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5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电加热烹饪器具因其加热速度快、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市面上的电压力锅大多采用在内胆底部设置电热盘的方式进行加热,加热功率低。这种电压力锅结构复杂、整体结构较重,并且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的内胆通常为金属材质却没有接地,用户在拿取内胆时存在触电风险。

现在也出现了将加热结构设置在内胆上的电加热烹饪器具,但是其加热结构的电极裸露在内胆外表面,用户在取放内胆时容易误触到电极,具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压力锅等电加热烹饪器具用户在拿取内胆时存在触电风险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具有烹饪腔,锅盖盖设在锅体上,其中,锅体包括:煲体;内锅,可取出地设置在煲体内,内锅包括内锅本体、电加热层和把手结构,电加热层设置在内锅本体上,把手结构包括把手本体和安装盖,把手本体设置在内锅本体上,电加热层的电极与把手本体间隔地设置在内锅本体上,安装盖安装在把手本体上并遮挡电极;导电组件,设置在煲体和内锅之间,并连接在烹饪器具的控制器和电极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安装盖、把手本体以及内锅本体包围并遮住电加热层在内锅本体上的电极,在用户通过把手结构取放内锅时,安装盖遮挡在电加热层的电极和用户之间形成绝缘保护,避免用户接触到电极出现触电,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进一步地,把手结构还包括把手支架,把手本体通过把手支架设置在内锅本体上,电极位于把手支架的下方。此处操作空间相对充裕,便于装配。

进一步地,安装盖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成角度地设置,第一盖板安装在把手本体下方,第二盖板设置在内锅本体上以遮挡电极。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在把手本体和内锅本体之间形成过渡,兼顾遮盖效果和美观。

进一步地,第二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体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或者第二盖板的横截面为弧形。呈角度或者呈弧形设置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能够有利于第二盖板边缘与内锅本体贴合,进一步提高遮盖效果。

进一步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把手结构中上并与电极相连,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煲体上,在内锅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结构接触连接。导电组件设置成分体的两部分,内锅置于煲体内时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连接使电加热层能够通电对烹饪腔进行加热,当内锅取出时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分离,自动实现断电。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第一插头和第一导线,第一插头设置在把手本体上,第一导线与电极相连,安装盖遮盖第一导线。插头结构易于连接,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插头内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第二导电结构包括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在内锅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触点与第三触点接触并导通、第二触点与第四触点接触并导通。

进一步地,安装盖安装在把手本体上。

进一步地,煲体还包括保温罩,内锅设置在保温罩中,保温罩接地,第二导电结构与保温罩连接。

进一步地,把手结构还包括把手支架,把手本体通过把手支架设置在内锅本体上,电极位于把手支架的下方,安装盖安装在把手本体上,安装盖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成角度地设置,第一盖板安装在把手本体下方,第二盖板设置在内锅本体上以遮挡电极,第二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体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或者第二盖板的横截面为弧形,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设置在把手结构中上并与电极相连,第二导电结构设置在煲体上,在内锅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结构接触连接,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第一插头和第一导线,第一插头设置在把手本体上,第一导线与电极相连,安装盖遮盖第一导线,第一导电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插头内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第二导电结构包括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在内锅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触点与第三触点接触并导通、第二触点与第四触点接触并导通;和/或,第一触点能够伸入第三触点并接触连通,和/或,第二触点能够伸入第四触点并接触连通,煲体还包括保温罩,内锅设置在保温罩中,保温罩接地,第二导电结构与保温罩连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内锅的安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煲体本体;20、内锅;21、内锅本体;22、电加热层;23、把手结构;231、把手本体;232、把手支架;235、连接点;237、安装盖;2371、第一盖板;2372、第一板体;2373、第二板体;50、第一导电结构;51、第一插头;511、第一触点;512、第二触点;52、第一导线;60、第二导电结构;61、第二插头;611、第三触点;612、第四触点;70、中板;71、容纳槽;80、保温罩;90、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90,锅体具有烹饪腔,锅盖盖设在锅体上。其中,锅体包括煲体、内锅20和导电组件,内锅20可取出地设置在煲体内,内锅20包括内锅本体21、电加热层22和把手结构23,电加热层22设置在内锅本体21上,把手结构23包括把手本体231和安装盖237,把手本体231设置在内锅本体21上,电加热层22的电极235与把手本体231间隔地设置在内锅本体21上,安装盖237安装在把手本体231上并遮挡电极235。导电组件设置在煲体和内锅20之间,并连接在烹饪器具的控制器和电极之间以使内锅20能够通电或接地。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安装盖237、把手本体231以及内锅本体21包围并遮住电加热层22在内锅本体21上的电极235,在用户通过把手结构23取放内锅20时,安装盖237遮挡在电加热层22的电极235和用户之间形成绝缘保护,避免用户接触到电极235出现触电,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本体21具有回转体形状,回转体的回转母线包括由于行程内锅本体21的侧壁的曲线段,曲线段向外凸出。需要说明的是,形成内锅本体21的侧壁的曲线段可以是一段圆弧段,也可以包括圆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圆弧段。曲线段的圆心与回转体的回转中心之间具有间隔。内锅本体21的底壁为可以为平底或者弧形底。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把手结构23还包括把手支架232,把手本体231通过把手支架232设置在内锅本体21上,第一导电结构50与内锅本体21上的连接点235设置在把手支架232的下方。把手支架232下方的操作空间相对比较充裕,便于内锅20各组成结构的装配。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盖237包括第一盖板2371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2371和第二盖板成角度地设置,第一盖板2371设置在把手本体231下方,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第二盖板设置在内锅本体21上以遮挡电极235。第一盖板2371和第二盖板在把手本体231和内锅本体21之间形成过渡,兼顾遮盖效果和外观美感。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体2372以及连接在两个第一板体2372之间的第二板体2373,第一板体2372与第二板体2373之间具有预设夹角以使第二板体2373的边缘能够与内锅本体21的外表面贴合并在第一板体2372、第二板体2373以及内锅本体21之间形成容纳电极235的容纳空间。

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盖板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弧形以使第二盖板的边缘能够与内锅本体的外表面贴合并在第二盖板和内锅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第一导电结构和内锅本体上的连接点的容纳空间。

本实施例的电加热层22为电热膜,电热膜附着在内锅本体21的外表面,电热膜通电时能够使内锅本体21升温进而对烹饪腔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内锅本体21的材质可选用钢、陶、玻璃等可用于加热烹饪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第一导电结构50与电热膜相连,电热膜通电能够发热并对内锅20中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电热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绝缘导热涂层、半导体涂层和保温涂层,绝缘导热涂层设置在内锅本体21的表面。

优选地,绝缘导热涂层的材质例如可以为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半导体涂层例如可以为石墨烯、碳纳米管、银等半导体材料夹杂氧化铝、氮化铝等陶瓷材料形成的耐温半导体陶瓷材料。

优选地,保温涂层例如可以为以云母粉、空心微珠等为主要材料的耐温绝缘保温涂料。当然其它具有保温属性的其它材料涂层也可以使用。

在内锅20制作成型时可以在内锅本体21的外表面粗糙处理后,先喷涂耐高温绝缘导热涂层,然后丝印耐高温半导体陶瓷材料,再喷涂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电极设在半导体陶瓷材料和耐高温绝缘保温涂料之间。

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结构50和第二导电结构60,第一导电结构50设置在内锅20上并与内锅20相连,第二导电结构60设置在煲体中并与控制器相连,在内锅20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50与第二导电结构60接触并导通,在内锅20离开煲体的情况下,第一导电结构50与第二导电结构60分离,自动实现断电。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把手结构23为对称地布置在内锅本体21上的两个,煲体包括煲体本体10、中板70和保温罩80,中板70设置在煲体本体10的开口处,中板70上设置有两个容纳槽71,内锅20设置在保温罩80中,保温罩80接地,第二导电结构60设置在容纳槽71内并与保温罩80连接。在内锅20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两个把手结构23能够分别伸入两个容纳槽71中。

第一导电结构50包括第一插头51及与第一插头51连接的第一导线52,第一插头51通过第一导线52与内锅本体21相连接,第二导电结构60包括第二插头61及与第二插头61连接的第二导线,第二插头61通过第二导线与烹饪器具的电路系统相连接。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导电结构5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插头51内的第一触点511和第二触点512,两个第一导电结构50的第一触点511和第二触点512呈中心对称布置。第二导电结构60包括第三触点611和第四触点612,两个第二导电结构60的第三触点611和第四触点612呈中心对称布置。在内锅20设置在煲体内的情况下,第一触点511与第三触点611接触并导通、第二触点512与第四触点612接触并导通。

内锅20相对于煲体具有两种放置位置,中心对称布置的第一导电结构50和第二导电结构60使内锅20无论以哪种位置置入煲体,第一触点均能与第三触点接触并导通、第二触点均能与第四触点接触并导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结构50为公插接头,第二导电结构60为母插接头,第一导电结构50与第二导电结构60插接配合,即第一触点能够伸入第三触点并接触连通,第二触点能够伸入第四触点并接触连通,插接配合的导电组件能够得到较大的接触面积,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第一导电结构50设置在把手结构23中,第二导电结构60设置在容纳槽71中,这样容纳槽的表面相对平整,能够降低触点被损坏的风险。

可以理解地,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的结构可以交换,即第一导电结构为母插接头,第二导电结构为公插接头,这样设置也能实现上述导电功能。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也可以采用对接相连的形式实现接触导通。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安装盖、把手本体以及内锅本体包围并遮住电加热层在内锅本体上的电极,在用户通过把手结构取放内锅时,安装盖遮挡在电加热层的电极和用户之间形成绝缘保护,避免用户接触到电极出现触电,保证用户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具有烹饪腔,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锅体上,其中,所述锅体包括:

煲体;

内锅(20),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煲体内,所述内锅(20)包括内锅本体(21)及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的电加热层(22)和把手结构(23),所述把手结构(23)包括把手本体(231)和安装盖(237),所述电加热层(22)连接有电极(235),所述电极(235)与所述把手本体(231)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所述安装盖(237)遮挡所述电极(235);

导电组件,设置在所述煲体和所述内锅(20)之间,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电极(235)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结构(23)还包括把手支架(232),所述把手本体(231)通过所述把手支架(232)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所述电极(235)位于所述把手支架(232)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盖(237)包括第一盖板(2371)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2371)和所述第二盖板成角度地设置,所述第一盖板(2371)安装在所述把手本体(231)下方,所述第二盖板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以遮挡所述电极(23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体(2372)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板体(2372)之间的第二板体(2373),所述第一板体(2372)与所述第二板体(2373)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或者所述第二盖板的横截面为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结构(50)和第二导电结构(60),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设置在所述把手结构(23)中上并与所述电极(235)相连,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在所述内锅(20)放置在所述煲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接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包括第一插头(51)和第一导线(52),所述第一插头(51)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231)上,所述第一导线(52)与所述电极(235)相连,所述安装盖(237)遮盖所述第一导线(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51)内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包括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在所述内锅(20)设置在所述煲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接触并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四触点接触并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盖(237)安装在把手本体(231)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保温罩(80),所述内锅(20)设置在所述保温罩(80)中,所述保温罩(80)接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与所述保温罩(8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结构(23)还包括把手支架(232),所述把手本体(231)通过所述把手支架(232)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所述电极(235)位于所述把手支架(232)的下方,所述安装盖(237)安装在把手本体(231)上,所述安装盖(237)包括第一盖板(2371)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2371)和所述第二盖板成角度地设置,所述第一盖板(2371)安装在所述把手本体(231)下方,所述第二盖板设置在所述内锅本体(21)上以遮挡所述电极(235),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体(2372)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板体(2372)之间的第二板体(2373),所述第一板体(2372)与所述第二板体(2373)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或者所述第二盖板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结构(50)和第二导电结构(60),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设置在所述把手结构(23)中上并与所述电极(235)相连,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在所述内锅(20)放置在所述煲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包括第一插头(51)和第一导线(52),所述第一插头(51)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231)上,所述第一导线(52)与所述电极(235)相连,所述安装盖(237)遮盖所述第一导线(52),所述第一导电结构(5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51)内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包括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在所述内锅(20)设置在所述煲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接触并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四触点接触并导通;和/或,所述第一触点能够伸入所述第三触点并接触连通,和/或,所述第二触点能够伸入所述第四触点并接触连通,所述煲体还包括保温罩(80),所述内锅(20)设置在所述保温罩(80)中,所述保温罩(80)接地,所述第二导电结构(60)与所述保温罩(80)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具有烹饪腔,锅盖盖设在锅体上,其中,锅体包括:煲体;内锅,可取出地设置在煲体内,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及设置在内锅本体上的电加热层和把手结构,把手结构包括把手本体和安装盖,把手本体设置在内锅本体上,电加热层连接有电极,电极与把手本体间隔地设置在内锅本体上,安装盖遮挡电极;导电组件,设置在煲体和内锅之间,导电组件与电极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压力锅等电加热烹饪器具结构复杂、整体结构较重,用户在拿取内胆时存在触电风险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丁金炬;李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30281.html

最新回复(0)