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汽车
技术领域:
中,目前,许多汽车的座椅能实现调节的功能、尤其能调节的车辆座椅已经公知并且多样地安装在当今的车辆中,通过可调节的座椅,用户可以设定使其乘坐时最为舒适的位置。而为了降低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对乘员的伤害,车辆通常配备有若干安全系统,例如座椅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使用和安全气囊展开的积极效果得益于系统启动中的良好定时功能以及乘员的反应能力,因此,可以使车辆座椅处于安全系统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保护的位置。但由于每个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在事故发生时,最佳安全位置都存在不同。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事故发生前或发生时不能针对个体提供个性化座椅调节以为用户提供最佳座椅保护效果的缺陷,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最优的对于座椅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乘员分类保护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座椅,包括: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较佳地,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包括: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较佳地,所述座椅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视觉传感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传感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较佳地,还包括: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体型信息,若否,则通过所述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型信息,若是,则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体型信息。较佳地,所述座椅的坐垫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的步骤后还包括: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再次执行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较佳地,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再次执行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较佳地,获取当前乘员的坐姿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坐姿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坐姿类别,所述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的步骤包括: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较佳地,所述座椅的靠背设置有沿所述靠背的中线对称分布的若干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和/或,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发送用于提醒乘员改变坐姿的提醒信息;和/或,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和/或,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否,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较佳地,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较佳地,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根据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乘员分类保护系统,所述系统应用于座椅,包括:乘员类别划分模块及碰撞判断模块;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所述碰撞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较佳地,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包括身高类别划分单元、体重类别划分单元及体型类别划分单元;所述身高类别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所述体重类别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所述体型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较佳地,所述座椅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视觉传感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较佳地,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体型信息,若否,则通过所述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型信息,若是,则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体型信息。较佳地,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力持续监测模块,所述座椅的坐垫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用于调用所述压力持续监测模块;压力持续监测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调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较佳地,压力持续监测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调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较佳地,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包括坐姿类别划分单元及乘员类别划分单元;所述坐姿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坐姿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坐姿类别,所述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所述乘员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较佳地,所述座椅的靠背设置有沿所述靠背的中线对称分布的若干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强差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发送用于提醒乘员改变坐姿的提醒信息;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否,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较佳地,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碰撞判断模块,用于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较佳地,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的步骤。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在接收碰撞预警信号时,可以根据不同乘员的体态特征将座椅调整至不同的位置,使座椅可以适应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对每一个体都提供了个性化地预碰撞保护方案,大大减小了交通事故对乘员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中步骤101的实现方式的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中步骤1011的实现方式的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座椅靠背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的模块示意图。图7为发明实施例2的乘员类别划分模块的实现方式的模块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步骤101、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步骤102、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执行步骤103,若否,则执行步骤104。步骤103、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步骤104、保持当前座椅位置。其中可以基于车辆设备的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接收碰撞预警信号。由于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员,在同样的事故中受到的冲击的方向、力度等不同,为了给不同身高及体重的乘员提供最佳的个性化保护位置,如图2所示,步骤101具体可以包括:步骤1011、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步骤1012、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步骤1013、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为了准确获得乘员的身高信息,既可以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来获取身高信息,又可以通过自动获取的方式来获取身高信息,具体的,如图3所示,步骤1011具体可以包括:步骤10111、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身高信息,若是,则执行步骤10112,若否,则执行步骤10113。步骤10112、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身高信息。步骤10113、通过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其中,所述传感器可以为视觉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座椅前面,座舱内任意部件上,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后方(如设置在靠背后方的触控屏的边缘),如对于第二排的座椅而言,检测座椅上乘客的身高的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排座椅的靠背后方,而对于第一排的乘客而言,视觉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其前方可以检测到其身高的任意位置。而为了准确获得乘客的体重信息,可以将步骤10111~步骤10113中的身高信息全部替换为体重信息,将视觉传感器替换为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每一座椅的坐垫上或坐垫中。为了识别在乘员发生更换时,可以及时将座椅调整适用于新的乘员最佳保护位置,在步骤101后还可以包括:判断所述视觉传感器是否持续获取用户的身高信息,若否,则再次执行步骤10111以重新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和/或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再次执行步骤10111以重新获取乘员的体重信息。为了增加获取体重或身高信息的效率,避免重复获取同一用户的身高或体重信息,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获取用户的体重信息的步骤可以具体包括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再次步骤10111的以获取乘员的体重信息;若否,则无需重新进行压力的检测。同样,判断所述视觉传感器是否持续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的步骤还可以包括判断所述视觉传感器是否在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未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且之后再次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若是,则再次执行步骤10111以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若否,则无需重新进行身高的检测。即便是同一乘员,在其坐姿不同的情况下,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其身体各个部分受到的冲击力度也是不同的,而为了当乘员存在不同姿势的情况时,对各乘员以针对性调节,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本实施例中,步骤101还可以具体包括:获取当前乘员的坐姿信息,并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其中,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具体的,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来获得当前乘员的坐姿信息,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的示意图,20表示座椅的靠背,靠背中分布了若干根如201及202所示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沿着座椅中轴线203呈对称分布,如201所示的压力传感器与202所示的压力传感器对称。而当压力传感器201与压力传感器202所获得的压强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时,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而当压强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时,则确认乘员的坐姿存在安全风险,提醒乘员改变坐姿,具体地,可以通过发送提醒信息的方式、发送提醒信号的方式,如震动车椅、发出警示音等等方式,而当压强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差值时,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而当压强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差值时而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差值时,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而为了获得更准确地坐姿信息,本实施例的压强差值可以为所有呈对称分布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强差值的平均值。而由于应对不同的事故危险,针对不同座椅位置的不同类型乘员,座椅的最佳调整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提供最优的乘员保护方案,本实施例中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可以包括: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其中,可以基于车辆设备的adas判断事故的类型。为了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不同体型类型、不同姿势类型的乘员提供座椅个性化的最佳保护姿势,本实施例中,通过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如,在应对前部冲击危险时,驾驶员有发生“下潜”的风险,即驾驶员没有被安全带与座椅有效约束,出现驾驶员下滑穿过安全带的问题。前提升机构抬高并与驾驶员大腿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少了驾驶员下滑的位移量,增强了驾驶员被安全带约束的效果。驾驶员头部与躯干需要出现在设计位置,这样可以配合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的缓冲效果,必须调整靠背位置来配合安全气囊效果的最佳发挥。如,在应对后部冲击危险时,驾驶员的颈部有受伤风险,调整头枕与靠背位置,使之接近头部来减少颈部在事故过程中的变形,而侧向支撑力与腰部支撑力则过大,总体上表现为靠背局部硬度大,减少了驾驶员的穿透量,在事故中驾驶员颈部伤害风险会有加重的影响,必须进行对应的侧翼张开与腰托收回调节,使靠背整体的硬度均匀。如,在应对侧部冲击危险时,侧向支撑调节使驾驶员整体向车辆内部移动,为驾驶员增加了预加速度,减少了碰撞中驾驶员与外界冲击的加速度差值。同时改善了驾驶员距离侵入物体的空间,增加了生存空间。侧向支撑向内收紧,有利于包裹驾驶员的身体,改变其预加速度来进行保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下面通过一具体实例对本实施例予以说明:根据模拟实际场景的仿真计算或模拟计算的方式,对乘员的身高进行类型划分,具体划分如下表所示:表1对乘员的体重进行类型划分,具体划分如下表所示:表2体重范围乘员类型2<49kgw049-65kgw165-78kgw288-101kgw3>101kgw4根据乘员的身高类型和体重类型所确认的乘员的体型类型如下表所示:表3综合乘员类型1与类型2信息,进一步分析判断形成体型i,体型ii,体型iii的基本分类信息。一般的,体型i对应到模拟碰撞试验hybrid(混合)5%假人,体型ii对应hybrid50%假人,体型iii对应hybrid95%假人。根据姿势类型和体型类型所确认的乘员类型的表格如下所示:表4正坐姿势休息姿势体型is1r1体型iis2r2体型iiis3r3根据事故类型及乘员类型对座椅各机构进行调整的最佳调整位置关系如下表所述:表5图5示出了为本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头枕20、侧翼21、靠背旋转装置22、后提升机构23、前提升机构26、左右滑道25、前后滑道24、腰托27,座舱内具有上述座椅若干,当某一乘员进入车内坐在座椅上时,设置在前排座位后方的电子显示屏上,会弹出一个提示框,提示乘员输入其身高及体重信息,乘员可以在部触控屏上手动录入信息,若此时,乘员没有对其身高及体重信息进行输入,则会通过显示屏边缘上的视觉传感器对乘员的身高进行预测,通过设置在坐垫中的压力传感器对乘员的体重进行预测。假设通过视觉传感器预测到乘员身高为165,体重为50公斤,则根据表格1和表格2可知,该乘员的身高类型为h2,体重类型为w1,根据表格3可以得知该乘员的体型类型为ii,接着,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压力传感器预测到乘员的坐姿为休息姿势类型,因此,根据表格4可以将该乘员划分为r2乘员类型。当事故将要发生时,车辆的雷达,环境视觉传感器,或者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网络可以为adas提供行车危险预警的信息,经过adas处理后的的碰撞预警信号根据adas预测车辆将会发生侧部撞击,因此对应表5,需将头枕20调整至安全位置,即中位置、靠背通过靠背旋转机构22调整至至与竖直位置向后呈30°夹角的位置、通过前后滑道24将座椅调整至中间位置、前提升机构26无需动作,后提升机构23将座椅安全高度调整至较低位置、侧翼21调整至向内收紧、左右滑道25调整至最内位置、腰托27调整至收回状态。应当理解,头枕安全位置的中位置为调整范围的中间位置,低位置与高位置分别为相对中间位置的低位置与高位置,具体的位置是多少,调多少范围,需要根据乘员的身高来确定,同样,前后滑道、左右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等机构的中间位置也为调整范围的中间位置,而前、后、左、右、上、下个方向的位置即为相对中间位置的对应方向的位置,而具体调整多少,同样需要根据每一乘员的体态特征予以设置。应当理解,座椅的下方可以设置沿车身前后方向的滑道及沿车身左右方向的滑道,通过滑道可以调整每一座椅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应当理解,前提升目标调整的为大腿的角度范围,座椅安全高度通过后提升机构来进行调节。应当理解,默认位置时,座椅位于左右滑道的外侧位置,而当出现侧部冲击的情况是,座椅调整至左右滑道的内侧位置。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员分类保护系统,所述系统应用于座椅,如图6所示,包括: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及碰撞判断模块302。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碰撞判断模块302用于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其中可以基于车辆设备的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接收碰撞预警信号。由于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员,在同样的事故中受到的冲击的方向、力度等不同,为了给不同身高及体重的乘员提供最佳的个性化保护位置,如图7所示,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具体可以包括:身高类别划分单元3011、体重类别划分单元3012及体型类别划分单元3013。身高类别划分单元3011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体重类别划分单元3012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体型类别划分单元3013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为了准确获得乘员的身高信息,既可以通过手动输入的方式来获取身高信息,又可以通过自动获取的方式来获取身高信息,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还可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体型信息,若否,则通过所述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型信息,若是,则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体型信息。其中,所述传感器可以为视觉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椅前面,座舱内任意部件上,可以设置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后方(如设置在靠背后方的触控屏的边缘),如对于第二排的座椅而言,检测座椅上乘客的身高的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排座椅的靠背后方,而对于第一排的乘客而言,视觉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其前方可以检测到其身高的任意位置。而为了准确获得乘客的体重信息,可以将上述身高信息全部替换为体重信息,将视觉传感器替换为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每一座椅的坐垫上或坐垫中,即可以通过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获得乘客的体重信息。为了识别在乘员发生更换时,可以及时将座椅调整适用于新的乘员最佳保护位置,本实施例中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力持续监测模块,所述座椅的坐垫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还用于调用所述压力持续监测模块,压力持续监测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继续调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为了增加获取体重或身高信息的效率,避免重复获取同一用户的身高或体重信息,压力持续监测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再次调用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的以获取乘员的体重信息,若否,则无需重新进行压力的检测,同样,判断所述视觉传感器是否持续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的步骤还可以包括判断所述视觉传感器是否在第二预设时间范围内未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且之后再次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若是,则再次调用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以获取乘员的身高信息,若否,则无需重新进行身高的检测。即便是同一乘员,在其坐姿不同的情况下,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其身体各个部分受到的冲击力度也是不同的,而为了当乘员存在不同姿势的情况时,对各乘员以针对性调节,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乘员类别划分模块301还可以包括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及乘员类别划分单元3015。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用于根据所述坐姿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坐姿类别,所述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乘员类别划分单元3015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具体的,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强差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发送用于提醒乘员改变坐姿的提醒信息;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和/或,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否,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具体的,座椅的靠背设置有沿所述靠背的中线对称分布的若干压力传感器,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来获得当前乘员的坐姿信息,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的示意图,20表示座椅的靠背,靠背中分布了若干根如201及202所示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沿着座椅中轴线203呈对称分布,如201所示的压力传感器与202所示的压力传感器对称。而当压力传感器201与压力传感器202所获得的压强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时,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而当压强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时,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确认乘员的坐姿存在安全风险,提醒乘员改变坐姿,具体地,可以通过发送提醒信息的方式、发送提醒信号的方式,如震动车椅、发出警示音等等方式,而当压强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差值时,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而当压强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压强差值时而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差值时,坐姿类别划分单元3014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而为了获得更准确地坐姿信息,本实施例的压强差值可以为所有呈对称分布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强差值的平均值。而由于应对不同的事故危险,针对不同座椅位置的不同类型乘员,座椅的最佳调整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提供最优的乘员保护方案,本实施例中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可以包括:碰撞判断模块,用于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其中,可以基于车辆设备的adas判断事故的类型。为了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不同体型类型、不同姿势类型的乘员提供座椅个性化的最佳保护姿势,本实施例中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如,在应对前部冲击危险时,驾驶员有发生“下潜”的风险,即驾驶员没有被安全带与座椅有效约束,出现驾驶员下滑穿过安全带的问题。前提升机构抬高并与驾驶员大腿的接触面积增大,减少了驾驶员下滑的位移量,增强了驾驶员被安全带约束的效果。驾驶员头部与躯干需要出现在设计位置,这样可以配合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的缓冲效果,必须调整靠背位置来配合安全气囊效果的最佳发挥。如,在应对后部冲击危险时,驾驶员的颈部有受伤风险,调整头枕与靠背位置,使之接近头部来减少颈部在事故过程中的变形,而侧向支撑力与腰部支撑力则过大,总体上表现为靠背局部硬度大,减少了驾驶员的穿透量,在事故中驾驶员颈部伤害风险会有加重的影响,必须进行对应的侧翼张开与腰托收回调节,使靠背整体的硬度均匀。如,在应对侧部冲击危险时,侧向支撑调节使驾驶员整体向车辆内部移动,为驾驶员增加了预加速度,减少了碰撞中驾驶员与外界冲击的加速度差值。同时改善了驾驶员距离侵入物体的空间,增加了生存空间。侧向支撑向内收紧,有利于包裹驾驶员的身体,改变其预加速度来进行保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下面通过一具体实例对本实施例予以说明:根据模拟实际场景的仿真计算或模拟计算的方式,对乘员的身高进行类型划分以得到表1、对乘员的体重进行类型划分以得到表2、根据乘员的身高类型和体重类型来确认的乘员的体型类型以得到表3、根据姿势类型和体型类型所确认的乘员类型以得到表4、根据事故类型及乘员类型对座椅各机构进行调整的最佳调整位置关系以得到表5,具体的表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请参见实施例1,这里便不再赘述。图示5给出了为本实施例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头枕20、侧翼21、靠背旋转装置22、后提升机构23、前提升机构26、左右滑道25、前后滑道24、腰托27,座舱内具有上述座椅若干,当某一乘员进入车内坐在座椅上时,设置在前排座位后方的电子显示屏上,会弹出一个提示框,提示乘员输入其身高及体重信息,乘员可以在部触控屏上手动录入信息,若此时,乘员没有对其身高及体重信息进行输入,则会通过显示屏边缘上的视觉传感器对乘员的身高进行预测,通过设置在坐垫中的压力传感器对乘员的体重进行预测。假设通过视觉传感器预测到乘员身高为165,体重为50公斤,则根据表格1和表格2可知,该乘员的身高类型为h2,体重类型为w1,根据表格3可以得知该乘员的体型类型为ii,接着,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压力传感器预测到乘员的坐姿为休息姿势类型,因此,根据表格4可以将该乘员划分为r2乘员类型。当事故将要发生时,车辆的雷达,环境视觉传感器,或者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网络可以为adas提供行车危险预警的信息,经过adas处理后的的碰撞预警信号根据adas预测车辆将会发生侧部撞击,因此对应表5,需将头枕20调整至安全位置,即中位置、靠背通过靠背旋转机构22调整至与竖直位置向后呈30°夹角的位置、通过前后滑道24将座椅调整至中间位置、前提升机构26无需动作,后提升机构23将座椅安全高度调整至较低位置、侧翼21调整至向内收紧、左右滑道25调整至最内位置、腰托27调整至收回状态。应当理解,头枕安全位置的中位置为调整范围的中间位置,低位置与高位置分为为相对中间位置的低位置与高位置,具体的位置是多少,调多少范围,需要根据乘员的身高来确定,同样,前后滑道、左右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等机构的中间位置也为调整范围的中间位置,而前、后、左、右、上、下个方向的位置即为相对中间位置的对应方向的位置,而具体调整多少,同样需要根据每一乘员的体态特征予以设置。应当理解,座椅的下方可以设置沿车身前后方向的滑道及沿车身左右方向的滑道,通过滑道可以调整每一座椅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应当理解,前提升目标调整的为大腿的角度范围,座椅安全高度通过后提升机构来进行调节。应当理解,默认位置时,座椅位于左右滑道的外侧位置,而当出现侧部冲击的情况是,座椅调整至左右滑道的内侧位置。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例如可以为服务器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可以实现实施例1中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9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1、至少一个存储器92以及用于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处理器91和存储器92)的总线93,其中:总线93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存储器92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9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923。存储器92还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924的程序/实用工具925,这样的程序模块9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处理器9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92中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电子设备9进一步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9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95进行。并且,电子设备9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9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网络适配器96通过总线93与电子设备9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9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磁盘阵列)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电子设备的若干单元/模块或子单元/模块,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单元/模块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单元/模块来具体化。实施例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实施例1中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的步骤。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的更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擦拭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实现实施例1中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的步骤。其中,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设备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设备上执行。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座椅,包括:
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
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包括:
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
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
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视觉传感器;
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传感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体型信息,若否,则通过所述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型信息,若是,则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体型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坐垫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的步骤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再次执行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再次执行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的步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获取当前乘员的坐姿信息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坐姿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坐姿类别,所述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
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的步骤包括:
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靠背设置有沿所述靠背的中线对称分布的若干压力传感器,
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
和/或,
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发送用于提醒乘员改变坐姿的提醒信息;
和/或,
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
和/或,
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否,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分类保护方法还包括:
根据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应用于座椅,包括:乘员类别划分模块及碰撞判断模块;
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
所述碰撞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包括身高类别划分单元、体重类别划分单元及体型类别划分单元;
所述身高类别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身高信息并根据所述身高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身高类别;
所述体重类别划分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乘员的体重信息并根据所述体重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重类别;
所述体型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身高类别及体重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体型类别。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视觉传感器;
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感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当前乘员输入的体型信息,若否,则通过所述传感器自动获取当前乘员的体型信息,若是,则确认接收的信息为当前成员的体型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力持续监测模块,所述座椅的坐垫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用于调用所述压力持续监测模块;
压力持续监测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持续检测到压力,若否,则调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压力持续监测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压力传感器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检测到压力且之后再次检测到压力,若是,则调用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员类别划分模块还包括坐姿类别划分单元及乘员类别划分单元;
所述坐姿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坐姿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坐姿类别,所述坐姿类别包括正坐姿势及休息姿势;
所述乘员类别划分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乘员的坐姿类别及体型类别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靠背设置有沿所述靠背的中线对称分布的若干压力传感器,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压强差判断模块,
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或休息姿势;
和/或,
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压强值,若是,则发送用于提醒乘员改变坐姿的提醒信息;
和/或,
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是,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正坐姿势;
和/或,
用于判断所述靠背两侧对称位置分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平均压强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压强值,若否,则确认所述乘员的坐姿类别为休息姿势。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碰撞判断模块,用于若判断接收到碰撞预警信号,则检测事故类型并根据所述事故类型及所述乘员类型确定座椅的调节类型,并根据所述调节类型对座椅进行调节,所述事故类型包括前方碰撞、后方碰撞或侧方碰撞。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分类保护系统还包括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仿真计算的方式,计算在不同事故类型与乘员类型的组合下,所述座椅的各机构的最佳保护位置,所述机构包括:头枕机构、靠背机构、前后滑道、前提升机构、后提升机构、侧向支撑、左右滑道及腰部支撑中的至少一种。
2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应用于座椅,包括:获取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并根据所述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至对应的乘员类别,所述体态信息包括体型信息和/或坐姿信息;判断是否接收碰撞预警信号,若是,则根据所述乘员类别将座椅调节至最佳保护位置。本发明中的方法根据当前乘员的体态信息将当前乘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在接收碰撞预警信号时,可以根据不同乘员的体态特征将座椅调整至不同的位置,使座椅可以适应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对每一个体都提供了个性化的预碰撞保护方案,大大减小了交通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技术研发人员:席堃;汪冉;赵梦奇;顾天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