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流水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水线。
背景技术:
在激光加工过程中,快速加工或多工位同时加工均可实现高效率激光加工;同时,由于加工效率高,所对应的物料运输的速度需要跟上,全面配合好高效加工的需求。如上料至激光加工工位,或者从激光加工工位下料。
进一步地,还考虑设备整体尺寸,以及,还需考虑到人工上下料的便利性。
因此,需要一稳定、高效、快速的运输平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流水线,解决高效运输及空间小型化两者难以兼顾的问题,以及人工上下料与自动上下料的配合难度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流水线,所述流水线包括工作台,以及固定设置在工作台上以承载物料的多个滚轮,以及至少一设置在工作台运输工位上且沿着运输方向推动物料的推料机构,以及设置在工作台固定工位上且固定物料的进给机构。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推料轨道,沿着推料轨道滑动设置的推料滑块,驱动推料滑块在推料轨道上滑动的推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推料滑块上以推动物料的推动部。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第一槽道,所述推料轨道沿着第一槽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工作台下方,所述推动部穿过第一槽道设置在滚轮上方。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包括沿着进给方向设置的第二槽道,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沿着第二槽道长度方向设置的进给轨道,沿着进给轨道滑动设置的进给滑块,驱动进给滑块在进给轨道上滑动的进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进给滑块上的升降组件,以及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夹紧组件;其中,所述夹紧组件在进给滑块的带动下移动至进入第二槽道处的物料下方,且在升降组件的带动下穿过第二槽道靠近物料并夹紧物料。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可相向或/和相反移动的两夹块,所述夹块在进给机构的带动下移动至物料底部的夹紧位,并相向或相反移动进行夹紧操作。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与物料定位配合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主体,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的磁铁或可被磁吸金属,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的柱塞或塞槽。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防止物料回流的止回机构,所述止回机构包括止回底座,与止回底座转动设置的止回件,以及设置在止回件和止回底座之间可带动止回件弹性恢复至倾斜位置的弹性结构。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栏杆,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分别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和栏杆,形成运输通道。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工作台上还设置有感应物料位置的第一感应器。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物料包括托盘和放置在托盘上的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的料片,或者,所述物料包括托盘和放置在托盘上的料盒,以及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在料盒中的料片;以及,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感应料片的第二感应器。
其中,较佳方案是:所述流水线的运输路线为环形路线,所述进给机构设置在环形路线上,所述推料机构带动物料从上料区并沿着环形路线运输至进给机构的固定工位上,再带动物料沿着环形路线运输回工作台上料区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尽可能小空间的工作台内,实现上料运输或下料运输,满足高效运输的要求;进一步地,便于人工与自动上下料的正常配合,互不干扰,不影响设备的正常生产加工;进一步地,结构简单轻便,占用空间小,运行稳定,无需人工干预,可实现流水线自动、智能化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流水线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运输物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推料机构和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推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托盘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流水线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运输物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推料机构和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水线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流水线,所述流水线包括工作台110,以及固定设置在工作台110上以承载物料的多个滚轮410,以及至少一设置在工作台110运输工位上且沿着运输方向推动物料的推料机构200,以及设置在工作台110固定工位上且固定物料的进给机构300。
具体地,物料包括托盘510和放置在托盘510上的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的料片520,如水平堆叠,如垂直并排放置等;或者,更优选的,所述物料包括托盘510和放置在托盘510上的料盒530,以及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在料盒530中的料片520(后续均以托盘510、料盒530和料片520结合为例);首先,物料通过人工或相关上料装置,放置在上料区中,即工作台110运输工位的起点,多个所述滚轮410所构成的滑动平面承载物料,减少托盘510与工作台110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物料的移动;其次,在推料机构200的推动下,托盘510沿着工作台110运输工位运输,并移动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以及,进给机构300固定所述托盘510移动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的一固定位置(预先已设计,与运输出流水线的人工工位或相关下料装置适应)。
优选地,所述流水线的运输路线为环形路线,所述进给机构300设置在环形路线上,所述推料机构200带动物料从上料区并沿着环形路线运输至进给机构300的固定工位上,再带动物料沿着环形路线运输回工作台上料区处;其中,环形路线为方环形路线,中间被阻挡,结构简单轻便,占用空间小,运行稳定。
进一步地,工作台110运输工位上放置有多个托盘510,当推料机构200推动一托盘510时,带动相邻近的托盘510一起移动,保证采用少数的推料机构200,在大范围的流水线中还能正常运输大量托盘510。当然,在工作台110运输工位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处(两个工位可部分重叠),设置限位结构,以确保工作台110运输工位上的托盘510不会随着推料机构200的推动运动到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实现只能通过进给机构300进行后续进给操作。再进一步地,当进给机构300完成进给操作后,再次将托盘510放置回工作台110运输工位上,再通过推料机构200推动回到工作台110运输工位的起点或终点,更换物料,如料盒530上放置满料片520,在进给操作后料片520全部下料,以及已空的托盘510再通过推料机构200推动回到工作台110运输工位的起点或终点,通过人工或相关上料装置将已空的托盘510更换成放置满料片520的托盘510,或者将料片520直接放置在已空的托盘510中,形成放置满料片520的托盘510。再进一步地,流水线还包括底板120和支架130,所述工作台110通过支架130固定在底板120上,使工作台110支离底板120,提供工作台110与底板120之间的一空间,便于安装推料机构200和进给机构300。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滚轮410,滚轮410优选阵列设置在工作台110表面,以形成一承载面,密度可根据需要承载的托盘510底面面积进行设定。再进一步地,滚轮410包括具有一槽口的滚轮底座,球形滚珠设置在滚轮底座上,可自由滚动;以及,滚珠的材质优选为钢材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推料机构的较佳实施例。
所述推料机构200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推料轨道220,沿着推料轨道滑动设置的推料滑块241,驱动推料滑块241在推料轨道220上滑动的推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推料滑块上以推动物料的推动部242。其中,推料滑块241在作为推料驱动器的推料电缸230的推动下,沿着推料轨道220滑动,推动部242固定在推料滑块241上,并在推料滑块241与推料轨道220的配合下,进行移动,以推动物料。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110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第一槽道101,所述推料轨道220沿着第一槽道10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工作台下方,所述推动部242穿过第一槽道101设置在滚轮410上方。
具体地,第一槽道101为设置在工作台110上的长条缺口,使推动部242可在底部推料移动组件的作用在工作台110上方进行移动,以有效推动托盘510;所述推料机构200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推料轨道220,沿着推料轨道滑动设置的推料滑块241,以及设置在推料滑块上以推动物料的推动部242;推动块242优选为t型结构,或者为l型结构,便于更方便穿过第一槽道101设置在工作台110上方且更稳定推动托盘510。其中,推料机构200还包括支架211及设置在支架211上的底座212,所述底座212作为推料轨道220的安装平面,通过支架211的作用,使推料机构200更好与工作台110的位置配合,缩短推动块242的长度,更集中推力推动托盘510。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进给机构的较佳实施例。
所述工作台110包括沿着进给方向设置的第二槽道102,所述进给机构300包括沿着第二槽道102长度方向设置的进给轨道310,沿着进给轨道310滑动设置的进给滑块331,驱动进给滑块331在进给轨道310上滑动的进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进给滑块331上的升降组件340,以及设置在升降组件340的夹紧组件350;其中,所述夹紧组件350在进给滑块331的带动下移动至进入第二槽道102处的物料下方,且在升降组件340的带动下穿过第二槽道102靠近物料并夹紧物料。
具体地,在相关位置,如工作台110表面设置有传感器,当检测到托盘510到来时,控制升降组件340上升,将托盘510举起支离滚轮410,再通过夹紧组件350夹紧固定托盘510,其中,托盘510底部设置有与夹紧组件350配合且作为夹紧位的固定结构511,夹紧组件350与固定结构511配合,实现夹紧固定;当然,夹紧组件350可以在上升过程中进行夹紧,也可以在上升后进行夹紧。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3,进给滑块331沿着进给轨道310可从工作台110运输工位移动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再从工作台110固定工位运输至工作台110运输工位,以带动升降组件340滑动,即带动托盘510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的下料处,完成下料操作后再带动托盘510至工作台110运输工位。其中,通过作为进给驱动器的进给电缸320控制进给滑块331沿着进给轨道310滑动,以带动上升降组件340进行移动,沿着进给轨道310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组件350包括可相向或/和相反移动的两夹块351,所述夹块351在进给机构300的带动下移动至物料底部的夹紧位,并相向或相反移动进行夹紧操作;以及,夹块351上端面设有夹杆352,所述托盘510的固定结构511为钣金材质,并设有两个通孔5111,两所述夹杆352先穿入通孔5111中,再进行相向或/和相反移动,实现夹紧/抓紧固定结构511,以实现托盘510的固定。其中,升降组件340通过进给滑块331滑动设置在进给轨道310上,并带动一支撑架332进行升降移动,夹紧组件350设置在支撑架332上。
优选地,并参考图2和3,在工作台110上的设定不同方向(以图3的a边为第一边,顺时针方向分别为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推料机构200分别沿着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的方向设置,如203、201和202,进给机构300设置在第四边的方向上。首先,先将托盘510放置在第二边方向处,通过推料机构200推向第三边处,并再通过推料机构200沿着第三边方向从第二边处推到第四边的进给机构300,通过推料机构200移动至对应的进给位置,并完成进给操作,完成后,放置回第一边处(此时,工作台110运输工位和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应部分重叠,便于托盘510从工作台110运输工位运输至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又从工作台110固定工位放置回工作台110运输工位),再通过推料机构200沿着第一边方向从第四边处推到第二边,在第一边处或在第二边处,将料片520更换,即将已空的托盘510更换成放置满料片520的托盘510,或者将料片520直接放置在已空的托盘510中,形成放置满料片520的托盘510。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流水线的较佳实施例。
为了防止托盘510回流,所述工作台110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防止托盘510回流的止回机构450。具体地,所述止回机构450包括止回底座,与止回底座转动设置的止回件,以及设置在止回件和止回底座之间可带动止回件弹性恢复至倾斜位置的弹性结构。正常情况下,止回件在工作台110上处于倾斜位置,当托盘510通过推料机构200实现顺时针运输后,经过止回机构450会将止回件压回止回底座内,后续在弹性结构的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倾斜位置,防止回流,即托盘510逆时针返回时会被翘起的止回件阻挡。便于推料机构200在完成一次推料操作后,回到原始位置,再次进行下一次的推料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110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与物料定位配合的定位机构420,所述定位机构420包括定位主体421,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421的磁铁423或可被磁吸金属,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的柱塞422或塞槽;优选地,定位主体421上设有磁铁423和柱塞422。所述托盘510包括与柱塞422配合的塞槽5121,以及与磁铁423配合的可被磁吸金属,优选设置一钣金块512,钣金块512上设置塞槽5121;具体是完成推料操作,可通过各位置的定位机构420进行托盘510固定,在下一次推料操作后,通过托盘510之间的碰撞,脱离固定状态,运行至下一位置。
再以及,所述工作台110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430,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110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栏杆440,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110的运输工位两侧分别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430和栏杆440,形成运输通道。优选地,可参考图1,在第二边处设置有一排凸轮随动器430,以及所对应的中间处的一排凸轮随动器430,在第三边处设置栏杆440,在第四边的工作台110固定工位处设置有栏杆440,以及在前后两端设置有防止托盘510移动的限位栏杆441,在第一边处设置有一排凸轮随动器430。其中,凸轮随动器430是减少托盘510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而栏杆440作用是防止托盘510偏离“路线”。其中,托盘510一端边设置有一排滚轮513,可与栏杆440配合,以减少摩擦力。
再以及,所述工作台110包括感应托盘510的第一感应器470,以及感应料片520的第二感应器460。其中,第一感应器470设置在工作台110的不同位置上,配合推料机构200和进给机构300工作,在检测到托盘510时,根据预先控制方案(如延时、如立即)控制推料机构200和进给机构300工作,实现托盘510的循环。以及,第二感应器460设置在第三边处,检测在第二边方向上的托盘510上的料片520,是否存在,若托盘510空了,报警提醒换料片52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托盘510上并排放置有至少两个料盒530,实现双料片520的同时运输以及后续的上下料,进一步提高效率。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流水线布局的较佳实施例。
相对于图1的流水线,图8至图10的流水线在第四边方向上多增加一推动物料600的推料机构200,如207、204、205和206,并且缩短进给机构300的进给轨道310的长度,以运输托盘510。同时,在第四边处也设置一排凸轮随动器430,以及,第一边方向不设置第一槽道101,推料机构200的推动块242朝内延伸设置,以及,第一边处设置栏杆440。
其中,物料600包括托盘610和料盒620,与托盘510和料盒530相类似,料盒620用于放置料片。
更进一步地,图1为人工上料及自动上料的结合装置,本实施例为自动下料及人工下料的结合装置,通过下料装置下料至进给机构300,实现外部(下料装置)通过进给机构300进料至工作台上,并通过推料机构200的配合,运输至对应的人工下料工位处,实现人工下料。
以满足不同上下料系统的结构需求。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所涵盖。
1.一种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线包括工作台,以及固定设置在工作台上以承载物料的多个滚轮,以及至少一设置在工作台运输工位上且沿着运输方向推动物料的推料机构,以及设置在工作台固定工位上且固定物料的进给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推料轨道,沿着推料轨道滑动设置的推料滑块,驱动推料滑块在推料轨道上滑动的推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推料滑块上以推动物料的推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包括沿着运输方向设置的第一槽道,所述推料轨道沿着第一槽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工作台下方,所述推动部穿过第一槽道设置在滚轮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包括沿着进给方向设置的第二槽道,所述进给机构包括沿着第二槽道长度方向设置的进给轨道,沿着进给轨道滑动设置的进给滑块,驱动进给滑块在进给轨道上滑动的进给驱动器,以及设置在进给滑块上的升降组件,以及设置在升降组件的夹紧组件;其中,所述夹紧组件在进给滑块的带动下移动至进入第二槽道处的物料下方,且在升降组件的带动下穿过第二槽道靠近物料并夹紧物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可相向或/和相反移动的两夹块,所述夹块在进给机构的带动下移动至物料底部的夹紧位,并相向或相反移动进行夹紧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与物料定位配合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主体,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的磁铁或可被磁吸金属,以及设置在定位主体的柱塞或塞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防止物料回流的止回机构,所述止回机构包括止回底座,与止回底座转动设置的止回件,以及设置在止回件和止回底座之间可带动止回件弹性恢复至倾斜位置的弹性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包括栏杆,形成运输通道;或者,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两侧分别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凸轮随动器和栏杆,形成运输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还设置有感应物料位置的第一感应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包括托盘和放置在托盘上的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的料片,或者,所述物料包括托盘和放置在托盘上的料盒,以及多个堆叠或并排设置在料盒中的料片;以及,所述工作台的运输工位上还设置有感应料片的第二感应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线的运输路线为环形路线,所述进给机构设置在环形路线上,所述推料机构带动物料从上料区并沿着环形路线运输至进给机构的固定工位上,再带动物料沿着环形路线运输回工作台上料区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