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杯架。
背景技术:
汽车用杯架是设置在车辆的内部的便利装置之一,设置在如车辆内部的仪表盘、侧壁板、控制台盒等方便乘客使用的位置上。乘客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暂时将饮料杯或塑料瓶容纳到杯架中,因此杯架可以增加乘客的便利性。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汽车用杯架。现有技术的汽车用杯架10由壳体11构成,壳体11上一体地形成有上部开放并具有相同高度的第一及第二容器容纳部12、13。
在现有技术的汽车用杯架10中,壳体11以能够使汽车的乘客将纸杯、塑料(pet)瓶等的饮料容器21、22容纳到杯架10中的方式设置在中央控制台30的前方侧,即图1中的左侧上。杯架10使得汽车可以在乘客将饮料容器21、22容纳到第一容器容纳部12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3中的状态下行驶。此外,设置有杯架10的中央控制台30的后方上侧,即图1中的右侧上设置有前后滑动的扶手40。乘客在汽车的行驶中可以将手臂放置在扶手40上。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技术的汽车用杯架10中,当第一容器容纳部12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3较深地形成在壳体11中时,不方便将纸杯等具有较低的高度的饮料容器21容纳到杯架10中。此外,当第一容器容纳部12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3较浅地形成在壳体11中时,如果将塑料瓶等具有较高的高度的饮料容器22容纳到杯架10中,则导致饮料容器22与前后滑动的扶手40发生干扰。此外,当乘客将手臂放置在扶手40上时,乘客的手臂接触到饮料容器22而使乘客感到不适。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0-368376号(公告日期:2003年01月24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改变容纳具有较高的高度的容器的容器容纳部的高度的汽车用杯架。由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消除容器与扶手之间的干扰以使乘客方便地使用容器的汽车用杯架。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包括上侧壳体、下侧壳体、以及移动盖。上侧壳体具有第一容器容纳部与第二容器容纳部。第一容器容纳部容纳第一容器并且上部及下部开放。第二容器容纳部容纳具有比第一容器低的高度的第二容器并且上部开放下部被封闭。下侧壳体具有第三容器容纳部,该第三容器容纳部供容纳在所述第一容器容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容器通过第一容器容纳部放置。移动盖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侧壳体与下侧壳体之间,并开闭第三容器容纳部的上部。
在一实施例中,汽车用杯架包括引导部件,其分别设置在下侧壳体的两侧上,并引导移动盖的移动。移动盖在其两侧上具有引导突起,引导部件具有使引导突起被引导并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的引导槽。
在一实施例中,汽车用杯架包括弹簧,其设置在引导槽上,弹性支撑引导突起,并容许引导突起以滑动的方式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弹簧包括在一侧部上弯曲而形成的结合部和在另一侧部上向引导槽突出并弯曲而形成的卡定部。
在一实施例中,引导槽上贯通形成有设置弹簧的开定部的插入孔,插入孔中形成有具有嵌入结合弹簧的结合部的弹簧放置槽的结合突起。
在一实施例中,引导突起具有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使弹簧的卡定部结合的卡定槽。
在一实施例中,下侧壳体具有缓冲器,该缓冲器具有自身冲击吸收力,移动盖在下面具有与缓冲器接触的接触突起。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容器容纳部的底面上形成有图案,移动盖的上面上形成有与第二容器容纳部相同的图案,移动盖上形成有贯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上侧壳体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结合突起,引导部件具有供结合突起插入而结合的结合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通过移动盖的移动使得下侧壳体的第三容器容纳部开闭,并且使上侧壳体的第一容器容纳部的高度产生变化。当把具有较高的高度的容器容纳到第一容器容纳部中时,可以在容器不受到滑动的扶手的干扰的情况下方便地使用。此外,当乘客将手臂放置在扶手上时,乘客的手臂也不接触到容纳在所述第一容器容纳部中的具有较高的高度的容器,因此乘客可以方便地将手臂放置在扶手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汽车用杯架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侧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引导部件及弹簧的立体图。
图6概略地示出锁定力施加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移动盖上的状态。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下侧壳体与移动盖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平面图,示出位于关闭位置的移动盖。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下侧壳体及移动盖的剖视图,示出位于关闭位置的移动盖。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平面图,示出位于打开位置的移动盖。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下侧壳体及移动盖的剖视图,示出位于打开位置的移动盖。
图12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使用状态。
图13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另一使用状态。
符号说明
100:杯架,110:上侧壳体,111:第一容器容纳部,112:第二容器容纳部,114:图案,115:结合突起,120:下侧壳体,121:第三容器容纳部,122:缓冲器,130:移动盖,131:引导突起,133:卡定槽,134:接触突起,136:图案,137:贯通孔,140:引导部件,141:引导槽,142:插入孔,143:结合突起,144:弹簧放置槽,145:结合槽,150:弹簧,151:结合部,152:卡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被下面所示出的实施例或对这些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所限定。
本发明中使用的所有技术用语及科学用语在没有被另行定义的情况下,具有本发明所述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能够一般地理解的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所有用语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说明本发明而选择的,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本发明中使用的“包括”、“具备”、“具有”等的表述在包含该表述的语句或文章中没有另行提及的情况下,应被理解为内含包括其他实施例的可能性的开放型用语(open-endedterms)。
本实施例中记述的单数型表述在没有被另行提及的情况下,可以包含复数型的含义,这同样适用于权利请求书中记载的单数型的表述。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等的表述用于相互区分多个构成要素,并不限定该构成要素的顺序或重要度。
本实施例中,当提及某一构成要素“连接于”、“结合于”、“固定于”另一构成要素时,应被理解为可以是所述某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结合或固定于另一构成要素,或可以是新的另一构成要素介于所述某一构成要素与所述另一构成要素之间。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前、后、上、下、左以及右等的方向指示语可以分别对应于图2及图4中示出的用fd、bd、ud、dd、ld以及rd的附图标记表示的箭头的方向。然而,这仅是为了明确地理解本发明而提供的,各方向可以根据基准的位置而进行不同的定义。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或对应的构成要素使用了同样的附图标记。图2至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图5及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引导到部件及弹簧。图7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下侧壳体与移动盖。图8至图11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工作状态。图12及图13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的使用状态。
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构成为容纳并保管能够装饮料或饮料以外的其他内容物的容器。所述容器可以是塑料瓶或纸杯,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构成为容纳并保管具有相互不同的高度的容器。即,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可以容纳并保管具有较高的高度的第一容器(例如,图12与图13中示出的第一容器211、212)与具有较低的高度的,即,具有比所述第一容器低的高度的第二容器(例如,图12与图13中示出的第二容器220)。
参照图2至图4,一实施例的汽车用杯架100(以下简称杯架)包括上侧壳体110、下侧壳体120、移动盖130。图2与图3示出上侧壳体110与下侧壳体120结合的状态。
上侧壳体110具有以容纳所述第一容器的方式构成的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与以容纳所述第二容器的方式构成的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12在所述壳体110上以垂直方向形成。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12可以被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一对分隔壁113区分。
第一容器容纳部111形成在上侧壳体110的一侧部(例如,上侧壳体的后方部)上。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上部及下部开放。因此,上侧壳体110在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下部打通。第二容器容纳部112形成在上侧壳体110的另一侧部(例如,上侧壳体的前方部)上,并与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相邻。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上部开放,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下部被封闭。因此,所述第二容器可以被容纳到第二容器容纳部112内,并放置在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下部上。
下侧壳体120配置在上侧壳体110的下方,并能够与上侧壳体110结合。下侧壳体120具有以容纳第一容器的方式构成的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第三容器容纳部121在下侧壳体120的一侧部(例如,下侧壳体的后方部)上以垂直方向形成。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开放,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下部被封闭。在上侧壳体110与下侧壳体120结合的状态下,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与第三容器容纳部121以垂直方向对齐排列。由此,容纳在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所述第一容器可以通过第一容器容纳部111容纳到第三容器容纳部121内,并放置在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下部上。即,所述第一容器可以通过第一容器容纳部111容纳到第三容器容纳部121内。此时,通过使移动盖130打开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所述第一容器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容器容纳部111进入第三容器容纳部121中。
移动盖13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上侧壳体111与下侧壳体120之间。移动盖130开闭下侧壳体120的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即,可以通过移动盖130的移动打开及关闭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移动盖130可以在关闭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的关闭位置(例如,图8及图9所示的移动盖的位置)与打开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的打开位置(例如,图10及图11所示的移动盖的位置)之间移动。
移动盖130可以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移动地设置。一实施例的杯架100包括支撑移动盖130并容许移动盖130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的引导部件。这样的引导部件可以配置在上侧壳体110上或下侧壳体120上。
在一实施例中,杯架100包括分别设置在下侧壳体120的两侧上的引导部件140。引导部件140引导移动盖130的移动。移动盖130在其两侧上具有引导突起131、132。引导突起131、132从移动盖130的左右侧端向侧方突出。此外,引导部件140具有插入引导突起131、132的引导槽141。引导槽141向引导部件140的长度方向延伸。引导突起131、132可以插入到引导槽141中,被引导槽141所引导,并沿着引导槽141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5,杯架100包括接触于移动盖130并将移动盖130保持在规定位置上的弹簧150。弹簧150可以以使移动盖130保持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的方式向移动盖130提供锁定力。弹簧150可以包括板簧,且并不限定于此。弹簧150设置在引导槽141上。弹簧150弹力支撑引导突起131,并容许引导突起131以滑动的方式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弹簧150可以具有弯曲的结构。弹簧150包括结合部151、卡定部152、连接结合部151与卡定部152的连接部153。结合部151在弹簧150的一侧部弯曲而形成。卡定部152在弹簧150的另一侧部弯曲而形成,并向外侧突出。卡定部152弯曲成v字形状。卡定部152的v字形状上的被弯曲的部分可以向引导槽141突出,并与移动盖的侧端接触。
此外,在引导部件140中,引导槽141上贯通形成有插入孔142,并在引导槽141的相反侧的插入孔142中形成结合突起143。弹簧的卡定部152与连接部153位于插入孔中。结合突起143具有楔形形状。弹簧的结合部151卡扣结合于结合突起153。结合突起143具有嵌入结合弹簧150的结合部151的弹簧放置槽144。
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弹簧150的插入孔142可以形成在各引导部件的两个位置上,各个所述两个位置上可以设置有弹簧150。插入孔142与结合突起143可以以使弹簧150在移动盖的所述关闭位置及所述打开位置上结合于移动盖的引导突起的方式位于引导部件上。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6,移动盖130的引导突起131具有使弹簧的卡定部152以能够解除的方式结合的卡定槽133。卡定部152的v字形状上的弯曲的部分向引导部件的引导槽内突出。卡定部152可以相对于连接部153弹性地向引导槽的内侧及外侧变形。由此,当移动盖130移动时,卡定部152的弯曲的部分接触于引导突起131及移动盖130,使移动盖130向前方及后方滑动。
当移动盖130移动时,卡定部152可以在接触于引导突起131并向引导槽的外侧变形后,结合于卡定槽133。弹簧150与引导突起131的卡定槽133之间的这样的能够解除的结合可以使移动盖130保持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上,并向移动盖提供锁定力。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7,下侧壳体120具有缓冲器122,该缓冲器122具有自身冲击吸收力。缓冲器122可以由橡胶材料形成。缓冲器122设置在下侧壳体120的另一侧部上,并与第三容器容纳部121分隔开。此外,参照图4及图7,移动盖130具有接触于缓冲器122的接触突起134。接触突起134从移动盖130的下面向下方突出。移动盖130的下面上形成有向移动盖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135,接触突起134位于槽135内。当移动盖130移动时,缓冲器122位于槽135内。因此,当移动盖130以使第三容器容纳部打开的方式移动到下侧壳体的另一侧部(例如,下侧壳体的前方部)时,接触突起134可以接触于缓冲器122,从而防止冲击音或碰撞时的噪音。
图8与图9示出关闭第三容器容纳部的移动盖的工作状态,图10与图11示出打开第三容器容纳部的移动盖的工作状态。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及图10,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底面(第二容器容纳部的下部的上面)上形成有图案114,移动盖130的上面上形成有与第二容器容纳部的图案114相同的图案136。此外,移动盖130上形成有用于移动盖的移动的贯通孔137,贯通孔137与图案136相邻。此外,如图10所示,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下部的上面上形成有与第二容器容纳部的图案114相同的图案123。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上侧壳体110具有结合突起115,引导部件140具有供结合突起115插入而结合的结合槽145。结合突起115从上侧壳体110的两侧端向下方突出。结合突起115可以具有如钩形。结合槽145形成在从引导部件140的外侧面突出的支架146上。此外,上侧壳体110具有从两侧端向下方突出的插入突起116,引导部件140具有插入插入突起116的容纳槽147。容纳槽147形成在从引导部件140的外侧面突出的支架148上。
一实施例的杯架可以具有如前所述的构成。参照图2至图7,对一实施例的杯架的组装例进行说明。
缓冲器122设置在下侧壳体120上。引导部件140结合于设置有缓冲器122的下侧壳体120的两侧部。此外,弹簧150插入到引导部件140的插入孔142中。弹簧150插进插入孔142,使得弹簧150的结合部151放置在结合突起143的弹簧放置槽144上,从而使弹簧150设置在引导部件140上。
在两侧部上分别设置有引导部件140的下侧壳体120的上侧上,移动盖130设置为能够向下侧壳体120的一侧部(下侧壳体的后方部)及下侧壳体120的另一侧部(下侧壳体的前方部)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移动盖130随着引导突起131、132沿引导槽被引导,能够向下侧壳体的一侧部及另一侧部以滑动的方式移动。弹簧150的卡定部152以能够解除的方式结合于引导突起131的引导槽133。由此,卡定部152与卡定槽133之间的结合提供将移动盖130卡定到引导部件140上的锁定力。此外,卡定部152与卡定槽133之间的结合可以使移动盖130保持在移动到下侧壳体的一侧部及另一侧部的状态,并且保持引导突起131插入在引引导槽141中的状态。
上侧壳体110以使上侧壳体110位于移动盖130的上侧的方式结合于结合有移动盖130的引导部件140。上侧壳体110以使结合突起115结合于结合槽145,插入突起116结合于容纳槽147的方式结合于引导部件140。由此,以上侧壳体110的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中心与下侧壳体120的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中心相一致的状态,上侧壳体110以使上侧壳体110相对于下侧壳体120保持的方式结合于上侧壳体110的引导部件140。
一实施例的杯架可以容纳并保管具有相互不同的高度的容器。参照图12与图13,对一实施例的杯架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汽车的乘客可以将纸杯等的具有较低的高度的第二容器220容纳及保管到杯架100中。第二容器220可以容纳到上侧壳体110的第二容器容纳部112中。
此外,乘客可以将具有较高的高度的纸杯等的第一容器211或具有较高的高度的塑料瓶等的第一容器212容纳及保管到杯架100中。此时,乘客可以将手指插入移动盖130的贯通孔137中,并向移动盖130的下侧壳体的另一侧部侧施加荷重。由此,移动盖130的引导突起可以沿着引导部件的引导槽被引导,使得移动盖130向被施加荷重的方向移动。因此,如图13所示,由于移动盖130被移动,移动盖130可以打开下侧壳体120的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
因此,如图13所示,当乘客将第一容器212插入到第一容纳部111时,第一容器212可以通过第一容器容纳部111容纳到第三容器容纳部121中。第一容器212可以以其下面接触于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下部的上面的状态下被第三容器容纳部121支撑并保管。
在图13中示出的移动盖的移动状态下,移动盖130通过结合于引导突起的引导槽的弹簧的卡定部,从弹簧接收锁定力。因此,移动盖130可以维持移动到下侧壳体的另一侧部的状态。此外,与此同时,由于移动盖130的接触突起134接触于壳体120的缓冲器122,因此可以防止产生碰撞时的噪音。
乘客可以将纸杯等的具有较低的高度的第二容器220容纳并保管在上侧壳体110的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中。此时,乘客可以将手指插入移动移动盖130的贯通孔137中,并向移动盖130的下侧壳体的一侧部侧施加荷重。由此,移动盖的引导突起可以沿引导部件的引引导槽被引导,使得移动盖130向被施加荷重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移动盖130的移动,移动盖130可以关闭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
因此,当把第二容器220插入到上侧壳体110的第一容器容纳部111时,第二容器222可以以其下面接触于移动盖130的上面的状态被移动盖130支撑,并容纳及保管到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中。
此时,如图12所示的移动盖的移动状态下,移动盖130通过结合于引导突起的卡定槽的弹簧的卡定部,从弹簧接收锁定力。因此,移动盖130可以维持在移动到下侧壳体的一侧部的状态,并且可以防止晃动及脱离。
此外,移动盖130的上面形成有与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图案相同的图案。乘客可以将手指插入贯通孔137,并向下侧壳体的一侧部对移动盖130施加荷重,使得移动盖130以起到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底面的作用的方式移动。此时,如图8所示,由于第二容器容纳部112的底面的图案与移动盖130的上面的图案相同,乘客可以感受到图案的一体感。
如前所述,通过乘客将移动盖130向下侧壳体的一侧部或另一侧部滑动移动,第三容器容纳部121的上部可以开放或关闭,从而改变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高度。由此,当乘客将具有较高的高度的第一容器211、212容纳到第一容器容纳部111中时,第一容器211、212与滑动的扶手300互不干扰,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使用。此外,当乘客将手臂放置在扶手300上时,乘客的手臂不与容纳在第一容器容纳部111的第一容器211、212接触,使得乘客可以方便地将手臂放置在扶手300上。
以上根据一部分实施例与附图中示出的例子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了说明,但应知晓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范围的范围之内,可以进行多种替换、变形及变更。此外,这样的替换、变形及变更应被可理解为落入权利请求书的范围之内。
1.一种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侧壳体,其具有容纳第一容器并且上部及下部开放的第一容器容纳部、以及容纳具有比所述第一容器低的高度的第二容器并且上部开放下部被封闭的第二容器容纳部;
下侧壳体,其具有第三容器容纳部,该第三容器容纳部供容纳在所述第一容器容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容器通过所述第一容器容纳部放置;以及
移动盖,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侧壳体与所述下侧壳体之间,并开闭所述第三容器容纳部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导部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下侧壳体的两侧上,并引导所述移动盖的移动,
所述移动盖在其两侧上具有引导突起,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使所述引导突起被引导并以滑动的方式移动的引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弹簧,其设置在所述引导槽上,弹性支撑所述引导突起,并容许所述引导突起以滑动的方式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包括在一侧部上弯曲而形成的结合部和在另一侧部上向所述引导槽突出并弯曲而形成的卡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上贯通形成有设置所述弹簧的卡定部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中形成有具有嵌入结合所述弹簧的结合部的弹簧放置槽的结合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突起具有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使所述弹簧的卡定部结合的卡定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壳体具有缓冲器,该缓冲器具有自身冲击吸收力,所述移动盖在下面具有与所述缓冲器接触的接触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器容纳部的底面上形成有图案,
所述移动盖的上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容器容纳部相同的图案,
所述移动盖上形成有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壳体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结合突起,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供所述结合突起插入而结合的结合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