一定子座130。第一定子110与第一滑轨120固定于第一定子座130的顶部,且第一定子1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滑轨120。

参照图6,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运输部的侧视图。第二运输部200包括第二定子210、第二滑轨220及第二定子座230。第二定子210与第二滑轨220固定于第二定子座230的顶部,且第二定子2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滑轨220。

参照图7至图9,分别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部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及主视图。第一过渡部300包括搬运部310与过渡部直线电机320。搬运部310包括第三定子311、第三滑轨312及第三定子座313。第三定子311与第三滑轨312固定于第三定子座313的顶部,且第三定子311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三滑轨312。搬运部310通过第三定子座313固定于过渡部直线电机320的顶部。过渡部直线电机320能够驱动搬运部310沿第一过渡部300运动。第三定子311与第一定子110的横截面与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三定子311与第二定子210的横截面与延伸方向也相同,即第三定子311可看作是第一定子110的延长段,也可看作是第二定子210的延长段。

当承载部400位于第一运输部100上时,动子410位于第一定子110的顶部,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滑块420卡于第一滑轨120上且能够沿第一滑轨120滑动。动子410与第一定子110组成第一直线电机,调节动子410中的线圈的电流参数,使动子410沿第一定子110运动,从而带动承载部400上放置的产品一起运动。动子410与第一定子110之间的运动原理属于直线电机的基本常识,故不再赘述。当动子410带动承载部400上放置的产品运输至第一运输部100的端部(对应第一过渡部300的第一端附近)时,第一定子110的端面与第三定子311的端面接触且对齐,搬运部310可看作是第一运输部100的延长段。此时,动子410将于第三定子311组成第二直线电机,使动子410沿第三定子311继续运动以靠近过渡部直线电机320。当动子410到达过渡部直线电机320的正上方后,给动子410中的线圈断电。搬运部310、承载部400及产品将一起在过渡部直线电机320的驱动下沿第一过渡部300运动,直至到达第一过渡部300的第二端(对应第二运输部200的端部附近)。此时,第三定子311的端面与第二定子210的端面接触且对齐,第二运输部200可看作是搬运部310的延长段。然后给过渡部直线电机320断电,并给动子410中的线圈通电。第二直线电机继续工作,使动子410沿第三定子311运动以远离过渡部直线电机320。当动子410到达第二定子210上方后,二者组成第三直线电机,以使得动子410沿第二定子210运动。从第二运输部200运输至第二过渡部500,进而再运输至第一运输部100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故不再赘述。

当产品被运送至目标位置时,给动子410断电,即可使产品停留在该处。产品在该处加工完成后,给动子410中的线圈通电,即可继续带动产品继续运动至下一工位,通过调节线圈的电流参数即可改变运输方向与运输速度,调节起来十分方便快捷。通常来说,生产不同产品时,需要停靠的工位的位置可能不同,故一般都需要针对不同产品单独设置运输线。但本方案中的运输装置可根据工位的位置随时停靠,因此,无需针对每种产品单独设置运输线,适用范围较广,极大的节省了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运输部100与第二运输部200平行,第一过渡部300与第二过渡部500平行,四者围成一个矩形。还可增加过渡部的数量,使整个运输装置呈“日”字形,或“田”字形等。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替代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部300中的搬运部310与过渡部直线电机320转动连接。具体的,可在过渡部直线电机320上设置一驱动装置,例如电机或气缸等,用该驱动装置驱动搬运部310在水平面内转动。如此设置后,第一运输部100与第二运输部200可不平行,第一过渡部300与第二过渡部500也可不平行,四者可围成梯形、平行四边形或其他任意的不规则四边形。在本实施例中,动子410到达第一过渡部300的第一端时,第三定子311的朝向与第一定子110相同,当动子到达第一过渡部300的第二端时,可通过上述的驱动装置驱动搬运部310转向,使第三定子311的朝向与第二定子210相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运输部、第二运输部、第一过渡部及若干个承载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之间,所述第一运输部包括第一定子,所述第二运输部包括第二定子,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第三定子,所述承载部包括动子,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的横截面及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的横截面及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定子能够沿所述第一过渡部运动,当所述第三定子运动至所述第一过渡部的第一端时,所述第三定子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定子的端面接触且对齐,当所述第三定子运动至所述第一过渡部的第二端时,所述第三定子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定子的端面接触且对齐,所述动子能够与所述第一定子、所述第二定子、所述第三定子分别配合以形成不同的直线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还包括动子座、滑块及载物台,所述动子与所述滑块均固定于所述动子座的底部,所述载物台固定于所述动子座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部还包括第一定子座与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定子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定子座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输部还包括第二定子座与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定子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定子座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过渡部直线电机与搬运部,所述搬运部位于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的顶部,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能够驱动所述搬运部沿所述第一过渡部运动,所述搬运部还包括第三定子座与第三滑轨,所述第三定子与所述第三滑轨均固定于所述第三定子座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子座固定于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直线电机上固定连接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搬运部在水平面内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部与所述第二运输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运输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装置,包括第一运输部、第二运输部、第一过渡部及若干承载部,第一过渡部设于第一运输部与第二运输部之间,第一运输部包括第一定子,第二运输部包括第二定子,第一过渡部包括第三定子,承载部包括动子,第三定子与第一定子、第二定子的横截面及延伸方向均相同,第三定子能沿第一过渡部运动,第三定子运动至第一过渡部的第一端时,第三定子端面与第一定子端面接触且对齐,第三定子运动至第一过渡部的第二端时,第三定子端面与第二定子端面接触且对齐,动子能与第一定子、第二定子、第三定子分别配合以形成不同的直线电机。该运输装置在直线段上与拐角处均能进行运输,适用范围广。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军;王书华;刘步军;王建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横川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4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